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瓣狹窄是一種常見於老年人的心臟疾病,早期患者往往沒有任何自覺症狀,但一旦發病症狀則會來得十分兇險,甚至迅速奪去患者的生命。來自廣西的潘伯就是典型的主動脈瓣重度狹窄患者,他發病近兩年,因嚴重的心力衰竭甚至無法平臥。由於病情危重,潘伯無法耐受開放式手術,生命危在旦夕,所幸經過中山一院心內科團隊聯合多學科會診,最終為潘伯順利進行了微創手術,挽救了他的生命。
心內科專家團隊介紹潘伯病情
64歲重症瓣膜患者無法耐受開放手術 生命危在旦夕
據介紹,潘伯來自廣西,現年64歲,近2年反覆出現胸悶、氣促,在當地醫院診斷為「主動脈瓣重度狹窄」,多次住院治療。此次發作,潘伯的症狀愈發嚴重,因嚴重的心力衰竭,呼吸困難,甚至無法平臥。經查,潘伯心臟射血分數只有22%,瓣膜面積小於0.5cm2,主動脈瓣跨瓣壓差高達70mmHg,反應心臟衰竭的指標pro-BNP高達1萬多,情況非常危險。
主動脈瓣狹窄狹窄的患者,因為狹窄的瓣膜口對血流產生阻塞,心臟無法將血液正常射出,會出現全身器官及心臟本身缺血的症狀,隨時有猝死風險。
對潘伯而言,只有及時解除瓣膜狹窄才能挽救他危在旦夕的生命,可對身體虛弱的他而言,卻幾乎已經是無路可走。
中山一院心內科莊曉東副主任醫師介紹說,潘伯面臨的困境是難以耐受傳統開放手術,但保守治療又對他的病情起不到緩解作用,「這類重症瓣膜的病人,內科保守治療往往沒有明顯療效,傳統的治療方案是進行心臟外科開胸手術。但潘伯目前的身體條件肯定無法耐受此種術式的巨大創傷,這也是他在廣西得不到救治,不得不轉院到廣州的原因。」
闖過多重難關 中山一院多學科聯合成功施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
近些年來,醫療技術不斷發展,開放式手術已不再是治療主動脈瓣狹窄的唯一方法。對於年齡較大或是無法耐受傳統術式的患者而言,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TAVI)手術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式。該術式是微創手術,無需開胸,通過股動脈的穿刺口即可將人工瓣膜送到心臟進行置換。
與傳統術式相比,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創傷大大減少,患者一般術後一周左右即可出院。但由於潘伯身體狀態太差,即便是微創手術,手術的難度和風險依然不容小覷。
就是在潘伯由家屬輾轉送到了可開展此種術式的中山一院就醫時,他已經處於生命危在旦夕的狀態,心力衰竭症狀在藥物治療和床旁持續超濾治療下毫無起色,大部分時間只能半坐在病床上喘著大氣,肝腎功能指標惡化,生命體徵很不穩定。
針對潘伯的病情,心血管醫學部主任董籲鋼、中山一院心內科主任廖新學和心內二科主任杜志民積極溝通協調,多次組織心內科、心外科、CCU、人工腎、心臟超聲科、麻醉科等進行跨學科會診和評估,認為潘伯情況十分兇險,保守治療收效甚微,但外科手術高危他也無法耐受,即使做TAVI手術風險依然很高,很可能無法順利上臺進行手術。
中山一院CCU副主任李怡表示,潘伯要想成功完成手術需要闖過四道難關,只要有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紕漏,他都可能因此喪命,「第一關是檢查關,潘伯無法平躺難以耐受CT,術前只能依靠超聲檢查進行評估,對超聲影像醫生的技術有很高的要求;第二關是術前身體的調整,需要對他的肝腎功能不全等問題進行初步控制;第三關是麻醉,他存在嚴重的心衰和低血壓,造成麻醉風險極高;第四關是術後恢復,儘早脫離呼吸機,改善患者的全身狀況。」
潘伯家屬對中山一院心血管團隊給予了極大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加上中山一院強大的多學科綜合能力為依託,李怡主任和莊曉東副主任醫師最終決定為潘伯進行手術。
9月9日,在麻醉科和超聲科的支持下,以李怡主任和莊曉東副主任醫師為首的TAVI團隊克服了重重難關,僅用40分鐘就成功為潘伯完成了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
術後,潘伯症狀得到了明顯改善,各方面指標明顯改善,經過CCU、心內科醫護團隊的精心護理,潘伯已於9月21日出院,他可獨自行走,達到基本生活自理,可以說是重獲新生。
出院前,潘伯及家人向中山一院心內科醫護人員送來錦旗,表達感謝之情。「感謝醫生們把我的爸爸從危難中拯救出來。」潘伯的兒子激動地說道。
潘伯及家屬向醫護贈送錦旗
主動脈瓣狹窄重在早防早治 4類人群應提高警惕
潘伯此次能順利康復出院,無疑是家屬信任以及中山一院各學科通力合作共同創造的奇蹟,回頭看來也是驚險萬分。李怡主任提醒,主動脈瓣狹窄潛伏期長、發病急,建議患者應做到早防早治,切忌一味等待,否則可能到最後可能面臨如潘伯一般沒有選擇的兇險境地。
「主動脈瓣狹窄早期十分隱匿,幾乎沒有任何症狀,患者一般只有通過心臟彩超才會發現。一旦發作,患者會出現以暈厥、胸悶胸痛和呼吸困難為代表的三聯徵,說明病情已經比較重了。建議不論處於何種病程,當患者發現自己患有主動脈瓣狹窄時,應儘早就醫,並由專業心內科醫生根據多項指標評估病情,判斷是否需要立即手術或是採取何種術式治療。」
據李怡主任介紹,傳統開放性手術採用機械瓣膜,一般適合較為年輕、身體素質較好的患者;TAVI手術採用生物瓣,一般推薦65歲以上的老人進行。而病情較輕沒有症狀的患者需要定期到心內科複查,及時評估並選擇合適的治療時機。
那麼,哪些人更應提防主動脈瓣狹窄?
李怡主任告訴家庭醫生在線編輯,先天性二葉瓣解剖異常人群、風溼熱患者、75歲的老人以及有高血壓及動脈粥樣硬化病史的患者都是主動脈瓣狹窄的高發人群,但不論是否高風險人群,一旦發現出現頭暈、胸悶胸痛等症狀,應儘早就醫檢查,不要選擇等待,以免耽誤病情。
(責編:何詩雅 通訊員:潘曼琪)
報導連結:https://m.familydoctor.com.cn/202009/2633278.html日期:2020-09-21
【來源: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