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背景
G同學,15歲高一女孩,入學扶禾心理教育6個月。
經家長入學時陳述以及入學後的測試與觀察,該同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邊界不清,情緒不穩,易激動,控制力弱,常因不能滿足其要求而大哭大鬧,甚至在衝動時打鬧不休,較難預測其情緒波動;
2、心理年齡偏低,與年齡不相稱的活動過多,語言過多,難以遵守紀律,容易影響他人學習,好與同學爭吵;
3、學習困難:儘管其智力不差,但由於注意力渙散,學習內容不能全面掌握,作業不能按時完成,對學習缺少自信心,因而學習成績不佳。
4、學習技巧不足,存在文理偏科現象,因此,學業成績也是隨著物理化學等學科的逐漸增加,開始逐漸下滑,從初二開始增加了物理,自覺學習變得吃力,初三有了化學之後,學習更感吃力;
5、情緒困擾(焦慮),入校前剛參加完中考,因為考試焦慮,發揮失常,來校後心理測試結果顯示,心理健康水平較低,學業壓力較大,存在輕度焦慮。
諮詢分析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是心理學家耶克斯(R.M Yerkes)與多德森(J.D Dodson)的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不是一種線性關係,而是倒U形曲線關係。
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於任務的完成。
也就是說,動機強度處於中等水平時,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動機強度超過了這個水平,對行為反而會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
如學習的動機太強、急於求成,會產生焦慮和緊張,幹擾了記憶和思維活動的順利進行,使學習效率降低。
考試中的「怯場」現象主要由動機過強造成的。
在當前案例中,G同學認為中考只有一次,對考試產生過高的動機強度,反而影響考試成績。
調整歷程
1. 系統脫敏,緩解考試焦慮。
2. 人際關係認知重評。
3. 進一步強化考試焦慮訓練以及注意力品質的訓練。
通過心理疏導,調整認知及人際關係
基於對G同學的情況,心理諮詢主要工作目標包括考試焦慮放鬆、注意力品質訓練、以及人際關係的認知重評等內容。
前期心理輔導對策考慮以建立穩定、信任的關係為主,中後期逐漸開展針對學生邊界的樹立及日常不合理行為的矯正。
其次,通過對日常具體事件的觀察、引導、處理,將相應的訓練效果遷移至個案學習生活當中,幫助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提高學業水平。
人際方面:
調整G同學主在人際關係等多方面的自我認知,調整不合理思維和行為方式。
全方位關注其人際交往、學習中與同學、老師的互動,發現好的表現,真誠、及時給予讚賞,建立信任、穩定的師生關係。
幫助G同學體會到接納與無條件積極關注的人際環境氛圍,根據安全的環境調整自身至一種舒適、放鬆,自信、自由發揮潛能的狀態。
通過一對一輔導,重建學習的信心
學業方面,使用陽性強化。
通過對日常具體事件的觀察、引導、處理,將相應的訓練效果遷移至學習生活當中,幫助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提高學業水平。
其次,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進行個性化教學,做到最大限度讓學生吸收知識的效果。
最後,制訂切實、可行、有效的學習計劃,將知識點強化、細化、條理化,全面提升綜合實力、整體水平。
通過行為訓練,解決行為習慣差等問題。
G同學入校初期,與同學相處不融洽,好爭吵,對於自我行為不能很好控制,常會影響到他人的學習生活。
針對G同學的情況,需要通過行為訓練採取行為主義療法,包括陽性強化和負性消退等方法。
陽性強化,明確獎懲規範,樹立清晰的邊界,幫助個體認識到什麼是允許的行為,什麼是不被允許的行為,才能更好地執行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陽性強化和負性懲罰可以強化和塑造良性行為,如對時間管理,自己生活的安排等,還包括:
虛心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
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友愛同學
學會同學間的相互尊重與幫助
在學習和生活上和同學相互照顧、相互幫助
樹立獨立意識,自我管理生活,遵守學校作息時間
按時起床、出操、上課、養成良好遵紀習慣
熱愛勞動,積極參加公益活動
後期回訪
離校反饋
1、 考試焦慮方面
從現實層面來講,在校期間,G同學較好地掌握了考試期間情緒狀態的調整,避免因太過焦慮影響考試發揮,進而影響了學業成績。
但是心理層面來講,不排除個體回家以後因為環境等的改變出現反覆的可能;
2、學習動力方面
G同學基本能夠清楚的認識自己,對未來有自己的想法。
明白學業對自己的意義及其重要性,對學習的態度有所轉變,能夠自覺安排學習。
3、親子/人際關係方面
在與父母相處過程中認識到自己在家庭中需要承擔的責任與義務,明確在與父母交往過程中自身行為表現的心理根源,以及該行為模式對於親子關係的影響。
自己會克制自己的情緒、行為,也願意承擔一些家庭責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家庭給予G同學的回應是可以直接影響到G同學自己的回應方式的。
在與同學相處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想法及情緒,並形成了良好的邊界意識與交友模式。
後續家庭教育建議
需要家長特別注意的是,個體發展的力量從來源劃分可以分為外力和內力。
外力是來自外在的力量,而內力是個體自覺內發的力量,二者都能夠促進個體的成長。
但是相較發展的長期性而言,外力會演變成壓力存在。
適當的壓力可以讓我們更加的積極與進步,但壓力過大、過多則會損害身體健康。
現代醫學證明,心理壓力會削弱人體免疫系統,影響個體身心健康,個體在長期的壓力環境下容易情緒低落,神經緊張、效率低下,甚至會引發抑鬱、焦慮等不良心理,罹患身心疾病,整體來看,不利於個體的長期發展。
但是,相反,內力作為個體自覺自發的內在力量,會演變成動力,內在動力提供了一個促進學習和發展的自然力量,它在沒有外在獎賞和壓力的情況下,可以激發行為,也就是說,個體內心裡會有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願望。
當前G同學,作為學生個體,如果能夠自主自發自願做好學習這件事,那所有人共同的願望也就實現了。
因此,在個體進入青春期,自我意識不斷發展的階段,家長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減少控制,為孩子創造能夠自主的環境;
2、幫助孩子樹立內在目標,讓內在目標帶領內心,自覺自發的行動;
3、設定難度適中的任務,這有利於會激發孩子的鬥志;
4、接收即時反饋:遊戲會讓一個孩子著迷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有一套即時的反饋機制;做得好就升級或得到獎賞,而做錯就會受傷、降級甚至「死掉」。
因此,對於孩子的努力與進步,一定要給予及時的認可與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