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想取個更高大上點的標題。每次想寫什麼菜譜我不煩,做菜的過程我不煩,拍照我不煩,寫文我不煩,最煩的就是取標題了。像前幾周寫的什麼烤榛子無花果酥啊還有啤酒燉鴨燴飯,直接把菜譜名當標題總覺得特傻。畢竟我沒單單把這兒當成一個髮菜譜的號嘛,所以每次都要想啊想取個什麼厲害的標題好呢。找音樂也是個頭疼的事兒,每次想找到一首符合主題的爵士樂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但是這次簡單了,因為我想出一篇嚴謹的討論溫泉蛋做法的文。那既然是嚴謹的文風嘛那標題也可以嚴肅點啊哈哈哈,音樂也可以去掉了(你們就當我偶爾偷偷懶)。所有照片均為試驗中手機匆忙拍攝,可能不是特別美觀也請見諒。
經常在日料店裡吃到伴著醬油的溫泉蛋然而我從來沒有好奇過這個蛋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後來某次在外面吃健康餐時服務員拿了一隻帶殼的雞蛋當著我的面把雞蛋敲碎打了一顆溫泉蛋出來時,我開始注意到了這個東西。在大猴子連續好幾次說這個蛋很神奇後我想我有必要深究一下了。於是在吃了幾盒成功的不成功的太生的太熟的雞蛋後我帶來了這篇:溫泉蛋的做法。
以下是嚴謹的正文(認真臉):
溫泉蛋是什麼:
溫泉蛋起源於日本,是一種蛋白和蛋黃都似熟非熟半透明半流質狀態的煮雞蛋。
注意區分溫泉蛋與糖心蛋和水波蛋的區別:
做法上面這三種蛋都是通過水煮而做成的,溫泉蛋和糖心蛋都是帶殼煮而水波蛋是脫殼煮的。形態上面溫泉蛋的蛋白和蛋黃都屬於流動至半熟的狀態;糖心蛋的蛋白全熟而蛋黃半熟;水波蛋的蛋白接近全熟而蛋黃則是流動的狀態。傳統吃法上面溫泉蛋是澆上日式醬油和高湯直接食用或者當做拌料來用的;糖心蛋常常用來配著日本拉麵來吃;而水波蛋則是西餐裡配著麵包或英式麥芬食用的。
溫泉蛋的做法:
學術一點的來說的話,蛋白從62度開始慢慢凝,結到66度大部分凝結;蛋黃從64度開始凝結而在66度達到軟固體狀態。所以說想做出一顆溫泉蛋的話只要讓蛋白和蛋黃的溫度達到63-65度之間即可。
最古老的溫泉蛋做法是拿一個網兜裝滿雞蛋放入天然的溫泉水一小時以上,通過溫泉恆定的低溫來慢慢的讓蛋白和蛋黃達到理想溫度。現代溫泉蛋的普遍做法是把雞蛋放入低溫慢煮機,恆定63度的水中45分鐘至一個半小時即可。那如果家裡沒有天然溫泉又沒有低溫慢煮機的話怎麼辦呢?作為一個器材黨的偽咖啡愛好者我有個Bonavita控溫燒水壺,可以長時間的把水的熱度控制在某個精確的溫度。對於煮雞蛋這種小物件來說它煮出來的效果倒是和低溫慢煮機差不多,但是我心疼啊…看著這麼美的小傢伙努力來回控溫一個多小時就為煮個雞蛋我感覺我在虐待他。
那麼人工控溫呢?溫度計我有,調好一鍋63度的開水然後守著鍋,看溫度下降了就加熱水,這煮個雞蛋的時間成本也太大了。那有沒有什麼簡便點的溫泉蛋做法呢?各種方法查詢了一圈後我知道了可以通過稍高的水溫來縮短整個煮蛋的過程同時還得到一顆比恆定在63度的水溫煮出來更好吃的溫泉蛋。
我們來說一下大概原理:
雞蛋中主要含有四種蛋白質,名字挺複雜的也容易搞混,我們就把它們稱為A、B、C、D。
· 61.5度的時候A開始變性:蛋白開始部分凝結
· 64.5度的時候B開始變性:蛋黃開始部分凝結
· 70度的時候C開始變性:蛋黃和蛋白都開始慢慢凝固
· 84.5度的時候D開始變性:蛋白和蛋黃都開始變老
ABC變性都是很好吃的,我們不要D變性,那水溫就不能超過84.5度。所以說如果我們用70-84.5度之間的水溫在短時間內讓蛋黃的溫度升到61.5-64.5度的話我們就有一顆很好吃的溫泉蛋啦(蛋白質A和B變性)。
大部分中國家庭都是沒有烹飪用的溫度計的,所以說控溫是個很大的問題。網上有種做法是燒一鍋開水然後把雞蛋丟進去幾分鐘,我嘗試了一下。的確可以做出類似於溫泉蛋的效果,但是因為剛開始的溫度太高(100度)導致蛋白質D的變性,在脫殼的時候部分蛋白已經過熟且粘在了蛋殼上取不下來了,而且不知道為什麼打出來的剩餘蛋白特別的散,所以這個方法不可取。
經過無數次的嘗試,最好的水溫為75度。在這個溫度蛋白質不會過熟,而且從這個溫度開始煮就算沒有任何保溫設備,在雞蛋煮好前溫度也不會降得太低而導致蛋黃沒有達到理想的溫度。煮的時間大約在13分鐘左右,可根據個人對溫泉蛋的熟度喜好進行調整。那剩下的問題是要找個沒有溫度計也能大概控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