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暗投明的公知……

2021-03-05 警長說事

「棄暗投明的公知」,何止李鐵一人。

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喬木,曾因爆料湖南衛視主持人何炅吃空餉,還常在社交媒體上批評中國,盛讚美國,在公知圈內有一定影響。

2017年,他因為不滿學校工作調動,「不能講民主憲政、新聞自由」,「辭去教授,從此做一個乾淨的人」,並在半年後帶家人移居美國,「隔著太平洋,彼岸好髒好亂好快活,此岸好山好水好寂寞」。

然而,到得彼岸的喬木發現,此間並非西方極樂境、南海蓬萊閣,高速公路不免費,醫療也不免費,無論什麼都非常昂貴,一家人「買不起車、買不起房,甚至看不起病,小病全靠抗,大病聽天由命,畢竟在美國,光是叫個救護車,收費都是1000美元起步」。

喬木感嘆,當「真的定居美國深入生活,而不是像遊客、學生或浮光掠影的訪問學者看美國,會對美國和中美兩國的比較,得出不同於劉瑜、林達那樣詩性和童話般的感受」。

之後,喬木開始在網上連載「喬木日記」,分享他在美國的所見所聞所想,記錄身邊普通美國人的酸甜苦辣,涉及話題包括美國的民主、自由、人權、選舉、養老、教育、住房、保險、醫療等方方面面。

比如,在3月份開始連載的「美國疫情日記」中,喬木記述了一位來找他藉口罩的朋友。她做家政每周工作六天,每小時12美元,一天96美元,一個月26天不到2500美元扣除個稅和社安到手2100美元,公司不負責醫保。

她丈夫原本在一家貿易公司做管理,公司有補貼,工資每月再扣600美元,統一買了醫保,還涵蓋了她和兩個兒子,雖然自費是3000美元,超出部分才報銷,也有一些條款限制,但好歹有個基本的保障。

不想去年打貿易戰業務滑坡,丈夫被裁,斷了醫保,又在一家公司幹銷售,公司沒有醫保得自己買。她比較了幾家保險公司,因為是單獨買,四口之家每月醫保都在1000至1200美元之間,自費部分是4000至6000美元,超出了他們的承受能力。

美國的免費看病是極低收入的人才享有的福利,有嚴格的條件,要看收入,查存款,過去的就業情況,每年申請評估很麻煩,而且免費的都不是什麼好的,在一些公立醫院看病,醫藥都有限制。

華人家庭再艱難也會有點存款,很難通過審核,又不願意造假,因為美國都是為了過上想要的幸福生活,不是貪圖那點低層次的福利。有房有車有保障,都得靠自己掙。

對她們這樣的家庭來說,難處在於上面夠不著,下面又下不去,夾在中間很煎熬。即便她做家政的樓裡已經有人確診,她還得在醫保「裸奔」的情況下冒著風險去上班,她說,這就是生活。

這讓刀哥想起今年的奧斯卡獎熱門,由宋丹丹繼女趙婷導演的《無依之地》(這是一部好電影,刀哥以後會有專文介紹)中的一段臺詞:

「我們不僅欣然接受了美元的暴政,市場的暴政,還欣然戴上美元暴政的枷鎖,然後這樣度過了一生,這讓我想起心甘情願工作到死的馱馬,最終被社會放逐到草原」。

因為喬木日記中記述都是這樣苦澀的普通人生活,引起了兩方面的反應,有贊同者認為他如實反應了美國的社會現實,而反對者認為他「拿了中國的錢開展對美輿論幹擾工作,統戰美國華人」。

而喬木則回應說,支持指他拿了中國錢的人去美國政府部門舉報。

也有人指,質疑喬木日記的不是拿日記真實性,而是拿喬木的立場說事,他不僅衝擊了在美「公知」的意識形態,也動了赴美中介的利益。

相關焦點

  • 國內公知的公信力日益衰弱,未來還需要公知嗎?
    一公知在某平臺天天罵中國舔美國,可粉絲數越來越少,拿到手的美分也越來越少。心情鬱悶之極,找到一高僧訴苦:「大師!我愛美國之心日月可鑑,天天宣傳普世價值和自由民主,難道這都有錯嗎?公知這行怎麼越來越難混了呢?現在公知這兩個字都快臭大街了!」大師找來一隻雞,用一根繩子把雞腿綁在一起,一拉繩子雞立馬倒地,掙扎片刻後方才站起。
  • 明眼說俠話 關於公知之三:公知言論,見他媽的鬼喲!
    公知散發的負能量,會引起經濟領域的一些怪現象,聽了公知的話,一些人會提著錢袋子觀望、徘徊,沒有主見的企業家會沒有信心,無法判斷,裹足不前。當然大多數的公知不可能轉變,但我們應該對公知有所制約,輿論上要對公知大膽揭露,形成全社會自覺對他們抵制。提到實事求是,毫無疑問,我們黨中央國務院所制定的政策,是站在宏觀角度,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場上,站在百年目標的高度,經過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經過深入的實踐調查而制定的。正確的輿論導向應該是圍繞黨和國家的決策,鼓幹勁、樹榜樣、立大志,給經濟環境輸入正能量,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 我看中國的公知現象
    曾經的公知典範,為何如今變得人人喊打?真的是時代變了嗎?什麼是公知,公知都有誰?公知為什麼越來越少?有理想的知識分子當然為國為民。中國的「公共知識分子」從一開始社會良心為民請命,到目前被戲謔為「公知」,而且隨著時間越來越少,屈指可數,目前甚至到了連環球時報胡錫進也被一些人認為是公知,可以說,隨著網絡話語權上的力量對比的懸殊差距,曾經擁有話語權的絕大多數公知都被消滅了,從中國的網際網路上永遠消失了。
  • 張建偉:大家齊來扮「公知」
    張建偉:大家齊來扮「公知」     公知者,公共知識分子之簡稱也。對於這一新物種,我近來頗有些懷疑。還有某些公知,在這個過程中虛飄起來,獲得一種虛妄的優越感,竟公然聲稱要為民眾普法,要給百姓啟蒙,不想有時言語失當,反而被網民用言語痛扁,激起滔天的輿論討伐,一天工夫就將其卑瑣打回原形。    如今社會是名聲社會,有了名氣,人名就變成了名人,各種利益紛至沓來。知識分子扮演「公知」,在網上以一種偏激、出格言論博取眼球和歡呼也是一種成名捷徑。
  • 公知:公共時代最後的殺馬特
    只要幫助他們在海外知名刊物上,在重要版面上,發布他們的文章就行了。可以是署名的,或者以化名出現,但稿酬是十分可觀的。」要不是方方主席確實在文學造詣上有些拉胯,今年怎麼得也得有個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但是,每天為了反華跳腳的,只有方方嗎?
  • 論公知們的倒掉
    因為這一屆網民討厭以高曉松為代表的這些公知的嘴臉。這些公知多年以來利用自己掌握的話語權,肆無忌憚地瘋狂地美化西方,貶低中國,這種美化和貶低是全方位的,不僅包括政治制度,還包括民族文化和民族習性等,在這些公知們的眼裡,中國這塊土地,是一片讓有「良知」的人窒息的土地,這是一片沒人說真話的土地,這是一個骯髒的時代。
  • 國民對「公知體」的心態變化探究
    【摘要】「公知體」曾經一度佔據網絡空間,「公知體」逢西必捧、逢中必踩的特徵十分明顯,其煽動性的話語擾亂了正常網絡傳播秩序。隨著我國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國民對國家認同感不斷增強,自信、理性漸成常態,「公知體」逐漸失去市場。
  • 明眼說俠話 關於公知之五:公知的聲音是雜音不是不同聲音
    有的公知,散發的是雜音,而不是不同聲音。然而,有的公知混淆了,偷換了概念,標榜自己發表的文章和言論是不同聲音,其實就是雜音。雜音出自公知的口中筆下,當然會造成不良影響,因為公知們的頭上有很多所謂的「光環」,不是『磚家』,就是學者、教授,他們的話具有一定煽動性,對於信息量較少,知識面太窄的百姓而言,一些人會喪失了判斷能力。
  • 連嶽和喬木的公知範本
    熟悉網絡的人,必然會熟悉喬木,2017年前的微博上,他的帳號是「北外喬木」,是國內頂尖的公知代表人物。熟悉媒體的人,必然熟悉連嶽,之前到現在,他都是一流的評論家,是國內異見人士的旗幟符號。公知圈層,當時極盡對他的讚美,大家可以檢索一下信息,你很難相信,這些攻訕的言論和當時溢美的說辭,都來自同一群人。公知圈層認為:喬木背叛了自己的信仰。主要集中在幾個點。
  • 我被公知罵得在各平臺「霸榜」,總結一下公知的話語邏輯
    因為文章的立意都是直擊公知靈魂,所以這些文章的影響效果都不錯,登上了多個媒體平臺的熱門榜,甚至在公知雲集的平臺上「霸榜」(被罵上去的)。因此,這幾天下來,郎君被「網絡公知體」追著咬的頻率有所上升,感覺這群人難纏得很。不過也正因為他們這樣高頻率的騷擾,讓郎君發現了這一群體的一個顯著特徵: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
  • 熱門叔叔:醜陋的中國「公知」漢奸真面目!
    導讀: 「公知」存在的本身就意味著破壞,意味著毀滅社會,意味著毀滅中國。軍閥割據意味著「公知」處於賣方市場,不管哪個軍閥想得天下都得打出「學而優則仕」的旗幟拉攏「公知」。醜陋的中國「公知」中國「公知」最恨中國今日中國最大特色是「中國『公知』最恨中國」——從沒見過哪個「公知」說過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半句好話,也從沒見過哪個「公知」提到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時不破口大罵或冷嘲熱諷
  • 明眼說俠話 關於公知之四:對公知們也要說一聲「勿謂言之不預也」(意思是招呼已經打在前頭了)
    ——明公海洋公知亂彈琴現象,由來已久,為何屢禁不止?公知的風骨何在呀!人家給一點錢可以買你的氣節,還有什麼可談的,離開了氣節,離開了對國家的忠誠,離開了對人民的忠誠,離開了對納稅人的忠誠,公共知識分子的才學是一文不值的,狗屎一堆。公知們滿口仁義道德,儼然世人皆醉,唯我獨醒似的,竟然不講一點良心麼?
  • 撒貝寧的祖父曾經為了生計當過偽軍,幸虧及時棄暗投明
    人生的選擇有多麼重要,撒貝寧的祖父曾經為了生計當過偽軍,幸虧及時棄暗投明。央視著名主持人撒貝寧,是觀眾非常喜愛的一位主持人,他那睿智的大腦以及口吐蓮花的口才曾經讓多少人仰慕。有誰能夠知道,這麼優秀的一位主持人,其實人生路上也有汙點。
  • 《面具》劇情介紹,大結局李春秋棄暗投明了嗎?
    >  該劇以中共在哈爾濱解放初期的反特行動為時代背景,主要講述了潛伏在哈爾濱十年的李春秋已經過上了幸福平凡的生活,上級卻要求他執行「黑虎計劃」,李春秋棄暗投明,展開反戈一擊的故事。  男主李春秋(祖峰 飾)的表面身份是市公安局法醫,而實際身份則是跟組織失去聯繫的原軍統特務。
  • 公知:文明帝國的寄生蟲
    有了歷史的背書,一些不明原由的群眾因此受了它們的蒙蔽,有意無意的站到了公知們的一邊。公知們喜歡用告密者來定義揭發他們醜行的人。這一招術,汪主席用過、鄭文鋒用過,央視《發現之旅——新絲路》欄目更是用一期視頻《人性中的極惡:告密》來極力抹黑漢武帝的施政實踐,但對漢武帝實行這一政策的原因卻絕口不提。
  • (原創)公知行為及其目的分析(篇一)——開網店
    很早就想探究「公知」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是為了民主、自由?是為了正義、良知?是為了名聲?是為了政治抱負?…… 想了大半年,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於是決定寫一個系列文章,從各個方面探尋公知的根本目的到底是什麼。 這篇文章是我的個人看法,可能有些誅心之論,可能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還望各位「公知」多多包涵。
  • 「叛變」的公知……
    「叛變的公知」,並不止李鐵一人。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喬木,曾因爆料湖南衛視主持人何炅吃空餉,還常在社交媒體上批評中國,盛讚美國,在公知圈內有一定影響。2017年,他因為不滿學校工作調動,「不能講民主憲政、新聞自由」,「辭去教授,從此做一個乾淨的人」,並在半年後帶家人移居美國,「隔著太平洋,彼岸好髒好亂好快活,此岸好山好水好寂寞」。
  • 深扒羅翔被罵:從群捧到群嘲,「公知」怎麼了?
    可以說,微博如好風,直將公知送上青雲。而為了進一步擴大影響力,當時的公知也十分熱衷於就具體社會事件發表意見。一開始,他們老老實實的提出問題,呼籲人們一起去關注具體事件。當時的公知可以說是與人民一道,一同探討現實問題的解決之法,因此也獲得了大多數人的認可。
  • 為什麼國家不出手拿下方方這類公知?
    另一方面,通過各種NGO組織在我們國內豢養公知,向我們的思想、輿論陣地滲透,企圖通過顏色革命讓蘇聯崩潰模式在我國複製。與此同時,那個公知們極力宣稱即將崩潰的中國卻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前進著。夢醒之後,心碎無痕。曾經的我們與瓜地馬拉為伍。
  • 明眼說俠話 關於公知之二:公知不為民請命,就是草菅人命
    似乎政府的每一項重大政策都有公知們說三道四,似乎他們在替百姓說話,其實不然,這些公知就像是製造毒雞湯一樣,慢慢腐蝕我們底層社會人們的心靈,弄得人們搞不清真相,似乎只有通過唱衰社會發展才是正道。,請問公知們為啥賴在城市裡,廣袤的農村需要建設振興,你們去還是不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