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仁之亂是日本歷史上最知名的戰亂之一。
這場戰亂自應仁元年(1467年)爆發,到文明九年(1477年)結束,前後共持續了十一年,戰場從京都逐漸波及到地方,諸多大名紛紛參戰,規模大、持續時間長,最終直接導致室町幕府的衰亡,開啟了日本戰國時代。
與應仁之亂的知名度和歷史影響力不匹配的是,這場戰亂的來龍去脈籠罩著層層迷霧,甚至許多日本人都說不清這場戰亂到底是怎麼回事,給人留下「原因不詳、結果不明」的印象。
為了理清應仁之亂的前因後果,日本歷史學家吳座勇一綜合多方史料,並以應仁之亂親歷者——先後擔任過興福寺門跡的僧侶經覺和尋尊的個人日記為參考,融合宏觀史實記錄和微觀個人視角,力圖在《應仁之亂》這本書中還原整個應仁之亂的發展過程。
《應仁之亂》
[日]吳座勇一
康昊 譯
後浪|四川文藝出版社
應仁之亂的成因,是室町幕府內部多重矛盾的積累和集中爆發。
早期曾有人認為,應仁之亂的直接原因,就是大名們介入室町幕府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的家族內鬥,最後導致諸侯混戰。這種觀點忽視了當時的室町幕府在各個層面積壓已久的內在問題,顯然是片面的。
根據吳座勇一在《應仁之亂》中的敘述,應仁之亂的原因錯綜複雜,整個過程實際上是各個階層的多重矛盾碰撞在一起,像滾雪球一樣不斷積累和升級的結果。並且,在矛盾升級的過程中,室町幕府的權力階層不但無力緩和矛盾、壓制內部對立的勢頭,反而因不恰當的舉措變相激化了矛盾,導致戰亂進一步擴大。
在應仁之亂爆發之前,室町幕府的統治權威已經展現出頹勢。這一點,從上層無法管控底層武士群體的私鬥就可以看得出來。
大乘院和一乘院是興福寺的兩大門跡,兩派之間的衝突鬥爭由來已久。永享之亂,就是興福寺的大乘院眾徒與一乘院眾徒因為個體糾紛所引發的戰鬥。身為興福寺別當的經覺對此卻束手無策,反而要向上請求足利義教將軍下達停戰文書。實際上,足利義教下發的停戰文書同樣無法平息這場戰鬥。
可見,不止興福寺的管理者已經無法掌控底層勢力,就連幕府將軍的權威也早已不被底層重視。
其實,大乘院和一乘院之間的矛盾,還有一個隱藏的影響因素,那就是舊南朝勢力的殘餘影響。雖然南北兩朝早已合併,但合併後的幕府並沒有如約實現原南北朝雙方交替掌權,而是由舊北朝一方牢牢掌握政權,這必然引起舊南朝勢力的不滿。
在興福寺,一乘院眾徒筒井氏是親幕府一方,而大乘院國民越智氏原為南朝一方,屬反幕府一方。不出意料,筒井氏與越智氏作為對立方始終活躍在整個應仁之亂的過程中。
當然,應仁之亂爆發之前,將在未來參戰的各方內部也並非鐵桶一塊。永享之亂後,筒井氏發生了內訌。畠山氏也因家督人選之爭發生分裂。當他們的內部矛盾爆發時,與他們對立的一方也會抓住機會趁火打劫,讓矛盾繼續升級。失和的畠山政長與畠山義就也成為未來在應仁之亂中的關鍵人物。
等到足利義政的弟弟足利義視和兒子足利義尚同時成為潛在繼承人時,各位大名根據自己的利益選擇支持的對象,局勢進一步惡化。於是,室町幕府內部各個階層所積累的矛盾在應仁之亂中集中爆發出來。
最終,各大名勢力分裂為東西兩大陣營。東軍的守護大名主要包括細川勝元、畠山政長、斯波義敏等,西軍的守護大名則有山名宗全、斯波義廉、畠山義就等。
總體上,雙方勢均力敵,所以這場戰亂才能焦灼多年。但東軍擁護足利義政,相比較而言,更師出有名。為了給自己正名,西軍遂推舉後加入陣營的足利義視為將軍,並建立了新的西幕府,與原來的幕府抗衡。於是,在應仁之亂中,出現了「兩將軍並立」的對峙局面。
可以看到,應仁之亂從醞釀到爆發的過程中,整個室町幕府各個層面的矛盾都在為這場戰亂添磚加瓦。而足利義政在治理能力上的不足也表露無疑。他沒能及時有效地抑制戰事的擴大,經常隨矛盾勢力優勝方的需求變換政策,助長了各方爭奪權勢的趨勢。他不但沒能解決問題,反而製造了更多問題和矛盾,讓局勢一再失控。
可以肯定的是,經歷了應仁之亂後,原本就脆弱的室町幕府的權力結構,變得愈加衰弱。
雖然繼任者試圖通過寺社本所領返還政策來重新鞏固將軍權力,成效卻並不明顯。相反,各個大名都開始重視自己領國的統治,原本不受重視的守護代階層和遠國守護地位提升了。這些地方大名將成為未來舉足輕重的戰國大名。
曾經的室町幕府以京都為中心,其後,地方勢力將逐漸成為權力結構中的主角。
△應仁時期京都的上京區域。引自今谷明《日本的歷史》卷 9《日本國王和土民》, 一部分有修改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應仁之亂的過程中,底層武裝力量的崛起,也有清晰的跡象可循。
前面提到的永享之亂,就是由底層武士引發的。另外,應仁之亂中還湧現出一股新的力量——足輕,即不著甲冑的輕裝步兵。足輕的來源主要包括都市的下層居民、因戰亂產生的饑民,以及失去職位的武士階層等。
足輕行動靈活,最擅長的就是切斷對方的補給、破壞補給設施,常用的手段主要是掠奪、縱火等。不幸的是,他們的做法不止針對對立陣營的軍隊物資,往往會殃及平民。
在戰亂之中,一些平民自發組織起來的民間力量,同樣不可忽視。西崗是從西日本進入京都的必經之地,因此也必然被迫捲入戰亂之中。於是,團結的西崗武士組成了「西岡眾」,成為當地的一股重要力量。
一揆是根據共同意願組成的一種聯合體。簡單來說,應仁之亂之前的室町幕府也可以看作由大名聯合推戴將軍作為領袖的「一揆」同盟。在嘉吉元年,一股土一揆軍封鎖了京都的起個出入口,讓京都陷入了饑荒之中。
無奈之下,幕府屈服於嘉吉土一揆,為他們頒布了德政令。在應仁之亂之後,山城國一揆為了保護莊園奮起反抗,把伊勢氏的家臣趕出去。為了管理好自己的領國,回到地方的大名也開始注重當地民眾的管理。
不管是參軍還是自衛,以上這些,都是底層民間力量嶄露頭角的例子。應仁之亂過後,在幕府權力結構衰弱、地方勢力興起的同時,真正由底層平民組織起來的武裝力量也開始發揮作用了。這些經歷應仁之亂後所產生的的變化,都是日本進入戰國時代的準備條件。
2020.05.28霧凇
點擊封面即可購買
汗青堂042
《應仁之亂》
[日]吳座勇一
康昊 譯
後浪|四川文藝出版社
日本新銳歷史學家吳座勇一代表作
生動還原一場改變日本歷史的大亂
引導讀者漫步神秘的日本中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