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道路交通標誌中地名如標註羅馬字母拼寫,應使用拼音

2020-12-18 河北新聞網

民政部區劃地名司近日答覆網友問詢的交通標誌中的地名拼寫問題時表示,「道路交通標誌雖然不屬於地名標誌,但其中的地名如果標註羅馬字母拼寫,應當使用漢語拼音。」

10月9日,有網友在民政部門戶網站以「交通標誌是否屬於地名標誌?」為題留言問詢稱,「交通標誌是否屬於《地名管理管理條例》的管理範疇?目前我國很多城市的交通標誌中使用英文翻譯的情況也很突出,如果只是要求民政部門設立的地名標誌使用標準地名,而對交通部門的交通標誌不做管轄,那麼目前地名管理條例還存在很大漏洞呢。」

對此,民政部區劃地名司10月13日回復稱,《地名管理條例》規定,「中國地名的羅馬字母拼寫,以國家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作為統一規範。」道路交通標誌雖然不屬於地名標誌,但其中的地名如果標註羅馬字母拼寫,應當使用漢語拼音。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不久前,民政部門戶網站上也有人提問關於地名標誌應使用標準地名的問題。

9月23日,有網友留言問詢稱,「按照《地名管理條例》,漢語地名,不論通名與專名均使用漢語拼音規範拼寫,且民政部門聲明,各地不允許使用英文標註漢語地名。而推薦國標《公共服務領域英文翻譯規範》中,又提示按照對外交往的需要,可對地名進行翻譯。對於這兩個條例,我有以下問題:1.在國家鐵路系統裡,採用通名意譯,專名音譯的準則。例如,北京南站標註為Beijingnan Railway Station。請問此舉是否有違《地名管理條例》?地鐵站、火車站的英文譯名,是否應該與大寫拼音統一?2.地鐵站的門楣與入口處的標牌,是否屬於地名標牌與標誌?大學、醫院等公共設施,是否也要遵循《地名管理條例》中禁止使用英文拼寫的規定?如是,北京大學翻譯為Peking University是否違反了該條例,應該整改?例如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應該標註為BEIJING SHOUDU GUOJIJICHANG?3.上海市出臺了《上海市道路名稱翻譯辦法》,並應用於道路標牌上。深圳市、杭州市等均有類似舉措。此舉是否屬於違規?4.《公共服務領域英文翻譯規範》的法律效力如何?」

隨後,民政部區劃地名司9月30日回復稱,「根據《地名管理條例》有關規定,中國地名的羅馬字母拼寫,以國家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作為統一規範。地鐵站、火車站、機場名稱屬於地名管理範圍,其羅馬字母拼寫應使用漢語拼音。大學、醫院等企事業單位名稱,未納入地名管理範圍,但其名稱中的地名應使用漢語拼音。道路地名標誌上的地名應標註漢語拼音。目前一些地方存在的不規範問題,違反了《地名管理條例》有關規定。《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為國家標準,其中涉及地名的相關規範應當遵守《地名管理條例》的規定。」

來源:澎湃新聞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相關焦點

  • ...標註為中文配拼音 網友建議顯現「國際範」給道路加個標準英文名
    中文配拼音是「標配」    7月29日,記者探訪發現,如中山路標註為「ZHONGSHAN LU」、勝利路標註為「SHENGLI LU」、蘇圃路標註為「SUPU LU」。另外,一些知名街巷,如鴨子塘巷和羊子街等亦用中文配拼音標註。在紅谷灘新區,贛江中大道、新府路、雄州路等道路也是用中文配拼音標註。
  • 中文羅馬字母拼寫修訂新國標 規範漢語拼音使用
    中文羅馬字母拼寫修訂新國標 規範漢語拼音使用 2016年05月06日 09:35 來源:光明日報
  • 湘旭交安 淺談指路標誌牌地名漢語拼音拼寫
    沒錯,如果大家善於觀察,應該可以注意到,某街道某小區指路標誌牌,在其下方就有一排較小的字母,「小區」對應「Xiao qu」;而有的銀行指路標誌牌,銀行卻對應為「Bank」。有的慢行道卻被譯為「manxingdao」。有的地名譯為「Rd.」,有的卻譯為「Lu」。
  • 北京地鐵英文站名將調整:棄用大寫拼音改用羅馬字母
    按照新的譯寫原則,北京市地鐵站名原則上使用羅馬字母拼寫,兼顧英語拼寫和發音習慣,每個拼寫單詞首字母大寫,其他字母小寫,同時按照英語發音習慣分寫。如地鐵六號線「西黃村」和「通州北關」站此前分別譯寫為「XIHUANGCUN」和「TONGZHOUBEIGUAN」,現在分別譯寫為「Xihuang Cun」和「Tongzhou Beiguan」。
  • 漢語拼音60年|烏魯木齊、拉薩、呼和浩特的地名拼音
    當時的維吾爾語書寫時雖然基本使用拉丁字母,但是卻存在一個字母。50年代到80年代通行的維吾爾新文字若論來源,其實是q的手寫體變體。20世紀早期,當各種突厥語拉丁化風起雲湧之時,突厥語中普遍存在的[]/[]音由於在傳統使用拉丁字母的語言中本不常見,造成了字母不敷使用的情況。
  • 為什麼官方文字不同的各國都有羅馬拼音的國名
    在羅馬字母文字的國家中,同一地名的拼寫形式也不一致,如英國的London(倫敦),法文拼作Londres;義大利的Roma(羅馬),英文拼作Rome;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有Wien(德語)、Vienna(英語、意語)、Vienne(法語)、Viena(西班牙語、葡語)等形式。
  • 中國不同地區人名拼寫迥異 如何讓老外正確讀你名?
    使用漢字的華人為了使不懂漢字的人能較為準確的讀出自己的名字,就必須使用羅馬字母(也稱拉丁字母)來拼寫自己的漢語名字。  然而同樣的漢語名字,中國內地、香港和臺灣地區有時使用不同的羅馬字母拼寫。拿姓氏「張」來說,內地拼寫為Zhang,香港拼寫為Cheung,臺灣拼寫為Chang。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不同的羅馬字拼寫體系。
  • 南京規範地名導向標識
    一塊藍色的大路牌上標註了「中山東路」路口的道路信息。「明故宮路」「後宰門街」「明故宮路」「瑞金路」的路名分列「中山東路」周圍。在汪雯的指引下,現代快報記者注意到,所有路名的拼音標註中間都沒有空格。「路牌是用漢語拼音標註的,根據國標,專名和通名是要分開的。這些卻都連在一起。」
  • 推普ing | 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
    早期的羅馬字母拼音方案羅明堅和利瑪竇合編《葡漢辭典》中的羅馬字注漢字音,是漢語最早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也是後世一切漢語拼音方案的鼻祖。「教會羅馬字」和「威妥瑪式拼音」1823年,在廣州傳教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了一部《中文字典》,這是最早的漢英字典,拼寫廣東方言,實際上是一種方言教會羅馬字。1867年,英國大使館秘書威妥瑪出版了北京語音官話課本《語言自邇集》,他設計了一套用拉丁字母來拼寫中國人名、地名及事物名稱的拼寫法,叫「威妥瑪式拼音」。
  • 漢語拼音的發展
    《漢語拼音方案》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人們頭腦裡「想」出來的。它是在過去的「直音」「反切」和各種為拼寫漢語而設計的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經歷了曲折的演變過程。「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來標註漢字的讀音。如:「畢,音必。」「反切」法。這是用兩個漢字相拼來給一個字注音,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和聲調。如:「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聲母、宗的韻母和聲調為冬注音。
  • 為什麼我的英文名和拼音不一樣?
    簡單介紹一下威妥瑪: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英國外交官、著名漢學家,曾在中國生活四十餘年,因發明用羅馬字母標註漢語發音系統「威氏拼音法」,此方法在歐美被廣為使用。他在1867年以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創立了威氏拼音法。此後翟理斯(H. A. Giles)予以修訂完善,合稱WG威氏拼音法(Wade-Giles System)。
  • 此國歷史上曾以漢字為例創造本國文字 但最後卻使用羅馬拼音
    雖然現代越南文已全以羅馬字母拼寫,但在歷史上長達兩千餘年的歷史,越南丟是以漢字為主的文字書寫體系,越南的史書全部是漢字書寫,現代越南人如果要熟悉本國歷史必須通過學習漢字來學習寫史書。「喃」則是「口語、日常語言」之義,同樣使用了代表意義的「口」與表示發音的「南」來造字。這個和粵語方言中的多口字旁極其類似。喃字主要的創字過程,與漢語造形聲字的過程極為類似。最早的喃字可追溯到越南立國之處,當時的越南人為了拼寫以越南語發音的人名及地名,用了音近的漢字表示,但這就發生了一個問題,讀者在閱讀時,很難了解這漢字究竟是漢語的用法,還是在表示越南語的發音。
  • 漢語拼音開始「闖世界」
    本報北京5月5日訊(記者 萬玉鳳)國際標準ISO7098《信息與文獻——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修訂成果今天在北京發布。此次修訂有兩大亮點,把漢語拼音按詞連寫的規則和漢字拼音轉寫的自動譯音方法引入到國際標準中,促進跨語種的信息交換。
  • 馮志偉|《漢語拼音方案》之前的拼音探索
    《蒙古字韻》中的八思巴字母與36個漢字字母對比如下: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用字母來拼寫漢語的拼音文字,所以我們大致可以認為,漢語用字母來拼音是從用八思巴字母開始的,八思巴字母是用字母來拼寫漢語的源頭,從1269年算起,漢語的字母拼音已經有將近750年的歷史了。600年前,我國部分穆斯林少數民族中曾經使用「小經」文字,這種文字是一種阿拉伯文字。
  • 中國漢字拼音的來歷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彙。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準設計的,適於拼寫北京語音。但是,在兩三百年間,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只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
  • 教娃拼音抓狂的你,有沒有想過是誰發明了bpmf?
    1867年,英國漢學家威妥碼漢語教科書《語言自邇集》,此拼音誕生;確立標誌是1892年的翟理斯初版《華英字典》。1906年春季,上海舉行了帝國郵電聯席會議,並決定以《華英字典》 拼法為中國地名標準拼法依據。只是為了適合打電報的需要,不採用任何附加符號(例如送氣符號等),它被稱作「郵政式」拼音,是威式拼音的變體。
  • 多處交通標誌英文翻譯有誤,設立標誌部門應儘快更正
    天津市民反映稱,本市一些道路的交通指路標誌上存在英文翻譯錯誤。被訪市民認為,中英文雙語交通指路標誌的管理單位應全面排查道路的交通標誌牌面,以免因翻譯錯誤令人產生誤解。昨天上午,記者在河西區大沽南路柳苑公寓1號樓附近看到,在機非車道隔離帶的斷口處,立著一個立柱式交通指路標誌,牌面上寫的臺兒莊南路的「南」的英文翻譯少了字母「u」,錯寫成「Soth」。在西青區外環西路的阜錦道到津同橋路段,記者在由南向北方向的道路中央看到,先後有3塊大型懸臂式指路標誌。
  • 拼音出現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不過,漢語拼音出現的歷史其實很晚,一直到1957年11月1日,第六十次國務院全體會議通過《關於公布〈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