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月,頻頻出現的年輕人猝死新聞,引發社會關注。1月2日,曾出演過電視劇《巴啦啦小魔仙》的演員孫僑潞被曝因心梗猝死,年僅25歲;1月4日,拼多多一23歲女員工下班途中猝死;1月5日,27歲時尚博主「雅魯藏布江女人」在北京飛往上海的飛機上,由於心臟驟停不幸離世……這些猝死的年輕人表面上看不出毛病,但其實他的身體已有一定的病變基礎,比如潛在血管問題、心臟問題等,就像地底下的炸彈,給他一個導火索就能引爆。
這些導火索是什麼呢?各位老師,快快聽聽專家怎麼說,來排查是否有這些隱患!回顧近年來的新聞,年輕人猝死已經是並不鮮見的話題。正值花季的生命驟然離世,令人扼腕,值得反思。
年輕人猝死的導火索是什麼?第一個導火索,熬夜。要知道,90%年輕人的猝死都與熬夜有關,熬夜後,身體會疲勞,同時促進交感神經興奮性的增加。這時就有可能出現一系列的症狀,比方說心慌。心慌往往就是因為我們自身的心跳加快引起的,醫學上講叫「心悸」。還有心臟的偷停,這時候就感覺心臟咯噔一下,醫學上叫「早搏」。而最嚴重的的情況,當我們的興奮性過高,可能會出現給心臟供血的冠狀動脈出現痙攣,進而引發心肌梗死,這種心梗,就有可能導致猝死。
有研究表明,睡眠在6.5-7.4小時的人群,死亡率最低;而低於4.5或高於9.5個小時,死亡率會倍增。第二個殺手就是過量的飲酒。大量飲酒會導致心肌嚴重的損傷,也會引起心率的增快,血壓的增高,引發心肌舒張功能的異常,甚至有可能會引發酒精性心肌病,可能會增加猝死風險。
最後一個就是我們的情緒控制不佳。現在的年輕人壓力不小,有時候會出現小小的焦慮,甚至引發了憤怒。在憤怒的過程中,人就可能引發一種「心碎症候群」的疾病,有可能會導致我們的心血管系統發生急性改變。
研究表明,當人處於憤怒的情緒當中的時候,心臟發作的風險是平時的4.7倍,而腦卒中的風險則是平時的3.6倍。為什麼看起來挺健康的年輕人會突然猝死?因為只是「看起來健康」。很多猝死的中青年,實際上已經患有冠心病,但平時沒有症狀,也沒有做針對性檢查。那些因為加班而晚睡的日子,因為焦慮而吞下的菸酒,因為忙工作而忽視的心慌,因為不想動而沒有鍛鍊的瞬間……這些不起眼的小事,將疲憊的我們一點點推向猝死的深淵。據國家心血管中心統計,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居全球之首。但是
目前在我國,心臟驟停的搶救成功率極低,能夠搶救存活的患者不到1%,遠低於發達國家平均15%的搶救成功率。為什麼在我國心臟驟停的搶救成功率這麼低呢?因為87%心臟驟停的情況都發生在醫院之外,
人的心臟一旦驟停,一般搶救的黃金時間是4-5分鐘之內,心肺復甦(CPR)和及時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能提高搶救成功率!肩周炎、咽炎、頸椎病……這些病痛,老師你有嗎?生病了,不能落課,放不下學生;學生們健康成長了,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差;想把課上得更好一些,想把班帶得更棒一些,卻發現體力跟不上了……這些情況,老師你經歷過嗎?
很多老師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和對學生的責任,付出了很多無法想像的心血和努力。但老師,中教君今天要提醒你:健康是你的責任,別忘了好好愛自己!
中教君為各位老師梳理一下常見的「職業病」,讓老師們自查一下,無則提前防範,有則稍加修養。
慢性咽炎:老師們面對幾十名學生講課,需要大聲說話,且老師說話多,工作緊張起來,喝水又少,加之長期受粉筆微塵的刺激,導致教師多發咽喉炎。在即將到來的寒假裡,老師們可以讓聲帶好好休息一下,儘量避免大聲說話,多喝一些溫水,在飲食方面少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保證規律作息,有效的緩解咽喉炎的症狀。
用眼過度:老師長期伏案工作,既要面對電腦,又要面對課本、作業,長期下來,都會出現眼睛乾澀、疼痛,視力下降等視力疲勞的症狀。寒假期間,老師們趁著休息時間,讓眼睛保持活力,多多轉動眼球。
頸椎病:老師們備課時,很長時間都保持伏案的姿勢,讓頸椎受到了壓力,特別容易犯肩頸痛的症狀,持續的疼痛會影響到正常工作,更嚴重者還可能會患上頸椎病。趁著放假,老師們可以多遊泳、打球,到郊外走走,有利於肌肉疲勞的恢復。也可以多多做一些回復肩頸肌肉的運動,還可以去做個按摩,緩解緊張的肌肉群。
靜脈曲張:上課期間,老師需要長時間站立,腿部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的狀態,會讓下肢血回流受到影響,造成下肢腫脹,酸痛,嚴重則會引發靜脈曲張。假期中,老師們應該避免久站久坐。如果已經患靜脈曲張,要及時就醫,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醫用梯度彈力襪進行維持。
內容來源 | 央視新聞《年輕人猝死的三大導火索,速知→》、央視新聞《救護車來之前,我能做什麼》、新華社《我國每年有55萬人因為這個猝死!看了能救命》、中國教育報《老師,健康是你的責任!趁著假期,好好休息休息吧!》、半月談《年輕人猝死背後,誰應反思?》、丁香醫生《為什麼看似健康的年輕人會突然猝死?》等本文中除標明來源的圖片,其餘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別其來源,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繫公號方。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中國教育報AP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