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盲盒!16億暴利背後,它從來不是割韭菜神器

2021-02-08 電商報

一個小小玩具,潛藏著萬億商機。

6月1日,潮玩品牌泡泡瑪特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也就是說,它要上市了。一家被外界冠以「做玩具的」公司,幾年間就從名不見經傳到劍指資本市場,實在了不得。

而它背後所折射的大眾心理和文化現象,更是可以稱作為一種奇觀。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也許你並不知曉泡泡瑪特的名字,但你一定聽說過「盲盒」。

從去年開始,一個名叫「盲盒」的產業就闖入了大眾的視野。

顧名思義,盲盒是以一個系列推出的玩偶,一盒一個獨立包裝,特別之處在於,消費者在拆盒之前,永遠不知道盒子裡裝著的是什麼造型的玩偶。

盲盒有多火熱呢?

以盲盒為主要銷售產品的泡泡瑪特,從2017年到2019年這三年間,總營收分別為人民幣1.581億、5.145億、16.834億元,三年營利暴漲227.2%。

去年,泡泡瑪特天貓旗艦店銷售額達8212萬元,超越了樂高。只用9秒,消費者就搶空了5萬個泡泡瑪特labubu盲盒。

隨著盲盒市場的火熱,關於它的爭議也隨之而來。

那個在盲盒自助機前一邊拆出一個小玩具一邊歡欣雀躍的少女,還有那些花一整夜時間在潮玩展會門口排隊的年輕人,或者在潮玩店一邊搖盲盒一邊念念有詞的男人,看上去都幸福無比。

不過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有些人看了,或許只會在心裡翻上一個白眼:幼不幼稚?

瘋狂的炒盲盒現象愈發加重了這一印象:

閒魚上一個原價60元的盲盒隱藏款,可以叫到3000元的高價。

一對北京的夫婦,自從入了盲盒圈,幾個月就花了20萬;

一個日本男子,家裡的盲盒擺滿了整面牆,平均下來每個月都要花費40萬;

這樣的報導越多,看客就越發不能理解。他們進而得出一個結論——盲盒是割韭菜利器。買盲盒就是在交智商稅。

這一心理並不屬於個別現象。微博上關於盲盒是不是割韭菜的話題討論,有一千萬的閱讀量。

隨著泡泡瑪特上市傳聞的報導,這個言論又以嘲諷的姿態出現在各大社交網絡平臺上。

有些人可能覺得該言論是看清消費主義本質的明智。但其實,它只是一種對於新生事物的傲慢、輕蔑和無知。

盲盒裡有生命

認為「盲盒在割韭菜」的人,主要有這麼幾個理由。

——盲盒的生產成本往往在10元左右,根本不值得賣五六十塊。

實際上,盲盒的產品顏色搭配、姿態設計、做工精細度,都大有講究。包含在其中的文化和藝術內涵,更是難以用價格來衡量。

盲盒的背後站著形形色色的潮玩設計師。它絕不是一個普通人在偶然間迸發靈感就能造就,而是來源於設計師對於藝術的感悟,對於自我的映射。

「一定要有故事和內容,玩具才有生命,每一款作品我都會幫它寫一篇故事。」

「我設計的玩具主題都不一樣。這不只是單純的換色,我真的希望能在玩具裡注入想法或精神。」

「我將環保意識注入到了作品中。」

消費者購買盲盒,不只是在買潮玩本身,也是在為設計師的心血支付溢價。

——盲盒是在利用人們的賭性,本質是一種變相賭博。

固然,盲盒的抽獎機制切合了人們的遊戲心理。但賭博機制真的是盲盒熱賣的本質嗎?並不是。盲盒裡的玩具,才是玩家屢屢入手的關鍵原因。

一個個憨態可掬的玩具,除了可愛屬性,還可能包含著街頭文化、中國文化、波普文化等各種內涵,絕不是玩具那麼簡單。這,才是真正吸引玩家的地方。

Molly西遊記系列

——盲盒是消費主義造就的陷阱。

什麼是消費主義?消費主義指的是,其社會大多數人的多數行為是追求體面的消費,渴求無節制的物質享受和消遣。

真正造就消費主義陷阱的,是盲盒本身?還是炒盲盒的那些人?

在消費者是成年人的前提下,他完全可以自主控制自己的購買慾和衡量自己的消費實力。如果一個人因為過熱的市場現象,喪失理智、過度消費,那只能說明他自我控制力不足。

將盲盒換成是口紅、球鞋等物品,盲目消費的現象依然存在。那真正有問題的,是物品,還是消費心理?

過度的瘋狂值得被批判,如果只是聊以消遣,又憑什麼被指責?

盲盒能夠發展到今天,絕不能被一句「割韭菜」蓋棺定論。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

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去年,有自媒體預言,當超過30%的人意識到盲盒沒有價值的時候,這種熱潮就會自然消散。

我想,他可能是低估了「無用之物」的價值。

一切正如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所說:「看起來無用的事情,其實充滿了嚮往。」

如果這個世界只有「有用的事物」,那這個世界會變得有多無趣?

詩歌「無用」,但我們依然在吟唱《水調歌頭》、《春江花月夜》。

藝術「無用」,但我們依然在讚嘆梵谷的《星月夜》、莫奈的《日出 · 印象》。

要知道,生活不只是滿地的六便士,還有頭頂上皎潔的月亮。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不為外人了解的精神價值,或許就是盲盒被誤解的原因。

現代人為什麼痴迷於盲盒?

因為在忙碌的生活之外,他們實在太需要一點小確幸。他們購買的不只是盲盒本身,還有投射出來的快樂和滿足。

玩過盲盒的人都記得,在拆盲盒包裝之前那微微顫抖的指尖和塑膠袋被慢慢撕開的聲響,那一刻獲得的靈魂的共振,是宛若高潮一般的存在。

拆開盲盒之後,無論眼前的玩具是否如你所想,你所獲得的興奮或者失落,都是難得的情感體驗。

在「葩趣」這個潮玩社區裡,我們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快樂:

有玩家驚呼「歐氣附體」,興高採烈地拍下抽中的「大娃」;有玩家用顏料給玩具「整形」,獲得了雙倍的快樂;有玩家用玩具搭建起一個「夏季野外」的場景,腦補了一出童話故事。

盲盒不再是簡單的商品,它還附著著感情。消費者買單的,不只是玩具,還有快樂。這正是盲盒能迅速席捲中國市場的關鍵。

事實上,用合理消費的姿態去追逐生活的夢想,並沒有什麼不妥。

這一切可以用知乎潮玩社區的籤名來解釋——

我們不是亂花錢,我們是把錢變成了喜歡的樣子。

作者:小小高

相關焦點

  • 盲盒「熄火」:玩家後悔入坑 自稱「被割韭菜了」
    正因為抽盲盒的不確定性和拆盒時收穫的「驚喜感」吸引不少人「入坑」,更有「極端」玩家為了湊到整組盲盒系列或者追求「隱藏款」,而反覆購買或者整套端盒購買。 在盲盒的高潮時代,能看到不少顧客就像「中毒」了一樣,他們結帳後在店門口拆盒,拆開後不是自己心儀的款式,轉身再進去購買。 但最近,這門火熱的生意似乎嘎然而止。
  • 30歲的我買盲盒花20萬:誰說盲盒就是割韭菜?
    圖片來自ZZ小紅書我看到很多文章說盲盒就是割韭菜,我會覺得寫這個文章的人可能從來都沒買過盲盒,也沒有跟我們喜歡盲盒的人了解過。按他們的邏輯,女生買包是不是割韭菜?男生打遊戲買王者榮耀的皮膚是不是割韭菜?盲盒為什麼就是割韭菜了呢?它是個玩具,本身的存在就有價值。更何況,買盲盒的人真的收穫到了快樂。
  • 59元一個「盲盒」玩具,一年賣16.8億,這個點子你借鑑一下
    有這麼一家做玩具的企業,他們採用盲盒的玩法,去年的營收做到了16.8億,而淨利潤呢?更是高達4.5億,怎麼樣?這樣的成績是不是讓你有些驚訝,那麼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在我看來呀,他們這個模式的核心無非就是一個字「賭」。你要問什麼生意最賺錢,是不是都寫在刑法裡面啦?如果你真的要去研究刑法的話,你可能會發現,暴利的模式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能夠讓人「上癮」。
  • 中國85後夫妻,靠賣玩具年入16億「盲盒」的暴利模式你們根本不懂
    Hello大家好我是小楠,近日,據港交所披露,泡泡瑪特在12月下旬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了,泡泡瑪特是一對85後夫妻創辦了的,主要售賣時尚潮流的雜貨商品,只不過據說年收入16億,我的天啊,這咋感覺錢都不是錢了。
  • 平價盲盒,正在崛起
    招股書顯示,泡泡瑪特2017-2019三個年度的總收益分別為人民幣1.581億、5.145億、16.834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60萬、9950萬、4.511億元,淨利率為26.8%,毛利率高達65%,趕超喜茶。一個個令人眼熱心跳的數字把這個炙熱的小眾市場帶到了大眾的目光下。
  • 賣盲盒有多賺錢?33歲夫妻年入16億,旗下網紅公司要上市了
    根據招股書,去年泡泡瑪特入帳16. 83 億元,僅靠Molly一款娃娃就年入4. 5 億,而賣「盲盒」的毛利潤,也在去年達到了驚人的64.8%。2017 年~ 2019 年,泡泡瑪特的營收分別為1. 58 億元、5. 14 億元和16. 83 億元,淨利潤分別達到 156 萬元、 9952 萬元和4. 51 億元。 3 年時間,泡泡瑪特的營收漲了 10 倍,淨利增加 287 倍。
  • 85後創業賣盲盒,年賺4億:揭秘盲盒經濟,如何掏空年輕人的工資?
    作者 l 文七君 編輯 l 星裡浣 「嬰兒手掌大的塑料玩具,一年賣16億?!」 這是很多人聽說泡泡瑪特上市的第一反應。 六一兒童節這天,潮玩品牌泡泡瑪特正式提交招股書,準備香港上市。
  • 盲盒引衝動消費?泡泡瑪特17億營收背後Molly接班人難現
    泡泡瑪特17億營收背後Molly接班人難現丨IPO稜鏡研究員 孫依然受益於潮玩市場崛起,泡泡瑪特近年業績增速迅猛,但依靠「盲盒」經濟扭虧為盈的該公司背後依舊存在隱患:一方面,潮流文化產品或面臨生命周期較短的窘境,另一方面,「盲盒」模式下,泡泡瑪特IP庫的開發是否能夠滿足經營需要也值得思考。
  • 熱點:盲盒公司泡泡瑪特年入16億 賺錢速度堪比印鈔機
    熱點:盲盒公司泡泡瑪特年入16億 賺錢速度堪比印鈔機 盲盒公司泡泡瑪特年入 16 億,「盲盒」為什麼這麼賺錢?
  • 故宮盲盒月售1萬+!它的文創思路適合我的景區嗎
    對比首批故宮盲盒,明朝人物盲盒明顯誠意加分:基礎款新增2個至12個,單品價格從59元直降至49元。從7月16日「故宮淘寶」銷售信息來看,上述兩批故宮盲盒銷量火爆位列綜合榜一二名,合計月銷量過15500+,在剔除土豪買家端盒購買外,「故宮淘寶」僅盲盒的保守收入就有76萬元/半月,吊打國內不少景區文創。
  • 盲盒的金錢遊戲
    約定由設計師設計IP,泡泡瑪特幫他們進行獨家生產、獨家銷售,其盲盒模式,不僅讓公司扭虧為盈即將在港股上市,也讓國內潮玩行業的命運被徹底改寫。據其提交的招股書顯示,2017-2019三個年度,泡泡瑪特淨利潤實現爆發式增長,分別為156.9 萬元、9952.1 萬元和 4.51億元。其毛利率更是逐年提升,從2017年的47.6%增至2019年的64.8%,成為名副其實的暴利行業。
  • 「盲盒」的黃金時代及背後的經濟學
    01「盲盒」背後的大時代對YY來說,自從和女兒的那次爭吵,她對「盲盒」了解了更多,那個總是嘟著嘴,叫Molly的金髮碧眼小女孩,以及背後的市場頭部玩家POPMART泡泡瑪特。據說,這個國內最大的潮流玩具公司將在12月下旬正式在港股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 盲盒公仔與它背後的當代年輕人
    盲盒公仔就是裡面裝著某一款玩具公仔的紙盒子。在你撕開最後那層包裝紙之前,你永遠才不到裡面是哪一款。 數據顯示,在過去的2019年,天貓年花費2萬元的盲盒公仔玩家超20萬,其中95後佔了絕大多數,閒魚則有30萬玩家交易,交易金額高達千萬級。到底是什麼原因,使當代的年輕人對盲盒公仔這個新玩具如此痴迷呢?
  • 萬物皆可盲盒,你想要的也許是下一個!
    12月11號,泡泡瑪特在香港上市,33歲創始人王寧身價一度超過500億。2017-2019年營收分別為1.58億元、5.15億元和16.83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56.9萬元、9952.1萬元和4.51億元。 短短三年,營收翻了10倍,淨利潤翻了287倍。
  • 山東最暴利的公司,讓女人趨之若鶩,把男人錢包掏空,年入19億
    其中,山東有一家最暴利的公司,專門給女人生產玻尿酸,年入19億,淨利潤約6億,市值高達670億,股價半年翻倍,這家公司就是全球最大的玻尿酸企業華熙生物。暴利直追茅臺這家公司到底有多暴利呢?華熙生物的醫用級玻尿酸,出廠價一百多,成本才19塊,公告顯示毛利率達到86.67%,這賺錢速度和增長速度,茅臺酒廠見了也要讓三分。
  • 泡泡瑪特上市,名創優品入局:揭秘盲盒背後的「成癮性生意」
    賣盲盒,憑啥市值高達450億?泡泡瑪特又上市了,這一次,它的身價暴漲2150%。2019年4月,泡泡瑪特主動從新三板退市,當時其市值只有20億。最近,當它重新登陸港交所的時候,估值一下子漲到450億。一年半的時間,身價快速暴漲了21.5倍。
  • 半年賺8億,這個暴利行業為何沒有注意?
    一個小小的盲盒,你能想到,它居然能夠賣到身家450億嗎?一年的時間,這家企業從退市又上市,身價暴漲2150%。它究竟又有哪些魔力呢?又為什麼能夠那麼賺錢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市值近500億元,近期又在香港成功上市的「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
  • 現象級玩具,盲盒是怎樣讓你上癮的?
    據統計,2018年中國二次元用戶規模達3.7億,其中泛二次元用於2.7億人,核心二次元用戶1億人,這樣的用戶規模為盲盒的走紅提供了龐大的人口基礎。知名IP自帶流量,有自身成熟的宣傳渠道。Z世代的年輕人成長於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相比於物品的使用價值,他們更加注重其背後所蘊含的象徵意義。盲盒是潮玩玩具中的一種,其關鍵詞為「潮流」,本身自帶象徵意義。
  • 泡泡瑪特上市,盲盒是收割韭菜還是承載夢想?
    根據招股書披露,2018年,泡泡瑪特總收益5.15億元,較2017年的1.58億元,增長225.4%;2019年總收益達到16.83億元,較2018年增長227.2%,泡泡瑪特的年複合增長率為226.3%。今年上半年,泡泡瑪特總收益8.18億元,較2019年同期的5.43億,增長50.5%。營收增長也帶動了淨利潤的增加。
  • 泡泡瑪特,一臺價值千億的盲盒「印鈔」機
    12月11日,泡泡瑪特(09992.HK)成功在港股IPO,開盤價77.1港元,最高漲至81.75港元,收盤價69.00港元,市值為953億港元。33歲的王寧因此身價超500億,背後的一眾投資方華興資本、紅杉資本中國、黑蟻資本、啟賦資本等也賺得盆滿缽滿。從20億到千億,泡泡瑪特同樣驚人的增長還有營收和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