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學不輟,明代的司法官員,帶你領略「推官」的故事!

2020-12-25 青樓大茶壺

大家好,我是一名來自明代的推官。從我的名字中你們可以猜到我是做什麼嗎?

沒錯,我就是負責在基層推理審案,相當於基層的司法官員。那麼接下來,就由我來介紹一下自己!

一、推官的演變

雖然你們真正開始認識我是在明代,但其實,我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在唐代時,我是節度使、觀察使、團練使、防禦使、採訪處置使的助手,掌管獄訟之事,但還是比不上判官和掌書記的地位。而到了宋代,三司和開封府中都有我的同事,我們還是負責審判案件,但我們沒有多少實權,全是聽命行事,連個正式的官職都沒有。

而明代,我們的好日子終於到了。我們變成了各府的佐貳官,相當於各府的二把手,只不過我們還是掌管刑獄之事。如果我們在順天府或應天府任職,那我們就是從六品的官員,如果是在其它府任職,那就是正七品了。不過,可以理解,一個是在首都做官,一個是在陪都做官,都算是京官,肯定比地方官的品級要高一點嘛。

二、推官的選拔

在明代,府的數量大概有一百五十多個,而我們推官做為二把手,自然也是與這個數量相匹配。是不是覺得推官的數量很多,但你們別小看推官哦,推官也很搶手的,尤其是順天府或應天府的推官,那可算是京官。我們中的大部分都是進士或舉貢出身,寒窗苦讀數十年才能換來這一職呢。

如果你是進士出身,你很有可能會直接成為推官。按我們現在的選舉制度,二三甲的進士在中央各部門觀政後才能任職。這個時候,你可能會問,什麼是觀政。觀政,其實就是實習,看你適合在哪個部門工作。這個想法的初衷確實是好的,只是在實際操作過程未必能盡如人意。因為,觀政期間你的表現並不會影響你之後的選官,選官還是主要看你的會試成績如何。也就是說,即使你並不精通法律也有可能成為成為我的同事,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大多數推官都是在工作後才慢慢熟悉律法的原因。

而如果你是舉貢出身,競爭就更激烈了,那就與國子監的撥歷和吏部的選拔有關了。國子監的監生一般都可以直接進入仕途當官,但是呢,他們還要經過撥歷。撥歷,其實和觀政一樣,都類似於實習。但它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它是強制性的。這些監生如果沒有撥歷,是無法出仕的,如果他考核成績不怎麼好,也是無法出仕的,那就沒有辦法成為我的同事了。畢竟舉人和監生的數量比較大,又比較年輕,還是要多加磨練才能入朝為官。

三、推官的法律知識

聽我說完了我們是如何成為推官的,你是不是發現了我們中的大部分其實並不精通律法。

沒錯,我們雖然是在基層負責審理案件,定罪量刑,但不論是進士出身還是舉貢出身,在進入這個職位時,國家並沒有特別要求我們熟讀律令,精通律法,只要通過了普通的官吏選拔就可以擔任推官。因此,當你看見我們的同事出現不清楚罪名或律令的情況時,請不要取笑他,多多諒解一下我們推官的不易。

像我們,雖然在過去的學習有學習律法知識,但我們讀書是為了考科舉啊,重點是放在經義之上。而科舉考試中雖然設置了試判這一考題,就是要求我們根據大明律令撰寫判文,但這個已經形成一個固定的模式,只要按照這個模式來作答就一定會過關,何必花大時間在這個上呢?而且,民間生活的豐富多樣永遠超乎你的想像,我們平常在學校裡學的那些律法知識根本不足以解決問題。

而在此後的觀政或撥歷中,都沒有對成為推官要具有一定的律法知識做出特別規定。觀政和撥歷,它們的本意是為了讓這些進士或舉貢能夠早點熟悉部門的運作吧,看看他是不是適合這個職位,能不能留下來繼續工作。但實際上啊,這個實習只是形式,流於表面。進士和舉貢,能不能成為推官,根本與他個人是否具有出色的法律知識無關,但這個可以是一個加分項,即使你之前從未涉獵過法律知識都有可能成為推官,比如我和我的許多同事。

可以這樣說吧,從學校的授課內容到科舉考試的內容再到推官的選授制度,都沒有特別要求我們推官掌握法律知識和技能。這也就導致了我們推官整體的法律素養水平都比較差,尤其是在剛上任時,那就是一塌糊塗啊,處理一樁案件那是手忙腳亂。除了部分人勤勉好學或者對律法感興趣的,會自發自覺的去了解律法知識,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只是略知皮毛,可以應付科舉考試,卻無法運用在實踐中處理案件,只能一點點摸索。

四、推官處理的案件

你們大概很好奇我們做為推官有多大權力,平常都在處理一些什麼案件?

一是百姓直接遞交給本府的案件。大家都知道,我們推官是基層司法官員,自然要與民眾接軌,對於百姓遞交的案件一般都是先由我們進行審理,也就是初審。如果案件比較複雜或者比較嚴重,涉及到朝廷官員或其家人,那就不是我們這種基層官員能參與的事情了。而且,即使是由百姓遞交上來的案件,我們都不一定能全權做主,只有杖罪以下的我們才能判決,否則就要上報按察司和巡按御史進行覆核。如果發現審理錯誤的案件,我們還要重新審判。你看,我們推官其實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二是上級要求我們辦的案件。我們推官雖然受到了諸多的限制,但審理案件都需要經過我們進行初審,《大明律》:"凡軍民詞訟皆須自下而上陳告"。根據這條規定呢,像布政司和按察司這些級別高於府的機構,百姓可以直接向他們遞訴狀,但是卻不能跳過初審直接審理。這就是為何要設立我們的原因了,我們在很多時候其實是起到一個過濾的作用,為上級機構篩選掉那些簡單的案件。而那些直接向它們遞交訴狀的案件,就由我們代為審理,然後將結果報給批發的上級機構。

三是州縣案件的覆核。我們府級的推官審理案件後要交給按察司和巡按御史覆核,看是否有誤。那麼同樣的,我們也要覆核府以下州縣審理的案件是否有誤。這就是一整個體系,下級推官審理的案件都要交給上級司法機構覆核,這就相當於對是對我們的一個考核。萬一被發現自己處理的案件出現了失誤,重審重判事小,丟掉官職甚至性命事大。

五、如何彌補法律知識的欠缺

之前我已經提到了我們中的大部分都欠缺法律知識,那麼國家自然也想到了這一點,也提出了一些解決措施。

其一便是案件覆核制度。我之前給你們說了,我們推官受到的限制很多,如只能自行判決杖罪以下的案件和案件覆核。但這些,對於新上任的同事來說,就是好極了。你想想看,如果是我,才剛上任,對法律知識只是一知半解,一來處理案件就判決個死刑,讓百姓怎麼信服朝廷,讓朝廷怎麼信任我們推官。現在,我們只能自己處理杖罪以下的案件,讓更有經驗更專業的人處理杖罪以上的案件,無疑是減輕了我們推官的責任啊。說得不好聽一點,即使案件有所差錯,但刑罰較輕,事後我們還能彌補一二,不至於釀成什麼大禍。當然,做為推官,我們還是希望自己辦理的案件不會出現問題。

其二是推官行取制度。我們這些地方上的推官只有正七品,要是想要成為京官,那是難於上青天。正是因為如此,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選擇在地方上安逸生活,提前過上養老生活,不必在仕途上費心思了,反正也是徒勞。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自然也不願意去學習什麼法律知識了,反正日子馬馬虎虎的就過來了。你可以說我們不思進取,但誰心裡沒個報效國家的夢,只是現實無奈啊。

但行取制度的確立就給我們打開了一扇成為京官的門。行取就是選取科道官的一種制度,它不從新科進士中選,而是在地方的知縣和推官中選。何為科道官,就是六科給事中和監察御史的總稱。這簡直就是我們的推官的福利,朝廷終於看見我們的閃光點了。

但想要成功躋身京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你要獲得他人的推薦,得到行取的資格。總體上來說,就是年齡、資歷和工作情況。年齡、資歷就是看我們推官和知縣是否穩重,能否擔得起科道官的職責。太過年輕容易衝動,資歷較淺又經驗不足,不易服眾。而這個工作情況,就是要看我們能否勝任科道官。要是招進來一個不思進取的人擔任科道官,豈不是有辱清流名聲。而這個標準,就是在要求我們推官去學習法律知識,我們平常的工作就是審理案件,要是因為不熟悉刑名而審錯,那我們的工作履歷上就會將其記錄下來,我們很有可能就失去了行取的資格。

而後,取得了行取資格的推官和知縣就要進京考試了。這個考試,有所不同,對於六科考試中,它注重面試,也就是你的外貌是否端正。而這個監察御史呢,它注重筆試,也就是你的法律知識扎不紮實。這裡呢,就產生了分岔,全看個人選擇了。如果想成為監察御史,監督文武百官,它對法律知識的要求可高多了。那你還得去都察院試職或理刑,通過考察才能被實授監察御史。但是你想,我們推官若是能通過此途徑成為監察御史,從此便平步青雲,這是多麼大的榮幸啊,我好多的同事都對此躍躍欲試呢。

你看,無論我是想成為六科給事中,還是監察御史,我都得對律法熟悉,要不然連行取的資格都沒有了。這就是朝廷的英明之處了,一方面利用覆核制度從外在填補我們可能出現的差錯,同時又利用行取制度從內在激勵我們努力學習律法,提高整體的法律水平,沒有人能抵得過升官的誘惑。

好了,不說了,我要去學習法律知識了,爭取早日成為監察御史

相關焦點

  • 【文化】明代推官祁彪佳抗疫的規則之治
    時間回溯到300多年前的明末抗疫戰鬥中,同樣也有這樣一位以天下為己任,救民於水火的「法官」,他就是曾任福建興化府(現莆田市)推官的祁彪佳。祁彪佳出身越中大族,得益於良好的家庭環境,彪佳自幼徜徉書卷之中,兼之稟賦非凡,因此天啟二年(1622年),20歲就中了進士。
  • 勤學如春起之苗——大師談讀書之法
    勤學如春起之苗沈正翔大詩人陶淵明退居田園後,有一少年向他求教讀書方法。他說:「學習,無妙法,只有刻苦勤學,則進,輟學則退。「並指著田禾耐心啟發,禾苗時時在滋長,可肉眼卻看不見。讀書也是同理。只有持之以恆,勤學不已,才會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又指著河邊的一塊磨刀石的凹面告訴與他,農夫在上面磨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才把磨刀石磨成這個樣子。從這上面悟出的另一個道理就是,學習一旦間斷停止,所學知識就會慢慢忘掉。少年聽完,茅塞頓開。臨別,陶淵明題字贈送:「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 海瑞的下限是很多明代官員的上限
    這是一種理想與現實之間劇烈的衝突而造成的矛盾,是海瑞與明代朝廷體制的一次正面抗衡。從這個方面來說,海瑞是不幸的,因為他與世俗洪流抗爭一生是沒有任何結果的,但同樣的,他的結局是幸運的,因為會有無數的人在記憶中刻畫海瑞的名字。
  • 致仕養親:明代的官員們為何能「退休」回家贍養父母,踐行孝道?
    在一定程度上讓官員們都盡了自己的孝道,但是由於時代的局限性,明代的中央制度也有著一些不明顯的漏洞。父母年七十以上,可移親侍奉父母——明代中央制度的規定和實施情況大約在朱元璋時期,就有著對於官員中養制度的相關規定,據萬曆年間的《大明會典》記錄,洪武26年,朱元璋制定了有關官員贍養父母的條章,如果在朝中為官的官員,父母年齡到了70歲以上,這些官員們可以把自己的父母接到自己的身邊來贍養,直到父母百年之後。
  • ...成都「城市星推官」C位出道!「城市購物達人」帶你體驗潮流新生活
    雖說在成都就能買遍全世界 但你是不是時常也有這些困擾? ▽▽▽ 不知道哪家大牌首店、潮流買手店最好買? 不清楚哪個購物中心、商圈最好逛? 想知道今年值得下手的新品都有哪些?
  • 地球第三極星推官-抖音挑戰賽即刻開啟 尋找西藏帶貨王
    花式帶貨新西藏,下一個西藏帶貨王就是「你」  抖inCity城市美好生活節剛落下帷幕,地球第三極星推官·抖音挑戰賽即將開啟。不同以往,本次挑戰賽是【地球第三極×抖音】解鎖品牌新玩法,釋放藏貨產品力的全新挑戰活動,號召各路流量達人、帶貨主播、閃光路人花式帶貨地球第三極。
  • 明代養老文化你知多少?一起來領略明代文化
    明代對孝子孝孫給予旌表的獎勵,以達到「勵風俗」的目的。《明實錄》對此予以多次記載,如正統四年三月,「忠臣義士歿於王事及義夫節婦孝子順孫俱有實跡者,有司即為具奏旌表,以勵風俗」。政府為了「勵風俗」,對贍養老人的行為給予旌表是其措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政府還實行一些養老之政,以穩定社會,更好的達到其「勵風俗」的目的。
  • 明代宦官掌權的原因及宦官權力過大產生的影響
    影視作品中的這些劇情並非憑空捏造,在明代宦官的權力確實發展到了中國古代歷代王朝以來的頂峰,明代官員專權的現象對明代也產生了諸多的影響,那麼為什麼明代的皇帝不願重用朝廷官員,而放心將權力賜予被歷朝歷代的人視為下等人的宦官呢?
  • 《汪知府鐵鑄文峰山》故事探析
    《汪知府鐵鑄文峰山》故事在吉水縣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故事梗概為:明代後期,吉安府汪知府去拜會時任南京右都御史兼刑部尚書的熊概,因受熊氏村民之辱而要報復吉水。他拜師學會風水堪輿之術後,用鐵與銅鍛燒成汁,施法念咒,最終用鐵汁澆鑄文峰山,由此封罩該縣文風。其結局讓後世人既痛恨又惋惜。
  • 三分鐘,帶您簡單了解明代的行政機構
    尚書和侍郎在實際工作中還有差別的,首先尚書的品級比侍郎高,尚書一般是一品或者二品官員,侍郎是三品官員。其次,尚書和侍郎都是文職官員,但尚書的決策權大於侍郎,可以直接和皇帝商討國家大事。第三,尚書是一人擔任,侍郎可以是多人,一般最多不超過4個人。同樣是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讓朱元璋寢食難安,他覺得大都督府容易造成權力集中。於是,大都督府又被拆分為五個機構。
  • 徐顯卿「衣冠傳」——《徐顯卿宦跡圖》中的明代服飾
    因此,《徐顯卿宦跡圖》不僅是一個官員的生平「畫傳」,同時也是研究明代冠服制度、衣著風尚的重要形象資料。下文選取了圖冊裡的一些重要畫面,對其中表現的明代服飾內容略作解析。明代男女童都要剃髮,有的全剃光,有的在不同部位留下一些,到少年時期開始留髮。《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七回:「縣官看了這等一個俊俊的光頭……笑道:『你今年幾歲了?』回說:『十二歲了。』……薛如卞等了相於廷一齊完了,上去交卷。兩個都方一十四歲,新才留髮。」從小說的描寫可知,男孩十二歲仍然剃髮,到十三四歲才開始留髮,正與圖冊裡十二歲的徐顯卿形象吻合。
  • 明代著名理學家呂柟
    呂柟(1479~1542年)字仲木,號涇野,明代著名理學家,西安府高陵(今陝西省高陵縣)人。呂柟自幼篤志好學,雖寒冬酷暑,端坐誦讀於書舍。14歲應童子試,補廩生。正德三年(1508)殿試進士第一,中狀元,授修撰。在翰林院充任經筵講官、考官、史官期間,講授義理,盡心竭力;考核官吏,不徇私情;主持修史,秉筆直書。  當呂柟步入仕途後,宦官劉瑾以同鄉名義拉攏他,呂堅決拒絕。
  • 明代服飾文物呈現「大明風華」
    【環球網文化頻道綜合】9月29日至12月29日,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由「垂衣天下治」「華錦慶嘉時」「香靄入長裾」「知來處,明去處」四個單元構成,分別展示了明代官員服飾、嘉禮服飾和日常起居服飾,從禮儀文化、織繡技術、服飾多樣化發展等角度表現了明代服飾的風採與魅力。【環球網文化頻道綜合】9月29日至12月29日,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展出。
  • 策展人帶你領略「偽好物—蘇州片」的奧妙......
    這卷《養正圖》傳為宋代,而實際上的圖像來源是明代萬曆年間講官焦竑編纂之《養正圖解》書籍版畫。「《養正圖解》選的故事,都是很少人知道的,焦竑都是挑很奇怪的故事」,曾鑽研《養正圖解》的林麗江表示,《養正圖解》是引用君臣故事來規鑑皇子。雖然焦竑常挑選不為人知的歷史典故,但筆者發現許多參觀民眾在閱畢此卷後,都認為故事平易近人。
  • 瘋魔小鎮,煉獄般的村莊,帶你領略《殺出狂人鎮》!
    瘋魔小鎮,煉獄般的村莊,帶你領略《殺出狂人鎮》!坐落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奧格登·馬什鎮,景色美麗宜人,生活安逸自在。但是,一起突發事件打破了小鎮的寧靜。該片比較明顯的不合理的地方在於片尾的地方,車子都嚴重變形了,倆人只是受點輕傷,在車上倆人連安全帶都木有系。直視原子彈爆炸,不閃瞎了你眼睛才怪,居然木有事。至於男主角夫婦是否感染,無疑,他們是攜帶了病毒的,不然結尾的時候也不會被衛星掃描到,並再次隔離他們所到達的城鎮。至於他們感染了病毒為什麼沒發狂,這個有兩個解釋。
  • 民間故事:陽間官員與陰間官員
    故事話說在至德中,有位被調選到同州任督郵的人,姓崔,名字已不大清楚。他的家屬在獲知消息後,已提前收拾妥當,搬到同州去了。崔氏只覺古怪,說道,「我是最近才被授予的官職,你是不是哪裡弄錯了?」青袍人笑了笑,並不回答。於是兩人又走了一段路,當距離同州還有數十裡的距離時,前方出現一條斜道,斜道上有官吏夾道拜迎。
  • 看司法制度:法律電影之創意
    本期聚焦報導,將由法律大咖帶讀者領略光影與法律的交織,感受理智與感性的碰撞。在大的法律制度與法律文化的框架下,通過對比中外法律文化與法律理念的不同,進一步學習和了解法律知識。當然,看「門道」的同時,還有數不盡的「熱鬧」。電影將富有感染力的法律故事呈現在觀眾眼前,打造出「可見的文學」,奉獻上「視覺的盛宴」。
  • 【厲害了】明代象牙笏板現身豐縣
    有文史學者稱,古代官員笏板在徐州非常少見,明代官員笏板在豐縣僅此一塊。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執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笏。所以這這塊笏板的主人自然很有來頭。據豐縣文史學者許硯君介紹,這塊笏板的主人是明崇禎年間的董家第9代孫董令矩,官居鴻臚寺少卿,告老還鄉後居住在師寨鎮董寨村。少卿是什麼樣的官員?許硯君說,董令矩的父親也是明代朝廷官員,但沒到持有笏板級別,負責祭祀、招待等工作,董令矩官至少卿,也是負責後勤保障工作的,應該是五品或從五品的級別。
  • 《明日之子》首席星推官楊冪鍾愛「少年感」
    上周六晚,《明日之子》九大廠牌進擊戰第一戰的開場時,首席星推官楊冪如此表示。細數之前的選手,不管是進入十三強的趙天宇、祝子傑、王竟力、常斌,或是楊冪直推的鐘易軒,偶像感都是得到大冪冪青睞必不可少的因素。­  「包子」向偶像致敬獻唱《南方姑娘》 楊冪現場邀唱新劇主題曲­  24小時暖心不打烊的包子鋪正在運營中,鍾易軒在上周六晚的比賽中再度彈起吉他淺吟低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