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23日,香港著名導演陳木勝不幸因鼻咽癌逝世,終年58歲。陳導曾執導過《天若有情》、《我是誰》、《新警察故事》、《寶貝計劃》、《掃毒》等許多膾炙人口的影片。他最後一部作品《怒火》已於去年底殺青,正等待排期上映,可他最終沒能等到新片上映。
據悉,陳導不抽菸、不喝酒,拍攝《怒火》時已感身體不適,後查出鼻咽癌晚期。最近幾個月他一直在醫院治療,後因病情惡化轉院,2天後不幸撒手人寰。
陳導得的鼻咽癌又被稱為「廣東癌」,廣東(及香港)地區發病率高居全球第一。全球每年鼻咽癌新發病例6.5萬,約一半在中國,而廣東佔據全國發病率的60%!今天,好醫友為大家分享一例鼻咽癌病例,患者同樣來自廣東。
◎ 抗癌故事 :不到40歲,她竟三次患癌
2001年暑假,18歲的小珍(化名)拿到了心儀大學的入取通知書,開啟了她憧憬已久的大學生活。可當她剛規劃好自己的大學生活時,身體卻亮起了紅燈。
自2001年12月起,她就開始右側鼻塞,早晨起床回吸涕中帶血,有時還會右側耳鳴或者右側頭部悶痛。年紀輕輕的她沒當回事,就近去了當地診所,醫生說是「鼻炎」,可用藥後未見明顯好轉。慢慢地,小珍嘴裡開始瀰漫出臭味,進食也變得困難,只能小口吃。
2002年1月,小珍放寒假回了老家,把情況告訴了家人。家人趕緊陪她到大醫院檢查,拿到診斷結果,一家人驚呆了:原來困擾她已久的不是鼻炎,而是鼻咽癌(T4N0M0 期)。
很快,小珍進行了根治性「外放療+化療+後程超分割放療」,雖然過程很艱辛,但結果很好,病灶全部消除了。休學一年後,她又回到學校,繼續完成學業。她每三個月就去複查鼻咽鏡,持續了5年,都沒有發現異常。後來複查變成半年一次,仍沒有發現疾病跡象。她暗自心喜:病魔終於放過我了,可以放心追逐事業和愛情了。
2010年,小珍進入了一家外貿公司。憑藉自己的努力,她深受器重。在這裡,她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侶,倆人在2012年領證結婚,兩年後有了一對雙胞胎兒子。
命運多舛,對小珍而言尤甚。2016年9月,她無意間摸到左側頸部有腫塊,已有了不祥的預感。她瞞著家人去做了檢查,最終確診為左側甲狀腺癌。醫生說,這可能是先前頸部放療所誘發的。既往許多研究已表明,因癌症而接受頭頸部放療的兒童或青少年,將來患上甲狀腺癌的風險會明顯增加。好在,小珍所患的是早期乳頭狀癌,治癒率很高,只是在做完手術後,她需要一直服用甲狀腺激素類藥物。
度過3年相對安穩的日子後,小珍的身體又報警了。2020年7月,她雙耳出現了持續性耳鳴,鼻涕中帶血。MRI掃描發現:鼻腔、篩竇有異常團塊灶,大小約3.5×1.6×3.7釐米,病灶還向上突破前顱底,侵入顱內,醫生考慮腫瘤復發。
很快,小珍通過手術切除了可見範圍內的腫塊,病理提示上皮樣分化惡性腫瘤,主體呈腺癌樣,局部呈肉瘤樣改變。最終的診斷為鼻腔/顱底腺癌、癌肉瘤。
第三次遭遇癌症,小珍真的累了,她感覺自己註定要和病魔糾纏一生,難以過上正常生活。她一度想放棄,但一想到年幼的孩子,又心生不甘。
為更好地控制病情,小珍想聽聽國際專家的診療意見。在主診醫生的陪同下,她通過院內好醫友中美遠程會診平臺,預約了美國西達賽奈醫療中心(Cedars - Sinai Medical Center)腫瘤專家Michael B. Van Scoy-Mosher博士。
◎ 美國專家越洋支招
Scoy-Mosher博士直言,小珍的病情較為罕見,不僅因為發病年齡早、多發癌,而且腫瘤病理表現為腺癌。而大部分鼻咽部腫瘤為鱗狀細胞癌(約佔70%——80%),最初小珍所患的鼻咽癌就屬於低分化鱗癌。
治療上,Scoy-Mosher博士贊同國內醫生的術後放療方案(質子治療)。他說:「考慮到患者腫瘤性質較異常,目前並沒有具體數據可用於參考來推薦化療的有效性。即使是此部位典型的鱗狀細胞癌,在病情這個階段是否加化療也是有爭議。如果患者放療後沒有殘留病灶和轉移灶,不建議再行化療。」若病情復發,建議進行分子圖譜檢測,以指導可行的治療方案。關於預後,可檢查HPV及EB病毒滴度,許多口咽癌與這些病毒感染相關。如果檢查陽性,預後可能會比較好。
目前,小珍正在接受質子治療,最新的PET-CT掃描未見腫瘤復發轉移徵象。祝願小珍能夠翻越坎坷,早日擺脫病魔。
一、鼻咽癌為何偏愛華南百姓?
目前主流觀點認為,鼻咽癌在華南地區高發,是由遺傳、飲食(吃醃製食品,如鹹魚)、環境和EB病毒感染等多重因素綜合誘發的。
鼻咽癌與EB病毒感染密切相關。據統計,我國3~5歲兒童感染過EB病毒的比例高達90%以上。2019年,《自然·遺傳學》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華南特別是廣東地區鼻咽癌高發,可能是由於一種EB病毒高危亞型(BALF2_CCT型)感染!華南地區感染這種高危病毒人群比例高達40%。感染這種高危EB病毒亞型,鼻咽癌發病風險將增加11倍!
二、鼻咽癌的預防和篩查
其實,早期鼻咽癌治癒率很高,5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小珍就是典型。但大部分鼻咽癌患者發現時已是中晚期,這主要與鼻咽癌發病部位隱匿、早期症狀不典型有關。因此,鼻咽癌早防、早診、早治至關重要。
對於鼻咽癌高危人群,如華南地區百姓,有鼻咽癌家族史者(如陳木勝導演家人)應該積極篩查。鼻咽癌的篩查有多種方法,主要包括:EB病毒相關抗體檢測(一般提倡多個抗體聯合檢測,廣東省地區推薦:Rta-IgG、VCA-IgA、EA-IgA),EB病毒-DNA檢測(針對高危亞型),鼻咽鏡檢查(發現異常者,行穿刺病理活檢),影像學檢查(CT、MRI,僅能發現5毫米以上腫瘤)。
預防方面,目前主要是注意飲食,少吃醃製食品,戒菸限酒。希望科學家能早日開發出像宮頸癌(HPV)疫苗那樣的針對高危EB病毒亞型的鼻咽癌疫苗,預防大多數鼻咽癌。
三、鼻咽癌的治療
治療方面,由於鼻咽癌部位特殊、界限不清,鼻咽腔深且狹小,周圍有許多重要的血管、顱神經、淋巴組織等,難以進行根治性手術;但鼻咽癌對放療較敏感,因此,鼻咽癌治療以放療為主,特別是質子治療,作為「精準放療」中的「王者」,不僅更能大顯身手,還能有效預防放療副作用。例如,馬來西亞羽毛球名匠李宗偉,便是質子治療抗癌成功的典範。
對於局部中晚期的鼻咽癌患者,則通常選擇放療聯合化療,或聯合免疫療法,可顯著提高生存率。目前,鼻咽癌免疫治療主要包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尚未獲批)、過繼免疫細胞治療及EB病毒相關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