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影片《音樂之聲》中,瑪麗亞修女成為上校家的家庭教師後,第一次見到上校的七個孩子,是在上校吹口哨讓孩子們列隊下樓梯的時候。當時這七個從四歲到十六歲間的孩子,穿著統一的服裝,神情嚴肅、步調一致地列隊站在瑪利亞面前。
這一眼,讓瑪麗亞心疼了。
這是一群孩子呀,不是動物,為何常年要聽口哨的命令?當上校把口哨交到她手上的時候,她說自己絕對不會用這個口哨。
雖然她一直是調皮搗蛋的修女,她第一次擔任家庭教師,她還沒有結婚生子,但是她在修道院一直以來的自由成長,她比誰都明白孩子們最需要的是什麼。
孩子們最希望獲得的是「關注」。因為母親去世後,沒有人真正去關注他們。
上校會嚴格要求他們、會訓練他們,但並沒有真正去關注他們內心的需求。孩子們在母親離開後,其實很希望父親成為一個可以依戀、可以給予安全感、可以與他們親密聯繫的人。但是上校並沒有扮演一個親密的父親角色,而是變成一個嚴格、強勢、高高在上的父親。
孩子們常捉弄之前的家庭教師,用各種他們想像得到的惡作劇。那些家庭教師們會向上校告狀、會用更加嚴厲的手段、會熬不下去辭職離開,但是從來沒想過孩子們通過惡作劇渴望表達的是什麼?那些家庭教師們關注的是他們行為的表象,而沒有去關注他們的需求。
兒童心理學認為,如果照料者不能給予孩子溫暖和適時的關注,而是具有侵犯性的、過度控制的、缺乏溫暖的低質量照看,那麼孩子就不能形成安全感。
因此,上校的孩子們其實很缺乏安全感,很渴望獲得照料者的關注。
上校給孩子們的教育是「軍事化管理」,是統一化教育。孩子們穿著統一的衣服,執行著統一的指令,甚至連外出玩耍時間都是統一的,這讓孩子們很難有「個性化成長」,也很難有「自尊」。
自尊是自我的重要組成部分,孩子對自我滿意度高,就會有較高的自尊。
當瑪麗亞邀請孩子們唱一首歌的時候,孩子們說從來沒有唱過歌,並認為自己不能唱出一首歌。這說明孩子們是很不自信的。
瑪麗亞很理解孩子們不自信的心態,於是從零基礎教他們唱歌,唱出了一首經典的《Do Re Mi》。
當孩子們歡快地唱完了《Do Re Mi》,我們明顯地看到了孩子們自信的笑容,他們對自我的滿意度在唱完的那一瞬間提高了。
在發現孩子們缺乏關注和自我滿意度低後,瑪麗亞想通過給他們更大的成長空間、更自由的活動,讓他們重新找回自我。她的一系列家教計劃,與著名的教育法則——魚缸法則不謀而合。
魚缸法則是指養在魚缸中的熱帶金魚,不管養多長時間,始終保持三寸來長,不能看見金魚繼續生長。然而將這種金魚放到水池後,兩個月的時間,原本三寸的金魚可以長到一尺。
對於孩子的教育,事實也是這樣。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要想使孩子發展得更好,就一定要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而不是拘泥於一個小小的魚缸。
這個法則告誡父母應該克制自己的想法和衝動,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後來人們把這種給孩子更大的空間,帶來孩子更快發展的教育現象稱為「魚缸法則」。
瑪麗亞憑著自己對自由的嚮往和對生活的熱愛,研究了屬於自己的「魚缸法則」計劃,她認為孩子們如果要獲得更大的自由和快樂,需要建立信任、擴展空間、尋找自我價值、鞏固家庭關係。
瑪麗亞的家教計劃實施得很順利,她在很短時間和孩子們建立了親密的關係:
瑪麗亞剛來的時候,孩子們捉弄了她。在餐桌上,孩子們都以為她會告狀,但是她沒有。這讓孩子們很驚訝,內心裡也滋生了信任的萌芽。
當天晚上,正好遇上了暴風雨。上校的十六歲的大女兒情竇初開,於是偷偷溜出去和一位少年約會。
她約會回來後,溼答答的樣子被瑪麗亞發現了。瑪麗亞決定為她保密,並讓她換上乾淨的衣服。
孩子們被暴風雨嚇著了,瑪麗亞用歌聲告訴他們自己害怕的時候,會想像一些美好的事情,這樣就會忘記害怕。
孩子們聽著瑪麗亞美妙的歌聲,漸漸開始喜歡這個理解他們、愛護他們的家庭老師。這或許就是信任的力量。
魚缸法則認為孩子們成長需要更大的活動空間,瑪麗亞也認為這群常年被關在家裡的孩子們,需要去大自然、大街上探索一下。
上校不允許瑪麗亞給孩子們做外出活動服裝,瑪麗亞便用窗簾布給七個孩子製作了外出活動服裝。趁上校出差的時候,瑪麗亞偷偷帶他們外出遊玩。
孩子們穿著行動自如的衣服,第一次在集市裡自由行走,第一次在林蔭道上爬樹歡呼,第一次在大自然的草地上歡快奔跑。他們還第一次學會了唱歌。
這讓他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奇和自由,也讓為他們後面追尋自我、勇敢做自己埋下了伏筆。
孩子們有音樂天賦,在瑪麗亞的教導下,他們很快就組成了一個小小合唱團。但是上校不讓他的孩子們拋頭露面表演,拒絕了他們參加合唱比賽的請求。
瑪麗亞沒有放棄,她告誡孩子們:「一個夢想需要你付出所有的愛。你生命裡的每一天,只要你活著。」
這也道出了瑪麗亞堅韌的內心,以及渴望孩子們不停歇地追求自己的夢想、自己的價值的決心。
在上校的舞會裡,瑪麗亞安排孩子們排練了一個情景音樂劇,讓孩子用歌聲與客人們道別。
這個情景音樂劇既展現了孩子們的音樂天賦,又表達了孩子們對客人們的禮貌,還給予他們一個表演的機會。
這讓孩子們不再被動地聽從指揮、聽從命令,而是主動參與表演,主動努力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
發展心理學認為,當兒童作為個人發展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在自我和社會認知的發展中很重要。兒童的認知發展和社會經驗不斷積累,刺激著兒童的自我意識、自尊、成就動機和社會認知的發展。
同時,孩子們在表演的過程中更加堅信了自己的價值,而孩子對自己和自己能力的評價,恰恰是自尊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會做得比最好還要更好」,這是瑪麗亞鼓勵自己的話,也是瑪麗亞鼓勵孩子們的話。
當孩子發現自己竭盡全力後,能用音樂、用歌聲給大家帶來享受和快樂的時候,當自己能完成一個表演並獲得父親的肯定和眾人的讚揚的時候,他的自我滿意度和自信心迅速提升了。
上校因為妻子離世,與孩子們拉開了距離,也和音樂、舞會等自在的快樂拉開了距離。
但瑪麗亞不是一個逃避現實的人,她認為這些牆不是為了把問題關在外面才修建的,每個人都需要面對它們。
她努力讓上校面對現實,面對疏遠的親子關係;她也鼓勵孩子們面對嚴格的父親,找回快樂的父親。
瑪麗亞一直在找機會拉近孩子們和上校的距離。她知道,家庭對孩子的自我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發展心理學認為,每個家庭成員都是一個發展中的個體,同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及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都會以一定的方式發生變化,從而影響每一個家庭成員的發展。
因此,父母的關愛和肯定,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當孩子們在瑪麗亞的指揮下表演了木偶戲後,大家便提議由上校演唱一首歌曲。面對大家的要求,上校動情地演唱了一曲《雪絨花》,深情的歌聲感染了孩子們,也拉近了孩子們與上校的距離。
和孩子們一樣,在瑪麗亞心目中,上校從此不再是一個不近情理、嚴肅刻板的父親形象了。
瑪麗亞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孩子們「魚缸式」的家,拓展成「池塘式」的家。她把自己的活力源泉傳遞給了上校和孩子們,正如她說:「我對陽光有信心。我對雨水有信心,我深信春天會再來。我對自己更有信心。」
培育一段親密的親子關係並不難,給予孩子們更廣闊的自由空間也不難,難的是在變化無常的人生中,在整個養育進程中,父母能一直保持著一顆純粹的初心。
或許我們在培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靜下心來學習瑪麗亞的初心和信心,始終保持對育兒的樂觀和自信,正如這部電影最經典的一句臺詞一樣:
當上帝關上一扇門,某處他打開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