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孫中山先生並不太注意蔣介石,但是最後老蔣能夠從眾人之中脫穎而出,成為國民黨的最高領袖,自然也有他的過人之處。從後來的多次戰爭的結果來看,我們很容易看出,蔣介石的軍事才能非常一般。不過,有一點倒是非常確定的,那就是蔣介石是一個非常善於籠絡人心的人。
當初在他起勢之前,蔣介石並沒有特別雄厚的資本,為此他想出了結拜異姓兄弟的做法,以此擴張自己的勢力。雖然當時大家大都是互相利用,但是老蔣終歸還是有一些生死相隨的把兄弟的。可惜老蔣對他們倒是狠心,每次生死關頭他都帶頭上去踩一腳,自己把好處拿完,全然不顧當初的結拜之情。
在管理國民黨隊伍的時候,老蔣也是一樣的套路。當初他用心組建黃埔軍校,私心裡也就是知道了黃埔軍校對於當時中國的意義。後來,蔣介石就十分重視黃埔出身的人,在國民黨隊伍中,如果是黃埔一期、二期出身,那毫無疑問的就是高人一等。沒別的話說,關鍵是老蔣信任。再有就是老蔣是奉化人,他的家鄉情節還是十分濃厚的,來自於浙江的人,他總是格外信任。
對於老家奉化,在蔣介石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每次到了緊要關頭,不知道何去何從的時候,或者覺得自己的處境有危險的時候,蔣介石都會回到奉化,見一見自己的父老鄉親。1949年,蔣介石敗局已定,在敗走臺灣之前的關鍵時刻,他依然不忘帶著兒子蔣經國一起,最後回一次老家奉化。
當鄉親們問他,什麼時候再回來時,蔣介石默默無語,只是伸出了三個手指頭。三年?三十年?或者再也回不來了。蔣介石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這個動作意味著什麼。
之後,他就帶著心腹和直系去了臺灣。選擇臺灣是早就做好的決定,這裡遠離大陸,海峽較寬,陳誠已經在臺灣站住了腳,而且臺灣當時有了完備的機場、通訊設施,所以臺灣是蔣介石最好的選擇了。到了臺灣之後,蔣介石還在時刻想著反攻大陸。然而新中國迅猛發展,他自己也看到了這樣的景象,至於後來,蔣介石心裡是否已經放棄?我們亦未可知。不過對於家鄉,蔣介石還是常常提起,要自己的兒子一定要回去看一看。
1975年蔣介石死後,蔣經國就接了班。在當時的環境下,蔣經國自然無法完成父親的遺願,回到老家看一看。於是,他只好將心願依託給自己的兒子。蔣家的第三代子女大都沒有涉足政治,他們沒有繼續蔣介石與蔣經國的春秋大夢。大陸一直在飛速發展,兩岸關係也得到了緩和,1995年,蔣介石的孫子蔣孝勇就開始計劃,實現父親與爺爺回到家鄉祭祖的心願。
他先是讓自己的妻子回到北京,了解一下國內的情況。妻子的反饋讓他很欣喜,蔣孝勇決定儘快回到大陸祭祖。就在第二年,他被查出了癌症晚期,為此,他只得將祭祖的計劃提前了。蔣孝勇帶著自己的妻子與孩子回到了奉化溪口,不過,他自己和長子沒有直接到達溪口,而是通過寧波繞轉的。
到了溪口之後,蔣孝勇長舒一口氣,終於完成了父親與爺爺的遺願。當他看到蔣家祖宅被保護完好的時候,他更是對政府表示了衷心的感謝。他還像別的遊客一樣,買票進入了祖宅,沒有任何的特殊行為。當蔣孝勇含淚說著「我們回來了」的時候,那種漂泊在外幾代人,終於踏上故鄉的土地的那種難以抑制的情感,是真摯而感人的。目前來看,蔣家後人長壽的很少,身患疾病讓他們大都早逝,令人感嘆。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