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了人工瓣膜,該不該常規使用抗凝藥?這篇文章說清了!

2020-12-22 騰訊網

該不該抗凝,還得看人!

前 言

隨著經導管主動脈瓣瓣膜置換術(TAVR)適應證的變遷,其在臨床開展越來越多,作為一種人工瓣膜植入術,為了預防術後器械相關血栓形成(臨床或亞臨床),減少缺血性卒中和系統性栓塞,延緩人工瓣膜功能障礙,增加瓣膜耐久性,需要術後抗栓,但同時必須兼顧出血風險。

目前,最佳抗栓方案尚不明確,本文回顧相關文獻,希望為同道們提供一些TAVR術後抗栓決策的參考。

TAVR術後卒中與出血的發生率

根據2016年STS/ACC TVT的報告,自2011.12.1-2015.12.31共註冊登記了418個中心總計54782例行TAVR手術的患者,其中TAVR術後30天卒中發生率2.1%,出血事件發生率4.1%-4.3%。

圖1:TAVR術後30天的卒中與出血發生率

這個數字似乎比我們想像中要高。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在臨床應用中,不同的抗栓策略表現如何。

DAPT vs. SAPT

近10年,TAVR術後多以雙聯抗血小板(DAPT)為主流抗栓策略,但在不少與單藥抗血小板(SAPT)的頭對頭研究中,DAPT並未明顯減少卒中、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發生率,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出血風險。

圖2:TAVR術後不同抗血小板策略的對比研究

但是,SAPT是否會增加亞臨床血栓形成,從而增加血栓相關的瓣膜功能障礙還不得而知,畢竟,在人工瓣膜亞臨床血栓的預防方面,即使是DAPT的表現似乎也不夠優異。

2015年Raj R. Makkar教授第一次報導了TAVR術後雙抗治療下的亞臨床瓣葉血栓形成(SLT),表現為CT下的低密度瓣葉增厚(HALT)和瓣葉運動幅度下降(RLM),並最終可能導致跨瓣壓力階差的增加。

在他的文章中近10%-15%的生物瓣膜置換術後患者存在亞臨床瓣葉血栓形成。2019年TCT會議公布的PARTNER 3亞組研究結果也發現,TAVR術後的HALT和RLM發生率在術後30天和1年分別為10%和24%。

抗凝 vs. 抗血小板

那麼,在預防亞臨床瓣葉血栓形成方面,抗凝治療表現如何?

RESOLVE研究是迄今最大規模的亞臨床瓣葉血栓研究,研究共取得了890名人工生物瓣膜置換患者(包括TAVR和SAVR)的CT數據,中位隨訪時間為83天,TAVR術後SLT發生率是13.6%,而SAVR是4%(P=0.001),

抗凝與抗血小板治療的兩組患者SLT發生率存在統計學差異(4% vs 15%;P<0.0001),NOACs與華法林同樣有效。

該研究中亞臨床瓣葉血栓形成未增加臨床卒中率,且重啟抗凝後可消除。在Pache G等的研究中僅納入球擴瓣膜TAVR術後的患者(n=156),總SLT發生率為10%,OAC與DAPT、SAPT組間無明顯差異。既往多個相關研究得到的結果並不都一致。

▎那麼,在臨床應用中,相較於單純抗血小板治療,加入抗凝治療是否增加臨床獲益呢?

Durand E等入選了292例TAVR術後患者,術後OAC+SAPT 164例,DAPT 128例,加用抗凝組顯著增加30天致命性出血(12.5% vs 3.7%,p=0.005)和大出血事件率(13.3% vs 2.4%,p

Holy EW等的回顧性單中心註冊研究,入組了514例TAVR術後患者,DAPT 315例,OAC 199例(其中華法林188例,利伐沙班7例,達比加群4例),30天和6個月的主要有效性及安全性終點均未表現出明顯差異。

FRANCE-TAVI註冊研究,入選了2013-2015年11469例接受TAVR的患者,其中21.2%的患者出院時接受了OAC抗凝,其餘患者單純抗血小板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抗凝治療減少發生人工瓣膜功能障礙,但是,TAVR術後使用OAC治療與長期死亡率增加相關,提示OAC相關性出血可能降低了這一人群的預後。

圖4:死亡的獨立相關因素

圖5:瓣膜功能障礙的獨立相關因素

抗凝 vs. 抗凝+抗血小板

▎一、合併有房顫等其他抗凝指徵的TAVR術後患者

2016年Abdul-Jawad Altisent O等進行了一項前瞻性多中心非隨機對照研究,入選了621例合併有房顫的TAVR術後患者。

單用華法林組(VKA)101例,華法林聯用抗血小板組(MAT)520例,其中華法林+阿司匹林組369例,華法林+氯吡格雷組94例,華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組57例。主要終點為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大出血及危及生命的出血,中位隨訪時間13個月。

研究結果顯示心血管死亡、缺血性卒中事件發生率,VKA組與MAT組相比無顯著差異,但在大出血及致命性出血發生率方面,VKA組與MAT組相比明顯減少(14.9% vs 24.4%,p=0.04)。同時,華法林+阿司匹林組較華法林+氯吡格雷組出血風險高(32.1% vs 12.1%,p=0.002)。

提示我們:存在其他抗凝指徵的TAVR患者在卒中預防方面,抗凝聯合抗血小板並不會比單純抗凝有更大的獲益,反而增加出血的風險,如需聯用,抗凝聯合氯吡格雷出血風險更小。

▎二、不合併房顫等其他抗凝指徵的TAVR術後患者

GALILEO研究是在沒有明確口服抗凝藥物適應證(例如房顫)的TAVR術後患者中進行,這是一項全球、多中心、開放標籤、隨機、事件驅動、主動控制的III期試驗。

本研究比較了以利伐沙班為基礎的治療策略(利伐沙班10 mg每日1次,ASA 75-100 mg每日1次,持續90天,隨後以利伐沙班10 mg每日1次,單獨使用)與以抗血小板為基礎的治療策略(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ASA 75-100 mg每日1次,持續90天,然後單獨使用ASA)的療效。

主要療效終點是意向治療下的全因死亡或血栓栓塞事件(包括腦卒中、心肌梗死、症狀性瓣膜血栓、非中樞神經系統全身性栓塞、深靜脈血栓或肺栓塞)的複合終點;主要安全終點是意向治療下的嚴重、致殘或危及生命的出血事件的綜合。

圖6:GALILEO研究流程

對於TAVR後無口服抗凝指徵的患者,與雙抗策略相比,利伐沙班聯合ASA的抗栓策略顯著增加了全因死亡、血栓栓塞事件和嚴重出血事件發生率。

本試驗的治療分析(on-treatment analysis)中觀察到死亡率差異被減弱,並且發生在研究藥物停用後。共納入1644名受試者,出於對患者安全的考慮,數據安全監測委員會建議GALILEO在2018年8月提前終止試驗。

圖7:意向治療下的主要研究結果

圖8:治療分析中,全因死亡率差異被減弱

GALILEO- 4D是GALILEO主試驗的研究者發起的國際性、隨機、開放標籤的影像學亞研究,旨在比較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後基於利伐沙班策略與基於抗血小板策略預防亞臨床瓣葉上血栓形成方面的作用。

結果顯示與抗血小板組相比,利伐沙班組90天主要終點事件(至少有1個假體瓣膜小葉存在3級或以上運動減弱)發生率降低(2.1% vs. 10.9%,p=0.01),而次要終點事件(瓣葉增厚)發生率也降低(12.4% vs.32.4%)。

圖9:兩組主要及次要研究終點事件的比較

從GALILEO系列研究可以看出,與抗血小板治療組相比,利伐沙班聯合ASA治療預防90天亞臨床瓣葉運動減弱方面更有效。

但需強調該種抗栓策略患者的臨床預後更差,因此:目前對於沒有明確抗凝指徵的TAVR術後患者來說,不宜常規進行抗凝治療。利伐沙班等抗凝治療對瓣葉血栓的預防作用是否可改善預後,需要進一步研究。

OAC vs. NOAC

TAVR術後NOAC的臨床應用證據很少,Seeger J等的研究中入選了合併NVAF的TAVR術後患者272例,對比阿哌沙班(2.5 mg bid)與華法林抗凝,阿哌沙班明顯減少致命性出血(3.5% vs. 5.3%; p

另一回顧性研究中,同樣是存在其他抗凝指徵(主要為房顫)的TAVR患者,對比NOAC和華法林抗凝,結果顯示二者在術後死亡、卒中、栓塞和嚴重出血事件率未見明顯差異(11% vs. 8.1%; p = 0.45)。也許不同類型的NOAC之間存在差異,NOAC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否優於華法林還需要更多證據。

指南推薦

ACC/AHA指南對TAVR術後出血低危患者推薦OAC3月,出血高危患者DAPT6個月,之後單抗終身。

圖9:2017年美國及歐洲指南推薦

總 結

目前,TAVR術後主流抗栓方式仍是DAPT3-6月後終身單抗,但SAPT相對DAPT似乎並不增加血栓事件的發生率,且在出血事件的預防方面有優勢。

同時由於SLT和瓣膜耐久性問題受到關注,以及部分患者合併其他抗凝指徵,OAC/NOAC治療也受到推薦,但因相關研究的臨床結局不佳,不推薦三聯抗栓等較強的抗栓方案。總的說來,在未明確最佳方案之前,TAVR術後個體化抗栓策略是必要的。

圖10:TAVR術後抗栓方案的個體化策略

專家簡介

周達新 教授

現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副主任,導管室副主任、結構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專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結構性心臟病,包括:瓣膜病(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經導管晌脈瓣膜置換、經導管二尖礎復等)、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肺血管疾病、心房顫動腦卒中預防介入治療(左心耳封堵)的硏究和臨床工作。

從事心血管內科一線臨床工作,協助葛均波院士在國內率先開展經皮主動脈瓣介入治療術,協助葛均波院士在國內率先開展經皮肺動脈瓣介入治療術,協助葛均波院士在國內率先開展經皮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療術,協助葛均波院士在國 內率先開展經皮異位三尖瓣尖瓣反流介入治療術在國內率先開展經皮主動脈瓣、二尖瓣瓣周痿介入治療術,在國內率先開展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在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主動脈瓣周痿,特別是大房缺的介入治療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多次在國外進行演講,多次在國、內外的學術會議上進行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手術的演示。

參考文獻:

2. Dingcheng Xiang, Xin Xiang, et al.Management and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STEMI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China. J Am Coll Cardiol.DOI: https://doi.org/10.1016/j.jacc.2020.06.039

3. Lauren S. Ranard, et al.COVID-19–Specific Strateg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hina.DOI:https://doi.org/10.1016/j.jacc.2020.07.054

4.Xiang D, Huo Y, Ge J. Expert consensus onoperating procedures at chest pain centers in China during the coronavirus infectious disease-19epidemic. Cardiol Plus 2020;5:21–32.

1.Grover FL, Vemulapalli S, Carroll JD,et al. 2016 Annual Report of The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Transcatheter Valve Therapy Registry. J Am Coll Cardiol 2017;69(10):1215-1230.

2.Rodés-Cabau J, Masson J-B, Welsh RC, et al.Aspirin versus aspirin plus clopidogrel as antithrombotic treatment following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with a balloon-expandable valve. J Am Coll Cardiol Intv 2017;10:1357–1365.

3.Ussia GP, Scarabelli M, Mulè M, et al.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versus aspirin alon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Am J Cardiol 2011;108:1772–1776.

4.Stabile E, Pucciarelli A, Cota L, et al. SATTAVI (single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TAVI) study: a pilot randomized study comparing double to single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Int J Cardiol 2014;174:624–627.

5.Mangieri A, Jabbour RJ, Montalto C, et al. Single-antiplatele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ontraindication to dual-antiplatelet therapy after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Am J Cardiol 2017;119:1088–1093.

6.Ahmad Y, Demir O, Rajkumar C, et al. Optimal antiplatelet strategy after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a meta-analysis. Open Heart 2018;5:e000748.

7.Mangieri A, Montalto C, Poletti E, et al. Thrombotic versus bleeding risk after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J Am Coll Cardiol 2019;74(16):2088-2101.

8.Makkar RR, Fontana G, Jilaihawi H, et al. Possible subclinical leaflet thrombosis in bioprosthetic aortic valves. N Engl J Med 2015;373:2015-2024.

9.Chakravarty T, Sondergaard L, Friedman J, et al. Subclinical leaflet thrombosis in surgical and transcatheter bioprosthetic aortic valve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Lancet 2017; 389: 2383–2392.

10.Pache G, Schoechlin S, Blanke P, et al. Early hypo-attenuated leaflet thickening in balloonexpandable transcatheter aortic heart valves. Eur Heart J 2016;37:2263–71.

11.Abdul-Jawad Altisent O, Durand E, Muñoz-García AJ, et al. Warfarin and antiplatelet therapy versus warfarin alone for treating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undergoing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J Am Coll Cardiol Intv 2016;9: 1706–1717.

12.Durand E, Blanchard D, Chassaing S, et al. Comparison of two antiplatelet therapy strategie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Am J Cardiol 2014;113:355–360.

13.Holy EW, Kebernik J, Allali A, El-Mawardy M, Richardt G, Abdel-Wahab M. Comparison of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versus oral anticoagulation following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a retrospective single-center registry analysis. Cardiol J 2017; 24:649–659.

14.Overtchouk P, Guedeney P, Rouanet S, et al. Long-Term Mortality and Early Valve Dysfunction According to Anticoagulation Use: The FRANCE TAVI Registry. J Am Coll Cardiol 2019;73(1):13-21.

15.Dangas GD, Tijssen JGP, Wöhrle J, et al. A Controlled Trial of Rivaroxaban after Transcatheter Aortic-Valve Replacement. N Engl J Med 2020;382:120-129.

16.Backer OD, Dangas GD, Jilaihawi H, et al. Reduced Leaflet Motion after Transcatheter Aortic-Valve Replacement. N Engl J Med 2020;382:130-139.

17.Seeger J, Gonska B, Rodewald C, et al. Apixaba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transfemor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J Am Coll Cardiol Intv 2017;10:66–74.

18.Geis NA, Kiriakou C, Chorianopoulos E, et al. NOAC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oncomitant indications for oral anticoagulation undergoing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Clin Res Cardiol 2018; 107:799–806.

19.Baumgartner H, Falk V, Bax JJ, et al. 2017 ESC/EACT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valvular heart disease. Eur Heart J 2017;38: 2739–2791.

20.Nishimura RA, Otto CM, Bonow RO, et al. 2017 AHA/ACC focused update of the 2014 AHA/ACC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alvular heart disease: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J Am Coll Cardiol 2017;70:252–289.

本文首發: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審核專家:周達新教授

本文作者:陳莎莎

責任編輯:董小雯

版權申明

相關焦點

  • 人工心臟瓣膜流速增快,是真性狹窄還是另有隱情?
    因患者接受過人工心臟瓣膜置換術,故術前常規複查超聲心動圖,以明確人工瓣膜狀態和心臟功能情況,以便於評估婦科手術風險。其具體超聲圖像如下。 對於人工瓣膜的超聲評估,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在檢診前需要明確人工瓣膜的尺寸和術後出院前的峰值流速及平均壓差(基線值),以便對這次評估提供參考和進行對比。但該患者和家屬均不能提供具體的手術情況,這就為此次超聲評估造成了一定的難度。
  • 心臟人工瓣膜急性撕裂 微創「瓣中瓣」置換術免卻開胸
    心臟彩超結果顯示,馬伯體內的生物瓣膜出現了嚴重的急性撕裂,導致二尖瓣重度返流,必須儘快手術,否則會導致嚴重的心力衰竭。 " 人工生物瓣膜衰敗一直以來都是心臟外科的技術難題。" 廣東省人民醫院瓣膜與微創心血管外科主任黃煥雷主任醫師指出,按照現有的工藝水平,生物瓣膜的使用壽命多在 10-15 年之間。
  • 不開胸也能給心臟換瓣膜 青島這個團隊已完成近30例
    不需要心臟停跳,不需要開胸,只需要在大腿血管開一個米粒大小的小孔就能夠完成心臟換瓣手術。這項技術就是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I)。72歲大爺兩度暈倒,禍根是主動脈瓣重度狹窄兩個月前,72歲的白大爺(化名)在外面活動時候,突然暈倒在地上,意識不清
  • 研究人員開發可隨孩子成長調節的人工心臟瓣膜 可避免侵入性手術
    對於一些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來說,維持健康血液流動的人工心臟瓣膜是他們幼年生活的殘酷現實。這不僅需要進行心臟直視手術以最初植入該設備,而且還需要隨著其身體的成長每隔幾年重複進行高風險手術來更換它們。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數據,每千名嬰兒中大約有九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這使其成為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這可能意味著心臟壁,附近的動脈和靜脈或調節器官內外血液流動的瓣膜異常。 當孩子出生時患有心臟瓣膜缺損時,外科醫生可以植入人工心臟瓣膜以使器官恢復健康功能,但是這些心臟瓣膜的直徑固定,這意味著他們需要定期更換。
  • 人工心臟瓣膜的產生與進展
    心臟瓣膜是一種既堅韌又柔軟光滑並富有彈性的纖維結締組織,正常情況下,心臟瓣膜開放時充分、關閉時嚴密。當心臟瓣膜出現問題時,就會出現心臟瓣膜病。 心臟瓣膜病表現為心臟瓣膜狹窄和反流兩種形式。任何因瓣膜組織本身或與瓣膜相連的瓣膜裝置(包括瓣環、乳頭肌等)的增厚、僵硬、粘連、縮短、沉長、鈣化、變性、斷裂、穿孔、脫垂、感染後損傷以及發育不良,畸形等而導致瓣膜不能充分開放時,稱為心臟瓣膜狹窄。導致關閉不嚴、漏血、反流時,稱為心臟瓣膜關閉不全或心臟瓣膜反流。
  • 心臟瓣膜病該「換瓣」還是「修復」?手術風險大嗎?
    就治療技術而言,瓣膜病的外科手術治療主要分兩種方法:(1)心臟瓣膜成形術,即對損害的瓣膜進行修復;(2)心臟瓣膜置換術,用人工機械瓣或生物瓣進行替換。心臟瓣膜成形手術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單純恢復心臟瓣膜或瓣環的解剖形態,而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改善和恢復瓣膜以及心臟的正常功能,使心臟能夠正常健康運作。心臟瓣膜置換手術是採用由合成材料製成的人工機械瓣膜或用生物組織製成的人工生物瓣膜替換的手術,簡稱換瓣。
  • 人工瓣膜置換術後沒好好抗凝?二尖瓣機械瓣大血栓兩例
    心臟瓣膜病患者在置換人工機械瓣膜之後,一般要求嚴格而規範地進行華法林抗凝治療,定期監測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然後,仍然有一些患者沒有遵守醫囑,抗凝時斷時續,非常不規範,最終導致嚴重後果。
  • 給心臟「刮鏽」,不置換人工瓣膜 3名風溼性心臟病患者獲新生
    據江蘇衛視頻道《新聞眼》報導:風溼性心臟病在我國發病率較高,以往這類病人只能換人工瓣,手術費用昂貴,需要終身服藥,那到底有沒有其他挽救的途徑呢?近期,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探索出了新辦法。
  • 啟明醫療獲批中國首個第二代人工瓣膜系統
    啟明醫療(02500.HK),一家中國領先的心臟瓣膜微創治療整體方案提供商,宣布其自主研發的VenusA-Plus經導管人工主動脈瓣膜置換系統-可回收輸送系統(下稱「VenusA-Plus」)已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
  • 「超微創」換心臟瓣膜,老年患者免受開胸之苦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劉迅 通訊員王紫) 67歲老人心臟最重要的一扇「大門」出問題,一直不敢開胸手術,最近經常胸悶喘氣,一活動就難受。上周,在家門口的義診現場,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梨園心血管臨床醫學中心醫生智瑩建議,可通過微創手術換瓣膜,提高生活質量。
  • 37歲二胎媽媽剖宮產後成功二次置換心臟瓣膜
    幸運的是,近日,在哈醫大一院多學科共同協作下,三天內先完成了剖宮產手術,後又在產後67小時成功二次置換心臟瓣膜,幫助付女士跑贏了死神,也圓了她再次當媽的夢想。據悉,剖宮產圍手術期心臟瓣膜二次置換在國內尚屬首次。
  • 原創:心臟瓣膜手術,置換還是成形?
    對具體一例具有手術適應症且無手術禁忌症的病例,是要選擇瓣膜成形術還是瓣膜修復術,心血管界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眾說紛紜。心臟瓣膜成形手術,是對病變的缺損的瓣膜進行修復,以達到治療病變瓣膜,恢復心功能的目的。有學者認為對於許多病變輕的病例,推薦進行瓣膜成形術。二尖瓣成形的方法有:瓣葉三角或四邊切除、假腱索植入、前葉重建、交界切開或瓣環植入。
  • 協和醫院微創換瓣膜技術救治急危重症患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2月9日,從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獲悉,該院介入瓣膜手術體量突破300例,位居華中地區首位。目前,協和醫院能獨立開展主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和肺動脈瓣換瓣手術,微創換瓣膜技術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人工心臟瓣膜遺落高鐵,降溫冰塊已化!成都東站緊急尋人,結局很完美
    成都東站值班主任周豔告訴記者,當她趕到交接處時,看到箱子中有兩個包裝盒,包裝盒上寫著「人工心臟瓣膜」,同時在包裝盒的四周放置著冰塊降溫,而此時的冰塊已經融化。失主領取物品「我們從來沒遇到這種情況,害怕是患者急用的物品,也害怕冰塊化了人工心臟瓣膜沒法保質。為了趕時間,我們兵分幾路同時來進行。」
  • 如何準確的判斷機油該更換了?這篇文章做了分析,車主快看看吧!
    如何準確的判斷機油該更換了?這篇文章做了分析,車主快看看吧!對於絕大多數私家車主來說,機油更換一般是根據汽車使用時限長短和裡程數兩者結合起來判斷,我們其實無需刻意去學習如何識別機油尺刻度高低,汽車保養手冊上都有明確的時間/裡程數標準,懶得自己動手的朋友直接照搬保養手冊即可。
  • 房顫患者若行支架治療,優選氯吡格雷+新型抗凝藥!ACC專家共識
    同時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療的總原則1、對於大多數需要同時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療的患者,該共識決策路徑反對常規應用三聯抗栓治療(雙聯抗血小板治療+1種抗凝藥物),因為出血風險會顯著增加;強烈推薦雙聯抗栓,即用1種抗凝藥物和1種P2Y12 抑制劑。
  • JACC專刊,關注TAVR熱點:二葉瓣畸形、左室流出道鈣化、瓣膜回收……
    因為BAV可能使瓣膜的尺寸選擇變得更複雜,使準確的瓣膜釋放更加困難,更易導致人工瓣膜擴張不足或變形。第一代TAVR器械植入效果更容易受到BAV的影響。而最新一代TAVR瓣膜植入後可以獲取更好的圓度以及封閉性。隨著經驗的增加,BAV中TAVR的技術方法變得更加成熟,包括在人工瓣膜釋放前建議要進行球囊瓣膜成形術,以及緩慢釋放。
  • 「超微創」換心臟瓣膜,高齡老人免受開胸之苦
    據了解,這種不開胸的超微創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為高齡老年退行性瓣膜病患者帶來了福音。當天手術的三名患者中,年齡最大的是83歲的袁爹爹,高齡、虛弱的體質,都讓他讓他無法接受外科手術帶來的創傷。65歲的左先生因患有頑固性嚴重的甲狀腺功能減退,不適合進行外科手術。
  • 心臟瓣膜手術的管理與治療
    現在新的生物材料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叫抗疲勞,有抗疲勞的作用,所以心臟瓣膜一輩子大概一分鐘我們按70次去算,一個小時就是多少,就是六千多次,一天就是多少,一天平均八萬到十萬次,每天都得這樣跳,時間長了以後很辛苦。這些瓣膜當中可能最辛苦的就是主動瓣,主要它這個地方承受的壓力,是這四個瓣膜當中它承受的壓力最大,所以到了年老的時候這個瓣膜最容易出問題,最後這個瓣膜就慢慢打不開了或者關不上了。
  • 70歲老人換上人工瓣膜 浙大二院完成疫情期間第三例TAVR手術
    3月23日,在家人的陪伴下,70歲的金奶奶(化名)帶著10多天前剛換的人工心臟瓣膜出院了。金奶奶是一位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曾一度病情危重,3月10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王建安教授團隊成功為她完成急診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這是該團隊在新冠肺炎期間成功完成的第3例急診TAVR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