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CardiovascularSurgery
專家簡介:勵峰,現任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心血管外科領域有豐富的理論和臨床經驗。在大血管外科、冠脈外科、瓣膜外科和先心病方面都有深厚的功底。善於吸收國內外最先進的手術理論和方法,並有開拓性工作。
心臟換瓣手術已經普及,大量的病人更換了心臟瓣膜,生物瓣的抗凝策略比較簡單,這裡先講講機械瓣膜的長期抗凝策略,提出我們自己的經驗。
我們認為應該堅持常規的抗凝策略結合病人的年齡體質伴隨疾病等個性化。一切死板的機械的處理不一定能讓病人獲得最大的益處。
總的來說,對長期服用華法林的換瓣患者,其長期的血漿凝血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最早要求2.5到3.5,其實就是死板的照抄國外標準。後來發現,如此抗凝下,國人出血的併發症發生率高於栓塞發生率,後來就下降到2.0-3.0之間的標準,發現出血率有下降,栓塞沒有增加,患者獲得了好處。再後面又開始使用1.5-2.5的抗凝標準,發現出血可能繼續降低,血栓可能還是沒有什麼增加。所以國內目前多數醫生同意比國外相對低一點的抗凝,具體原因與飲食體型體質等有關,就我們的經驗來說,我們也同意相對低的抗凝策略,同時需要個性化處理,具體原則如下:
1、二尖瓣位置的抗凝要求比主動脈瓣高,雙瓣病人等同於二尖瓣病人,二尖瓣病人的抗凝往2.5左右靠,主動脈瓣病人可以往1.5方向靠。
2、有房顫病人的抗凝要求高,儘量往2.5方向靠
3、大心臟主要指大左房病人的抗凝要求高,儘量往2.5靠
4、消瘦營養差的晚期病人相對更容易出血,抗凝要求可以略低懂得這些基本原則以後,就可以靈活處理,比如大心臟房顫,二尖瓣術後,INR在2.5,甚至3.0左右也無所謂,而一個僅僅左室增大,竇性心律的主動脈瓣病人,INR在1.5以上就夠了。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條件與飲食習慣逐步的接近國外的病人,也許二三十年以後,我們的抗凝標準也需要慢慢的提高,總之一切從實際出發,死板行醫永遠是錯誤的。
遠原標題: 機械瓣換瓣術後的長期抗凝(上海六院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