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川樂山手工鞋墊

2020-12-27 郎嘎尼瑪

03.ENDELSS HORIZON (無止境的見識)

04:27來自郎嘎尼瑪

四川樂山手工鞋墊

黃自宏

連隊一名新戰士給我一雙嶄新的鞋墊,說是自己母親親手做的,硬要我收下。望著鞋墊上緊密的針腳和美麗的花紋,我的思緒不禁又回到從前……

老家在四川樂山,那些依山傍水的紅土丘陵地和溼暖的氣候很適合竹子的生長,也自然帶動了家鄉竹製品產業的發展。人們編竹筐竹簍,做衣架鳥籠,婦女們更能變廢為寶,連竹筍褪的殼都能合理使用,那就形成了家鄉一種獨特的手工製品——鞋墊。

「80後」的我生在一個亦工亦農的廠礦,每到春季竹筍褪殼時,外婆和母親總要去附近的竹林撿筍殼,以那種15公分左右寬、表面光滑平整的為最佳。首先要剪去筍殼頂部的絨毛部分,清洗晾乾備用。

隨後就要準備鞋墊的另一種原料——布,一般選用厚實柔軟的棉布。外婆和母親把筍殼兩面都刷上一層均勻薄薄的稀糨糊,分別貼上一層布。筍殼在中間,不光充當了支撐成型的骨架角色,而且也更容易防潮和保暖。

待著夾層布幹透以後,外婆和母親就根據家庭各成員腳的長短,剪出一雙雙大小不一的鞋墊雛形,並用窄窄的布條繞著鞋墊的邊緣,用緊密的針腳縫上,此舉有效避免了鞋墊周邊的布張口掉線,並為下步鞋墊的繡花固定了邊框。

最後一步,就是繡花了。如果底層布是深色,就用淺色棉線繡,反之就用深色的棉線。在鞋墊上繡花,一是讓鞋墊更加結實耐磨,而是彰顯了個性和文化氣息。繡花之前,外婆和母親總要用筆和尺子在鞋墊上整齊打上比半粒米大不了多少的格子,然後用彩色的棉線和頂針,一針一線繡上去。

我一直覺得在鞋墊上繡花,完全可以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那是一項多麼精細高雅的活啊!不光要有圖案規劃,而且要擅長於搭配顏色。只要有空,外婆和母親總白天坐在向光處,晚上待在電燈和油燈前,用靈巧的手指牽引針線在小小的鞋墊上穿梭。我常常撅著屁股趴在桌前,凝神地看著她們繡,有時還主動幫外婆穿針引線,並驚詫於她們手下一幅幅工藝品一般栩栩如生的圖案漸漸出現——花鳥蟲魚,吉祥文字……

從小,我的腳和個頭都長得挺快,於是外婆和母親每年總為我準備幾雙尺碼漸進的鞋墊。後來我的腳成型了,外婆和母親一連給我做了幾十雙鞋墊,我打趣說,那都夠我穿一輩子了。

後來,外婆年紀大了,眼睛沒以前好使,手也沒從前靈活了,母親成了廠裡的技術骨幹,她們都沒再做鞋墊了。我也漸漸捨不得穿她們做的鞋墊了,而是去外面買一些廉價的鞋墊用。後來,我也常年在外地讀書工作,有時拉開衣櫃望著裡面幾十雙嶄新的鞋墊,眼前總浮現出外婆和母親一針一線認真繡的情景,不禁又感慨流年似水。現在有時人懶了,也沒用鞋墊,但是,鞋墊的故事和家的溫馨總是縈繞在我腦海裡。

相關焦點

  • 樂山圍繞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新闢6條研學線路
    四川樂山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擁有峨眉山—樂山大佛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東風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等35個A級景區和12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逾百項。1996年,峨眉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芙蓉樹下為冒菜正名,獲「非物質文化遺產」殊榮
    ,標誌著上百年的四川特色美食,正式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芙蓉樹下四川冒菜傳統製作技藝起源於廣元市劍閣縣,經金牛道一路南下,途經七曲山後在四川盆地慢慢發散開來,從德陽傳至成都及周邊。百年之後,四川冒菜真正崛起並弘揚至海內外,是在成都這座世界美食之都。
  • 安徽潛山,尋找即將失傳的手工技藝,6000年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安徽省安慶市的潛山市,尋找即將失傳的手工技藝,有著6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川劇變臉、西安古樂一樣,潛山依舊保留著這個古老的技藝,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化、現代化,像這樣用傳統手工藝去製作的技藝的人,越來越少,瀕臨失傳的手藝,越來越受到關注,如何保護傳統的手工技藝
  • 海南十大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南除了我們熟悉的陽光、沙灘、海水之外,還有許多令人稱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到目前為止,海南省已基本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搜集各類資源線索10萬多條,建檔2千多個。
  • 樂山新闢6條研學線路(看·世界遺產)
    四川樂山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擁有峨眉山—樂山大佛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東風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等35個A級景區和12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逾百項。1996年,峨眉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恐龍的年代,地理環境是什麼樣子?那時有沒有珠穆朗瑪峰?
  • 正定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
    它曾是正定地區繁盛的戲曲文化中的一員,是正定古老戲曲文化的延續。2005年入選石家莊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09年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白舉綱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
    Reborn組合開啟「逛吃模式」由江蘇衛視和煜盛文化聯合出品的公益文化紀實類真人秀《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第四期將於本周五晚21:10播出。本期歸鄉人白舉綱化身段子手、爆「梗」不斷,他將帶領Reborn組合、彭宇走進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瀘州油紙傘的製作,探秘同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先市醬油的傳統釀造工藝,尋找堯壩鄧黃粑的傳承人,邂逅地道的瀘州風味。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義無反顧
    -----《誰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追蹤報導之二  (記者:劉軍羅永松報導) 2020年12月8日,記者專訪了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經神州瞭望、中華網等全國六十多家主流媒體報導和轉載,在全國形成了新聞熱點,引起了三亞市委宣傳部,三亞市旅文局等有關領導的關注,都向丁偉華會長了解情況
  • > 什麼叫割絨鞋墊?
    什麼叫割絨鞋墊? 2017-08-10 10:15:54 來源:全球紡織網 什麼叫割絨鞋墊?
  • 人民日報:劉嶽清——身殘志堅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源:人民日報社市場報網絡版《民聲面對面》濰坊訊(張素寶)劉嶽清,男,1984年生,殘疾人創業——創建臨朐縣老劉家手工編織品加工廠, 公司註冊於2018年3月30日,發展傳統手工製品,把傳統工藝傳承下去,7月申請了臨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事高粱杆的加工編織,產品有蓋墊,箅子,八角箅,等7大類,
  • 樂山將首批「四川省文創市集」、文創大賽大獎盡收囊中
    12月7日,由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同主辦的全國文化和旅遊創意產品開發推進活動暨首屆四川省文創大會,在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五洲情會展中心隆重舉行
  • 開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展陳獲點讚
    12月3日,在第九屆中國(開化)根雕藝術文化節暨「錢塘詩路
  • 韓國佛教燃燈會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佛教...
    (觀察者網訊)12月16日,繼江陵端午祭、阿里郎、醃製越冬泡菜文化等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韓國佛教慶典活動「燃燈會」(Lantern Lighting Festival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迷途旅遊網&王星記·百年非遺扇藝體驗遊,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星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推廣項目,「王星記·百年非遺扇藝體驗遊」以獨特、創新、示範三位一體的模式推出的旅遊產品,為廣大國內外遊客提供一個全面了解、欣賞王星記百年非遺扇藝文化的平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通過多年的辛勤耕耘,大力推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球展銷,更好地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國際化舞臺,獲得國外讚譽,這是中華文化崛起的體現之一。
  • 虹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研培系列活動圓滿舉辦
    12月17日,虹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研培系列活動在上濱生活廣場和北外灘濱江舉辦。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會長高春明、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蔡豐明、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張黎明、區文旅局局長陸文、區文旅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張烈浩出席了本次活動。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現身」手遊 搭網際網路「快車」-油紙傘,傳承...
    東方網記者曹磊8月7日報導:與大眾印象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時」和與社會脫節不同,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傳統文化越來越頻繁地出現於日常生活中,為大眾所談論與欣賞。  近日,蘇繡、油紙傘、惠山泥人、口技、以及四川巴中皮影戲等紛紛出現於騰訊手遊《尋仙》中,引發新一輪關注。
  • 西藏拉孜: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留客名片
    中新社日喀則7月24日電(記者 楊柳)隨著先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拉孜藏刀和拉孜堆諧好似兩顆明珠「包了漿」,愈發晶瑩剔透。  普達瓦是拉孜藏刀鍛制技藝的第六代傳承人。13歲跟隨舅舅多吉傑布學習藏刀鍛制的他,如今已近六旬。「舅舅曾在扎什倫布寺為十世班禪鍛制藏刀」。說起這件事,普達瓦嘴角上揚,透著一絲驕傲。
  •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發布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時總結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寶貴經驗,充分發揮優秀保護實踐的示範引領作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振興水平。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民俗文化|孫淑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標題報導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揭陽青獅,展示了潮汕獨特的民俗文化風採,以下為報導原文:中國的舞獅民俗由來已久南獅北獅各領風騷300多年前獅發源於榕城南門是揭陽民間獨有的闢邪納福活動近日,揭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江林生,在榕城區委副書記黃熹的陪同下,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榕城區青獅保護中心」調研,詳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