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抖音爆火的一段小視頻「波妞喜歡宗介」,簡直萌化了我的心,又去重溫了一遍《懸崖上的金魚姬》。裡面波妞吃拉麵的鏡頭畫風真的是太美膩了,一碗拉麵都能這麼唯美讓人想一口吸溜光。
據說,宮老爺子本來是讓波妞拿上面一片火腿的,但是考慮到口感問題(下面的一片火腿完全浸在湯裡吸滿了湯汁),所以讓波妞拿了下面一片,果然藝術來源於生活呀。
我們今天就一起來聊一聊一碗看似簡單的拉麵如何不簡單的吧~一碗美味的拉麵離不開湯底、麵條、配菜這三個要素的不斷變化與配置,如何讓一碗簡單的拉麵不斷散發魅力,吸引眾多拉麵愛好者呢?我們就從湯開始說吧!日式拉麵的精髓則凝聚在湯底中,甚至說湯底直接決定了拉麵好壞也不為過。
拉麵的湯底主要按照調味汁和高湯分類。高湯用以給湯底提鮮,因此也被視為湯底的基礎。高湯往往使用豬骨、牛骨和雞架。這幾種材料既可以分開使用,來突出各自的味道,也可以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在一起,湯底的味道也會更加豐富濃鬱。雞架湯底:無論去哪一家拉麵店,總是能在菜單上看到雞架湯底。雞架中富含的穀氨酸,讓雞肉和骨頭中的味道更好地滲透在湯汁中,加之雞肉的接受度普遍較高,雞架就成了湯底中不可或缺的食材。豬骨湯底:在濃厚系拉麵中,豬骨湯底總是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沸騰的大鍋中,豬骨中富含的骨膠原和脂肪能讓清水迅速變成散發濃烈香氣的白濁湯汁,隨後小火慢煮,厚重的香味也漸漸融入其中。每一碗口味醇厚的拉麵,都離不開這樣的豬骨高湯。
牛骨湯底:一直以來,動物系的湯底幾乎以雞架和豬骨為主流。但是近年來,以鳥取拉麵為代表,用牛骨來熬製高湯的拉麵店逐漸增多。經過長時間的熬煮,牛骨自身的羶味被去除,牛肉特有的香甜進入湯中,形成一種綿長的後味。又因為湯中牛油含量很高,所以湯汁也更不容易冷卻。
面的好壞會對一碗拉麵的口感產生巨大的影響。與中國形形色色的面相同,日式拉麵也會從製作方法、形狀、粗細、硬度上來進行區分。
「生面」就是將面壓製成形後,不經過任何加熱和乾燥處理的麵條。這樣的麵條,含有充足的水分,所以吃起來口感爽滑彈牙,同時放在碗裡也不會「坨掉」,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而相對地,「乾麵」就是經過加熱和乾燥處理的面。因為在有些地區的拉麵更講究細而有嚼勁。「生面」雖然也有彈性,但是卻缺少韌性,也不適合壓製成細面。因此,在博多拉麵等一些種類中,還是堅持使用更為傳統的「乾麵」。
從粗細來看,面可大致分為極細面(極細麵)、細面(細麵)、中細面(中細麵)、中粗面(中太麵)、粗面(太麵)、極粗面(極太麵)。具體的粗細程度,在日語中則用「番手」來表示。「番手」的數值越高,麵條就越細,反之則越粗。最常見的麵條粗細一般在12至28番手,即1.07mm至2.50mm之間。也有很多風格獨特的店偶爾會推出粗細驚人的麵條,吸引了無數抱著「獵奇」心態的客人。形狀的分類上,拉麵就顯得有些單調了。根據麵條橫截面的形狀,一般只分為圓面和四角形面。後者的使用目前更為普遍。在製作四角形面的過程中,長和寬的比例往往不固定,因此在主流的長方形之外,也時常能夠見到近乎正方形的麵條,或者較為扁平的「平打面」。
此外,在吃拉麵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有些麵條是略呈波浪狀的,在日語中,這種面被稱為「縮れ麵」。這是由於制面所在製作麵條時,在切面刀上安裝橡膠墊的緣故。相比直面,這種波浪狀的面可以更好地掛住湯底。
根據拉麵種類和店家的不同,配菜的種類和數量也會有所不同。一般最為常見的是叉燒、溏心蛋、木耳、蔥花、玉米、海苔、芝麻等。蔥花:一把蔥花大概是每碗拉麵的標配了,去除油膩感的同時,也大大起到了提鮮的作用。有的地方甚至還會有「大蔥拉麵」,滿滿都是一層冒尖兒的蔥花。
雖然有著豐富的湯底和配菜種類,但是端到客人面前的拉麵卻必須經過調味。調味的意義在於讓拉麵增加鹽分和呈現出不同的味道。一般來說,調味料分為醬油、味噌、鹽三種。
醬油在拉麵中的使用最為常見,受眾也是最為廣泛的。但根據地區的不同,醬油也分為「濃口醬油」、「淡口醬油」、「甜口醬油」和「白醬油」。即使都是使用醬油調味,不同的配比也會產生出不同的顏色和味道。
像關東地區的醬油拉麵顏色就較淺,但味道卻很重;關西的醬油拉麵顏色較深,但味道卻較柔和清淡。相比於醬油拉麵的普及,味噌拉麵就顯得有些「褒貶不一」了。用味噌調味之後,湯底裡就多了發酵的味道,拉麵的醬香會大大提升,重口味的人一定會對味噌欲罷不能。但對重視視覺的人來說,紅紅的味噌湯底就顯得不是那麼賞心悅目了,而且對口味清淡的人來說,味噌味道過重的話,反而會削弱湯底本身的味道。鹽味拉麵看起來就要顯得清淡很多了。但是不要小看它的簡單質樸,鹽味拉麵是最能體現出湯底本身香氣的一款拉麵了。所以,海鮮高湯拉麵也往往採用鹽調味,試圖讓食客獲得更為純粹的味覺體驗。而在鹽的挑選上,除了最傳統的日曬海鹽之外,還有許多店家嘗試使用粉紅色巖鹽、檸檬鹽,每一種都能給人意外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