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開發可隨孩子成長調節的人工心臟瓣膜 可避免侵入性手術

2020-12-22 環球網

對於一些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來說,維持健康血液流動的人工心臟瓣膜是他們幼年生活的殘酷現實。這不僅需要進行心臟直視手術以最初植入該設備,而且還需要隨著其身體的成長每隔幾年重複進行高風險手術來更換它們。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開發一種全尺寸的全能解決方案,並提出了他們認為可以在各種直徑下工作的設計,並且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而無需進行侵入性手術。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數據,每千名嬰兒中大約有九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這使其成為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這可能意味著心臟壁,附近的動脈和靜脈或調節器官內外血液流動的瓣膜異常。

當孩子出生時患有心臟瓣膜缺損時,外科醫生可以植入人工心臟瓣膜以使器官恢復健康功能,但是這些心臟瓣膜的直徑固定,這意味著他們需要定期更換。據波士頓兒童醫院稱,那些在兩歲之前接受人工瓣膜手術的兒童,至少要在成年之前進行五次心臟直視手術。

當今使用的人工心臟瓣膜具有一組三個瓣,它們一起工作以控制任一方向的血流。為了尋找更好的方式,研究人員分析了在深靜脈中發現的瓣膜,該瓣膜只有兩個瓣,即使在靜脈因血液量增加而擴張時也能夠保持血流。

負責這項研究的Sophie C. Hofferberth說道:「靜脈攜帶著我們大約70%的血液。靜脈的尺寸可能會根據人體位置而發生巨大變化,但是瓣膜必須保持功能正常。我們模仿了人體靜脈瓣膜的幾何外形,設計了一種程控尺寸的雙葉瓣膜,該瓣膜瓣膜適應於生長而不會失去單向血流控制。」

該團隊在實驗室測試和動物模型中對該瓣膜進行了評估,在擴展到各種尺寸後,它在完全適應各種壓力和血流的情況下被證明具有完整的功能。在人類患者中,科學家認為,可以通過氣囊導管方法根據需要擴展假體,他們將其描述為微創技術。

除了持續、健康的血流外,實驗還證明了人工瓣膜可以將血栓的風險降到最低。研究人員在成長中的綿羊模型中進行了測試,他們未觀察到通常在使用傳統人工瓣膜接受者使用的血液稀釋藥物的情況下,在10周內沒有血液凝結的跡象。

Hofferberth說道:「許多現有設備的缺點是存在流動中斷,導致血液凝塊形成和早期瓣膜惡化。我們的設計實現了良好的流動特性,似乎有助於有效地衝洗瓣膜使流動停滯最小化,這很可能是長期設備耐用性的重要決定因素。」有了這些令人振奮的早期結果,該團隊現在將目光投向了可能在一兩年內開始的人體試驗。

波士頓兒童醫院心血管外科主席Pedro J. del Nido醫師表示:「我們希望將這種新設備迅速投入臨床測試。如果我們的臨床前結果在人體測試中得到驗證,這可能會改變這一領域。」

該研究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

相關焦點

  • 原創:心臟瓣膜手術,置換還是成形?
    對具體一例具有手術適應症且無手術禁忌症的病例,是要選擇瓣膜成形術還是瓣膜修復術,心血管界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眾說紛紜。心臟瓣膜成形手術,是對病變的缺損的瓣膜進行修復,以達到治療病變瓣膜,恢復心功能的目的。有學者認為對於許多病變輕的病例,推薦進行瓣膜成形術。二尖瓣成形的方法有:瓣葉三角或四邊切除、假腱索植入、前葉重建、交界切開或瓣環植入。
  • 人工心臟瓣膜的產生與進展
    心臟瓣膜病表現為心臟瓣膜狹窄和反流兩種形式。任何因瓣膜組織本身或與瓣膜相連的瓣膜裝置(包括瓣環、乳頭肌等)的增厚、僵硬、粘連、縮短、沉長、鈣化、變性、斷裂、穿孔、脫垂、感染後損傷以及發育不良,畸形等而導致瓣膜不能充分開放時,稱為心臟瓣膜狹窄。導致關閉不嚴、漏血、反流時,稱為心臟瓣膜關閉不全或心臟瓣膜反流。
  • 行業研究 | 心臟瓣膜器械行業深度研究
    心臟瓣膜病患者輕者氣促、虛弱、眩暈,重者可能導致心力衰竭、猝死。心臟瓣膜病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兩大類,後天性又可分為慢性風溼性心臟瓣膜病與非風溼性心臟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瓣膜畸形比較少見,主要是胚胎發育過程中(特別是妊娠前三個月)出現障礙而造成。風溼性心臟瓣膜病是風溼病累及心臟瓣膜並反覆發作,經過長期發展過程而形成,是一種慢性疾病,主要累及二尖瓣。
  • 心臟人工瓣膜急性撕裂 微創「瓣中瓣」置換術免卻開胸
    心臟彩超結果顯示,馬伯體內的生物瓣膜出現了嚴重的急性撕裂,導致二尖瓣重度返流,必須儘快手術,否則會導致嚴重的心力衰竭。 " 人工生物瓣膜衰敗一直以來都是心臟外科的技術難題。" 廣東省人民醫院瓣膜與微創心血管外科主任黃煥雷主任醫師指出,按照現有的工藝水平,生物瓣膜的使用壽命多在 10-15 年之間。
  • 心臟瓣膜手術的管理與治療
    吳永健:這個心臟就是一個發動機,這個發動機必須要把血抽回來,然後再把血打出去,然後再造成一個全身的循環,來供應全身每一個細胞、每一個器官的營養和氧氣,那麼必須保證血液往一個地方去走。這樣心臟裡邊就會有幾個重要的結構,就叫做瓣膜,心臟瓣膜大概有四個瓣膜,那麼在心房和心室之間那個瓣膜分別叫二尖瓣和三尖瓣。然後在心臟和主動脈之間叫主動脈瓣。
  • 二尖瓣介入行業研究(下)|二尖瓣反流|尖瓣|研究|瓣膜|導管|手術|...
    >2019年全國共完成心臟瓣膜手術7.36萬例(+6.8%),五年CAGR為 4.0%。2018年瓣膜手術量超過1000臺的阜外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北京安貞醫院等9家醫院瓣膜手術量合計佔全國瓣膜手術量比例約25%,超過300臺的49家主要醫院佔比約56%,超過100臺的139家主要醫院佔比約79%。
  • 國產瓣膜領跑新賽道,微創心通守護患者「心門」|心臟|產品|瓣膜|...
    近年,隨著人工心臟瓣膜的演進,心臟瓣膜疾病的治療也終於從傳統外科手術、微創傷外科手術、最終進入導管介入治療時代,給那些無法進行外科開胸手術的患者帶來了最後「一線生機」。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是一種微創傷手術,應用類似植入心臟支架的手術原理,在患者下肢的股動脈做一個6mm的切口,沿著股動脈將壓縮的心臟瓣膜送到原有心臟瓣膜的位置,釋放後替換病變的瓣膜,從而完成人工瓣膜的置換。相比較外科主動脈瓣置換(SAVR)手術,TAVR手術時間通常僅為一到兩小時,手術風險較小,創傷小,住院時間短,術後恢復期更短。
  • 聊聊心臟瓣膜手術的風險
    近日網絡上爆出,臺灣演員劉真因主動脈手術在術中發生心臟停跳,雖然具體原因和後續情況文章中語焉不詳,但顯然是和心臟手術直接有關。其實心臟手術歷來是外科手術中難度最大的一類。如果沒有體外循環的發明、抗凝藥物改進和手術技術的提升,在心臟上手術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 不開胸也能給心臟換瓣膜 青島這個團隊已完成近30例
    但不做手術存在猝死的風險,患者家屬猶豫再三,慕名來到青島市市立醫院心臟中心,心臟中心東院心內科主任邵一兵,心外科主任牛兆倬,共同研究病情後,決定為白大爺行TAVI手術,並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入院後科室人員迅速為老人完成了術前檢查和各項準備工作,住院第2天進行手術,手術在先進的雜交手術室裡進行,TAVI團隊全體人員到位。
  • 人工心臟瓣膜流速增快,是真性狹窄還是另有隱情?
    因患者接受過人工心臟瓣膜置換術,故術前常規複查超聲心動圖,以明確人工瓣膜狀態和心臟功能情況,以便於評估婦科手術風險。其具體超聲圖像如下。 人工心臟瓣膜功能的超聲評估包括兩方面內容,即形態學和血流動力學。形態學評估包括生物瓣和機械瓣的分辨,瓣架的穩定性,瓣葉開放閉合情況,有無瓣葉的增厚、血栓、脫垂及撕裂;血流動力學評估包括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跨瓣壓差、有效瓣口面積、瓣膜反流及瓣周漏情況。
  • 做心臟瓣膜手術,得避開4個風險
    但今年,因為女兒感冒不願接受心臟聽診,劉真為做表率而進行了心臟聽診,沒想到卻無意間診斷出了心臟方面的疾病。為了確保心臟疾病不影響自身的身體健康,隨即劉真進行了心臟瓣膜手術,可沒想到手術中出現了心臟驟停,使其仍在治療當中。此事件一出,相關的真假新聞層出不窮,為了給關心劉真的粉絲確切的消息,劉真的丈夫辛龍前後多次為妻發聲。
  • 「大心臟,小切口 !」心血管外科薛松團隊進入心臟瓣膜手術全微創時代
    心血管外科薛松團隊進入心臟瓣膜手術全微創時代 2020-06-05 03: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市第一人民醫院成功完成一例複雜心臟瓣膜手術
    駐馬店網訊 近日,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胸外科成功為47歲心臟瓣膜重度狹窄患者實施心臟二尖瓣人工瓣膜置換術+主動脈瓣置換術+三尖瓣成形手術,成功解除其了「心」腹大患,術後患者康復良好,順利出院。據了解,47歲女性患者,近年來輕微活動後心慌氣短多年,已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質量,在其它醫院內科治療後症狀無緩解,經多方了解後來到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胸外科,入科時患者精神、營養狀態差,心臟瓣膜重度狹窄,心臟擴大到了胸腔邊緣,房顫、手術風險極大,術中血拴一旦脫落梗塞到心腦血管,後果不堪設想,常用手術方法很難保障安全。
  • 人工心臟瓣膜遺落高鐵,降溫冰塊已化!成都東站緊急尋人,結局很完美
    成都東站值班主任周豔告訴記者,當她趕到交接處時,看到箱子中有兩個包裝盒,包裝盒上寫著「人工心臟瓣膜」,同時在包裝盒的四周放置著冰塊降溫,而此時的冰塊已經融化。失主領取物品「我們從來沒遇到這種情況,害怕是患者急用的物品,也害怕冰塊化了人工心臟瓣膜沒法保質。為了趕時間,我們兵分幾路同時來進行。」
  • 七旬老人心臟動脈瓣膜壞了 醫生給他換上人工瓣膜
    考慮患者高齡多病,如果進行外科開胸手術換掉病變的瓣膜,不僅創傷大、風險高,而且術後心肺功能恢復困難、併發症多。結合檢查,經反覆討論評估後,醫生決定為他進行微創手術: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也就是通過血管,將人工主動脈瓣送入,替換原有病變的主動脈瓣,不用開刀,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
  • 3D列印技術開展心臟瓣膜手術患者翌日下床第三天出院
    揚子晚報網7月10日訊(通訊員 蘇宣 記者 陳詠)記者10日從揚州蘇北醫院獲悉,該院心血管內科主任何勝虎團隊本月初完成2臺高難度心臟瓣膜介入手術——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其中一例採用3D列印技術預先列印瓣膜,經過3D模型評估和團隊充分討論後施行手術,這也是江蘇省首個結合3D瓣膜列印技術輔助TAVR手術開展的病例。專家研究手術方案。3D列印出心臟瓣膜。導絲送入心室。
  • 淺談心臟瓣膜手術的手術風險及圍手術期注意事宜
    由於醫學知識的專業性太強,很多患者及家屬在術前只是看到了手術可能帶來的療效,但對手術風險考慮不多。因此,醫師需要用患者家屬儘可能聽得懂的語言詳細的將手術可能帶來的風險與獲益向患者及其家屬交代清楚。因為手術本身是用一種創傷來治療另一種創傷的,兩害相權取其輕,既然決定手術,肯定是利大於弊呢。這次給大家分享一篇我在臨床工作中關於瓣膜手術談話的一些認識。
  • 「超微創」換心臟瓣膜,老年患者免受開胸之苦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劉迅 通訊員王紫) 67歲老人心臟最重要的一扇「大門」出問題,一直不敢開胸手術,最近經常胸悶喘氣,一活動就難受。上周,在家門口的義診現場,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梨園心血管臨床醫學中心醫生智瑩建議,可通過微創手術換瓣膜,提高生活質量。
  • 全省首例3D列印應用心臟換瓣手術成功
    最近,南昌大學二附院的醫護人員,成功挽救了一位心臟主動脈瓣重度狹窄患者的生命。這次手術,也是全省首例3D列印技術應用在心血管臨床上。心臟主動脈瓣,它就像一個閥門,引導人的心臟的血液流向。主動脈瓣狹窄,是老年人較常見的瓣膜退行性病變,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危及生命。以前,需要通過開胸手術來實現換瓣;2016年,江西省心臟手術開始微創介入後,雖然不需要開胸了,但對於主動脈瓣重度狹窄患者,依然存在一定風險。
  • 大於65歲人群注意這個心臟疾病——老年性心臟瓣膜疾病
    STS評分為8.418,屬於傳統外科手術高危患者。針對這一病例,王長謙教授建立了由心臟外科、心臟內科、麻醉科、影像科等組成的心臟瓣膜多學科團隊。經過反覆討論和精心準備,該患者成功接受了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TAVR),術後五天出院,現已恢復正常生活。主動脈瓣鈣化,繼而造成瓣膜狹窄或關閉不全,是老年人群常見心臟疾病,其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