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個月後,「慰安婦」的傷疤又被揭開了

2021-02-23 整點電影

上方藍字關注,自動為你推薦一部好片

在日本侵華戰爭的八年期間。

中國,有20萬婦女被迫淪為「慰安婦」。

她們受盡凌辱,終於等來了抗戰勝利的那一刻。

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段難以掩蓋的傷痛,一段悲慘的歷史。

但,任誰也不會想到。

歷史再被重提,竟是因為一場鬧劇——

#慰安婦子女向《二十二》導演郭柯討錢#

紀錄片《二十二》在山西拍攝時,導演郭柯曾做出過口頭承諾:

「如有盈利,將捐獻給受害者或其家屬。」

影片上映後,票房高達1.7億

受害者家屬稱沒收到錢,換著人不停地給導演郭柯打電話要錢。

「啥時候上映的,我們不知道,也沒人通知我們。只知道賺了很多錢,郭柯沒有兌現承諾。

這「討錢」事件一下就登上了熱搜。

畢竟,一面是屈辱的歷史,另一面是金錢的糾紛。

這鬧劇實在悲哀——

01

提到「慰安婦」系列紀錄片。

郭柯說,他拍攝初期,不是為了什麼社會責任感。

而是情感的轉移

他曾在微博上看到了一篇關於「慰安婦」的文章,題目是《一個慰安婦和她的日本兒子》。

文章內的照片,是韋紹蘭和她兒子的合照。

照片中的韋紹蘭和他的奶奶長得非常像,他是奶奶帶大的,感情深厚,但奶奶在他16歲時就已經去世了。

這種對親人的感情就嫁接到了韋紹蘭身上,他打聽到了地址,去看她。

韋紹蘭只會說方言,可即使語言交流困難,郭柯和韋紹蘭還是開心的度過了三天。

(左:郭柯;右:韋紹蘭)

韋紹蘭對曾經過往的態度,以及對生活的樂觀打動了郭柯,他下定決心,想把這故事拍下來。

當時全國有紀錄的「慰安婦」倖存者,僅剩32名,所以短片的片名也取為《三十二》

這部短片拿下了很多大獎,但最珍貴的是為「慰安婦」群體更名。

用他的話來說:

「她們真正身份是被迫成為性奴隸的女性」

「是受害群體,不是妓女」

「希望不要再去誤解她們」

(來源澎湃新聞:《二十二》導演郭柯接受採訪,走不出歷史的是我們)

在這之後,他不單純是情感上的寄託。

「慰安婦」老人的接連離世,他更想讓大家銘記這段歷史。

所以郭柯繼續拍了下去。

2017年8月14日,長篇紀錄片《二十二》公映。

這是中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紀錄片」。

但發行費用不足,影片在公益平臺上發起了眾籌,參與人數有32099人,籌到了100多萬。在電影片尾也將這32099個名字打在了字幕上。

製作成本費用也不夠,演員張歆藝也無償借給郭柯100萬。

歷經坎坷,終於等到上映。

首日票房破300萬;次日,突破1200萬;不到六天即破億。

 

《二十二》成為中國首部票房過億的紀錄片

可不曾想,23個月後,這破億的票房竟成了原罪。

(「慰安婦」受害者子女聯名信)

因為票房高,因為郭柯給過口頭承諾。

說到底,還是為了錢。

郭柯對此做出了強硬的回應:「並未出現在影片中,並沒有給予配合,於情於理,我也不該給他們錢。

還表示「有點寒心」

回應過後,他轉發了這條「討錢」的微博,留了兩個字「留念」

他沒有過多解釋。

有些事情,清者自清。

早在去年10月,《二十二》官方微博就已經公布過捐款公示。

影片票房收益、籌款以及各類援助,共計一千多萬元,全數捐給了上海師範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並在基金會內設立「慰安婦研究與援助」項目專項基金。

郭柯本人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諾

作為導演的個人收益400萬元,他也全部捐出。

於「慰安婦」受害者,於家屬,他都無愧於心。

就像他在影片上映時所說的:

「掙錢的機會,我以後一定會有,但這一次,我希望自己乾乾淨淨的。

如同他拍攝之時的初心,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銘記歷史。

02

說到這段歷史。

人們往往賦予它兩個字——

慘痛。

多少女性淪為了性奴隸,受盡屈辱。

而在《二十二》這部影片中,並沒有刻意烘託任何悲慘的情緒。

它拍攝的非常日常,就像是一些年邁老人的家長裡短。

但。

昏暗的天空,斑駁的牆面,以及老人步履蹣跚的樣子……

都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曾經所發生過的一切。

湖北的毛銀梅老人,她是韓國人逃難來到中國的,卻不想被日本人抓走成了「慰安婦」。

老人對以前的那段悲慘記憶很多都忘了,但她還記得日本人給她起的名字,以及教她的那幾句日語,要帶著標準微笑,再彎下腰:

「歡迎光臨,請進」

「請樓上坐」

才說了幾句,老人擺擺手「不說了不說了」,然後沉默,揚起了頭拍了拍胸口,向記者解釋道「我說了不舒服」

她領養了一個中國女孩,一直生活在湖北,韓國話忘了很多,但湖北話說的很溜,她再也沒有回過國,她說家鄉已經沒有親人了。

她給自己取的中國名字,姓「毛」是跟著毛主席姓,因為敬愛毛主席。

從頭至尾,她都很快樂,沒有任何的譴責。

但她從未和女兒提起的往事,以及那些不經意間的埋怨,她沒有忘記那段回憶,只是不願再提起了。

還有海南的林愛蘭老人,她曾是紅色娘子軍,還殺過日軍,得到過兩枚抗日獎章,後來被俘虜送入了「慰安所」。

她被凌虐的無法生育,曾經還被挑斷了腳筋。

老人是郭柯採訪中最難打交道的一位。

她眼神犀利,脾氣大得很,面對日軍,她不是乖乖聽話,反而努力的反抗,還和一群小姐妹編了很多打日本的歌兒。

可再英勇的她提到那段遭遇,也抑制不住的難過。

看得出來她一直在忍,手在顫抖著,眼淚卻止不住。

還有。

海南的李美金老人,曾為了躲避日本人的抓捕去山上睡,她的腿被打傷留下了病根,現在都還經常痛……

山西的李愛連老人,被抓三個月,直到日本投降才回來。

在接受採訪前,她還會小心翼翼的問「門關好了嗎?只有關進了門,她才有一絲安全感。

有命回來,已經是她們的幸運。

「慰安婦」這三個字,是多少人不敢揭開的傷疤。

她們平淡地講出曾經的過往,或許很多記憶已經忘了,或許只是不願再提。

或許每一次想起,都是一次撕心裂肺的恐懼與怨恨。

在影片上映時,很多網友說這是唯一一次安靜的觀影,只有小聲的抽泣聲,沒有任何的吵鬧、聊天雜音。

每一個中國人都平靜的觀看著這段歷史,記住這段慘痛。

這歷史太過沉重,有位豆瓣網友說的扒叔很贊同:

「記住並不是為了帶著恨,只是有一些東西不應該被遺忘。

03

該被道歉的還有他們。

「慰安婦」受害者的子女。

事件隨著時間慢慢淡化了,但那些歷史的隱痛又隨著這件事顯露出來。

針對這次「討錢」事件,網友大多是一邊倒的批判:

「真的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有點過分,拿自己先輩的曾經當要錢的談資」

聯名信的內容滿是漏洞,語言中處處透著對金錢的渴望。

大家都對他們失望了。

但扒叔認為,他們也需要理解。

當然不是不贊同這些做法,而是他們曾經的遭遇。

曾被歧視的不僅有「慰安婦」。

他們孩子的一生也大多是在「歧視」中長大

影片《三十二》中,「慰安婦」受害者韋紹蘭老人的兒子羅善學,就幾近悲苦了一生。

他是母親被日軍性侵後,生下來的。

在七八歲時,他放學回家,偷聽到了父母吵架,才知道原來自己身上流淌著日本人的血。

羅善學的大半生,都一直被村裡人戳著脊梁骨,大家都明裡暗裡的諷刺他是日本人,沒人願意離他太近,在嘲諷中長大……

就連村裡的小孩子,看到他都會大聲地喊著「日本人,日本人。」

在《三十二》拍攝時,羅善學已經68歲了,他一輩子都沒有娶到老婆。

按他的話說,談過六個女朋友,但是每一個都不成事,個個都會說「嫁什麼人不好,嫁日本人。

 

從1981年到現在,他和母親相依為命,看了一輩子的牛……

生活艱難,在郭柯拍攝電影之前,幾乎沒有任何人關注他們。

在電影之後,「慰安婦」被關注,而他們也大多老了,長年累月的心理創傷,真的很難被短暫撫平。

從小就遭到排擠,他們受盡了惡意,卻從未得到應有的道歉。

在「討錢」事件之後,有網友說的話非常中肯:

在被歧視的環境下長大,他們又怎能有健康的身心。那做出這樣的事,或許也能被理解了,我們不贊同,但我們不得不記住這段悲慘的歷史。

截至今天,記錄電影《二十二》中的中國倖存「慰安婦」,僅剩下4人了。

我們能說的,也只有一句「一路走好」。

這裡沒有英雄,更沒有罪人。

有的是殘忍的歷史,和更需要熱愛的現在。

這是多少悲痛換來的。

就像永遠都是笑臉的韋紹蘭老人,經歷過再多苦難,也依然保持樂觀。

就像郭柯導演所採訪的每一位「慰安婦」受害者,她們都在以笑容面對這個世界。

這得之不易的和平,更值得珍惜。

「這個世界真好,吃野東西都要留著這條命來看。」


(本文部分信息引用於:騰訊娛樂、澎湃新聞)


這裡這裡

相關焦點

  • 韓國電影《鬼鄉》:揭開歷史的傷疤分享
    很多觀眾在影片結束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們認為:這是韓國人一定要看的一部電影。讓很多韓國觀眾,不禁重新去揭開這段歷史的傷疤。這就是今晚為你們推薦的電影——《鬼鄉》影片中大量少女們幼小單薄的身軀與觸目驚心的傷疤的對比。看到這裡,實在覺得「慰安婦」這三個字簡直太過美化這種殘酷。
  • 「慰安婦」案件唯一一次勝訴,終於等來了這部電影!
    圖片來自網絡總有一些歷史被刻意掩蓋,也總有一些人奮力揭開真相。韓國有電影《鬼鄉》《雪路》《我能說》《最後的慰安婦》,用不同視角訴說了那段不為人知的過往。好在這一次,它在揭開舊傷疤的同時,也上了一劑良藥。因為,這是「慰安婦案件」唯一一次勝訴的案例。
  • 不應該被遺忘的痛楚:每一個慰安婦,都是歷史的一道傷疤
    《二十二》這部影片不僅僅是愛國情懷,更是加重了一種對祖國的思念,而且而是二個慰安婦這也是很多人都不想面對的一個詞語,這也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詞語。這是中國首部贏得了公映許可的一部慰安婦紀錄片。以2014年中國內地倖存的22位「慰安婦」的遭遇作為大背景,以個別老人和長期關愛她們的個體人員的口述
  • 這部韓國慰安婦主題電影,讓女人哭花了妝
    人人可領,天天可領,12月每周五周六及12月10日-12日還有機會領到大額驚喜紅包,最高1212元】#吱口令#長按複製此消息,打開支付寶就能領取!bGnj9d48Ws今年八月份一部《二十二》以平靜又克制的視角講訴了當下中國最後一批慰安婦的生存現狀,這段歷史只需要陳述都足以讓人覺得震撼和深刻。
  • 這部小成本大尺寸的慰安婦電影,竟擊敗了美國大片《死侍》
    很多觀眾在影片結束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們認為:這是韓國人一定要看的一部電影。這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影片的題材——慰安婦。讓很多韓國觀眾,不禁重新去揭開這段歷史的傷疤。這就是為你們推薦的電影——《鬼鄉》
  • 港臺這些「慰安婦」主題電影值得看
    港臺這些「慰安婦」主題電影值得看 2017-08-24 11:23:19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高辰
  • 慰安婦敢這麼拍也是服了!豆瓣8.8分,笑著笑著就哭了!老奶奶堅持學英語的原因,竟然是......
    今年有一部紀錄片,以首日排片1%次日4.9%的方式奇蹟逆轉,在大熒幕上獲得史無前例的過億票房,甚至被選為申奧片,那就是紀錄了中國慰安婦的《二十二》。然而一個電話打破了這種歡樂的氣氛。想給奶奶一個驚喜的小樸,獨自撥通了美國弟弟的電話。卻被意外拒絕:「抱歉,我不想跟她通話。請轉告她,我不記得她了。」
  • 慰安婦電影《二十二》:面對傷痛不終日怨恨,活著才是最大命題
    我們來的太晚你們走的太快為倖存者悲呼為已逝者默哀8月14號,世界慰安婦紀念日,國內首個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的電影將上映,名字叫做《二十二》。過去的傷疤重新被揭開,老人講不下去。拍攝慰安婦,不就是讓老人提那些「過去」嗎?
  • 斑斑血淚 一生夢魘 臺籍慰安婦小桃阿嬤的故事
    今天8月14日,一個不為人知卻又摻雜了憤怒、沉痛、遺憾複雜情緒的特殊日子,因為多國民間團體正向聯合國申請將今天設為「國際慰安婦紀念日
  • 臺灣首個慰安婦紀念館10月揭幕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央社」3日報導,馬英九當天晚間出席由臺灣玉山科技協會等單位主辦的「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名家論壇」活動時透露,臺灣第一個慰安婦紀念館會在今年10月25日揭幕。報導稱,馬英九在活動上表示,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今年臺灣會有一系列紀念活動,包括6月16日陸軍官校校慶;7月4日湖口的軍力展示;9月3日軍人節;10月25日臺灣光復節等活動,其中臺灣第一個慰安婦紀念館,也會在今年10月25日揭幕。馬英九說,「政府沒有在醜化誰,而是希望大家能夠真正地紀念這場戰役」。
  • 當年被害男童父母傷疤又一次被揭開
    對於這件事情,我們現在更多討論的是張玉環的悲劇,可是張玉環出獄後,另一個家庭,當年被害死的小孩的父母的傷疤卻再次被揭開。因為,既然張玉環不是兇手,那麼,真兇是誰?如今依然沒有找到,更何況,事情已經過去了27年,這真兇還能找到嗎,即便找到了,也已經逍遙法外27年,這讓死者情人情何以堪?悉數那些逍遙法外的真兇。
  • 「被遺忘的慰安婦」仍在苦等:日本何時道歉?
    文/從心編輯部2017年的8月14日,電影《二十二》上映,成為中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紀錄片
  • 為什麼非要揭開我的傷疤?!看見了沒,裡面都是「真皮層」
    小編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則消息,心痛萬分,簡直是血淋淋地揭開了小編這個隱藏三葉草的「傷疤」,勾起了小編童年的回憶。消息,「SHE任家萱燒傷前後對比圖片,滿身傷疤觸目驚心」。在風靡00後世界的各種流量偶像天團中,小編獨自抱著這個亞洲鼻祖級女子組合SHE黯然懷舊著,一點也不想長大,長大後世界就沒童話。事故始於2010年10月22日下午,Selina任家萱和俞灝明在上海拍攝電視劇《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一場爆破戲時被燒傷,被送往上海瑞金醫院急救。
  • 愛沐新片這部韓國「慰安婦」題材電影,讓中國導演羞愧不已
    沒有大製作、大明星、大導演,也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但數據顯示,3月20日,《鬼鄉》在韓國上映近一個月,韓國仍有876塊銀幕上映《鬼鄉》,觀影人次累計超過342萬人次。觀影人次擊敗《死侍》,爆冷奪冠。只因這部電影的的題材是——慰安婦。《鬼鄉》改編自 1943 年日軍擄掠朝鮮少女到中國充當慰安婦的真實歷史。
  • 最後的慰安婦
    「慰安婦」,這個沉重的標籤伴隨了她們大半個世紀,也折磨了她們大半個世紀。普通老年人晚年時的安詳在她們身上已尋不到,她們那飽受摧殘的身心至今都難以被時光安撫。劫後餘生,卻也埋下了「罪惡的種子」。母親的天性,讓她頂住壓力,生下了一個連親生父親都不知道是誰的「日本崽」。
  • 揭秘日軍暴行:竟然將韓國慰安婦煮成「牛肉湯」來喝!
    由於慰安婦數量不足,日本法西斯開始通過哄騙和綁架等方式四處尋找慰安婦的人選。日軍攻佔南京後,大量設立慰安所,為入侵作戰的士兵提供服務。由於朝鮮半島仍處於日本的殖民統治之下,日軍就在朝鮮半島到處獵捕無辜的婦女。據估計,二戰期間,朝鮮半島大約有8萬到20萬婦女被日本法西斯抓去當慰安婦。
  • 《二十二》熱映 港臺這些「慰安婦」主題電影也值得看
    近日,一部名為《二十二》的紀錄片正在熱映,影片真實記錄了中國「慰安婦」倖存者目前的生存狀態,引起社會極大反響。除了《二十二》,在臺灣和香港地區也有一些以關注「慰安婦」為主題的電影和紀錄片,值得觀看。蘆葦之歌(2015年)
  • 日本的「慰安婦」也有男性?為達到更好地服侍效果,待遇還不錯
    其中最為荒誕的,當屬駐日美軍徵用日本「慰安婦」了。一、歷史的傷疤 日本法西斯在侵華戰爭中對中國犯下了種種罪行,最令人感到不齒的便是強迫中國婦女成為「慰安婦」,以此滿足日本軍人的獸慾。據悉,日軍會在其佔領區內強迫中國婦女到固定場所為日軍「提供服務」,對受害婦女的身體和心理都造成了極大的創傷。儘管戰後日本對此強烈否定,但是一切人證物證都在控訴著這段滿是淚水的歷史。
  • 嶽陽新發現兩名「慰安婦」倖存者:被強徵時僅14歲
    林芳與林英姐妹,與此前陸續發現的唐美珍、劉真、馮萍、張蘭一道,構成嶽陽地區的「慰安婦」倖存者群體,她們同生於上世紀20年代末,被強徵時,年齡在14至18歲之間。兩名倖存者的發現,再一次揭開那段悲慟歷史的「傷疤」。3月6日,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國大陸登記在冊的二戰侵華日軍「慰安婦」制度受害倖存者,僅剩15人。
  • 日軍醫生揭秘慰安婦的故事,90%以上的人哭了
    為了讓這段歷史不被遺忘,鍾泉在沉默大半個世紀後,首度開腔,講述了他眼中那些通常總是表情麻木,每周都要到衛生院脫下衣服,接受消毒的「慰安婦」。南都記者查閱資料、求教專家、尋訪倖存者,儘可能逐一印證鍾泉的回憶。後人也得以透過他的回憶,一窺歷史的角落,感受先輩們曾在這片土地遭受的磨難、屈辱。  關於「慰安婦」的內容在珠海文史學界似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