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機械瓣換瓣術後的長期抗凝經驗

2020-12-24 健康界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CardiovascularSurgery

專家簡介:勵峰,現任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心血管外科領域有豐富的理論和臨床經驗。在大血管外科、冠脈外科、瓣膜外科和先心病方面都有深厚的功底。善於吸收國內外最先進的手術理論和方法,並有開拓性工作。

心臟換瓣手術已經普及,大量的病人更換了心臟瓣膜,生物瓣的抗凝策略比較簡單,這裡先講講機械瓣膜的長期抗凝策略,提出我們自己的經驗。

我們認為應該堅持常規的抗凝策略結合病人的年齡體質伴隨疾病等個性化。一切死板的機械的處理不一定能讓病人獲得最大的益處。

總的來說,對長期服用華法林的換瓣患者,其長期的血漿凝血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最早要求2.5到3.5,其實就是死板的照抄國外標準。後來發現,如此抗凝下,國人出血的併發症發生率高於栓塞發生率,後來就下降到2.0-3.0之間的標準,發現出血率有下降,栓塞沒有增加,患者獲得了好處。再後面又開始使用1.5-2.5的抗凝標準,發現出血可能繼續降低,血栓可能還是沒有什麼增加。所以國內目前多數醫生同意比國外相對低一點的抗凝,具體原因與飲食體型體質等有關,就我們的經驗來說,我們也同意相對低的抗凝策略,同時需要個性化處理,具體原則如下:

1、二尖瓣位置的抗凝要求比主動脈瓣高,雙瓣病人等同於二尖瓣病人,二尖瓣病人的抗凝往2.5左右靠,主動脈瓣病人可以往1.5方向靠。

2、有房顫病人的抗凝要求高,儘量往2.5方向靠

3、大心臟主要指大左房病人的抗凝要求高,儘量往2.5靠

4、消瘦營養差的晚期病人相對更容易出血,抗凝要求可以略低懂得這些基本原則以後,就可以靈活處理,比如大心臟房顫,二尖瓣術後,INR在2.5,甚至3.0左右也無所謂,而一個僅僅左室增大,竇性心律的主動脈瓣病人,INR在1.5以上就夠了。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條件與飲食習慣逐步的接近國外的病人,也許二三十年以後,我們的抗凝標準也需要慢慢的提高,總之一切從實際出發,死板行醫永遠是錯誤的。

遠原標題: 機械瓣換瓣術後的長期抗凝(上海六院經驗)

相關焦點

  • 人工瓣膜置換術後沒好好抗凝?二尖瓣機械瓣大血栓兩例
    近日,《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刊登了這樣一則案例,一位患者在心臟人工瓣膜置換術後抗凝不規範,致二尖瓣機械瓣膜上形成大血栓,最終不得不急診外科手術的情況。國內雜誌上也報告過類似的案例,我們總結了這些病例的診療過程,一起來看看。
  • TAVI適應證擴大,新型口服抗凝藥地位提升!美國更新心臟瓣膜病指南|...
    新指南指出,對於合併房顫的瓣膜性心臟病(風溼性二尖瓣狹窄除外)患者或植入生物瓣3個月以上的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藥可作為華法林的有效替代抗凝藥物(Ⅰ,A類推薦)。新指南強調,重度主動脈瓣狹窄的最佳幹預時機,要根據瓣膜病變嚴重程度、不同治療方法的安全性和長期有效性進行選擇。隨著臨床試驗證據發生變化,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更早進行幹預。
  • 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後抗凝治療遠程管理:前瞻性隊列研究
    正  文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後患者血流動力學得到明顯改善,華法林抗凝管理卻成為影響患者術後生存質量的主要因素。因此,高質量的抗凝管理尤為重要。目前絕大部分抗凝管理方法是患者在大型醫院門診採血,在實驗室分析出結果後由門診醫師決定是否調整華法林以及下次複診時間。
  • 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專家共識(二):小兒先天性主動脈瓣狹窄
    機械瓣不可生長,存在終生抗凝引起的出血、抗凝不全引起血栓等問題;而生物瓣膜也面臨著早期鈣化、早期退化和結構失效的風險[21]。因此在兒童病例中,建議機械瓣置換為主,效果更為持久。對於主動脈瓣環發育小和/或 AS 患兒,需要同時擴大主動脈瓣環,同期行 Konno 手術。
  • 北醫三院開心臟瓣膜病門診,換瓣可以不開胸!
    繼開設心力衰竭、房顫及抗凝、起搏、代謝等心血管專病門診後,該院在心血管精準醫學道路上邁出新的一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心內科主任唐熠達教授介紹,這裡將開展最先進的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配備心內、心外、呼吸、麻醉、康復等專科醫生組成的多學科診療(MDT)小組。有了新技術和新模式的雙重保駕護航,中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或反流患者將有更好的獲益。
  • 日籤| 心臟瓣膜置換術後,為什麼要抗凝治療?
    日籤 | 心臟瓣膜置換術後,為什麼要抗凝治療?飲食指導:減輕藥效的食物:菠菜、捲心菜、西芹、馬鈴薯、動物內臟、禽畜皮等食物含豐富維生素K,長期大量食用可增加血液的黏度、使PT值縮短。
  • 心臟瓣膜關閉不全或者狹窄,哪些情況需要「換瓣」手術?
    心臟瓣膜病是我國一種常見的心臟疾病,據數據統計,最常見的瓣膜病是二尖瓣關閉不全和三尖瓣關閉不全,其次是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二尖瓣狹窄、主動脈瓣狹窄和肺動脈瓣反流。本期節目我們就跟大家來說說:什麼是心臟「換瓣」手術?
  • ——抗凝用藥指導案例
    術後患者病情穩定。術後3天患者突發胸痛,行心電圖考慮診斷急性心肌梗死,轉心臟監護中心治療。心臟監護中心診斷為:1.冠心病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房顫 泵功能Ⅰ級;2.闌尾炎切除術後。患者突發胸痛,持續不緩解,心電圖提示前壁心梗伴有房顫。行冠脈造影術+PTCA(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術後抗血小板、抗凝、調脂等處理。PTCA術後9天患者病情好轉,無訴明顯不適,病程穩定,出院。
  • PACE:抗凝患者圍手術期過渡抗凝指南執行力度不夠
    長期接受抗凝的患者在植入起搏器時圍手術期的管理對醫生而言是相當困難的。尤其是對那些具有中高危動脈血栓栓塞(ATE)風險的患者(如風險>4%每年),如機械性瓣膜置換術後、CHADS2高評分的房顫患者。無過渡抗凝措施的圍手術期ATE風險,可用發生事件的年風險指數來評估。
  • 8釐米小切口,心臟換瓣手術不用「大開胸」
    聽說要換瓣膜,張先生頓時犯了怵。他聽說換瓣膜需要在正中開胸,創傷很大。有什麼辦法可以不開胸換瓣膜嗎?張先生向王志維教授表達了自己的心願。願望很美好,但現實很嚴峻:心臟彩超結果顯示,張先生的主動脈瓣環過大,直徑達2.9釐米。
  • 換了人工瓣膜,該不該常規使用抗凝藥?這篇文章說清了!
    Makkar教授第一次報導了TAVR術後雙抗治療下的亞臨床瓣葉血栓形成(SLT),表現為CT下的低密度瓣葉增厚(HALT)和瓣葉運動幅度下降(RLM),並最終可能導致跨瓣壓力階差的增加。 在他的文章中近10%-15%的生物瓣膜置換術後患者存在亞臨床瓣葉血栓形成。
  • 病例分享丨一例心臟病患者的非心臟手術麻醉經驗分享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例心臟病患者非心臟手術麻醉的病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病例摘要患者女,67歲,35 kg。術前診斷:1、右股骨粗隆間骨折。2、心臟瓣膜病二尖瓣脫垂並重度反流,三尖瓣重度反流左右心房,左心室擴大肺動脈中度高壓,心功能3級。3、先天性心臟病卵圓孔未閉。4、心律失常,心房顫動。5、肺部感染。6、多發腔隙性腦梗死。
  • 阿婆「生命閥門」損壞喘成心衰 醫生不開刀為其微創換瓣
    廈心手術團隊為主動脈瓣重度狹窄患者實施TAVR手術,不開刀微創換瓣。張阿婆和家人這才知道,老人體內心血管的重要閥門——主動脈瓣,已經嚴重狹窄,而這正是張阿婆久喘不愈的病根所在。  經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廈門市心臟中心,簡稱廈心)及時搶救,張阿婆總算轉危為安。這個月,阿婆到醫院複查,恢復情況良好。  一躺下就喘不過氣 隨時可能猝死  張阿婆今年66歲,平時身體無大礙,就是長期咳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