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小玩具,潛藏著萬億商機。
6月1日,潮玩品牌泡泡瑪特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也就是說,它要上市了。一家被外界冠以「做玩具的」公司,幾年間就從名不見經傳到劍指資本市場,實在了不得。
而它背後所折射的大眾心理和文化現象,更是可以稱作為一種奇觀。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也許你並不知曉泡泡瑪特的名字,但你一定聽說過「盲盒」。
從去年開始,一個名叫「盲盒」的產業就闖入了大眾的視野。
顧名思義,盲盒是以一個系列推出的玩偶,一盒一個獨立包裝,特別之處在於,消費者在拆盒之前,永遠不知道盒子裡裝著的是什麼造型的玩偶。
盲盒有多火熱呢?
以盲盒為主要銷售產品的泡泡瑪特,從2017年到2019年這三年間,總營收分別為人民幣1.581億、5.145億、16.834億元,三年營利暴漲227.2%。
去年,泡泡瑪特天貓旗艦店銷售額達8212萬元,超越了樂高。只用9秒,消費者就搶空了5萬個泡泡瑪特labubu盲盒。
隨著盲盒市場的火熱,關於它的爭議也隨之而來。
那個在盲盒自助機前一邊拆出一個小玩具一邊歡欣雀躍的少女,還有那些花一整夜時間在潮玩展會門口排隊的年輕人,或者在潮玩店一邊搖盲盒一邊念念有詞的男人,看上去都幸福無比。
不過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有些人看了,或許只會在心裡翻上一個白眼:幼不幼稚?
瘋狂的炒盲盒現象愈發加重了這一印象:
閒魚上一個原價60元的盲盒隱藏款,可以叫到3000元的高價。
一對北京的夫婦,自從入了盲盒圈,幾個月就花了20萬;
一個日本男子,家裡的盲盒擺滿了整面牆,平均下來每個月都要花費40萬;
這樣的報導越多,看客就越發不能理解。他們進而得出一個結論——盲盒是割韭菜利器。買盲盒就是在交智商稅。
這一心理並不屬於個別現象。微博上關於盲盒是不是割韭菜的話題討論,有一千萬的閱讀量。
隨著泡泡瑪特上市傳聞的報導,這個言論又以嘲諷的姿態出現在各大社交網絡平臺上。
有些人可能覺得該言論是看清消費主義本質的明智。但其實,它只是一種對於新生事物的傲慢、輕蔑和無知。
盲盒裡有生命
認為「盲盒在割韭菜」的人,主要有這麼幾個理由。
——盲盒的生產成本往往在10元左右,根本不值得賣五六十塊。
實際上,盲盒的產品顏色搭配、姿態設計、做工精細度,都大有講究。包含在其中的文化和藝術內涵,更是難以用價格來衡量。
盲盒的背後站著形形色色的潮玩設計師。它絕不是一個普通人在偶然間迸發靈感就能造就,而是來源於設計師對於藝術的感悟,對於自我的映射。
「一定要有故事和內容,玩具才有生命,每一款作品我都會幫它寫一篇故事。」
「我設計的玩具主題都不一樣。這不只是單純的換色,我真的希望能在玩具裡注入想法或精神。」
「我將環保意識注入到了作品中。」
消費者購買盲盒,不只是在買潮玩本身,也是在為設計師的心血支付溢價。
——盲盒是在利用人們的賭性,本質是一種變相賭博。
固然,盲盒的抽獎機制切合了人們的遊戲心理。但賭博機制真的是盲盒熱賣的本質嗎?並不是。盲盒裡的玩具,才是玩家屢屢入手的關鍵原因。
一個個憨態可掬的玩具,除了可愛屬性,還可能包含著街頭文化、中國文化、波普文化等各種內涵,絕不是玩具那麼簡單。這,才是真正吸引玩家的地方。
——盲盒是消費主義造就的陷阱。
什麼是消費主義?消費主義指的是,其社會大多數人的多數行為是追求體面的消費,渴求無節制的物質享受和消遣。
真正造就消費主義陷阱的,是盲盒本身?還是炒盲盒的那些人?
在消費者是成年人的前提下,他完全可以自主控制自己的購買慾和衡量自己的消費實力。如果一個人因為過熱的市場現象,喪失理智、過度消費,那只能說明他自我控制力不足。
將盲盒換成是口紅、球鞋等物品,盲目消費的現象依然存在。那真正有問題的,是物品,還是消費心理?
過度的瘋狂值得被批判,如果只是聊以消遣,又憑什麼被指責?
盲盒能夠發展到今天,絕不能被一句「割韭菜」蓋棺定論。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
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去年,有自媒體預言,當超過30%的人意識到盲盒沒有價值的時候,這種熱潮就會自然消散。
我想,他可能是低估了「無用之物」的價值。
一切正如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所說:「看起來無用的事情,其實充滿了嚮往。」
如果這個世界只有「有用的事物」,那這個世界會變得有多無趣?
詩歌「無用」,但我們依然在吟唱《水調歌頭》、《春江花月夜》。
藝術「無用」,但我們依然在讚嘆梵谷的《星月夜》、莫奈的《日出 · 印象》。
要知道,生活不只是滿地的六便士,還有頭頂上皎潔的月亮。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不為外人了解的精神價值,或許就是盲盒被誤解的原因。
現代人為什麼痴迷於盲盒?
因為在忙碌的生活之外,他們實在太需要一點小確幸。他們購買的不只是盲盒本身,還有投射出來的快樂和滿足。
玩過盲盒的人都記得,在拆盲盒包裝之前那微微顫抖的指尖和塑膠袋被慢慢撕開的聲響,那一刻獲得的靈魂的共振,是宛若高潮一般的存在。
拆開盲盒之後,無論眼前的玩具是否如你所想,你所獲得的興奮或者失落,都是難得的情感體驗。
在「葩趣」這個潮玩社區裡,我們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快樂:
有玩家驚呼「歐氣附體」,興高採烈地拍下抽中的「大娃」;有玩家用顏料給玩具「整形」,獲得了雙倍的快樂;有玩家用玩具搭建起一個「夏季野外」的場景,腦補了一出童話故事。
盲盒不再是簡單的商品,它還附著著感情。消費者買單的,不只是玩具,還有快樂。這正是盲盒能迅速席捲中國市場的關鍵。
事實上,用合理消費的姿態去追逐生活的夢想,並沒有什麼不妥。
這一切可以用知乎潮玩社區的籤名來解釋——
我們不是亂花錢,我們是把錢變成了喜歡的樣子。
作者:小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