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來看,雖然疫情結束之後,國內的經濟已經恢復並實現了增長,但部分實體行業還是受到了一定的衝擊,其中就包括咖啡店,有業內人士指出,本來線下咖啡店的盈利難度就比較大,2020年還沒有結束,國內咖啡服務行業的閉店率已經達到了83%,包括一些新興的咖啡品牌,還有一些老品牌。
在過去的時候,在很多人的眼中,咖啡店是高大上的代表。在咖啡店裡,喝下午茶,談生意,哪怕坐在那裡,發一會呆,都是很愜意的事情。但是線下咖啡店投入的成本比較高,雖然同屬於餐飲業,但咖啡的設備成本比較高,對店面的裝修要求也相對比較高,但盈利的難度比較大,利潤空間也不是很大,因此快速擴張、大規模開店的咖啡店也不是很好的選擇。
那麼,線下咖啡店為什麼要關門呢?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一方面可能是受疫情影響,人們更喜歡「速溶咖啡」和「罐裝咖啡」,另一方面是在線領域的快速發展,人們開始選擇「外賣咖啡」,從而加速了咖啡產品的零售,也加速了咖啡產品的銷售電作為咖啡品牌發展的主渠道。今年,一些便利咖啡品牌獲得了融資,一些品牌關閉了線下商店,以實現在線轉型。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消費者對咖啡的需求沒有改變,但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這或許也是線下咖啡品牌難以打造的原因之一。拿漫咖啡和COSTA舉個例子,事實上,漫咖啡是由一個韓國人創立的。2011年,他發現了國內咖啡的藍海市場。而漫咖啡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喝咖啡的地方,因為環境比較好,漫咖啡很快就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但現在漫咖啡已經迎來了「破產潮」。
2019年,國內漫咖啡門店數量為150家,5年內僅增加不到40家。一方面,漫咖啡的擴張速度正在放緩;另一方面,漫咖啡的門店數量也在下降。事實上,不僅是漫咖啡要關門了,之前一度瘋狂開張的COSTA咖啡,也早已進行了店面收縮,此前,有媒體人士還表示,COSTA將關閉北京80家門店。
這個2006年進入中國市場,一直被視為星巴克最大競爭對手的COSTA,竟然也逐漸走向了窮途末路。身為「千年老二」的COSTA,如今在中國只剩下400多家門店。雖然COSTA中國對媒體放話:「我們將在中國市場加速布局多元化渠道,積極探索適合不同消費場景的門店形態。」但任誰都能看出來,這只是託詞而已。
COSTA咖啡還表示,將重組其英國門店,並裁員1650人。該公司在北京地區關閉了近20家門店,並關閉了在青島的所有門店。就連沉默了一段時間的咖啡也宣布將關閉所有門店,並沒有再開業的計劃。換言之,即使是咖啡也可能不得不告別線下市場。受疫情影響,實體店盈利將更加困難。
據一家咖啡店老闆介紹,咖啡店的成本相對較高,除了房租、電費和人工費,幾乎沒剩下什麼錢。再說了,店裡顧客不多,一天下來可能只有30人左右。咖啡雖然與餐飲業類似,但裝修和設備的成本還是比較高的,不適合快速擴大投資。瑞幸咖啡在短時間內開設了數千家門店,並使用了大量補貼,從而建立了自己的客戶群。
但是瑞幸咖啡的日子也不好過,疫情肆虐、澳洲大火、南極升溫……2020年4月,「活著」成為了當時很多人的目標,儘管有著玩笑話的成分,但那時的嚴峻局勢,想必所有人都歷歷在目。也就是這時候,瑞幸咖啡突然選擇自曝:其公告稱,營運長劉劍和部分員工偽造業績22億元。當天瑞幸咖啡開盤暴跌80.95%,創歷史新低,市值蒸發近50億美元。
成本高、周轉率低、盈利困難是重線下模式咖啡店的三大特點。從長遠來看,只有一個結果:失敗。那麼,線下咖啡店的未來在哪裡呢?不可否認,咖啡品牌的線下發展戰略需要調整。如果他們還是傳統的線下咖啡店,他們很難盈利。因此,傳統咖啡店已經迎來了一個變革的時代,相信未來會出現新的咖啡店模式。
相信大家都知道星巴克,數位化這方面,星巴克已經是很慢的存在了,錯過了手機支付、外賣火熱的那幾年。直到今年Q1財報出爐,才能感受到星巴克逐漸重視起來:中國市場線上訂單銷售額佔總收入的15%,其中9%來自線上。
事實上,數位化是茶飲品牌掌握用戶信息的重要手段。喜茶能在近兩年頻繁刷屏,靠的就是一手數位化營銷;進入中國時間不久的Tim Hortons,牽手騰訊和阿里之後,線下門店還未超過50家時,就已經取得了線上會員超百萬的成績。和星巴克相比,COSTA線下和線上都沒做好,真的是挺讓人失望的。
但是現在隨著復工復學的進一步推進,咖啡市場很可能迎來一波報復性消費增長。調查顯示,64.9%的消費者表示每周都會喝咖啡,其中每周喝咖啡3~5次的消費者佔比為38.6%。由此可見,短期內咖啡的消費熱情必然會得到釋放。隨著喜茶、奈雪等等玩家的入局,人們也開始逐漸接受二三十元一杯咖啡飲料,2023年的時候,中國咖啡行業市場規模將會達到18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