作為歷史上最知名的戰亂之一,應仁之亂給日本社會帶來了什麼

2020-12-23 澎湃新聞
【編者按】

應仁之亂是日本歷史上最著名的戰亂之一,它被歷史學家內藤湖南稱為「日本歷史上最大的事件」,是日本社會發展的重要轉折點。近日,由日本新銳歷史學家吳座勇一所著的《應仁之亂》引進出版,生動還原了這場改變日本歷史的戰亂。下文為該書的前言,澎湃新聞經授權刊載,標題為編者所擬。

大河劇《花之亂》中青年時期的日野富子與足利義政

恐怕沒有人不知道應仁之亂吧。連小學社會教科書裡也會提到的應仁之亂,是日本歷史上最知名的戰亂之一。

但是,如果被問到應仁之亂是一場怎樣的戰亂,恐怕很多人都答不上來吧。也許有人能記得「人世虛空,應仁之亂」這個雙關語。或許也有人能說出「東軍主帥叫細川勝元,西軍主帥叫山名宗全」。但除此之外就很困難了。最終,多半以「這場戰亂導致室町幕府走向衰亡,戰國時代開始了」這種固定句式收尾。

關心它的人也不多。1994年NHK播放了以應仁之亂為題材的大河劇《花之亂》,結果成了歷代大河劇中收視率最低的一部(不過順便說一句,這一最低紀錄在2012年被《平清盛》打破了)。這部電視劇本身不差,但收視率實在過於悲慘。

應仁之亂最為困難的問題是,人們不明白為什麼戰亂會爆發,也不知道最終究竟是誰獲得了勝利。應仁之亂是從應仁元年(1467)到文明九年(1477)持續了十一年的大亂。一般的說明會說,室町幕府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無子嗣,於是以其弟足利義視為繼承人,但隨後足利義政妻日野富子生下一男(後來的足利義尚),日野富子意欲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將軍之位,正好那時候細川勝元與山名宗全兩雄為爭奪幕府的實權,介入將軍家的內鬥,於是應仁之亂就爆發了。然而,對這種說法已有很多的批判,有人指出了應仁之亂爆發的其他原因。

應仁之亂爆發之初,戰場僅限於京都,最終卻波及地方,全國各地都發生了戰鬥。在這樣大規模且長期的戰亂中,大名們到底為何而戰竟不是十分清楚,實在不可思議。戰爭過程既無戲劇性,又不華麗,唯有徒勞無功,不合邏輯。應仁之亂這些難以理解之處,進而讓它更沒有人氣了。

原因不詳、結果不明的應仁之亂,對後世卻影響巨大。大正十年(1921),東洋史學者內藤湖南在演講《關於應仁之亂》中這樣說:

若為了了解今日之日本而研究日本歷史,研究古代歷史毫無必要。知道應仁之亂以後的歷史就足夠了。之前的歷史幾乎與外國歷史無異,但應仁之亂以後的歷史是我們身體血肉直接能接觸到的歷史,若能真正了解它,對日本歷史的所知就足夠了。

與現在的日本有關的僅僅是應仁之亂之後的歷史,之前的歷史如同外國史。這段過激的發言十分有名,可能有的讀者早就聽過了。在那之前的史書雖然也關注應仁之亂,但關注程度不外說它是「一場大亂」而已,對譬如源平合戰、承久之亂等戰亂則更為重視。應仁之亂是日本歷史上最大的事件——內藤湖南這如棒喝一般的史論,是非常有獨創性的。

為什麼內藤湖南認為應仁之亂與其他戰亂相比有特別的意義呢?這是因為他認為,應仁之亂徹底打破了舊體制,揭開了新時代的序幕。

內藤湖南說:「正因為足利時代是個完全沒有天才的時代,所以應仁以後的百年中爭鬥不止,戰事不休。」然而內藤與之前的史家不同,並不慨嘆英雄不再,戰亂頻發。恰恰相反,在他看來,正因為如此,這才成為一個「最下層的人打破既有舊秩序」的下克上盛行的時代。

內藤湖南認為,戰國時代和亂世因應仁之亂而到來,對平民而言反倒是出人頭地的機會,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情。對出生在和平時期日本的我們來說,這實在是危險的主張。

這種顛覆性的對應仁之亂的評價,在期望庶民革命的戰後左派史學之中也能看到。永原慶二在中央公論社《下克上的時代》(1965 年初版)中指出:「應仁之亂的大將細川勝元和山名宗全都不是稱得上英雄的華麗人物…… 一般意義上的政治家、武將之中,稱得上英雄的成功者一個也沒有。」「但如果稍微變換視角,這樣一個可以說有無數無名的庶民英雄活躍著的時代,是絕無僅有的。」於是,通過發掘這些時代的無名英雄,他熱情地寫道:「『歷史是由民眾創造的』這句又古又新的格言,可以從史實之中真切地感受到。」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日本史學界開始對過去以左派理論為指導的社會構成史研究提出疑問。人們指出借用西洋理論分析日本史所出現的問題,永原的研究也成了批判對象。然而,內藤湖南提出的「應仁之亂是時代轉折點」的觀點得到了繼承。不僅如此,內藤的言論甚至被作為批判左派歷史學的材料來引用。

勝俁鎮夫在氏著《戰國法成立史論》(1979年初版)的序言中提及內藤湖南的演講,對其表示支持:「內藤湖南所述應仁之亂以前具有悠久歷史的日本是個與近代日本無關的異質社會,應當捨棄,以近代日本歷史學的常識來講,他的見解近乎謬論,但就我而言,當我站在從現實生活的感覺來把握歷史這一立場上時,不得不說我能夠充分理解並深有同感。」此外,勝俁鎮夫在1994年的論文《十五至十六世紀的日本》中也引用了內藤的演講,將應仁之亂以後的一百年稱為「舊體制崩壞,近代萌芽的時代」。

勝俁的學說從內藤的演講中獲得了啟發,大膽地將日本歷史一分為二,這就與左派歷史學發展階段論分段進步的理論不同了。但另一方面,勝俁鎮夫評價戰國時代是「在日本歷史上,民眾首次作為推動歷史的主體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的時代」,這一理解與戰後歷史學的戰國時代觀區別不大。「以應仁之亂為契機,民眾……」這一句式確實頗受歡迎。

但近來的研究朝著反對給應仁之亂賦予太多意義的方向前進。尤其是對應仁之亂「前」與「後」的政治局勢進一步研究後,就看不到「以應仁之亂為界,日本驟然劇變」這種主張了。首先,通過對應仁之亂「前」,也就是應仁之亂之前的政治狀況的研究,學者發現,嘉吉元年(1441)嘉吉之變(六代將軍足利義教被暗殺的事件)後,幕府的混亂統治持續了二十餘年。此前足利義政被說成是愚蠢的將軍,又或者說足利義政之妻日野富子插手政治,總之是將應仁之亂歸咎於當權者的個人素質。然而,由於嘉吉之變以後的政治局勢得以明確,應仁之亂就被評價為二十年來累積的矛盾的總清算,對應仁之亂本身的關心程度相對降低了。

應仁之亂「後」也是一樣。過去的研究認為,應仁之亂後,室町幕府喪失領導能力,淪落為有名無實的存在。但隨著近年來研究的發展,史學家們認為應仁之亂結束後,幕府重建自身統治的工作有所進展。幕府權威徹底喪失是在明應二年(1493)的明應政變後,這是研究這一時期的學者們一致認可的結論。如果讓他們說的話,明應政變才是戰國時代的開始。

的確,若關注幕府政治的變化,比起應仁之亂,明應政變可能更具有劃時代意義。近年來的研究否定了將軍家內鬥導致應仁之亂爆發這一傳統觀點,而是逼近幕府內部真正的對立模式,這樣的觀點對研究政治史來說具有非凡的價值。

然而,當不限於室町幕府,而從對全日本社會整體的影響來考慮時,比起明應政變,應仁之亂無疑意義更為重大。此外,應仁之亂即便不是開端,但它確實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這一點就有獨特的意義。即便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假如只三個月就結束了的話,是否還會在一百年以後的今天仍被人們熱烈討論,就很值得懷疑了。

因此,不僅是應仁之亂的「入口」和「出口」,對其「裡面」的研究也是不可缺少的。這時不可以陷入列舉沒落貴族的不滿,新興的民眾力量對亂世表示歡迎這種陳詞濫調。但是冷冰冰地羅列「某年某月某日,某處發生了某次戰鬥,某某某取得了勝利」這些事實也沒有意義。關鍵是要能夠一覽捲入戰亂旋渦的人的生存狀態。

為研究這個課題,極好的史料是《經覺私要鈔》和《大乘院寺社雜事記》。兩者都是室町時代興福寺僧侶的日記。前者的記錄者是經覺,後者的記錄者是尋尊,二人都經歷了應仁之亂,並留下了大量具有極高價值的關於這場戰亂的日記。

經覺與尋尊都生活在奈良,他們所獲得的有關京都和其他地方的信息中有不少不正確的傳言或謠言。因而若要把握應仁之亂整體的構架和經過,二者稱不上最好的史料。但是,二人的日記反映的不只是經覺、尋尊兩位記錄者本人,還有他們周圍的僧侶、貴族、武士、民眾在大亂的旋渦中如何生存、如何思考,從這一點上講,他們的日記具有別的史料替代不了的價值。當然,這兩份史料在此前對應仁之亂的研究中已經得到了充分利用。但其只為確定事實關係而使用,否則就可能帶著「這是落伍於時代變化的守舊僧侶的抱怨」這樣先入為主的觀念來進行理解。尋尊在日記中一再為世道混亂而憂慮,這是事實,但僅僅以「舊統治階層的沒落與新興勢力的發展」的視角,是不能完全理解這部日記的豐富內涵的。貴族與僧侶都頑強生存了下來,但對大多數民眾而言,戰亂僅僅是一場災難而已。

應仁之亂給日本社會帶來了什麼?本書將以上述兩份史料為中心,外加其他各種史料,力圖具體地為大家呈現當時人們生活的樣貌,並以此展開討論。

《應仁之亂:日本戰國時代的開端》,【日】吳座勇一/著 康昊/譯,四川文藝出版社2020年2月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從家族內鬥到諸侯混戰,應仁之亂為何波及面這麼廣?
    失和的畠山政長與畠山義就也成為未來在應仁之亂中的關鍵人物。等到足利義政的弟弟足利義視和兒子足利義尚同時成為潛在繼承人時,各位大名根據自己的利益選擇支持的對象,局勢進一步惡化。於是,室町幕府內部各個階層所積累的矛盾在應仁之亂中集中爆發出來。最終,各大名勢力分裂為東西兩大陣營。
  • 《花之亂》跌落大河劇史上超低谷底,這段歷史日本人都「不待見」
    在小學時就出現在教科書中的應仁之亂,是日本歷史上最知名的戰亂之一,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可同樣的,這段歷史也常常被我們所忽略。應仁之亂最為困難的問題是,人們不明白為什麼戰亂會爆發,也不知道最終究竟是誰獲得了勝利。
  • 應仁之亂:室町幕府退場與日本戰國時代的開幕演出
    15世紀中葉,室町幕府統治下的日本突然迎來了一次重大動亂。雖然規模不足以和席捲日本全境的源平之亂或南北朝攻伐相比,但社會影響卻更加深遠。正是在這場朝廷內部的大廝殺,讓日本逐漸擺脫了世襲官僚和中央軍主導。從而邁向地方武士、農村自治體和商人等各種新興勢力迸發的晚期封建社會。
  • 書單丨汗青堂日本中世史:從保元之亂到戰國開端,從英國來的水手到開往橫濱的黑船
    日本的文明作為世界歷史中不可忽視的一環被逐漸引入更多的文學藝術作品中。在中國,由於歷史、國家層面的交集、地域等各方面的影響,傳統上,一般中國讀者對作為鄰國的日本的文化及日本史的好奇基本集中在戰國時代和幕末維新兩個時期。而對於更廣泛意義上的日本中世的戰亂、文化交流、耳熟能詳的重大事件更深的源頭,大家又有怎樣的了解呢?
  • 應仁大亂:絕代智將細川勝元與日本戰國時代的序幕
    父親去世時細川勝元年僅十三歲,好在細川氏一族在當時的日本聲勢顯赫,除了細川氏的一門總領細川京兆家外,還有庶流阿波守護家、淡路守護家、和泉上守護家、和泉下守護家、備中守護家等等庶流拱衛,是當時日本最強勢的家族。除此以外,細川勝元的叔叔細川持賢沒有像其他守護家族那樣,欺侮侄子年少謀求家督之位,而是作為細川勝元的後見人支持著他。此後,細川持賢一族便開創了「細川典廄家」的家業,成為細川京兆家的世代宿老。
  • 應仁之亂史料片
    1441年,當時的日本將軍(即皇帝)足利義教討伐關東,並任命畠山家老大畠山持國任總指揮。但是持國自恃家大業大,根本不鳥義教。我們的將軍大人很生氣,於是將持國流放了8年之久。待持國回到自己的領地時,已是個白髮蒼蒼的老者,而老大之位早已由自己的弟弟之一畠山持永繼承。在此嚴峻形式下,幸得持國的另一個弟弟畠山持富鼎力相助,幫助自己重返了帝位。
  • 一場燃燒半個日本的戰亂,是如何發生的?
    ▲掃碼觀看紀錄片,字幕by小寧作為日本昔日的古都,如今的京都神社古剎林立,然而在五百多年前,京都曾因為一場持續十一年的戰爭,被燒為灰燼。這場戰爭,就是日本歷史上有名的應仁之亂。說起應仁之亂的主要原因,現在普遍認為是因為足利家族的將軍寶座之爭。可是誘發一場戰爭的原因往往不是如此簡單,裡面充斥著各種複雜的因素。那麼,關於應仁之亂,還有什麼未解開的迷呢?NHK專門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講述這場毀天滅地的戰亂的始末。
  • 這些戰役決定了日本的歷史
    1.壬申之亂  1.壬申の亂(じんしんのらん)  時間:飛鳥時代(672年)  交戰地點:美濃國、近江國、伊勢國、伊賀國  結果:大海人皇子軍—大海人皇子(勝)VS近江朝廷軍—大友皇子(負)  內容:是日本古代最大規模的內亂。大海人皇子帶領的地方豪族反以大友皇太子為首的近江朝廷。
  • 東西軍相互徵伐,這場戰亂席捲半個日本,而室町幕府還在飲酒作樂
    百家原創作者:阿青聊歷史中國古代的戰國史,想必大家都比較了解,那是一個梟雄輩出的時代,當然今天小編不是給大家講中國的戰國,而是我們的鄰國,一衣帶水的的日本戰國史。日本的戰國時代是日本中世的終末、近世的開端。
  • 火影忍者日本史 | 忍者史(中)天正伊賀之亂與忍者之殤
    事實上早在1467年應仁之亂開始時,日本就已經吹響了長達一百五十餘年的戰國時代的號角,而室町幕府的衰微則進一步加劇了政局紛亂與群雄割據。頻繁的攻伐使得忍者們得以接到源源不斷的訂單——與《火影忍者》中歷代火影對和平的嚮往不同,忍者的黃金時期恰恰立足於戰亂,因為只有戰亂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對包括忍者在內的僱傭兵的社會需求。然而收益與風險始終緊緊相伴,這也是市場不變的定律之一。
  • 「如今已是戰國之世」
    宏觀地看,戰國時期的日本已經被捲入全球性的貿易體系中,此前的半個世紀是「對外流通最繁盛的時代」,為「傾國之大內亂」打下了一定的社會和經濟基礎,亟需建立起與之匹配的高效的統治制度。而從微觀生活史的角度,作者在序言中便言簡意賅地解釋道,戰國時期衣食住行的變革基本確立了「日本」的生活方式,「我們身體血肉直接能接觸到」,日本歷史文化由此開端,以此回應了內藤湖南那句破天荒的「應仁之亂前無日本」,讓讀者對這一時代產生形象化的親近感知。
  • 《戰國布武》一個女人掀起了戰國的開端:應仁之亂
    日本戰國時期,戰火在全國蔓延了百餘年之久。應仁之亂就是這所有的動亂的開端。 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8歲的時候就繼任了將軍之位。他對武家的那一套徵戰殺伐十分厭惡,反而喜歡在家品品茶、修修園子、逗逗猴子。所以足利義政一直想把將軍之位讓出去,但是到了29歲,他仍然沒有兒子。於是就找到自己出家在外的弟弟,想把將軍的職位傳給他。為此,義政甚至立下了誓書:「就算我將來有了兒子,我也讓他去當和尚,不會和你爭奪將軍之位」。
  • 日本戰國「一向一揆」主要為一向宗,那什麼是在「一向宗」呢?
    在正統日本戰國史上,將「應仁之亂」之後到豐臣秀吉成為「太閤」統一日本或者德川家康消滅豐臣家的「大阪之陣」,這段歷史,稱之為「日本戰國時期」。並且它和其他許多國家古代戰國史一樣,繽紛亂彩,五洲棄世。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向宗崛起的背景。
  • 此國與中國類似,歷史上也曾出現過南北朝與戰國時代,還自稱中華
    在世界歷史的大舞臺上,有著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國一直是光輝燦爛的文明國家,並憑藉自己的先進文化引領著亞洲甚至世界一起前進發展。東亞四國之一的日本是中國的近鄰,而且與我中華神州一衣帶水並關係十分密切。
  • 中國歷史上「最亂的亂世」,上流社會奢靡無比,老百姓窮得皮包骨
    五代十國(907-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等眾多割據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從唐朝滅亡開始,直到宋朝建立,也可以說直到宋朝統一十國的殘餘政權。五代十國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亂的亂世」,那麼五代十國到底亂到了什麼程度呢?
  • 福利丨價值540元的日本通史,巖波書店的「鎮店之寶」
    目前國內現行的日本史均為斷代的單行品種,鮮有將日本社會的誕生以來的歷史作統一的梳理和論述,「巖波日本史」則從日本列島形成之初開始,論述涵蓋了飛鳥·奈良、平安、武士、戰國以至江戶、明治維新、帝國時期,一直到現代,對日本史進行了全景式的掃描與深度論述,同時結合時局概覽和歷史細節,還原真實的歷史現場,是扎紮實實的日本通史著作。
  • 日本戰國時代,各勢力集中的近畿地區為何毫無作為?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各勢力集中的近畿地區為何毫無作為?公元794年,日本恆武天皇遷都平安京,這就是京都的前身。自此以後,京都逐步成為日本的政治、經濟中心,隨著人口的不斷湧入,京都周邊地區快速發展,近畿地區自此以京都為中心,擁有長久的歷史傳統,這也造成各方勢力在此扎堆出現。不過隨著貴族政治結束,武士逐步掌權後,近畿地區的舊有勢力被新勢力取代,隨著鎌倉幕府、室町幕府的接連出現,穩固了武士統治日本的局面。
  • 饑荒、戰亂與鎌倉幕府
    根據環境史學者磯貝富士男的研究,在1100左右列島達到溫暖期的頂峰值之後,氣溫開始總體趨向冷涼化,海水後退,儼然「末代希有之神變」。兇作、饑荒的頻率明顯提高,農業減產,租稅減收。此間天永年間的諸國饑饉(1111年)、長承延保的饑饉(1134-36年)已給列島社會帶來了深重的打擊。1170年代以後,饑荒陷入慢性持續的狀態,「去年旱魃之災,今年洪水之愁,連年饑饉,亂代可然。
  • 顏值與才能雙一流,日本戰國歷史上的孔明周瑜
    「戰國時代」在中國歷史上和日本歷史上都有這麼一段歷史,只是時間上相差很遠。我們歷史上的戰國時代是秦朝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特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以秦、魏、趙、韓、齊、燕、楚,七個大國爭雄天下到秦國滅其他六國統一華夏這段歷史。
  • 訪談|素人之亂:以「笨蛋地下文化」的方式來反抗日本社會
    日本媒體稱松本哉為社會運動組織者、無政府主義者或是革命家,但他只覺得自己是個會抱怨的人而已,覺得亂來很好玩。目前,松本哉是日本一家著名二手商店「素人之亂」的5號店店長,「素人之亂」的中文意思為「業餘者的反亂」,而二手商店的初衷在於促使大家減少消費。這家店位於日本東京高原寺JR城鐵站附近的商業街,這裡原本是冷冷清清的舊商業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