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千古傳誦,因何被稱神來之筆?背後有個故事

2021-01-18 北晚新視覺網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來自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歷代詩評贊其為神來之筆,堪稱絕調,結句韻味悠然,縹緲不盡。《韻語陽秋》載曰:「唐朝人士以詩名者甚眾,往往因一篇之善,一句之工,名公先達為之遊談延譽,遂至聲聞四馳。『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錢起以是得名。」

作者:郭林麗

其實,這首詩是錢起在唐玄宗天寶十年(751)參加進士考試時所作,是一篇真正的「高考滿分作文」。

自科舉制度創立以來,無數學子於考場揮毫,窮盡所學寫下應試之作,但這些「作文」卻極少在文學史上留名。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為什麼是「滿分作文」?又憑什麼成為千古傳誦的經典?

省試湘靈鼓瑟

[唐]錢起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一 試帖詩:「應試之作」規則多

此詩題為《省試湘靈鼓瑟》,「湘靈鼓瑟」是考題,「省試」是考試類型,「省」指「尚書省」。唐代參加考試的學生有兩類,一類為中央和地方各類學館的學生,稱為生徒,需通過規定的學業考試和選拔;另一類為非學館出身的各地文士,稱為鄉貢,需通過縣和州府兩級初試。這兩類學生最後都集中到尚書省,參加相應科目的考試。考試原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自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後改由禮部侍郎負責。由於吏部與禮部均屬尚書省,遂都稱為省試。

考試在京城舉行,在唐、宋、金、元時稱省試,在明、清時稱會試。每三年一次,一般安排在二三月進行,因此又稱「春試」或「春闈」。省試是一場很重要的考試,每逢省試時,京城為之傾動,試前要舉行隆重莊嚴的儀式。禮部貢院考試當日,設香案於階前,主司與舉人對拜,一系列儀式完成後進行考試。省(會)試合格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學子通過省(會)試後方可進入殿試,即最後的「考狀元」。

清代外銷畫《中國人物服飾器物》中的狀元形象

唐代科舉,設科繁多,其中常設的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這些科又稱常科。唐代科舉考試的科目雖多,但方法卻只有五種,即口試、帖經、墨義、策論、詩賦。學子在考試時寫的詩,就叫應試詩或試帖詩。

試帖詩起源於唐代,也稱「賦得體」,因為科考命題,常常只是擷取前人詩中的一句,或擇取一個典故、一個成語,故冠以「賦得」二字,並限韻腳,內容必須切題。試帖詩多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並且要求對仗工整,用典恰切。題目範圍與用韻,最初較為寬鬆,唐玄宗開元時開始規定韻腳。宋仁宗時開始規定題目必於經史有據。

以詩作為科考項目,是唐代至宋代前期考取進士的項目之一。在宋神宗時期,由於王安石變法,試帖詩一項被取消,元明兩代迄未恢復。清初亦不試詩賦,自乾隆朝開始,恢復試帖詩這一考試項目,但在形式上有了更多限制,形成了八股形式的試帖詩。

為通過省試而作的試帖詩,就稱為省試詩。唐代省試詩有其特定的格式,要求體裁為五言排律,六韻,十二句,並限定詩題和用韻。由於省試詩限定了題目和內容,對聲韻要求亦十分嚴格,所以此類詩作鮮有傳誦人口的名篇。但錢起這首《省試湘靈鼓瑟》,就是一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二 錢起《省試湘靈鼓瑟》:推陳出新寫答卷

考試題目為「湘靈鼓瑟」,出自屈原《遠遊》:「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湘靈鼓瑟」來自於一個哀婉的傳說:相傳舜帝出行巡視南方時死去,葬於蒼梧山。他的妃子哀傷過度,投湘水自盡,化作湘水女神,常常在江邊鼓瑟來表達自己的哀思。「湘靈」即指傳說中的湘水女神,詩題本身就帶有悲哀傷感的色彩。

「湘靈鼓瑟」這個故事,在當時幾乎人盡皆知,故考生們答題多缺乏新意,大都將主題設定為用舜妃對舜帝的忠愛比擬臣子對君主的忠心,表達自己的入世之志和忠君之思。如當時有一位叫陳季的考生詩云:

神女泛瑤瑟,古祠嚴野亭。

楚雲來泱漭,湘水助清泠。

妙指微幽契,繁聲入杳冥。

一彈新月白,數曲暮山青。

調苦荊人怨,時遙帝子靈。

遺音如可賞,試奏為君聽。

這首詩比較中規中矩,詩歌先描寫湘靈鼓瑟的場面,古祠野亭,湘水清冷。再描寫鼓瑟之聲,悽涼哀怨。最後兩句抒情,「遺音如可賞,試奏為君聽」,表達自己的忠貞態度和知音之念,是當時比較常見的詩歌主題和範式。陳季也於當年進士及第,但這首詩並未廣泛流傳。

而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詩云: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作為一首試帖詩,全詩緊扣題目,開門見山。「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詩人開篇即概括題旨,點出曾聽說湘水女神擅長鼓瑟的傳說。「雲和」是古山名,《周禮·春官大司樂》載有「雲和之琴瑟」。「帝子」一句,暗用屈原《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詩意,描寫湘水女神翩然降落湖水之濱,她愁容滿面,輕撫雲和瑟,彈奏起如泣如訴的哀傷樂曲。

元代張渥繪、褚奐題詞《九歌圖卷·湘夫人》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一句,運用典故,「馮夷」是傳說中的河神名,「楚客」一說指屈原,一說指遠遊的旅人。水邊動聽的瑟聲首先引來了水神馮夷,然而一個「空」字,表明他並不理解湘靈的哀怨;而那些像屈原般被貶謫過湘水的「楚客」,卻心有戚戚,懂得了湘靈的悲哀,卻不堪承受這樣的悽楚。

「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金」指鍾類樂器,「石」指磬類樂器,瑟聲悲苦的音調使堅硬的金石類樂器也為之悽楚;「杳冥」指遙遠的地方,瑟聲清澈響亮,響遏行雲,仿佛可以傳到那極高極遠的蒼穹中去。「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瑟聲傳到蒼梧之野,感動了寄身山間的舜帝之靈,山上的白芷也吐出芬芳,與瑟聲交相應和。這四句詩,作者著力渲染瑟聲的感染力,仿佛瀰漫在天地間,使天地為之悲苦,草木為之動情。「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寫悽苦的瑟聲穿過流水,經過瀟湘,挾著悲風,吹過八百裡洞庭,使境界更加悽美壯闊。詩人運用豐富的想像,將湘靈的哀怨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傅抱石《湘夫人圖》

最令全詩增彩的是結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堪稱神來之筆。詩歌在樂曲最精彩的部分突然作結,出人意料;同時又將讀者從虛幻浪漫的想像世界中猛然拉回現實世界,更有恍若隔世之感。「曲終人不見」,呼應開頭,全詩從湘水女神出現開始,以湘水女神消失作結,首尾呼應。「江上數峰青」,以景結情,餘音不絕,曲終人散之後,只見一川江水,幾峰青山,含不盡之意於言外。

全詩緊扣題旨,開門見山,首尾呼應,又能馳騁想像,天上人間,虛幻現實,信手拈來。將無形的樂聲具體化,營造了一個悽美迷離的音樂世界,舜妃對愛情生死不渝的忠貞,對舜帝的哀怨和思慕,都融化在這水天迷茫的音樂世界裡。

三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一句成就才子名

錢起早年數次赴試落第,在唐玄宗天寶十年(751)進士及第,這首詩就是當年考進士時的試帖詩。《省試湘靈鼓瑟》因此成為試帖詩範本,傳誦一時,並奠定了錢起在詩壇的不朽聲名。錢起作為大曆十才子之一,被譽為「大曆十才子之冠」,可見其才華橫溢。在詩名上,與劉長卿並稱「錢劉」;與郎士元並稱「錢郎」,被時人稱為「前有沈宋,後有錢郎」。在仕途上,錢起初為秘書省校書郎、藍田縣尉,後任司勳員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學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稱「錢考功」,有《錢考功集》。

錢起在詩壇的聲名和成就都與「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密切相關,這也成為錢起的代表詩句。蘇軾有一首《江城子·江景》詞,下闕詞云:「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此詞下闕即化用錢起詩句,亦可以看做是錢詩經典化的重要歷程。

在美學上,朱光潛先生有一篇《說「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借評析錢起的這句詩,明確提出了關於詩歌的「靜穆」理想。他說:「藝術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熱烈。就詩人之所以為人而論,他所感到的歡喜和愁苦也許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熱烈。就詩人之所以為詩人而論,熱烈的歡喜或熱烈的愁苦經過詩表現出來以後,都好比黃酒經過長久年代的儲藏,失去它的辣性,只是一味醇樸……靜穆是一種豁然大悟,得到歸依的心情。他好比低眉默想的觀音大士,超一切憂喜,同時你也可說它泯化一切憂喜。」

朱光潛先生亦認為,這兩句詩還啟示了一種哲學的意蘊,「曲終人不見」所表現的是消逝,「江上數峰青」所表現的是永恆。樂聲消失,青山仍在,正像「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詩不僅僅有悽涼寂寞的情感,更在消逝之中蘊含著永恆,蘊含著靜穆的美學理想。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0

相關焦點

  •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當然,逐漸地意識到這句話背後的重要性。最近在看和產品相關的書籍,其中陶衛平的《品牌帝國·9個時尚品牌的經營哲學》給了我很大的衝擊。通過作者的眼睛,我得以放眼世界,能夠站在高處俯瞰品牌在進行不斷發展與成長的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的背後那最最關鍵的邏輯。
  • 這篇唐代「高考滿分作文」,憑什麼成為千古傳誦的經典?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來自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歷代詩評贊其為神來之筆,堪稱絕調,結句韻味悠然,縹緲不盡。《韻語陽秋》載曰:「唐朝人士以詩名者甚眾,往往因一篇之善,一句之工,名公先達為之遊談延譽,遂至聲聞四馳。『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錢起以是得名。」
  • 他沒那麼有名,但他這首詩很有名「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其中的這兩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被很多詩人奉為經典,並且不斷地引用在自己的詩作當中。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一個悽美的傳說:湘靈是舜帝的妃子。舜帝先她而死,而湘靈也追隨而去,投水而亡。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常常聽說湘水女神—湘靈最善於彈奏雲和瑟,這音樂聲引來了河神馮夷,可惜他聽不懂樂曲當中的意蘊,只是在那裡和著樂曲兀自舞蹈著,只有遠遊的旅人聽懂了其中的哀怨,不忍卒聽。
  • 欲待曲終尋問取, 人不見, 數峰青.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注釋:張先:字子野,北宋詞人,年長蘇軾四十七歲。同賦:用同一詞牌,取同一題材填詞。鳳凰山:在杭州之南。芙蕖(qú):即荷花。盈盈:輕盈美麗的樣子,此處用來映襯彈箏姑娘的姿態。白鷺:鷺的一種,又稱鷺鷥。此處暗指愛慕彈箏人的男子。
  • 什麼叫「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錢起來個示範,蘇軾給了認證
    錢起的神來之筆錢起就是「大曆十才子」之一,甚至被譽為「大曆十才子之冠」。相傳錢起考中鄉試後,出去遊山玩水。一日晚上,他正在旅舍休息,忽然聽到窗外有人在反覆吟誦:「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苦思冥想之際,靈感乍現,突然想起多年前那個夜晚,於是信筆寫下「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作為結尾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陶庵夢憶》
    或許對張岱來說,他更希望這一切都是個真的夢。昔有西陵腳夫為人擔酒,失足破其甕,念無所償,痴坐佇想曰:「得是夢便好!」 一寒士鄉試中式,方赴鹿鳴宴,恍然猶意非真,自齧其臂曰:「莫是夢否?」一夢耳,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其為痴人則一也。餘今大夢將寤,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
  • 一首冷門的詞,一二句堪稱描寫山水的經典之句,今天依然在用!
    古代總有一些詩人、詞人都是默默無聞的,他們很多隻留下了自己的作品,卻把名字深深地沉澱在歷史長河的底部,因為相比較之下,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而言,一些詩人的作品雖然經典,但是名聲卻沒有歷史上的那幾位大咖那樣聲名遠播。
  • 小編帶您「身臨其境」來感受!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出自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描繪的是贛江的山水「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出自杜甫的《絕句二首》創作於四川成都「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出自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描寫的正是湘妃的傳說和瀟湘的山水風光在中國的藝術創作中詩與畫緊密相連通過現今存世的作品
  • 8句冷門詩詞用來取名,個個好聽別致!
    如果想取一個好聽不會重名的名字,那就在冷門的詩詞裡面找吧,尋常的詩詞別人都用來,那就來看看這些冷門詩詞,也許會不一樣呢。和月黃昏庭院柳啼鴉,記得那人,和月折梨花。湘水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錢起《省試湘靈鼓瑟》大意:曲終人就不見了,也沒有看到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煙氣消散,只有一川江水,幾峰青山。這一切的一切,都盡在不言之中了。
  • 我來添爾一峰青 / 傅山的藝術世界
    「芟蒼鑿翠一庵經,不為瞿曇作客星,既是為山平不得,我來添爾一峰青」—傅山
  • 古代文人王勃的《滕王閣賦》傳誦千古,你們知道這首辭賦的由來嗎
    閻都督嘴上邀眾人吟詩作賦,實際上,他幾天前就放風說,自己的女婿有一篇「拙作」要藉此機會「獻醜」。所以,當紙筆送到眾人面前時,大家都謙辭說自己才疏學淺,不敢貽笑大方。在離席很遠的角落上,坐著一位滿面風塵、落拓不羈的年輕人。當紙筆放到他面前時,他竟一口答應當堂吟詩作賦。這位年輕人是過路的,幾天前剛到,今天就要繼續登程。
  • 青埂峰下無故事 金陵城裡暮白頭
    終於大徹大悟,不復再有塵世之念,兒女之私,功名之執。遠眺西方靈河岸上,絳珠仙子隨風如柳,神瑛侍者故我甘露以降。賈寶玉看罷,面露悲憫之情,不禁喃喃自語:大千世界,唯有恩情難付,又是一次情緣未了,紅塵劫難。金陵城內,寶二奶奶薛寶釵正在紡線,王夫人和賈政老了,跟著賈蘭在京城過活。雖為同門,但家世艱難,已經顧不上她和寶玉的孩子。
  • 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被父皇搶了媳婦,他們的愛情還傳誦千古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恨歌》,讓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傳誦千古。凡是讀過這首詩歌的人,都對詩歌中描繪的這段悽婉愛情感慨不已。李隆基和楊玉環之間的這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也感動了無數的痴男怨女。其實,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故事,並不像詩歌中描繪的那麼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