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少年,從這裡走向世界

2021-01-13 騰訊網

採寫/史航 紀佳文

編輯/楊寶璐

基地的孩子們在電影海報前合影

強棒天使棒球基地坐落在北京東南角的一片徽派建築旅遊區內,基地沿中間的道路分隔開來,南側是白牆灰瓦的隊員宿舍,北側是草地和沙地拼接而成的寬闊球場,場地周圍是高豎的圍擋。

這裡就是電影《棒!少年》所記錄的那個烏託邦。在這裡,69個從困境中走出來的孩子,在棒球的起落間撫平傷痛,尋找著新的出路和希望。

2020年,電影《棒!少年》上映,這部獲得第14屆FIRST影展最佳紀錄片的影片成了2020年最後的一匹黑馬,讓前所未有的關注向基地湧來。電影裡兩個小主角馬虎和小雙的經歷完美的契合了人們心中對一個熱血故事的想像,

「它打開了一道口子「,基地的創辦者孫嶺峰說,「讓更多的人看到了棒球,看到了打棒球的孩子們」。

而在主人公馬虎和小雙的成長背後,是與他們一同在基地裡揮棒抗擊命運的43個棒球少年,26個棒球少女,以及中國還尚處於困境之中的幾十萬事實孤兒和更多貧困兒童。電影上映後,孫嶺峰總在想,怎麼才能通過這枚棒球,讓他們也能像馬虎和小雙一樣,被更多的人看到。

孫嶺峰和大寶、馬虎參加活動

成為「大熊貓」

車在高架橋上行駛緩慢。一秒四拍的激烈電子舞曲從車載音響中流出,馬虎喜歡在這個時候,順著強烈的節拍把手中的礦泉水瓶搖得沙沙作響,音樂行進至高潮處,他抓住車把手在座椅與棚頂之間上下衝撞,讓整輛車在北京的街道上與他一起律動。

這是他在一天裡難得的放鬆時刻,在出席活動的路上,他和坐在後座的小雙聽歌、拌嘴,偶爾用教練的手機打一局棒球遊戲。而在其餘的時間裡,他則需要收起自己幼稚的一面,以更成熟的姿態面對這個世界。

電影上映後的這一個月裡,他常常六點起床,十二點回程,在一天三四場的映後交流會中與上百位觀眾分享自己的成長與蛻變。每當電影的片尾曲《再見》奏響,燈光亮起,馬虎就得迎著掌聲和觀眾驚奇的目光站到臺前,談起棒球、生活和夢想。

用小雙的話說,自己和馬虎現在過得是「大熊貓一樣的生活」,他記得一次訓練後,他和馬虎掛在場邊的攔網上發呆,「一群人譁的一下圍了上來」,長槍短炮的包圍之中,小雙覺得「他們就像看珍稀動物一樣」。

這樣的生活成了馬虎和小雙的日常,《棒!少年》上映之後,前所未有的關注聚焦在這幾個棒球少年的身上,接受採訪,出席活動,錄製節目,棒球之外更大的世界,一時間奔他們而來。

一個月的奔波下,馬虎和小雙覺得又累又枯燥,「生活都和別人不一樣了。「但兩個孩子沒有怨言,他們知道,「這是在給基地長臉」。「基地需要我們,我們願意付出。」馬虎說。

一個月的錘鍊下,馬虎已然毫不怯場,活動前他總是提前編好自我介紹的臺詞,在現場金句不斷,引得陣陣叫好。遇到來採訪的記者,馬虎甚至主動引導起話題:「接下來是不是該聊家庭情況了?」聊天中,他頗有反客為主的架勢——「我都知道你想問什麼,先問家庭情況,再問我還打不打架,最後聊聊以後的打算。」說罷,還不忘幫攝像想幾個「看起來帥一點」的姿勢。

熒幕外的馬虎高了,瘦了,說話時眼神總聚焦在一個方向,有種超越年齡的成熟感。電影上映後,曾經「就知道傻玩」的馬虎開始在意起自己的形象,再看到被影像定格下的自己,他有些不好意思。「我覺得我以前那樣太難看了。」

偶爾小雙和他開玩笑,學他在影片中的經典語錄「是不是兄弟?是不是小隊員?」他一臉嚴肅地制止,採訪時偶爾提到他小時候的「光輝事跡」,他也極力撇清現在的自己和曾經那個自己的關係。如今他時常會有些緊張,怕自己「突然表現不好,在喜歡我的人心中樣子變了」。

《棒!少年》的上映像是給了馬虎一張通向「成熟」的單程票,站臺上的人們注視、祝福,他只能順著列車的方向去向前方,不敢回望。

孩子們在基地上課

「拔刺」

拿到「單程票」的不止馬虎一人,電影上映後,孫嶺峰總點開「棒!少年」的微博話題,看又有多少人通過這部電影看見馬虎、小雙和背後的強棒天使基地。如今,這條微博話題下已有2.4億的閱讀、3.5萬的討論。對於基地的負責人孫嶺峰來說,那是數以萬計的注視和希望。孩子們藉由他看到了更大的世界,這些人又藉由他看到了孩子們的世界。「沒有退路了。」他說。他必須、也只能繼續扛下去。

孫嶺峰是典型的北方男人長相,方臉、濃眉、眉間有著很深的紋路,37歲的他兩鬢已顯出白色,站起來時脊背有些佝僂。以2015年為界,他的人生被清晰地劃分成兩個部分:這之前,他是棒球前國手,中國隊的「偷壘王」,這之後,他是67個孩子的教練、朋友、和「父親」。

孫嶺峰至今依舊清晰地記得自己第一次見到這些孩子們的場景:那時的小雙沉靜而憂鬱、大寶又瘦又小、而馬虎,自打進入基地的第一天起,「戲」就沒停過。

馬虎初到基地時就帶著一股誰也不怕的衝勁,「他想在這也當老大」。來基地的第一天,他在操場中間翻跟頭,打滾,爬到最高的樹上,享受一群孩子仰視他的目光。這之後,打架、犯錯、欺負小隊員,「打他進來就沒消停過」。

孫嶺峰的記憶裡,馬虎是「帶著刺進來的」,這些「刺」不是指向他人的矛,而是在常年累月的孤獨生活裡,他對自己的保護。

馬虎的母親在他出生三個月後就離開了家,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沒人管的馬虎像野草一樣獨自成長。他和比他大三歲的高中生拿著刀鬥狠、追著同齡人滿街跑、和「兄弟」們一起扎別人車胎報仇。因為打架,馬虎受過傷,進過派出所,頭上至今還留下了幾條傷疤。來到基地之前,他從沒體會過「信任」的力量,甚至沒人可以讓他相信,一頓飯吃完了,下一頓還是飽飯。

基地的生活老師李阿姨記得馬虎剛來的時候,「每天吃飯把自己吃到吐,撐得直流鼻血」。他不敢相信自己真的過上了吃了上頓有下頓的日子,一開始,不管老師怎麼勸,阿姨怎麼教,都改不掉馬虎以「吐」來結束他吃的每頓飯。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半年多,李阿姨記得,馬虎的轉變是在一夜之間完成的:有一天,馬虎突然衝到她面前說:「阿姨,我知道饑飽了。」

但孫嶺峰從來不覺得馬虎的成長是「突然」的,在他看來,馬虎的成長就像土地裡長出莊稼,水流過河道,這些看似偶然的改變,在他來到基地的每一個朝夕裡,擲出每一個棒球時,就已悄無聲息的促成。

「他開始把這當家了,那根『刺』拔出來了。」孫嶺峰把馬虎的成長形容成「拔刺」的過程,這些「刺」有他幫馬虎拔的,也有馬虎自己拔的。曾有一段時間,馬虎因為張揚的性格被基地裡的小隊員排擠,五個室友紛紛借住到別的寢室,只留他一人獨住,馬虎孤獨,委屈,但給家裡打電話時,他還是忍住淚水對爸爸說:「基地裡的十五個小隊員對我都好著呢。」

如今的馬虎在基地裡像個小教練,新來的小隊員訓練出了問題,生活習慣上不規矩,馬虎在一旁忙前忙後,心情好的時候,還給小隊員們講講道理。「他們開始懂得傳承了。」孩子們的這種變化,讓孫嶺峰感到欣慰,「他還是想當老大,只不過現在是在棒球場上當老大了。」

傳承,這是孫嶺峰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也是他最在乎的東西。在學棒球之前,孫嶺峰在豐臺一家體校練摔跤。「那時候成績最差,表現也最差。」他一度有些自卑,甚至餓了都不敢說要吃東西。

師爺爺張錦新用棒球幫他樹立起自信,張錦新是中國第二代棒球人,也是知名棒球教練,帶領中國少年棒球隊連續四次獲得世界冠軍。用孫嶺峰的話說,是張錦新用棒球把孫嶺峰在「成為流氓」的邊緣上拉了回來,讓他明白「努力是可以改變命運的」,教他贏得榮譽和尊嚴。如今,他希望接力棒能遞到馬虎他們這批孩子的手上,讓他們把棒球,和棒球以外的價值和思考,一併傳遞給更多困境中的少年。

女隊成員在進行訓練

大山裡來的「索瑪花」

「馬虎的成長不是他一個人的故事」,在強棒天使棒球基地裡,還有67個和馬虎、小雙一樣的少年也在成長,其中的26個,是去年剛剛來到基地的「棒球少女」們,熱血和勵志的敘事之外,她們背負著更大的使命,也面臨著更大的困境。

如果沒有棒球,涼山女孩阿餘女子或許將面對她眼中「沒有自由的生活」。當這個14歲的女孩走出大山,在離家幾千公裡外的棒球基地適應全新的生活時,她從家人的電話中知道,家鄉的兩個年紀相仿的同學,已經被家裡「賣」給了一段婚姻。

在阿餘女子生活的地方,女孩很少能讀到高中,初中畢業後,她們大多不得不放棄學業,在工廠的流水線上承受著日復一日的枯燥勞動,來換取家裡的柴米油鹽、弟弟妹妹的學費以及父母的治病錢。不少家庭在女兒十幾歲時就為她們訂立婚約。通常,在出嫁的前幾個月,她們便不再讀書,在家等待著並不由她們決定的命運。阿餘女子恨那些把女兒嫁出去的父母,「感覺像是把女兒賣出去了一樣,剝奪了她們自由的生活。「

阿餘女子是幸運的,三年前一位支教老師來到了她的家鄉,給她們講大山外的世界,講生活的其它可能。她聽得懵懵懂懂,但她知道,自己應該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孫教練一行人來到大涼山時,年齡超過選拔標準的阿餘女子主動為他們做彝語翻譯,孫教練問他「你想不想來北京打棒球」,她抓住了機會,毫不猶豫地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像阿餘女子一樣幸運的女孩還有25個,孫嶺峰在她們的家鄉走訪時,被周遭的一切所震撼。她們有人要翻兩座山、走四個小時的山路上學;有人不到十歲,就要撐起一家的勞務,甚至在一所小學裡,還有女孩背著弟弟來上課。

那段時間裡基地的場地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幾個教練帶著孩子們滿北京到處搬家,巨大的花銷之下,基地資金幾度斷裂,孫嶺峰賣房、賣車、「坑完朋友坑親人」,甚至把攢好的養老金都投到了基地裡。

可面對孩子們,這不是一個「選誰不選誰」的過程,而是「把誰推上一段不同的人生」的過程。困境是現實的,但一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孫嶺峰深深地記得,從一個孩子家走訪完出來,途徑懸崖,他甚至有想跳下去的衝動。

最終他們帶回25個女孩,遠遠超出了當時基地的承載能力,但孫嶺峰沒想那麼多,「能救一個就算一個,哪怕是搭上我自己的命。」

接她們回京的那一天,孫嶺峰在朋友圈寫道:「花朵們!屬於你們的苦難已經過去,後面的苦難會由我們大家替你們承擔!」他給這支女子棒球隊起名「索瑪花隊」,在孩子們的故鄉四川大涼山,每到春天,粉紅色的索瑪花開得漫山遍野,對族人來說,索瑪花美麗、頑強,象徵著春的希望。

女隊的教練楊赫強知道自己將要執教索瑪花隊時,還在青海出差,聽到自己將擔此重任,他的第一感覺是「緊張」:訓練中的肢體接觸怎麼辦?自己把女孩們說哭了怎麼辦?女孩們不信任自己怎麼辦?

等到第一次見到女隊,眼前的狀況更讓他發慌,有人蹲坐在地上不願意訓練,有人全程低著頭不和人說話,一連串的問題讓這位新人教練手足無措。

基地的生活老師李阿姨還記得,女孩子們剛到基地的時候,個個面色黝黑,頭髮上還帶著蝨子。孩子們不敢吃肉,不愛說話,還有幾個孩子哭鬧著說想回家。有一天一個女孩哭著跑來找李阿姨,問了半天,才知道她是第一次來例假,卻羞於啟齒。

如何能讓女孩們融入基地的生活,找到家一樣的歸屬感,成了當時全隊上下最棘手的問題,在孫嶺峰看來,在男子棒球隊的基礎上建立女隊不是「一加一」的難度,而是成倍的問題和挑戰。生活習慣的不同、訓練模式的差異、教育方式的區別……這些平時看不見的問題全都湧現出來,他們不得不思考出一套完備的方案。孫嶺峰不願意讓隊裡的女孩子像其它體校的女孩一樣剃掉長發,剝離掉女孩子柔軟的一面,他給基地的老師們做動員,「要讓她們過公主一樣的生活,但在賽場上有狼一樣對贏的渴望。「

除了訓練,還有生活上的融入和調整,從洗漱到整理衣物,再到衛生知識,李阿姨需要像陪伴自己的孩子一樣,陪伴這25個女孩從零開始,一點一點地適應全新的生活。

楊赫強教練覺得自己也在被她們改變。這個從前總有些心急的東北漢子,開始更細膩、更耐心地觀察孩子們的世界。面對蹲坐在地上不願訓練的隊員,他搬來小板凳,找到「和孩子平等交流的高度「,耐心地講述訓練的意義,描畫未來的路。隊員們想家,楊教練陪著她們一個個給家裡人打電話。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裡,索瑪花隊已經開始和男孩們一起訓練,同場競技,在孫嶺峰看來,她們在棒球場上的勇敢、果斷和不服輸的拼勁完全不輸已經來了幾年的男孩。

在棒球技術的提升之外,更深一層的改變也正在發生。現在,阿餘女子找到了自己的目標,她想加入職業隊,去更大的賽場上打棒球,然後把爸爸媽媽接到北京,讓他們也能看到大山以外的世界。她還有另一個很少和別人提起的想法,她想回到大山裡做老師,向家鄉的孩子們講一講大山以外的世界,讓他們也能明白「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女子的變化讓孫嶺峰看到了希望,在孫嶺峰的觀念裡,創立「強棒天使基地」不只是為了救助這些身處困境的孩子,他更想讓城市與鄉村、代際與代際之間藉由棒球來達成一種聯通。他把棒球帶給他的一切傳遞給基地裡的孩子們,再由像阿餘女子一樣的孩子接力,在大山深處完成微小卻切實的改變。

基地負責人孫嶺峰

市場與傳承

與孫嶺峰的理想主義相對的,是更講求收益回報的資本市場。2017年2月強棒團隊組建起來之後,當年就得到了創新工場和月力資本的種子輪投資,並在2018年2月份完成了復星集團還有黑蝶資本的天使輪投資。

但這項運動在國內的熱度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培養起來的,在中國,棒球運動的熱度不僅比不了棒球大國美國,即使與亞洲國家相比,熱度也不及有七千萬以上受眾的日本和一千五百萬以上受眾的韓國。

孫嶺峰日復一日地奔走在基地的日常運營維護、拉投資等事情中。2019年4月14日凌晨,剛回到家的孫嶺峰心臟一陣劇痛,去醫院的路上,他眼前模糊、精神渙散。「突發心梗三級,最重要的血管90%以上堵塞」,孫嶺峰的心臟從此多了四個支架。「躺在床上的那一刻我感覺老舒服了,終於有一個理由,我啥也不用管了。」

但他沒法不管,一年多後的今天,他還忙前忙後的為基地解決各種問題,「連著幾周每天都只睡兩三個小時。」

家人擔心他的身體,但誰也勸不動。孫嶺峰信命,在他的觀念裡,用自己的「命」去改變這些孩子的「命」,是必然的代價,他只希望自己能再扛幾年,「扛到這群孩子長大,接我的班。」

電影上映了,基地的困境仍舊讓孫嶺峰發愁,基地裡三十幾個員工每個月人員開支幾十萬,冬季供暖走商業用電,一個月電費就五萬,有志願者給孩子們送來一百多斤肉,不到兩天就被孩子們吃完。

一個月的時間裡,來採訪的人多了,網上關注的人多了,但孫嶺峰覺得「除了媒體見的多了點,沒什麼實質性幫助」。基地裡人手少,對外宣傳的渠道打不開,「許多人還是只關注到了馬虎和小雙的故事,沒能找到基地。」孫嶺峰說。

但好在,基地裡的孩子們已經漸漸懂得了孫嶺峰說的這種「傳承」,年齡最大的大寶曾把「打進北京隊」寫進自己的QQ籤名,做一名優秀的職業棒球手是他最大的願望,而現在,他想做一個像師爺和孫嶺峰一樣的教練。

自從基地搬遷,他在基地之外第一次看孫嶺峰為基地大大小小的事情操持奔忙,他突然意識到「世界不是只有基地這麼大」,而自己能安心的沉浸在基地的小世界裡,「是孫教練在外面拼命換來的。」他告訴記者。

「師爺傳給孫教練,孫教練傳給我們,我們還得接著往下傳,不能斷了。」大寶的表述和孫嶺峰的期待默契的重合。

馬虎和小雙也沒停下成長的腳步,小雙褪去了之前的憂鬱,馬虎說他「每天笑得沒心沒肺的「。他不再想跑了,不再貪玩了,「也開始真正把基地當家了」,吃完午飯,小雙總拉著馬虎出去幫他訓練,失去的時間,他開始暗自努力補回來。

今年生日,「字都認不全」的馬虎出乎意料的想要一本電子書作為禮物,他開始學習認字,吃力地向前追趕,他對深一度記者感嘆:「文化太重要了。」

(文中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北京青年報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棒球專欄 | 《棒!少年》,會成為中國棒球走向春天的標誌嗎?
    少年》海報12月11日院線正式上映前,《棒!少年》在11月底舉行了全國百城首映禮,杭州的棒球愛好者們也召集了三場點映,我有幸趕上了其中一場,導演許慧晶也來到現場與觀眾進行交流。影院裡坐的滿滿當當,當主持人現場調查有多少人參與過棒球運動時,舉手的人卻寥寥無幾。這個簡單的調查也從側面說明了棒球目前在國內不溫不火的境地。《棒!
  • 棒球為少年打開通向世界的窗口
    強棒天使棒球基地坐落在北京東南角的一片徽派建築旅遊區內,基地沿中間的道路分隔開來,南側是白牆灰瓦的隊員宿舍,北側是草地和沙地拼接而成的寬闊球場,場地周圍是高高的圍擋。這裡就是電影《棒!少年》所記錄的那個烏託邦。在這裡,69個從困境中走出來的孩子,在棒球的起落間撫平傷痛,尋找著新的出路和希望。2020年,電影《棒!
  • 中國隊獲得世界少年棒球錦標賽亞軍 - 東方網-體育新聞
    東方網7月29日消息:歷時3天的第十八屆少年軟式棒球世界錦標賽今天在這裡結束,中國隊獲得亞軍。來自日本、中國、秘魯、比利時、墨西哥、菲律賓、韓國、巴西、美國、荷蘭、新加坡、澳大利亞、巴拉圭和中國臺北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16個隊參加了由少年軟式棒球國際交流協會主辦的本屆世界錦標賽。
  • 大聯盟之路:這是中國棒球少年的追夢故事
    對於這三位棒球少年來說,在他們18歲成人禮的這一年,完成了一個關於棒球、關於體育的小小夢想——與MLB小聯盟籤約,前往美國接受職業棒球訓練。  2019年2月,MLB密爾沃基釀酒人隊舉辦籤約發布會,宣布此前分別籤下三位18歲的中國少年——伊健、寇永康和趙倫。另一位名叫王洋的19歲少年,則在早些時候被MLB費城費城人隊籤下。
  • 棒球,為少年打開通向世界的窗口 | 深度報導
    這裡就是電影《棒!少年》所記錄的那個烏託邦。在這裡,69個從困境中走出來的孩子,在棒球的起落間撫平傷痛,尋找著新的出路和希望。2020年,電影《棒!少年》上映之後,前所未有的關注聚焦在這幾個棒球少年的身上,接受採訪,出席活動,錄製節目,棒球之外更大的世界,一時間奔他們而來。一個月的奔波下,馬虎和小雙覺得又累又枯燥,「生活都和別人不一樣了。「但兩個孩子沒有怨言,他們知道,「這是在給基地長臉」。「基地需要我們,我們願意付出。」馬虎說。
  • 棒球少年
    午後,陽光依舊幹烈,北六環附近的小湯山鎮官牛坊村,十位少年在「棒球少年愛心基地」的空場上進行著投球、揮棒訓練,還有一位生病,在屋內休息
  • 棒球「夢之隊」,秘訣在這裡
    1983年9月,金牛區正式成立「金牛區青少年棒球隊「而金牛區少年棒球隊創建於1983年,與四川省棒球隊的建隊時間相差無幾。從此,金牛棒球開啟了一個「王朝之旅」——兩奪世界青少年冠軍,兩奪亞洲青少年冠軍。
  • 福影故事 | 《棒球少年》:少年的熱血與理想
    福建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電影《棒球少年》根據成都市茶店小學少年棒球隊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影片創作的年代正值全國人民爭辦奧運的大背景。故事將鏡頭對準的卻是一支活躍在一個南方城市的小小業餘棒球隊,對準他們在訓練、比賽、為國爭光中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他們的喜怒哀樂。
  • 中國少年棒球隊落戶中山國際棒球小鎮
    中國棒球協會授權中山為中國少年棒球隊(U12)訓練基地,為國家培養後備人才,代表國家參加本年齡組國際少年各類棒球比賽。 中國棒球協會提出了青少年體育工作的新規劃,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為指導思想,以目標為導向,惡補短板,加快發展。
  • 棒球少年變形記
    少年》在全國上映,一群孩子成了明星!在棒球場上,他們穿著帥氣的棒球服,猛力擊球,拼命奔跑,真陽光!誰能想到,5年前,他們中的很多人,還在大山裡,放羊、餵豬。 小雙的家,在河北省的大山裡。他沒見過爸爸,媽媽生下他,也走了。他跟著伯父長大。小雙,最怕被人拋棄,總是愛哭。
  • 中國有一幫靠棒球改命的少年
    少年》在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現場。(左:愛心棒球基地創辦者 孫嶺峰 右:馬虎)國內少見的棒球題材、叫好又叫座……這些不全是《棒!少年》受到眾多推薦的因素,更熱血的原因就寫在海報上——「叫板命運」。
  • 少年,是棒球讓他們昂首挺胸
    棒球少年馬虎。棒球少年小雙。少年》於12月11日與全國觀眾見面,片中講述一群父母早逝、離異、無人照顧的孤兒和問題兒童,機緣巧合下與棒球結緣,在棒球前國手和70歲傳奇教練的帶領下,赴美參加世界頂級少年棒球比賽,開啟了與命運抗爭的故事。《棒!少年》經歷一年半拍攝、一年半剪輯,歷時三年,曾於今年8月拿下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目前豆瓣評分8.8。
  • 少年》不只有棒球和少年
    少年》,只看名字,很容易被「誤解」為一部關於熱血體育題材電影,但實際上,它向觀眾展示的並不只是運動本身。導演許慧晶將鏡頭對準了北京郊區的一座愛心棒球基地。來自全國各地的貧困少年相聚於此,跟著70歲傳奇教練「師爺」從零開始學習打棒球。《棒!少年》有兩條明晰的人物線索:一方面,新隊員馬虎的加入攪亂了基地原本的寧靜。
  • 打棒球的少年們,他們到底能有多棒?
    2018年,在美國舉辦的PONY小馬聯盟U11組世界大賽上,這支由平均年齡不到10歲的孩子組成的"強棒天使隊",受邀作為亞太地區唯一一支少年棒球隊登上世界少棒的頂級賽場,這在中國棒球史上是首次。 從逆境中走向國際舞臺,棒球為這群孩子開闢了一片開闊的天地,讓他們成為優秀的棒球少年。
  • 「棒球之父」故鄉建棒球小鎮|中國少年棒球隊(U12)在此選拔訓練
    東升鎮城軌站下方,有一個可容納2000人左右的標準棒球場,這只是訓練用的副場,球場後的一片地還要建設一個可容納2萬人左右的大型棒球場,從2011年起,每年鎮上要舉辦「熊貓杯」棒球賽,鎮上還有一支名叫「熊貓」的棒球俱樂部,俱樂部內多是十一二歲打棒球的孩子,他們不少人是如今中國少年棒球隊(U12)的隊員。
  • 少年》的背後故事:從頑劣小子,到棒球少年
    ▲基地的孩子們進行日常訓練。李霈韻 攝在這個基地裡,有68個棒球少年——最小的6歲,最大的15歲。幾乎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段辛酸的過往。因為棒球,這些曾經頑劣的少年,有了自己描繪人生軌跡的機會。一個星期之後,以他們為主角的紀錄片《棒!少年》將登陸院線。幾場點映過後,目前《棒!少年》豆瓣評分高達8.8分。
  • 少年》:不想成為不良少年,但是可以打棒球
    少年》講述了一群出身草根、來自全國各地的困境少年,在前國手和70歲傳奇教練的帶領下,從零開始學習打棒球,直至赴美徵戰的真實故事,展示了生命力蓬勃的少年群像。本片曾獲得2018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 「IDF 優選提案」。如果沒有棒球,你們就是一群流氓。我沒有去打棒球,我就是街上的流氓!
  • 少年》:棒球給了他們一個家
    少年》真實真誠真摯,有紀錄片直擊人心的感染力,也有故事片的動人敘事。它值得更多的排片、更高的上座率,以及更大更響亮的掌聲!這部紀錄片我看了2遍。第一遍的時候,我對棒球了解僅限於:棒球的英文單詞是baseball。
  • 「棒」的不只是少年,還有棒球
    只關注體育城市 · 賽事 · 品牌 · 傳播WEINING摘要成長與無畏,不論是少年,還是棒球運動。公眾號 | 網際網路+體育作者 | 加賀前段時間,一部講述棒球少年的成長經歷的紀錄片上映,迅速引起了廣泛關注,更是獲得了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獎。
  • 中國棒球崛起之路:少年強則棒球強
    根據MLB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發布的《2019中國棒球人口白皮書》,國內棒球運動的人口基數僅為4100萬。相比籃球和足球,棒球人口明顯少的多。同時,國內還面臨著棒球文化普及度低、優秀人才匱乏、訓練體系不成熟等問題。這讓我國的棒球運動發展乃至在奧運項目上的獎牌爭奪中也陷入了被動。不過這也意味著,我國的棒球運動仍有著巨大的上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