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楚燕 通訊員 劉雲芳)張阿婆平時經常喘咳,家人都以為只是肺部或氣管出了毛病,沒想到,2個月前的一陣喘咳直接喘出了急性心衰,醫院當場就下了病危通知書。張阿婆和家人這才知道,老人體內心血管的重要閥門——主動脈瓣,已經嚴重狹窄,而這正是張阿婆久喘不愈的病根所在。
經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廈門市心臟中心,簡稱廈心)及時搶救,張阿婆總算轉危為安。這個月,阿婆到醫院複查,恢復情況良好。
一躺下就喘不過氣 隨時可能猝死
張阿婆今年66歲,平時身體無大礙,就是長期咳喘。家人都認為是呼吸系統的問題,從沒想過是心血管疾病引起的。今年7月的一天晚上,張阿婆躺在床上睡覺時突然喘不過氣來,坐著熬了一宿。第二天,阿婆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家人趕緊將她送往醫院,醫生初步檢查後判斷是心血管疾病,建議轉至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救治。
7月19日,在廈心急診科,醫生迅速診斷出張阿婆主動脈瓣嚴重狹窄。急診科主任王斌說,心臟血液進出有4個重要的閥門,都是瓣膜結構,主動脈瓣便是其中之一。心臟的血液經由主動脈瓣泵入主動脈,進而隨著血管分支遍布全身。4個閥門中,主動脈瓣承受的壓力最大,因而,主動脈瓣雖然耐用,但長年承受巨大壓力還是容易壞掉。主動脈狹窄,使得心臟的血液無法順利泵入主動脈供給全身,可造成嚴重後果。張阿婆送至廈心時,喘得上氣不接下氣,已出現急性左心衰,隨時可能猝死,情況十分危急。
患者拒絕開胸手術 醫生微創換瓣
主動脈瓣嚴重狹窄,傳統的治療方法是外科手術開胸換瓣。但張阿婆對開胸手術牴觸情緒明顯。醫生和病人及家屬溝通後,決定為其實施創傷更小、恢復更快的TAVR手術,即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無需開刀。
TAVR是目前國際上治療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最先進的微創介入技術,需要多學科聯合參與,操作難度高,對團隊臨床經驗、技術水平和配合程度是極大考驗。手術時,王斌主任在阿婆腿部股動脈處進行穿刺,插入一根導管,隨血管上行,將支架送至主動脈瓣位置,支架上的人工瓣膜釋放開來,將原來的瓣膜擠到一邊,替代原有瓣膜繼續承擔「生命閥門」的重任。
整個手術過程十分順利,僅耗時1小時,手術出血量極少。
貼心專業無陪護 恢復更快還省事
術後的治療和護理,對患者的術後康復至關重要。張阿婆術後住進無陪護病房。「我了解媽媽,她平時心態就不好,遇到這種事肯定更糟糕。讓她一個人待在醫院,說實話我起初很擔心。」張阿婆的兒子說,後來一個細節讓他懸著的心放了下來。原來,為了讓媽媽安心治療,他沒有將病情嚴重程度如實相告,只說是普通的心臟血管堵塞,並懇請醫護人員配合。他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無論醫生還是護士,對老人都很好,並且和他統一「臺詞」,沒有說漏嘴。張阿婆一掃愁容,以積極的心態配合治療。
廈心的全程無陪護也確實沒讓張阿婆的家人失望。「檢查、洗頭都有專人陪伴照護,即使晚上,醫護人員也很用心。醫院還配好營養餐,了解老人有沒有什麼忌口,喜歡什麼口味的飯菜。就算是我們,也不一定能做得像醫院這麼好。」張阿婆的兒子說,專業無陪護服務讓老人恢復得更快,也讓家人從繁重的家庭護理中解放出來。
【連結】
廈心TAVR全省領先
今年以來,廈大附屬心血管病醫院在第四屆中國結構周(國內規模最大的關於結構心臟病的學術會議)、中國瓣膜大會(國內最早關於心臟瓣膜疾病的國際性會議)、「廈心-臺灣振興醫院」海峽手術直播論壇等多場頂尖學術會議上實時演示TAVR手術,獲與會專家好評。
廈心院長王焱教授團隊已獨立為多名主動脈瓣重度狹窄的患者實施TAVR,微創介入換心「門」,術後患者均恢復良好,心功能得到明顯提高。目前廈心TAVR手術患者平均年齡在78歲以上,手術量、手術難度全省領先,走在全國前列。
【醫生手記】
老人氣喘別不當回事
●廈大附屬心血管病醫院急診科主任王斌
主動脈瓣重度狹窄,瓣膜硬化,「閥門」打不開,血液不能順利從心臟泵出,會引起一系列嚴重後果,患者很容易猝死,一旦發生猝死,搶救難度很高。
很多老人到一定年齡後,體力下降,活動後氣喘,常被誤認為是正常現象,不需要特別治療,其實不然。這時候,去做心臟專科體檢,一個心臟彩超就能準確判斷主動脈瓣狹窄程度。這個病就像溫水煮青蛙,不知不覺逐步加重,拖到後面,手術風險高,花費也多。早期治療、早期幹預,患者預後會好很多,生命質量和普通人幾乎沒什麼差別。這幾年,我們救治了不少這類患者,他們做完手術,第一句話往往是,「原來活著可以這麼輕鬆!」
心臟介入手術發展很快,以前是外科不能做的手術才用介入手術來做;後來是外科認為高危的才做介入;再後來,外科認為中危甚至低危的手術,介入也在開展。以主動脈瓣嚴重狹窄為例,在德國、瑞士、英國等發達國家,TAVR微創介入手術量已遠遠超過外科手術量。不過,TAVR手術對手術團隊要求很高,目前在國內處於起步階段,能成熟開展的還不多。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2014年開展TAVR技術,是全國第6家、全省第1家,迄今為止已開展近百例。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