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仕養親:明代的官員們為何能「退休」回家贍養父母,踐行孝道?

2020-12-20 大先生說史

引言

中國一直以來對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所貫徹,尤其是中國古代,統治者對於孝道的提倡有著長久的歷史進程,從百善孝為先,到忠孝兩全。孝道與忠君通常是在同一起跑線上。而一旦進入了仕途,那麼陪伴家人的時間肯定就會少很多,這樣自家的父母可能就得不到完好的贍養,但是統治者對於孝道又是非常的提倡,因此中國古代官員往往都有著制度。

自西晉以來就有了官員終養制度,這一制度是為了使官員們能夠有時間和精力去盡孝道。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由於政治因素和社會變革因此也出現了一定的變化,而這一變化在明代時期尤為顯著。在一定程度上讓官員們都盡了自己的孝道,但是由於時代的局限性,明代的中央制度也有著一些不明顯的漏洞。

父母年七十以上,可移親侍奉父母——明代中央制度的規定和實施情況

大約在朱元璋時期,就有著對於官員中養制度的相關規定,據萬曆年間的《大明會典》記錄,洪武26年,朱元璋制定了有關官員贍養父母的條章,如果在朝中為官的官員,父母年齡到了70歲以上,這些官員們可以把自己的父母接到自己的身邊來贍養,直到父母百年之後。如果父母家離京城太遠,而且家中已經沒有其他可以盡孝道的人丁,官員就可以回家去侍奉父母,但是朱元璋對於這種中央制度也有著嚴格的要求,就是只有通過審核才可以離京返鄉,而且要隨時聽候國家的差遣。

朱元璋時期,把終養官員的資格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就是確定了擁有終養資格的官員,父母年歲要到70歲以上。另外就是不能夠隨意返鄉去探望父母,除非是家中已無其他人員可以盡到贍養的責任才允許其返鄉。這種規定在當時來說已經是非常的寬鬆,要知道當時的官員一旦進入了朝廷為官,基本上與自己的家庭就脫離了瓜葛。而這一規定也為後世所沿用。

到了嘉靖時期,由於當時的官場已經偏於松垮,很多人都藉口家中父母無人贍養而告老還鄉。所以嘉靖帝對於洪武時期所制定的終養政策進一步加以限定。嘉靖帝規定,只有那些親人和兄弟姐妹都在外為官,因而導致的家中父母無人侍養的情況,才允許回家探望。或者是家中的兄弟姐妹患有疾病,不能夠照顧好父母的,也可以回家贍養父母。到了後面嘉靖又特批了一種情況,那就是母親年邁,但是兄弟們並非同一個母親所生的,這種情況也可以獲準回家終養父母。

從洪武年間到嘉靖年間,終養的資格更加具體細化。例如,在洪武年間就有這樣一種情況,官員家中雖然沒有兄弟姐妹,但是有已經成年的侄子,也是不具備終養資格的。而嘉靖時期的規定則更加強調官員的實際情況,目的性更明確,就是為了那些無法盡孝道的官員們,能夠負起贍養父母的責任。因此嘉靖規定的中央制度是順應當時的社會形勢,同時,對於朱元璋的規定做出的一定調整和結構上的完善。

父母的阻止,同僚的挽留——明代不墨守成規的終養制度

雖然明代的終養制度審核上面很嚴格,但是到了真正執行的時候,又並不是那麼墨守成規,常常會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不同的變通。

有些明明不符合終養制度規定的官員們也能夠回家照顧自己的父母。例如正統年間江都儒學訓導周轅,他有一個兄弟,也有四個侄子,按理來說它是不符合規定的,但是在通過官員的訴求之後,還是得以批准。他在奏書中說道:我的老母親已經80歲了,身上還有積勞已久的疾病,雖然我有弟弟,有兒子,有侄子可以代我贍養母親,但是我作為家中的長子,還是想自己親手照顧母親,讓母親能夠安享晚年。這種情真意切的請求得到了吏部的批准,於是他得以回家侍奉母親,直到母親去世,還為母親守了三年孝,之後才回到京城任官。

還有一種情況就比較特殊了。那就是明明符合終養制度,但是卻在其他因素的限制下,不得以回家終養父母。

首先就是朝廷的不認可,那些得意回家終養父母的官員們往往都是任職於宮中不太重要的部門,即便是他們離去了,也對朝政沒有太大的影響。而有些官員則是身居要職,或者是國家正處於緊張的軍事戰況之下,他們的終養請求往往不會被批准。例如成化十年,延綏巡撫餘子俊,他就以父母年邁多病,而家距離京城路途遙遠,所以想還鄉侍奉父母。但是延綏是軍事重鎮,一刻不能缺少鎮守,所以他的請求被駁回了。這種情況往往都是由皇帝親自批覆,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關鍵時候君權還是大於一切,即便是你想贍養父母的心情多麼急切,也不能在沒有批准的情況下離京返鄉。

第二種情況就是父母不允許官員們返鄉贍養自己。有些官員的父母,知道自己的兒子在朝中為官,他們不願意自己的情況拖累兒子的前程,所以當兒子們提出回家中贍養自己時,他們通常會反對。例如嘉靖年間,監察御史包某就想回家養育父母,並且得到了朝廷的批准,他的父母卻說,我養育自己的兒子難道是僅僅是為了我自己考慮,而不是想讓他成為國家的棟梁?這種深明大義的父母在明代往往不在少數。四川按察使馮亮,在進京做官之時,他的父親年邁,所以他想留在家中照顧父親,但是他的父親卻把他趕了出來,讓他去為國家效力,而不是舍大家為小家。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上司與同僚的勸阻,官員們提出想要終養父母之事。自己的上司和同僚往往都會極力挽留他,而這種情況也會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嘉靖年間,劉天和任山西提學副使時。想要回家去侍奉母親,他在京城的朋友們都極力勸阻他不要回家,上次也沒有批准他的終養申請。於是他就留在了原地做官。

明代的這種終養制度在規定之外的變通,一定程度上是體現了明代行政制度的變化,他既倡導了孝道,又使得日常的行政工作中,不會因為官員的缺席而失去常態。可以說達到了忠孝兩全的作用,在當時有著一定的進步意義。

調任家鄉,定時省親——終養制度的不斷補充和發展

正是由於這種嚴格的終養審核制度,那些不符合條件的官員們也想要回家贍養父母,只能夠採取其他的措施,而朝廷也不是一成不變,為了照顧這些官員們的需要,對於制度之外的一些情況也有著具體的措施。

首先就是調任回家,洪武四年,河南府知府許麟就因為母親住的地方離京太遠,想要回家終養,朱元璋就改派左安善為河南知府,而把許麟調到了薊州為薊州知府,這樣既沒有違背終養制度的規定。又考慮到了官員的實際情況,做出了一定的調整,使得官員對於朝廷的忠心進一步加強。

再一個就是省親,那些不符合規定,而無法回鄉的官員們,也是可以向上申請,定時的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例如正德年間戶部侍郎邵寶就多次想提出回家終養,但是都沒有被批准。可是他歸鄉心切,最後朝廷批准他可以回鄉省親,還贈送了他四千錢,讓他可以衣錦還鄉。萬曆年間也有著這樣一位翰林院官員,多次想上書回家終養。之後,有一次派遣他出使他鄉,路過自己的家鄉,便在家鄉待了7年才回到京城任官,也沒有受到任何的懲罰。

另一種情況就比較特殊,這些官員們,以自己生病想要告老還鄉的理由,從而能夠回鄉照顧父母。明代的官員退休,被稱之為致仕,一些並沒有達到致仕年齡的官員們,也紛紛告病,回家去照顧父母。例如嘉靖年間的貴州按察司提學副使,僅僅39歲就上書自己生了病想要致仕回家。一輩子也沒有再回來當官。

結語

總而言之,明代時期的官員終養制度已經較為完善。很多實例都證明了當時的官員們,在這種終養制度下能夠回到家鄉去探望自己年邁的父母,並且做到在病榻上親手照顧父母。比如山西布政司的父親年齡大了,經常有舊病發作。而布政司的哥哥卻在南京的禮部任郎中,所以他就申請回家終養父母,最終得到了批准,讓自己的老父親得以安養天年。

忠孝兩難全,是古代社會非常難以解決的問題,終養制度正是明代對於這一問題作出的解答,當然由於時代的局限性,制度在執行中出現了一定的漏洞。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他所體現出來的人文關懷,是古代社會的一大亮點。

參考文獻

《大明會典》

《明神宗實錄》

《明史》

相關焦點

  • 「孝道」四境界:從物質到精神,讓父母得安頓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綜觀《論語》、《孝經》,儒家所謂「孝道」,分為由低到高的「養親」、「敬親」、「安親」、「卒親」四種境界。只有在行孝實踐中,逐步地由低境界到高境界,方可達到「孝道」的最高境界。贍養即孝。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子女孝敬父母的最低境界的孝行。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
  • 明代養老文化你知多少?一起來領略明代文化
    尊老敬老是「孝道」在家庭倫理之中的重要體現,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直接說明了老人在一個家庭中的作用。對老人的贍養、孝養,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勵社會風俗的重要舉措。明代對孝子孝孫給予旌表的獎勵,以達到「勵風俗」的目的。
  • 孝道文化的現實意義
    周代規定,「大夫七十而致仕」,大夫一級的封建貴族官員,七十歲就要把執掌的政事交還國君而告老還鄉。貴族官員致仕後,朝廷把他們奉養於各級官學。《禮記·王制篇》說:「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又說:「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
  • 上了班不一定能拿到錢 歷代官員的俸祿都用什麼來支付?
    元代的通貨膨脹十分嚴重,朝廷加俸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官員的實際收入算是低的。元代官俸很低,但對蒙古貴族的賞賜卻很多。明代與元代相似,皇親國戚的歲祿賞賜豐厚,但百官俸祿很低,比元代還低。明代俸祿也據官秩分為九品十八等。正一品每年祿米1000石,俸鈔300貫,最低的從九品祿米60石,俸鈔30貫。
  • 贍養父母,男女平等:元朝的養老制度,如何發揮「家庭」的妙用?
    元朝時期的男子是負責贍養老人的主要承擔者元朝時期的贍養制度當中,兒子作為家庭養老的主要負責人和承擔著重要的贍養義務。不論是普通家庭還是一些身居高位的官員,他們都要承擔起撫養老人的責任。例如有的官員他們工作的地方與家鄉是在不同地區,有的官員就會將父母接到自己工作的地方來進行工作和贍養的兩者結合。像在元朝時期,一位叫做達魯花赤布魯海牙的官員,他就在燕京建造了一個大房宅,將自己的母親接到這兒來居住。
  • 家訓中的孝道及其價值意蘊
    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的「銀色浪潮」席捲而來,傳統家庭結構、贍養功能和人倫關係正經受著巨大衝擊,如何闡揚傳統孝道所蘊含的積極元素,促使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以更好地發揮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作用和效能,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 古代官員動不動辭官告老,他們靠啥生活?古人有個特質我們丟失了
    「文官告老還鄉,武將解甲歸田」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員們退休的常態,而實際上在古代,官員退休都被稱作是「致仕」。一般的致仕年齡大多是70歲左右,若是有身有病痛則可以提前致仕。也是非常人性化的了。
  • 什麼是真正的孝道?小孝陪伴,中孝贍養,大孝超越
    而孝道在我的理解,不外乎有小中大三種。小孝是陪伴。首先理解一下為什麼是小孝陪伴?而且要有質量的陪伴。一個孩子如果陪伴父母沒有質量,其實還不如不陪伴!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回到家其實在給父母添麻煩去了。沒有你在家裡更安寧。你一來各種事都要圍著你轉。
  • 致仕懸車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致仕懸車,致仕:辭官;懸車:古代官員一般至七十歲告老引退,把車子懸掛起來不用。指告老辭官,退休家居。出自:東漢·班固《漢書·薛廣德傳》:「與丞相定國、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俱乞骸骨,皆賜安車駟馬。東歸沛……縣其安車傳子孫。」
  • 多孩家庭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子女願意贍養父母,但父母卻想哭
    俗話說"養兒防老",父母辛苦的拉扯孩子長大,為的也是孩子自己在晚年的時候生活上也能有個保障,這可以說是大部分父母的初衷了,"孝道"這個品德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直傳承的,因此,在歷史的發展中也湧現出許多孩子為盡孝所作出的感人事情,贍養老人,孝敬老人已經成為了兒女們應盡的義務。
  • 農村都是兒子主要贍養父母,城市子女都是同樣贍養父母,為什麼
    我想農村人都知道,在農村贍養老人的責任,主要是由兒子承擔,女兒平時回娘家看看父母,帶點好吃的,給父母買點衣服,經濟能力好的,給父母留點零花錢。農村老人的贍養主要是由兒子來承擔的,老人包括生病去世,所有花銷一般都是由兒子來承擔,當然女兒家庭經濟能力好的,也有拿錢幫著老人的,但這是自願的,沒有要求女兒和兒子一樣來平攤贍養父母的費用。為什麼在農村會這樣,其實是有兩個原因所造成的。
  • 父母未滿60周歲,能否訴求子女贍養?
    父母未滿60周歲,能否訴求子女贍養?法院:無勞動能力或生活困難,子女應給付贍養費法院經審理認為,子女贍養父母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國法律規定的義務。本案中,被告大陳提出原告未滿60周歲,未達贍養條件,不應支付贍養費。
  • 古代官員退休「落葉歸根」,告老還鄉是唯一選擇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不可能像機器一樣一直工作下,等到老了的時候,所面臨的問題就是退休。古代官員也有退休制度,大多數的古人當了官,在退休之後又沒有選擇留在當官的地方,反倒是告老還鄉,為什麼不願意留在自己生活了很多年的地方而選擇告老還鄉呢?
  • 清代正一品官員,每年能拿多少工資?或許,和你想像的並不一樣
    也就是說,包括正一品官員在內的京官們,自乾隆朝開始便擁有了多出一倍的工資,年薪從810兩,直接變成了1620兩。(領侍衛內大臣和掌鑾儀衛事大臣因為都系旗人擔任,屬特殊情況。退休俸祿為保證官員退休後能夠「老有所養」,彰顯皇恩浩蕩,清朝制定了詳細、明確的官員致仕制度。「致仕」,即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官員,正常退休。清代官員致仕後,除了能得到加官晉銜、蒙蔭子孫等政治待遇外,還有著明確規定的退休工資待遇。
  • 農村「孝道式微」,3種不孝方式讓老人寒心,年輕人卻不以為然!
    而且還記得小的時候,過年的時候父母也都會領著我們一家人,卻外公外婆家裡,別提有多熱鬧了。這些說明什麼呢?按農村的老話來說「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父母去人生只剩下歸途」,也不是說父母是家裡的頂梁柱,父母不在了也就各自過各自的生活了。然而如今社會發展好了,農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條件也提高了。父母的年紀也一天比一天大了,尤其如今在農村存在著「孝道式微」的現象。
  • 古代退休那些事-上遊新聞 匯聚向上的力量
    「致仕」即把權力交還給君王。從這一層意義上講,古代只有官員才有「退休」。因為只有官員才涉及將權利交還給君王,其他階層不存在這種情況,也就無「退休」一說。 因為沒有幾個人能來到「退休」的歲數,就故去了。直到明清兩朝,當權者大概覺得70歲實在太高壽,故將官員的「退休」年齡降了下來,變成了60歲——「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60歲「退休」較為合理,幾乎和現在一樣。
  • 中華孝道的起源與孔子的孝道理論
    中華孝道,任五千年時空變,始終在古老的東方大地上代代傳承,源遠流長。中國人把善事父母稱之為『孝』。孝,是東方人性文明的起點;孝,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是對長者先賢的敬重,也是對生命之根的叩謝。孝,是人與獸的重要分水嶺,是人性的重要標誌之一,它沉澱在華夏兒女的基因之中,它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內。
  • 贍養父母是責任還是義務?
    贍養父母是責任還是義務?至於王大爺的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剛剛結婚生完孩子,還有一個在省裡工作,幾乎很少回家。面對父親的情況,姐弟三人商量了一下,都沒辦法來照顧父親。 最後大姐說:我們一起出錢請一個保姆吧,說到出錢,弟弟們開始一個個大倒苦水。大哥說:我剛在省城買了房子,每個月房貸都要還好幾千,根本沒有多餘的錢。弟弟說:我老婆剛生了孩子,每個月花銷都很大,我現在也很難。
  • 孝道與感恩文化
    舜在堯手下幹了28年,做過各種各樣的官,都很稱職。最後,堯把帝位傳給了舜。堯之所以選中舜為帝位繼承人,就是因為舜不僅有才幹,而且是個大孝子。可見,把孝親敬老視為最崇高的美德,作為選拔官員的標準是自遠古就沿襲流傳下來的,並時代相襲、貫穿百代。如周代將孝道作為人的基本品德。當時提出的「三德」[至德(道)、敏德(行)、孝德]「三行」(學孝行,以親父母;學友行,以尊賢良;學順行,以事師長)。
  • 「孝道」的四層境界,你在哪一層?
    孝道,是立國之本,為人之本,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傳統道德行為準則。 「孝」字,上面是「老」省去右角的形體,下面一個「子」字,表示上一代和下一代緊密相連,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