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河南衛視的一檔春晚舞蹈節目
《唐宮夜宴》
成功出圈!
這到底是一檔什麼節目
戳視頻觀看
↓↓↓
視頻編輯 薛松 視頻來源:河南春晚 責任編輯:何濤
小姐姐們俏皮、可愛
好像從古畫裡走出來一樣
背景從仕女畫到潑墨山水
到最後舞臺上平地起宮牆又很震撼
感覺自己真的在屏幕前
看了一場宮廷盛宴
節目穿插
婦好鴞尊、蓮鶴方壺
賈湖骨笛、搗練圖、簪花仕女圖
備騎出行圖、千裡江山圖
等七大國寶
就像是唐朝少女的博物館奇妙夜之旅
華美得像一場夢境
婦好鴞尊,商代後期前段,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小屯宮殿宗廟遺址西南側婦好墓出土,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之一。
婦好鴞尊整體為一昂首挺胸鴞形(鴞,也作鴟鴞、鴟梟,是中國古代對貓頭鷹一類鳥的統稱)。鴞小耳高冠,圓眼寬喙,雙翅併攏,粗壯的兩足與下垂的寬尾構成三個支點。鴞頸後有鋬,頭部後面開一個近半圓形的口,上面有蓋,蓋前端有一站立狀的鳥,鳥後有一龍。面中部及胸前中部各有扉稜一條。
整體以雷紋做襯地,蟬紋、雙頭夔紋、饕餮紋、盤蛇紋等交互使用。喙的表面和胸部飾蟬紋,頸兩側各飾有一條一身兩頭的怪夔,兩翅前端各有盤蛇一條,蛇頭呈三角形,蛇尾向尾部延伸與翅平行。頸後部、蓋面飾饕餮紋,鋬下、尾上有鴟鴞一隻。蓋下邊沿有內折的子口,可與器口相合。器口下內壁有銘文「婦好」二字。
從銘文可知,該尊是婦好的器物。婦好鴞尊共有兩件,形制、紋飾、銘文亦基本相近,為一對。另一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通高45.9釐米,重16.7千克。
蓮鶴方壺,春秋時期,1923年河南省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出土,也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之一。
蓮鶴方壺口為方形,高126.5釐米,長30.5釐米,寬54釐米。壺身為扁方體,壺的腹部裝飾著蟠龍紋,龍角豎立。壺體四面還分別裝飾有一隻神獸,獸角彎曲,肩生雙翼,長尾上卷。圈足下有兩條卷尾獸,身作鱗紋,頭轉向外側,有枝形角。承託壺身的卷尾獸和壺體上裝飾的龍、獸向上攀援的動勢,互相呼應。
壺蓋被鑄造成蓮花瓣的形狀,一圈肥碩的雙層花瓣向四周張開,花瓣上布滿鏤空的小孔。蓮瓣的中央有一個可以活動的小蓋,上面有一隻仙鶴站在花瓣中央,仙鶴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翹首望著遠方,造型靈動。
賈湖骨笛,新石器時代,1987年出土於河南舞陽賈湖遺址M282號墓,也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之一。
距今7800年-9000年的河南賈湖遺址,是同時期最為豐富的史前聚落遺址。1984年至1987年及2001年,這裡先後出土了30多支用丹頂鶴尺骨製成的骨笛。笛孔有2、5、6、7、8之別,大多數骨笛仍為7孔。賈湖骨笛是我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被稱為「中華第一笛」。
賈湖骨笛不只是中國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更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實驗證明,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樂曲。它的出土,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部中國音樂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
一開場的背景圖為唐朝周昉的《簪花仕女圖》。
這幅畫展現了唐代宮廷嬪妃驕奢閒適生活的一個側面。全圖分為「戲犬」「慢步」「看花」「採花」四個情節。
圖卷右起是一位身披紫色紗衫的貴婦,手執拂塵側身轉首逗著一隻搖尾吐舌的小狗。另一貴婦則肩披白紗,身著羅裙,右手挑起紗衫,左手招弄小狗。兩人形成響應。另一貴婦凝視著手中的小花,似在沉思。其身後站著一個手執長柄團扇的侍女,低眉順眼。再向前又一貴婦手裡捏著一隻蝴蝶,回首望著悠閒的白鶴。
遠處還有一位身披自紗的貴婦,娉婷而來。整個構圖遠近高低,錯落有致。人物形象則豐腴肥碩,神態安閒。勾線勁細流暢,風姿畢現。設色富豔濃麗,顯出肌膚的質感和服飾的輕薄。以寫實的表現手法傳達出雍容的情致。此圖的襯景如玉蘭、仙鶴、拂葆狗也反映了當時花卉。
在開場這段銀幕下方的一張圖是唐朝張萱的《搗練圖》。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此圖描繪了唐代城市婦女在搗練、絡線、熨平、縫製勞動操作時的情景,在長卷式的畫畫上共刻畫了十二個人物形象,按勞動工序分成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面。畫中人物動作凝神自然、細節刻畫生動,使人看出扯絹時用力的微微後退後仰,表現出作者的觀察入微。其線條工細遒勁,設色富麗,其「豐肥體」的人物造型,表現出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
接著一個轉場,正前方迎面向觀眾徐徐而來的是唐朝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明皇幸蜀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唐明皇就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亂的時候,丟棄了首都長安,從陝西經過很危險的一條山路,避難到四川去。四川古稱「蜀」,皇帝凌駕到一個地方叫「幸」。這張《明皇幸蜀圖》,就是記錄唐玄宗避難四川途中的情形。
《明皇幸蜀圖》之後,是很多人熟悉的宋朝畫作《千裡江山圖》。
《千裡江山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由王希孟18歲時所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千裡江山圖》卷是北宋畫家王希孟傳世的唯一作品。此圖描繪了祖國的錦繡河山。畫面上峰巒起伏綿延,江河煙波浩淼,氣象萬千,壯麗恢弘。山間高崖飛瀑,曲徑通幽,房舍屋宇點綴其間,綠柳紅花,長松修竹,景色秀麗。山水間野渡漁村、水榭樓臺、茅屋草舍、水磨長橋各依地勢、環境而設,與山川湖泊相輝映。
此卷以概括精練的手法、絢麗的色彩和工細的筆致表現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觀,一向被視為宋代青綠山水中的巨製傑構。
緊接著,隨著舞蹈動作的展開,屏幕裡出現了三副畫卷,右邊是《樹下美人圖》,佚名,現藏日本熱海美術館。
此畫為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紙本屏風畫之一。畫面正中是一體態豐滿的女子,著長裙披帛,全身敷以朱色。左邊那個一身青藍色的應該是她的僕人。畫面賦以石綠、赭黃、鉛白為主調,顯得人物典雅、嫵媚。
左邊是隋朝的壁畫《備騎出行圖》,佚名,現藏於山東博物館。
該壁畫出土於山東省嘉祥英山徐敏行夫婦墓。徐敏行夫婦墓是於1976年在嘉祥縣英山發現的。此壁畫繪在墓室四壁與門洞內外。
所畫人物都用鐵線描,平塗顏色。著色以重彩為主,個別處兼施淡彩。《備騎出行圖》中四個侍衛像,姿態不同,表情各異,用筆簡練勁健,可見其獨特風採。
中間是《侍馬圖》,佚名,現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和右邊的《樹下美人圖》一樣,也是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188號墓出土。
這是一幅具有濃鬱西域風情的侍馬圖,木框紫綾邊牧馬屏風上繪有鞍馬和侍馬人。西域之馬與中原之馬的確具有不同的特點,在畫家的筆下表現得更強健挺拔。
這個節目
讓網友一秒穿越回大唐
紛紛讚嘆這是什麼「神仙節目」
再來億遍!
@kenanyi:這個節目真的做到國家寶藏那句「讓國寶活起來「,看完真的想去河南博物館,等疫情過了一定要來親眼看看。
@蒸汽的斯大銀:這個表演真是太可愛了,小侍女走路撞來撞去真有趣!
@Minoz佳喜歡太妃糖:看了表演突然覺得《清明上河圖》也可以搬上舞臺了,讓畫上的人物都舞動起來。
@然然然:這是什麼神仙節目?再來億遍!
值得一提的是,
此次河南牛年春晚呈現的《唐宮夜宴》,
經過了晚會欄目組的特別創作。
運用5G AR技術,
將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結合,
唐朝少女們在前往夜宴的路途中,
或嬉戲打鬧,或梳妝打扮,或撲蝶戲水。
她們穿過博物館,
越過彩墨渲染的山嶺,
來到了金魚飛在空中的故宮,
這場唐朝少女的博物館奇妙夜之旅,
華美得像一場夢境。
該舞蹈靈感來源
據說是河南博物院的隋唐樂俑。
這組坐部伎樂俑有8件,
梳盤桓髻,腦後插梳,
上衣穿窄袖衣,
下系間色條紋高腰束胸裙,
肩披帔帛。
分別持排簫、琵琶、篳篥、鈸、豎箜篌等樂器,
來自公元595年安陽市張盛墓。
彩繪坐部陶伎樂女俑 隋代
高19.5 釐米
1959 年安陽市豫北紗廠張盛墓出土
春節期間,全國不少地方的春晚以及一些文藝活動,受到觀眾喜愛和熱捧。
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承煥發新生,是真正的頂級流量;它們不迎合、不媚俗、不煽情,因東方氣韻而打動人心,傳頌四海。
從文明古國到文化強國,最直觀的體現在於文化自信的回歸、東方文明的重塑,這是我們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時代風氣的引領者,當億萬人民自覺熱愛傳統文化並由衷自信,這條民族復興的精神紐帶將永恆傳續,我們也將手握通往未來的文明密碼。
丨聲明:文章來源:文博頭條,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請及時聯繫小編,我們會第一時間做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