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數日,美國海陸空三軍事故頻發,這是個巧合,還是必然?
事故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7月12日,正在美國聖地牙哥海軍基地2號碼頭維修中的「好人理察」號兩棲攻擊艦突發大火,4天以後,大火終於熄滅。目前,該艦甲板燒穿艦橋燒塌,各種電子設備被燒得一塌糊塗。
▲2020年7月12日,美國加州,美軍「好人理察」號兩棲攻擊艦在聖地牙哥海軍基地爆炸起火。
這次事故調查還沒開始,7月17日,正在改裝中的「基薩奇山」號兩棲攻擊艦起火。3天後,7月20日,在建的新型航空母艦「甘迺迪」號再次因為施工引發火災。
▲美軍「好人理察」號兩棲攻擊艦爆炸起火,現場濃煙滾滾。
軍艦改造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在此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種種事故都在業內人士預料之內,然而,居然沒有預防措施——這就是問題所在:一方面,留守配合人員組織不合理;另一方面,船廠管理嚴重失職。
▲美軍「好人理察」號兩棲攻擊艦爆炸起火。
同日,美國陸軍部隊發生了一次十分嚴重的坦克誤擊事故——在實彈射擊訓練中,一輛M1A2主戰坦克錯把自己同伴當移動靶,向其發射一枚高速穿甲彈。一聲巨響,火光四射。
▲美軍「好人理察」號兩棲攻擊艦爆炸起火,消防艇噴水滅火。
從5月15日開始到7月初,美軍的各型新老戰機以每周一架的頻率墜毀。F15、F16、F18連續出事,新銳隱形戰機F22、F35也連續墜毀,再加上一架C-130降落時因為飛行員操作失誤衝出跑道撞上基地圍牆起火,其事故頻率直追印度空軍。
實際上,不只今年,在過去幾年裡,美軍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的次數在下降,事故率卻在不斷上升。
根據美軍統計,2013年到2017年間,美軍僅僅涉及有人駕駛軍用飛機發生的事故就上升了近40%。2018財年,美軍A級事故數量已經達到12次,是過去6年來的最高紀錄,35人遇難。
僅在2017年,第七艦隊就發生了5次撞船事故。
1月31日,在日本東京灣,駐日美軍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CG 54,USS Antietam號因水手看錯航標導致擱淺,最後不得不用拖船拖回去修,前後損失上千萬美元;
5月9日,韓國東部水域,美軍「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所屬巡洋艦CG 57,USS Lake Champlian號與一艘韓國漁船相撞;
6月17日,橫須賀外海,因為操艦不當,DDG62驅逐艦「菲茨傑拉德」號與菲律賓籍貨櫃商船相撞,導致7人死亡,受損嚴重的船隻被拖回軍港,花費3億多美元、用了兩年時間才修好;
8月21日,新加坡港外馬六甲海峽航道正中,由於艦長指揮混亂,驅逐艦「麥凱恩」號與一艘商船相撞,10名士兵因此喪生,船體破損嚴重;
11月18日,距美國海軍對上述事故發布了總結調查報告僅僅18天,DDG65「本福爾德」號與一條發生故障失去動力漂流中的日本拖船相撞。
調查報告本來就在憤怒地指責第七艦隊管理混亂、官兵不負責與能力不足,現在連漂在海面的船也能撞上,美國海軍高層實在是忍無可忍,只能摘了時任第七艦隊司令約瑟夫·奧柯林中將的烏紗帽。
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可以減少因為人為差錯造成事故的概率;合理地安排訓練,可以避免軍人超過承受極限而出現差錯。這些都是世界各國通行的預防事故發生的辦法。
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美軍在事故管控方面的經驗最為豐富,各項制度也最為完善。曾經,美軍能在訓練強度最大化的前提下,將事故率控制在合理限度以下。
為何原本做得不錯的美軍,現在就不行了呢?
笑傲全球的美軍怎麼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這個世界裡,意外,隨處可見。
軍隊是一個充斥著鋼鐵和武器的世界——高速飛行的飛機、驚濤駭浪中的艦艇、槍炮和形形色色的爆炸物等,身在其中,軍人承受的精神壓力從來都大於普通人。
冷戰後,一家獨大的美國似乎看準為所欲為的時候到了,滿世界跑去當警察,在各地打起「治安戰」。
訓練頻繁、臨戰狀態較多,人員精神長時間高度緊張導致的疲憊,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必然上升。
更重要的是,美國陸海空三軍外加陸戰隊,都在集中精力研究如何與自己實力差距相當懸殊的遊擊隊、反政府武裝和恐怖分子較勁。
陸軍和陸戰隊差不多成了警察部隊;海軍盤算著「由海向陸」,謀劃著上岸去搶功勞;空軍吹噓「全球到達,全球力量」,花大力氣研究怎麼更有效率地扔炸彈,但仍然炸死了不少無辜平民。
結果,作戰模式簡化成了這樣的套路:陸軍小分隊發現目標,然後呼叫自己的空軍轟炸對方,最後出動小分隊打掃現場。沒人關心對方如果有空海軍還手怎麼辦、對方空軍罩著裝甲部隊突擊過來怎麼辦。
在這種情況下,大規模部隊運動的各種情報保障、後勤供應、不同軍兵種之間協調被忽略了,一切按部就班照著多少年前的條令和規定來,管理自然跟不上。
這就是美軍所謂「指揮文化的缺失」。
這種缺失導致的後果,從對第七艦隊「菲茨傑拉德」號宙斯盾驅逐艦的碰碰船事件的調查結果就可窺見一斑。該調查報告指出,美國海軍內部存在嚴重的管理混亂、人員訓練不足、重要崗位長期缺編、官兵玩忽職守現象嚴重,上下級和同事之間互不信任,等等。
具體來說,艦艇高強度地在南海來回奔波,人員處於極端疲憊狀態,經過16小時的高強度工作後,還得在駕駛艦橋上按照4小時1班進行輪班;
因為管理混亂,負責艦員安全駕駛和訓練的軍官缺編3年無人過問,這期間演習倒是沒少參加,但是具體人員的技能訓練方面基本是放羊狀態。
還有,發生撞船這種緊急情況後,艦橋不跟戰管中心通話,調查組開始還震驚地認為此舉不合常理,可是,他們去戰管中心一看就頓時明白了:
「戰管中心垃圾堆積如山,到處扔著裝滿艦員尿液的瓶子,整個房間充滿刺鼻的氣味;一些艦載雷達根本沒有處於啟用狀態,因為艦員們不知道如何操作……」
當天晚上,在艦橋值班的艦員們多數沒有夜間通過繁忙航道的經驗,對於航道規則基本不清楚,對於避碰原則基本一無所知。
為了客觀起見,調查組跑去調查了另外一條船,結果大同小異。
另外,美軍是職業制,由於打仗太多,活累且風險高,即便高薪也讓人望而卻步。為了給全球投放的戰爭機器補充兵源,五角大樓不得不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降標錄取。
比如,近年來對到陸軍服役的人員要求明顯降低,在是否有違法記錄的問題上做出很大讓步,允許曾因輕微違法行為(首當其衝的是違反移民法)而被監禁的人員入伍。
自2003年起,美國徵兵機構共招募12.5萬名有前科的人員入伍。據專家估計,目前美軍中大約有4萬人與犯罪集團有牽連。
這大概也是拉低美軍整體素質的原因之一。
錢錢錢!這是一筆經濟帳
裡根是美國人眼裡最偉大的總統,用冷戰拖垮了蘇聯。然而,實際上,他的做法跟蘇聯竭力擴大軍工聯合體生產並無本質區別,只是美國本錢更足,足以撐到蘇聯撐不下去的那天。
面對4萬億美元債務,繼任的老布希也沒能施展出什麼高招。柯林頓「接棒」後,大搞「新自由主義經濟」,一開始確實圈來不少錢,美國的財政赤字終於不那麼扎眼了。
可是,巨額舊債沒還完,美國人民就迎來了小布希總統和「9·11」事件,然後是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軍費天坑。
應該說,當時的美國政府還挺理性,明白若不削減軍費,政府負債只會打滾似的往上漲。因此,2011年,美國通過了一個預算控制法案,設定2013年自動國防開支削減的計劃。
可是,大家想一想,在戰爭沒有停止的情況下裁軍、削減軍費,會發生什麼事情?
於是,聯邦政府不得不不斷通過國會去各個州借用國民警衛隊到伊拉克打仗。裁軍不現實,要想降低開支,只能在裝備和訓練上省錢。
舉個例子,飛機老化、需要維護及更新,錢不夠用怎麼辦?美軍選擇修改制度、降低維護要求。
美軍推行「基於狀態」的維修制度後,不再進行預防性檢查,主要根據裝備狀態的實時或接近實時評估作為依據,從而決定修還是不修。換言之,就是等裝備已經壞掉或出現將要發生故障的徵兆才著手進行維修。
這麼做的好處是,可用飛機數量看起來會多一些,不過裡面究竟有多少帶病上崗的就難說了。比如2018年一架陸戰隊的KC130加油機,飛著飛著,兩個螺旋槳突然甩出來,給飛機做了個「斬首加腰斬」手術,飛機在空中成了3截。
讀者可能要問:螺旋槳怎麼就飛出去了?
因為螺旋槳的槳轂發生鏽蝕,無法負荷發動機強勁的馬力。
問題又來了:雖說陸戰隊地位不高,在美軍中僅居末席,但也不至於窮到槳轂鏽爛了還湊合著用吧?
其實,陸戰隊的航空隊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將問題槳轂送去維修。可是,在負責維修任務的空軍車間裡,相關負責人按照「基於狀態」評估了一下,覺得沒大事,用砂紙打打鏽、塗上漆,就還給海軍了。海軍可能是看著油漆還挺新,也就依樣畫葫蘆,再「基於狀態」了一下,又塞給了陸戰隊。
註:海軍陸戰隊名義是獨立軍種,其實後勤供應、裝備採購、條令管理等等都是從屬於海軍的。
要知道,鏽蝕導致受力結構變化可能產生裂紋,肉眼是看不見的,本著能省就省的原則,「評估」的時候當然不會發現。
還有,訓練也是要花錢的,而且還不能停。
怎麼辦?訓練科目是可以削減一點的,訓練標準是可以降低一點的——對維修人員和操作人員的培訓被注水。
在這種情況下,本來能被發現的問題變成了發現不了的,軍機和艦艇只能帶著隨時可能會暴發的「隱疾」上崗值班。一旦發生突發狀況,缺少足夠訓練的操作人員能不能應對?這個大概只能靠運氣了。
未來,按美軍計劃,會建造更多的船,會有更多老舊船入廠更新改造,難道安全管控全要仰仗船上的損管人員來撲滅火災嗎?
為何不改變船廠方面的工程管理呢?因為這也需要錢!
不削減軍費,美國的債臺就會越築越高;削減了軍費,美軍就頻繁出事故。
魚和熊掌能不能兼得?
其實可以,壓縮一下軍隊規模,淘汰老舊的飛機和船,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錢肯定夠用的。讓軍隊回歸本色,別再一心琢磨當世界警察,讓駐外美軍別在世界各地惹事,收拾好行李,回老家好好檢修裝備和搞訓練,看起來很好——既省錢,又有利於「促進世界和平」。
不過,對美國而言,這個選項似乎更難操作。
川普政府看一切都不順眼,急於改變局面,因此大招迭出,從伊拉克和阿富汗、甚至從敘利亞拔腿走人。然而,當了幾十年橫行霸道、指哪打哪的世界警察,美國人「當老大」的全球戰略擴張思維在短時間內很難適應收縮調整。
敘利亞幾百人撤不撤的問題都能把「政府裡最後一個成年人」馬蒂斯氣跑,由此可知,美軍收縮難,難於上青天。
不僅不收縮,美國又掉轉槍口,著手搞「大國競爭」。被川普政府視為競爭對手甚至敵人的大國們可不是阿富汗,伊拉克的遊擊隊,為此,美國只能繼續追加巨額軍費,更新核武庫、組建太空軍、給海軍趕緊湊齊335條船……
既然不能「節流」,在負債纍纍的背景下,要達到上述目標,只能「開源」。
一是跟自己的老百姓加稅。考慮到當下美國社會分裂、各種衝突激化等因素,再去加稅,恐怕會進一步激怒選民,危及政客的政治生命。
二是開動印鈔機,印出更多綠票子,利用美元獨一無二的地位滿世界「薅羊毛」。
過去幾十年裡,美國一直這麼幹,屢試不爽。但是,前車之鑑歷歷在目,被坑過的國家不可能不未雨綢繆。在世界趨向多極化、權力逐步分散的情況下,美元能否強勁如初尚不好說,中國、俄羅斯、歐盟等,都在致力於通過各種手段防止美國再次利用美元優勢轉嫁危機。
2019年美國聯邦政府債務25萬億美元,可是美國的GDP只有21萬億美元左右,已經到了資不抵債的地步。要想繼續擴軍備戰除了拆東牆補西牆之外,只能再借新債還舊帳,然後又欠下一大把利息。
未來就算有個把國家可能迫於美國的威嚇,暫時可以勒緊褲腰帶掏出來點。然而,在美軍軍事高壓之下的反美勢力會不會反彈?屆時怎麼辦?再搞軍事行動,還得花錢。
現代軍隊需要一個完備的現代工業化國家作為支撐,不然就是無源之水。鼓搗「大國競爭」,需要一個重新工業化的美國提供財力和工業產品。
可是,加緊對盟友「薅羊毛」、不斷「退群」、打亂國際貿易秩序,能推動美國重新工業化嗎?川普政府正在讓自己陷入一個自相矛盾的怪圈裡。
國內資本熱衷於金融業、搞「新自由主義經濟」、去產業化,不僅引發了金融危機,還造成了工業衰退。
一個典型例子就是作為美國工業化驕傲的三大汽車公司——福特、通用、克萊斯勒差點被搞到壽終正寢。美國政府拿著聯邦財政給它們注資還債,當了第一大股東,才讓「國有企業」挺了過來。但是,今時不同往日,想重現輝煌難於登天。
其他領域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在國防部訂單的接濟下,美國本土現在僅剩的幾個造船廠還能維持生存,民船這種常見支撐企業利潤基本面的產業似乎已經被遺忘;
頭號航空航天企業洛馬兼任頭號軍火商,民品利潤比例可以忽略不計;
波音算是比較有出息,民品好歹還能撐起自己頭上一片天。可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整體工業水平的衰退怎麼會單獨放過高端製造業呢?近年來接二連三發生事故,今年又遭遇疫情衝擊、航空業損失慘重,波音的日子恐怕不太好過。
在負債纍纍的情況下,美國政府能扶持三大汽車企業、扶持波音,然而,其他更多的工廠怎麼辦?這是整個工業體系的更新問題:工廠設備要更新,工人技能要重新培訓,管理人員要重新學習新的工程管理流程,能源動力要跟上,道路鐵路橋梁等運輸設施要更新,甚至交通管理系統都得重新來過。
搞「大國」競爭,就算非戰爭的軍事行動也會增加,還是需要錢!加緊開發新武器,從高技術上壓倒對手,這就更需要天文數字的錢。
時至今日,美國要想改變這邊亂花錢、那邊借了新債還舊帳的惡性循環,老老實實復興工業是正確的。但是想擴軍嚇唬人,靠著「薅羊毛」、消耗國家信用找到復興產業的資本,無異於給自己挖了一個更深的坑。
來源 | 瞭望智庫(ID:zhczyj)
作者 | 千裡巖
微信編輯 | 董磊
微信審核 | 馮靈逸
致無可替代的你:
在看是了解 點讚是態度 分享是美德
點亮星標不走散
獨一無二的參考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