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族內鬥到諸侯混戰,應仁之亂為何波及面這麼廣?

2021-02-13 後浪

應仁之亂是日本歷史上最知名的戰亂之一。

這場戰亂自應仁元年(1467年)爆發,到文明九年(1477年)結束,前後共持續了十一年,戰場從京都逐漸波及到地方,諸多大名紛紛參戰,規模大、持續時間長,最終直接導致室町幕府的衰亡,開啟了日本戰國時代

與應仁之亂的知名度和歷史影響力不匹配的是,這場戰亂的來龍去脈籠罩著層層迷霧,甚至許多日本人都說不清這場戰亂到底是怎麼回事,給人留下「原因不詳、結果不明」的印象。

為了理清應仁之亂的前因後果,日本歷史學家吳座勇一綜合多方史料,並以應仁之亂親歷者——先後擔任過興福寺門跡的僧侶經覺和尋尊的個人日記為參考,融合宏觀史實記錄和微觀個人視角,力圖在《應仁之亂》這本書中還原整個應仁之亂的發展過程。

《應仁之亂》

[日]吳座勇一

康昊 譯

後浪|四川文藝出版社


應仁之亂的成因,是室町幕府內部多重矛盾的積累和集中爆發。

早期曾有人認為,應仁之亂的直接原因,就是大名們介入室町幕府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的家族內鬥,最後導致諸侯混戰。這種觀點忽視了當時的室町幕府在各個層面積壓已久的內在問題,顯然是片面的。

根據吳座勇一在《應仁之亂》中的敘述,應仁之亂的原因錯綜複雜,整個過程實際上是各個階層的多重矛盾碰撞在一起,像滾雪球一樣不斷積累和升級的結果。並且,在矛盾升級的過程中,室町幕府的權力階層不但無力緩和矛盾、壓制內部對立的勢頭,反而因不恰當的舉措變相激化了矛盾,導致戰亂進一步擴大。

在應仁之亂爆發之前,室町幕府的統治權威已經展現出頹勢。這一點,從上層無法管控底層武士群體的私鬥就可以看得出來。

大乘院和一乘院是興福寺的兩大門跡,兩派之間的衝突鬥爭由來已久。永享之亂,就是興福寺的大乘院眾徒與一乘院眾徒因為個體糾紛所引發的戰鬥。身為興福寺別當的經覺對此卻束手無策,反而要向上請求足利義教將軍下達停戰文書。實際上,足利義教下發的停戰文書同樣無法平息這場戰鬥。

可見,不止興福寺的管理者已經無法掌控底層勢力,就連幕府將軍的權威也早已不被底層重視。

其實,大乘院和一乘院之間的矛盾,還有一個隱藏的影響因素,那就是舊南朝勢力的殘餘影響。雖然南北兩朝早已合併,但合併後的幕府並沒有如約實現原南北朝雙方交替掌權,而是由舊北朝一方牢牢掌握政權,這必然引起舊南朝勢力的不滿。

在興福寺,一乘院眾徒筒井氏是親幕府一方,而大乘院國民越智氏原為南朝一方,屬反幕府一方。不出意料,筒井氏與越智氏作為對立方始終活躍在整個應仁之亂的過程中。

當然,應仁之亂爆發之前,將在未來參戰的各方內部也並非鐵桶一塊。永享之亂後,筒井氏發生了內訌。畠山氏也因家督人選之爭發生分裂。當他們的內部矛盾爆發時,與他們對立的一方也會抓住機會趁火打劫,讓矛盾繼續升級。失和的畠山政長與畠山義就也成為未來在應仁之亂中的關鍵人物。

等到足利義政的弟弟足利義視和兒子足利義尚同時成為潛在繼承人時,各位大名根據自己的利益選擇支持的對象,局勢進一步惡化。於是,室町幕府內部各個階層所積累的矛盾在應仁之亂中集中爆發出來。

最終,各大名勢力分裂為東西兩大陣營。東軍的守護大名主要包括細川勝元、畠山政長、斯波義敏等,西軍的守護大名則有山名宗全、斯波義廉、畠山義就等。

總體上,雙方勢均力敵,所以這場戰亂才能焦灼多年。但東軍擁護足利義政,相比較而言,更師出有名。為了給自己正名,西軍遂推舉後加入陣營的足利義視為將軍,並建立了新的西幕府,與原來的幕府抗衡。於是,在應仁之亂中,出現了「兩將軍並立」的對峙局面。

可以看到,應仁之亂從醞釀到爆發的過程中,整個室町幕府各個層面的矛盾都在為這場戰亂添磚加瓦。而足利義政在治理能力上的不足也表露無疑。他沒能及時有效地抑制戰事的擴大,經常隨矛盾勢力優勝方的需求變換政策,助長了各方爭奪權勢的趨勢。他不但沒能解決問題,反而製造了更多問題和矛盾,讓局勢一再失控。

可以肯定的是,經歷了應仁之亂後,原本就脆弱的室町幕府的權力結構,變得愈加衰弱。

雖然繼任者試圖通過寺社本所領返還政策來重新鞏固將軍權力,成效卻並不明顯。相反,各個大名都開始重視自己領國的統治,原本不受重視的守護代階層和遠國守護地位提升了。這些地方大名將成為未來舉足輕重的戰國大名。

曾經的室町幕府以京都為中心,其後,地方勢力將逐漸成為權力結構中的主角。

應仁時期京都的上京區域。引自今谷明《日本的歷史》卷 9《日本國王和土民》, 一部分有修改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應仁之亂的過程中,底層武裝力量的崛起,也有清晰的跡象可循。

前面提到的永享之亂,就是由底層武士引發的。另外,應仁之亂中還湧現出一股新的力量——足輕,即不著甲冑的輕裝步兵。足輕的來源主要包括都市的下層居民、因戰亂產生的饑民,以及失去職位的武士階層等。

足輕行動靈活,最擅長的就是切斷對方的補給、破壞補給設施,常用的手段主要是掠奪、縱火等。不幸的是,他們的做法不止針對對立陣營的軍隊物資,往往會殃及平民。

在戰亂之中,一些平民自發組織起來的民間力量,同樣不可忽視。西崗是從西日本進入京都的必經之地,因此也必然被迫捲入戰亂之中。於是,團結的西崗武士組成了「西岡眾」,成為當地的一股重要力量。

一揆是根據共同意願組成的一種聯合體。簡單來說,應仁之亂之前的室町幕府也可以看作由大名聯合推戴將軍作為領袖的「一揆」同盟。在嘉吉元年,一股土一揆軍封鎖了京都的起個出入口,讓京都陷入了饑荒之中。

無奈之下,幕府屈服於嘉吉土一揆,為他們頒布了德政令。在應仁之亂之後,山城國一揆為了保護莊園奮起反抗,把伊勢氏的家臣趕出去。為了管理好自己的領國,回到地方的大名也開始注重當地民眾的管理。

不管是參軍還是自衛,以上這些,都是底層民間力量嶄露頭角的例子。應仁之亂過後,在幕府權力結構衰弱、地方勢力興起的同時,真正由底層平民組織起來的武裝力量也開始發揮作用了。這些經歷應仁之亂後所產生的的變化,都是日本進入戰國時代的準備條件。

2020.05.28霧凇


點擊封面即可購買

汗青堂042

《應仁之亂》

[日]吳座勇一

康昊 譯

後浪|四川文藝出版社


日本新銳歷史學家吳座勇一代表作

生動還原一場改變日本歷史的大亂

引導讀者漫步神秘的日本中世世界

相關焦點

  • 應仁之亂:室町幕府退場與日本戰國時代的開幕演出
    雖然規模不足以和席捲日本全境的源平之亂或南北朝攻伐相比,但社會影響卻更加深遠。正是在這場朝廷內部的大廝殺,讓日本逐漸擺脫了世襲官僚和中央軍主導。從而邁向地方武士、農村自治體和商人等各種新興勢力迸發的晚期封建社會。由於這次動亂發生在1467的應仁元年,所以被後世歷史學家稱為「應仁之亂」。室町幕府的七大家族
  • 作為歷史上最知名的戰亂之一,應仁之亂給日本社會帶來了什麼
    大河劇《花之亂》中青年時期的日野富子與足利義政恐怕沒有人不知道應仁之亂吧。連小學社會教科書裡也會提到的應仁之亂,是日本歷史上最知名的戰亂之一。但是,如果被問到應仁之亂是一場怎樣的戰亂,恐怕很多人都答不上來吧。也許有人能記得「人世虛空,應仁之亂」這個雙關語。
  • 應仁之亂史料片
    在故事發生前,先讓我們來整理一下當時的朝廷五大家吧:山名家族,細川家族,畠山家族,斯波家族以及伊勢家族。這五家的威勢甚至一度超過了將軍家的皇權本身,與將軍分庭抗禮。1441年,當時的日本將軍(即皇帝)足利義教討伐關東,並任命畠山家老大畠山持國任總指揮。但是持國自恃家大業大,根本不鳥義教。我們的將軍大人很生氣,於是將持國流放了8年之久。
  • 應仁大亂:絕代智將細川勝元與日本戰國時代的序幕
    畠山持國死後,畠山持國之子畠山義就與畠山持富之子畠山彌三郎、畠山政長展開了爭奪家督的內戰,細川勝元自然樂得見到畠山家內鬥,在背後推波助瀾,將畠山義就流放。三月,朝廷認為「文正」這個年號又是政變又是內戰的,不大吉利,便下旨改元「應仁」,結果僅僅在改元的兩個月後,日本發生了更大的戰亂——被後人稱為日本戰國時代開端的「應仁·文明之亂」。
  • 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如何在7年內下克上成為諸侯?
    織田信長出身於織田彈正忠家,這個家族是織田家的分支之一,也就是旁系。原本織田家是一個團結的整體,不過隨著應仁之亂的爆發,這個原本和諧的家族內部出現矛盾,最終反目成仇,家族就此一分為二。被認為是織田家嫡系的織田信安成為尾張八郡的守護代(實際控制四郡),後人稱其為織田伊勢守家。
  • 「天府之國」四川為何軍閥混戰不休,21年間大小戰鬥478次
    」阻隔,因此中原地區的戰亂往往很少波及川蜀之地。但在民國時期各路軍閥混戰的日子裡,沒有被中原戰亂波及的四川大小軍閥反而陷入了更加瘋狂的內鬥之中。 有人曾粗略統計,自民國元年即1912年到1933年初,四川共有 478次戰爭,其中規模較大的29次,牽連到鄰近的滇、黔、陝、鄂等多個省份,平均下來每年小打22次,大打1次。那麼物產豐富、地勢險要的四川為何會如此戰禍不斷呢?
  • 書單丨汗青堂日本中世史:從保元之亂到戰國開端,從英國來的水手到開往橫濱的黑船
    今天汗青堂帶來的四本日本史的書籍,介紹了從保元之亂到戰國開端,從英國來的水手到開往橫濱的黑船,帶您一同探索遠東島嶼經歷的一個跌宕起伏的動亂年代。點擊封面即可購買汗青堂042《應仁之亂》【日】吳座勇一康昊 譯後浪 | 四川文藝出版社日本室町幕府末期,諸大名動員數十萬兵力,以京都為戰場,分東軍、西軍相互廝殺長達十一年之久,史稱「應仁之亂」。
  • 《戰國布武》一個女人掀起了戰國的開端:應仁之亂
    應仁之亂就是這所有的動亂的開端。 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8歲的時候就繼任了將軍之位。他對武家的那一套徵戰殺伐十分厭惡,反而喜歡在家品品茶、修修園子、逗逗猴子。所以足利義政一直想把將軍之位讓出去,但是到了29歲,他仍然沒有兒子。於是就找到自己出家在外的弟弟,想把將軍的職位傳給他。為此,義政甚至立下了誓書:「就算我將來有了兒子,我也讓他去當和尚,不會和你爭奪將軍之位」。
  • 周室封了那麼多姬姓諸侯,到了戰國時代為何只剩燕國撐門面!
    這批新諸侯是周人對付舊諸侯的得力幫手,因此給予了很多政策傾斜,領地最廣,位置最佳,而且他們還可以蠶食舊諸侯,擴張勢力。而往後再冊封諸侯,就沒這麼多紅利了。因此生存到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大多是第一批諸侯,後面的諸侯雖然與王室關係更近,但出頭的機率反倒更低。春秋初期的諸侯除了鄭國之外,其他影響力較大的國家如魯、齊、宋、衛、邢等都是老牌諸侯。而第一批冊封諸侯恰恰是異姓比例最高的一批。
  • 交州大混戰:嶺南有位交州王,盤踞交州近40年,堪稱最低調的諸侯
    士燮:沒錯,我就是士燮,士燮就是我~士燮本是中原人士,他的先祖在王莽之亂的時候跑到了交州,傳承了六代之後到了士燮的父親這,士燮的父親叫士賜,他在漢桓帝時期擔任日南郡太守。他的父親去世以後,作為家族七代目、同時也算半個富二代的士燮,因為讀書讀得好被舉為茂才,擔任巫縣令。中平四年,也就是公元187年,他被任命為交趾太守。當時交州刺史朱符,因為對交州人收取重稅,所以當地人就反叛了,朱符直接領了盒飯。當時朝廷經過黃巾之亂之後,對天下的統治力直線下降。
  • 《花之亂》跌落大河劇史上超低谷底,這段歷史日本人都「不待見」
    在小學時就出現在教科書中的應仁之亂,是日本歷史上最知名的戰亂之一,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可同樣的,這段歷史也常常被我們所忽略。應仁之亂最為困難的問題是,人們不明白為什麼戰亂會爆發,也不知道最終究竟是誰獲得了勝利。
  • 「八王之亂」究竟是怎麼回事
    而司馬炎在繼承人選擇問題上的失誤,直接催化了諸侯紛爭的 風險,釀成了後來的八王之亂。司馬炎的太子是皇后楊豔所生,名為司馬衷,即後來史上有名的昏君晉惠帝。司馬衷從小就十分蠢笨,老師給他講課,司馬衷轉眼就忘。但他是皇后嫡子,在當時所有存活下來的皇子中居長,出於立嫡立長的傳統,司馬衷九歲時被立為太子。
  • 家族陷內鬥、股價大跌,萊紳通靈上演豪門恩怨錄
    近日,陷入家族內鬥的萊紳通靈(603900.SH)備受市場關注。多年股東沈東軍和馬峻、蔄毅澤一直保持一致行動人關係,為何「親情的小船」突然就翻了?為何萊紳通靈在警方受理一個多月後才披露上述公告?真相撲朔迷離,公司股價應聲大跌。2020年12月30日至2021年1月12日,萊紳通靈股價累計下跌21.21%,截至1月12日收盤,股價報收於5.98元/股。
  • 司馬家族取代曹魏時,司馬孚為何痛哭流涕
    司馬孚為何屢次做出有損家族顏面、不符合家族(皇族)利益的舉動?司馬孚是司馬懿之弟,生於180年,以當時罕見的九十二歲高齡卒於272年,一生橫跨漢末、曹魏和晉初三個歷史時期。司馬孚不僅參與了司馬氏從地方儒學家族到曹魏權臣家族,進而成為新朝代領導者的完整歷程,也見證了士大夫的代表性行為風範從砥礪名節、捨生取義向隱逸談玄、放縱不羈的轉變。
  • 日本戰國時代,各勢力集中的近畿地區為何毫無作為?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各勢力集中的近畿地區為何毫無作為?公元794年,日本恆武天皇遷都平安京,這就是京都的前身。特別是隨著應仁之亂的爆發,京都化為一片火海,整個近畿地區同樣成為東軍、西軍的交鋒之地。直至應仁之亂結束,整個近畿地區一片凋零。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逐漸沒落的有力守護大名苟延殘喘著。
  • 八王之亂中,為何最後勝出的是最不起眼的司馬越?他又因何愁死了
    西晉五十年,有一半時間在戰亂中,其中司馬家族內部廝殺了整整十六年,剩下九年被胡人追殺。可以說,正是司馬家族內的「八王之亂」,親手葬送了祖宗「偷來」的江山,還把北方漢民,推進了幾百年不休的戰火。東海王司馬越是司馬懿的四弟司馬馗的孫子,漢惠帝司馬衷的族叔,是西晉皇室的遠支宗親。
  • 城濮之戰楚成王玩火自焚,背後隱藏著楚貴族的百年內鬥
    春秋時代的帶頭大哥之晉文公篇(17)公元前633年,是楚成王最志得意滿的時候,不僅鄭、許、陳、蔡等靠南的中原諸侯都成為了楚的僕從國,魯、曹、衛等靠北的諸侯也宣布奉他為盟主,於是他率軍大舉攻打齊宋,齊國是大國,倒還能應付,宋國就慘了,宋成公抵擋不住,只得向晉國乞援。晉文公於是以先軫為元帥,出兵一舉拿下了楚國的小弟曹國與衛國。
  • 軍師聯盟:柏夫人的孩子,一手造就了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文史宴
    他又不肯讀書,信奉五鬥米道,特別容易被裝神弄鬼的人迷惑,漸漸的就想要參與皇權的競逐,成為「八王之亂」的關鍵人物。我們都知道歷史書上說,「八王之亂」中西晉皇室子弟自相殘殺,導致中原空虛,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胡趁機入侵,造成了「五胡亂華」。其實「八王之亂」分為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只能說是宮鬥階段,還可以收拾,後一個階段才是不可收拾的混戰階段,而後面這個階段正是司馬倫一手開啟的。
  • 司馬懿死後,司馬昭兄弟共掌曹魏大權,為何沒有發生內鬥?
    而同為三國主角的孫權,晚年也面臨著二宮之亂的情況。所以,在權力面前,所謂的手足親情,真是淡薄如水。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後來居上的司馬懿家族,兩個兒子,司馬師與司馬昭,個個都是當世人傑,一代梟雄。可是在司馬家當權之時,兄弟倆並沒有發生過內鬥,這使得司馬家的權力一直都是在平穩的過渡,最終一統天下。這個得分兩方面來講。
  • 司馬懿死後, 司馬昭兄弟共掌曹魏大權, 為何沒有發生內鬥?
    所以,在權力面前,所謂的手足親情,真是淡薄如水。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後來居上的司馬懿家族,兩個兒子,司馬師與司馬昭,個個都是當世人傑,一代梟雄。可是在司馬家當權之時,兄弟倆並沒有發生過內鬥,這使得司馬家的權力一直都是在平穩的過渡,最終一統天下。這個得分兩方面來講。首先,司馬家的兩兄弟雖然個個都稱得上是人中龍鳳,但是兩者能力還是有差距的。哥哥司馬師明顯要強於司馬昭。換句話講,司馬昭還沒資格和他哥哥鬥。首先司馬師作為長子,乃是司馬懿欽定的接班人,司馬家的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