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為何始終無法剿滅黃巢?

2021-01-09 顧道驚城

從安史之亂開始後,反叛大唐帝國的力量那是一撥接一撥。

在此前後的叛亂力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是體制內的力量,領頭叛亂的人,不是國級大佬,就是省軍級大佬;一個市師級大佬,也敢領銜叛亂,肯定會讓人笑它自不量力的,但是相關的叛亂,都讓大唐帝國打翻在地了。

對此,我們只要對晚唐的藩鎮之亂稍有了解,就可以知道了;對此,我們只要知道安祿山、史思明之類的藩鎮大佬,官職有多高、勢力有多大,就可以了知道了。

雖然這些藩鎮大佬也一度打得皇帝奪路而逃,但是大唐中央政府依然控制著廣闊的版圖,依然頑強的維持著自己的統治。

黃巢前後的叛亂領銜人物,則是以底層力量為主了。比如,龐勳、王仙芝、黃巢在叛亂前,打扁捏圓也就是縣級的大佬罷了。

雖然說,這些叛亂力量最後被大唐帝國剿滅了,但是在此過程中,大唐帝國的根基也被掏空了,等黃巢之亂結束時,大唐帝國也名存實亡了。

此後,天下掛著大唐帝國旗幟的人地方還有很多,但是大唐皇帝實際控制的地方有多大,恐怕大唐皇帝也不知道了。

讀史到此,很容易讓我想起賈誼評論秦帝國的滅亡。

總而言之,從前關東各國最優秀的謀臣、最優秀的組織者、最優秀的統帥,率領十萬、幾十萬職業軍隊,都無法與大秦爭鋒。後來,陳勝吳廣那種要一壺沒一壺的人,率領幾百拿著簡陋武器的人,就把秦帝國打得土崩瓦解了。

安祿山、史思明等藩鎮大佬,率領幾萬、十幾萬最優秀的職業軍人,問題是他們折騰的天翻地覆,卻不能動搖大唐帝國統治的根基。

黃巢起兵時,夥同一些鹽販子,煽動幾千不明真相的群眾,折騰來折騰去,直接把大唐帝國折騰得土崩瓦解了。

對大唐帝國而言,黃巢等人的叛亂為什麼會這樣可怕呢?

那是因為,他們與安祿山叛亂的旗幟是不一樣的。

安祿山等人在叛亂時,絕不會打出殺貪官汙吏,打土豪劣紳的旗號。因為安祿山一夥,本身就是體制內的既得利益者,如果他們打出這種旗號,實在有點像自己革自己命了。

當然了,也是因為類似的原因,安祿山等人的叛亂,雖然聲勢浩大,卻無法吸引廣大老百姓參與。一切是顯然的,安祿山等人的大軍殺過來了,附近村民積極參加叛軍,有什麼好處呢?顯然是很少的。

既然他們不殺貪官汙吏,也不打土豪劣紳,而且叛亂的主要骨幹都是軍政官員,整個叛亂集團內部結構穩定,普通村民跟著他們,能迅速發財嗎?能迅速上位嗎?估計是不能的。所以他們加入叛軍,也就是當炮灰罷了。

黃巢等人叛亂時,那可不一樣了。因為他們喊的口號,通常就是殺貪官汙吏、打土豪劣紳,而且叛亂的骨幹力量都是體制外的力量,更主要的是,叛亂集團的結構也沒有穩定,你跟著黃巢混好了,發財的機會多的是,上位的機會也多的是。

在這種集團中,草根逆襲從來不是夢,而且好像觸手可及。更主要的是,許多事實證明,屁也沒有一條的底層百姓,進入這個集團,一兩年時間就混成個縣團級,三五年混成了市師級那就是司空見慣的事,甚至混成了省軍級也不稀奇。

所以黃巢大軍所過之處,無數底層百姓都會紛紛加入。當然了,正是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這支隊伍被政府軍趕得四處亂竄,而且被政府軍殺了一批又一批,但是卻如同野火一樣,越燒越旺。

許多人都認為穿越回去,就能如何如之何,那是因為他們只看到一些勝利者,問題是,在那種年代,最多的人,都是一地的炮灰。

不要說那些在歷史上連名字也沒有留下的大哥,就是黃巢、王仙芝那種超級牛人,也是在殘唐五代史剛剛拉開序幕的時候,就先後被清理出局了。

黃巢、王仙芝在這段歷史上,也算留下了名字,並且為普遍讀史者所熟悉;尚君長、尚讓那種僅次於黃巢、王仙芝的大哥,雖然留下了名字,卻絕不會被多少人所熟悉;其他人呢,恐怕都就是一地接一地的炮灰,他們即使在史書的字縫中留下名字,也和張三李四沒有什麼差別。

在黃巢集團一路逃竄和發展的過程中,省軍級、市師級的大佬,那是一批接一批地倒下去,又一批接一批地補充過來,這種級別的人,在那七八年時間裡,沒死個三五千,也得死個八九百。但是這些人能在歷史書的字縫中留下個名字,也非常了不起了。

比如說,朱溫能很快混成市師級大佬,自然是因為朱溫有梟雄之才,更主要的原因,卻是朱溫趕上了黃巢叛亂的時代。否則,以朱溫那種的背景,二十五六歲了,才出去闖事業,混到死,能混個市師級,也稱得上祖墳冒青煙了。而朱溫趕上了好時代,剛剛三十歲,就混成了市師級。

實際上,以朱溫那種背景下,如果生於太平時代,能混個鄉村一級,也算不錯了。

想當年,雲臺二十八將之一的馬武說,如果不是遇到天下大亂,以我的身手,估計也能當個警察局長。光武帝開玩笑說,就你這種人,如果生在太平年代,不三天兩頭進派出所,也算不錯了。

帝後與功臣諸侯宴語,從容言曰:「諸卿不遭際會,自度爵祿何所至乎?」至武,曰:「臣以武勇,可守尉督盜賊。」帝笑曰:「且勿為盜賊,自致亭長,斯可矣。」

在那種草根逆襲的時代,迅速崛起的人絕不是只有一個朱溫。

比如,後來大名鼎鼎的張全義出身於農民家庭,此前只是一個底層的公務員,突然看到黃巢來到自己家鄉,也跟著黃巢去混了,也是三十歲剛出頭,就混成了黃巢政府的吏部尚書,一掉頭接受招安,也是市師級大佬啊。

再比如,李罕之、秦彥和畢師鐸都也是底層老百姓,跟著黃巢混了兩三年,就開始以此為資本接受了招安,馬上就成了市師級大佬。要知道,當時的黃巢還在南方轉戰呢,這三個人接受招安,比朱溫要早得多。

我並不是說跟著黃巢混就能實現逆襲,而是說這是拿腦袋賭明天的事,能混出點名堂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只是一地的炮灰。

因為,黃巢從山東出發,一路跑到廣東,就會有無數人掉隊,或是被階級敵人屠殺了;再從廣東跑到陝西,更會有無數人掉隊的;至於黃巢坐鎮長安,面對各路諸侯圍剿時,更會有無數人被階級敵人屠殺;等黃巢出了關中,一路敗退時,炮灰更是一地接一地的落下。

在這種背景下,不要說普通軍官士兵了,就是那些混到市師級、省部級的大哥,恐怕也是如炮灰一樣落在地上。

那些後來功成名就的人,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能力出眾,更主要的,恐怕也是因為命好。如果命不好,在海選階段就會稀裡糊塗的出局了。

最簡單而言,朱溫以一個草根的身份跟著黃巢去鬧革命,在當士兵或底層軍官時,突然死於某次衝鋒中,那是一點也不奇怪。如果朱溫在當時就死了,誰會知道黃巢的軍隊裡,還有這樣一個牛人呢?

朱溫的二哥隨黃巢轉戰到廣東時被殺,如果朱溫的二哥沒死,估計也會是一代牛人,問題是他死了。當時的朱溫也就是一個底層軍官,如果命差一點,突然死了,也沒有什麼奇怪的。

朱溫的二哥死了,但是他的兒子在朱溫的照顧下,也都是高級將領。

黃巢一夥的這種行為,從體制內看,那就是反天了。

在體制外看,那就是草根逆襲的時代到來了。總而言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一切,從體制內看,就是打砸搶的時代到來了。

而體制外去看,那就是革命的時候到來了。總而言之,大唐帝國腐朽沒落無可救藥了,現在只有打破這個舊世界,才能弄出一個新社會來。

當黃巢率軍走到朱溫的家鄉時,朱溫和他的二哥,都加入了黃巢的隊伍,懷著建功立業的念頭,懷著草根逆襲的夢想,踏上了叛亂的徵途,不久後,朱溫的二哥死了,朱溫混成了市師級大佬。

帝乃辭崇家,與仲兄存俱入巢軍,以力戰屢捷,得補為隊長。朗王存,初與太祖俱從黃巢攻廣州,存戰死。二年二月,巢以帝為同州防禦使,使自攻取。帝乃自丹州南行,以擊左馮翊,拔之,遂據其郡。

當然了,與朱溫兄弟一塊加入黃巢叛軍的人,那是多的去了,在朱溫家鄉附近,就有幾萬人。

黃巢因之,起於曹、濮,饑民願附者凡數萬。

在此過程中,如朱溫二哥一樣,默默無聞死於徵途上的人,那是多的去了;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所以,黃巢的隊伍越來越大。

黃巢的軍隊到達張歸霸的家鄉時,張歸霸兄弟三個人,都加入了黃巢的隊伍。

父實,亦有宦緒。少倜儻,好兵術。唐乾符中,寇盜蜂起,歸霸率昆弟三人棄家投黃巢,頗以勇略聞。

張歸霸兄弟三個人,後來都是身居高位。

歸霸昆仲,皆脫身於巨盜之流,宣力於興王之運。由介冑而析圭爵,可不謂壯夫歟。

在朱梁帝國後期,張歸霸兄弟的子侄,實在可以稱得上權傾朝野。當然了,這並沒有什麼光榮的,因為人們在說起梁帝國的滅亡時,很大程度上,都把它歸於張歸霸的子侄身上。

梁主為人溫恭約,無荒淫之失;但寵信趙、張,使擅威福,疏棄敬、李舊臣,不用其言,以至於亡。

張歸霸兄弟可不是那種窮得揭不開鍋的人,他們加入了黃巢的隊伍,顯然是為了更美好的前途。

當然了,追隨黃巢鬧革命的老百姓,絕大多數人都是為了討個生活。

如果當良民可以繼續生活,有多少人願意把頭撇在褲腰帶上討生活呢?關鍵是,沒有那麼多願意把頭撇在褲腰帶上討生活的人,黃巢再牛,又能掀起多大的風浪呢?

面對無數人前僕後繼的參加叛亂,我們自然可以認為,這是因為當時出了一個天才的演說家、組織家黃巢;或是因為大唐出一個昏庸無道的小皇帝、大太監,但是這種解讀常常是蒼白的。

黃巢最初在山東、河南縱橫。山東、河南混不下去了,就跑到了安徽、湖南、江西。安徽、湖南、江西混不下去了,就跑到浙江。浙江混不下去了,就跑到福建。福建混不下去了,就跑到廣東。廣東混不下去了,就一路又向北殺去。

總的來說,黃巢跑到哪裡,就是讓官軍圍剿到哪裡,但是走到哪裡,也會讓遍地的草根感到興奮,於是前面一批人倒了下去,後面一批人又跟過來。

於是,帝國政府的長槍、大刀不斷向黃巢身上砍去。但黃巢不論失掉多少血,總會迅速補滿,而且血量越補越足。

在這種背景下,帝國軍隊圍剿賊寇的捷報一封接一封的傳到皇帝案頭,黃巢也被政府軍追得從山東跑到河南,從河南跑到湖北,從湖北跑到福建,從福建跑到了廣東;然後從廣東又向北跑,漸漸距長安城來越來近了。

雖然說,官軍圍剿黃巢的勝利,水份大的去了。但是有許多勝利,是絕對無可置疑的,而且拿到哪裡,也稱得上成績巨大。

比如,在流寇大舉殺過長江前,官軍就把流寇的頭號人物王仙芝砍掉了;在此前,王仙芝系的二號人物尚君長也被砍掉了。

許多人奇怪,當時的黃巢為什麼從來不佔據一塊根據地發展呢?

這就叫站著說話不腰疼,前有堵截後有追兵,你叫黃巢佔據一塊根據地?此非不想也,而是不能也。在當時背景下,除了拼命發揮運動戰的優勢外,多想別的問題,都是沒有現實意義的。

黃巢的生命力,就是因為他的旗幟會讓無數的草根追隨,如果黃巢立足於某個地方,在那種通訊落後的時代,幾千裡、上萬裡外的草根,恐怕連黃巢的名字也不會聽說,更不要說哭著喊著加入黃巢的隊伍了。如果是這樣,黃巢的隊伍怎麼能不斷擴大呢?

關鍵是,立足於某個地方與官兵打陣地戰,四方的官軍就會雲集過來,到時圍也能把黃巢圍死。

後來,黃巢進入關中,越打越沒前途,就是因為黃巢終於呆在某個地方不動了,於是四方官軍雲集過來,很快把黃巢擠壓在長安附近的一隅之地,黃巢就像一條大魚,被困在了一個小窪裡,最後缺氧缺得難以忍受,終於還得殺出關中。

但是,等黃巢殺出關中後,卻發現,天下已不是從前的天下了。因為現在的天下遍地都是軍閥,你到哪,遇到的都也是硬骨頭,啃來啃來去,黃巢終於筋疲力竭地死了。

相關焦點

  • 席捲大唐,輕取長安的黃巢,怎麼突然就衰了?
    大唐第一私鹽販子、第一反賊,大齊第一皇帝—黃巢是也!通讀歷史,人們往往有這樣一種疑慮,自從有了黃巢,唐末農民起義的面貌,似乎就煥然一新了,王仙芝最多是把水稍微攪渾了一下,前後不到四年,連一個像樣的大城市都不曾攻佔,唐庭招降,給個監察御史。而黃巢,卻幾乎將唐庭翻了個底朝天,一路下去從根本上動搖了唐庭的根基,唐庭的政治中樞—長安和洛陽。
  • 黃巢義軍大敗給大唐軍隊,最終為何能反敗為勝?
    大唐王朝也一樣,避免不了終結那一天的到來。而唐朝末年的黃巢義軍,正是壓倒大唐王朝最後的一根稻草。其實,在最初時期,大唐軍隊曾經大敗黃巢義軍。可是,到了臨終末晚,黃巢義軍卻反敗為勝,一舉打敗了大唐軍隊。 縱觀整個中國古代史,黃巢起義堪稱非常重大的歷史事件。這場影響深遠的農民起義,直接將已是風雨飄搖的唐王朝推下了深淵。
  • 比黃巢還殘暴,在黃巢之後又建國「大齊」的秦宗權,最終結局如何
    為何會被稱作「食人魔王」呢?他的最終結局又是怎樣的呢?史書記載,秦宗權是河南郡許州人,他生逢晚唐亂世,錯過了大唐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等巔峰時刻。繁華強盛的大唐帝國在遭遇了安史之亂的腥風血雨後,早已千瘡百孔,江河日下。
  • 五代十國人物風雲——詩人黃巢
    我們知道五代是從公元907年朱溫篡唐開始,而真正拉開五代序幕的重要人物應該是黃巢。一場轟轟烈烈的黃巢起義,敲醒了盛極一時的大唐王朝的喪鐘。無數當世豪傑也在這場起義中接踵登場。這時,王仙芝兵敗身死,黃巢收編其餘下兵士攻陷亳州向淮南挺近。在淮南劫掠一圈後義軍已經發展非常壯大,乾符五年(878年)黃巢又率軍攻回河南,這時朝廷也派重兵在中原把守,雙方陷入僵持階段。而黃巢在江西與浙江的兵馬去屢屢被官軍打敗,黃巢乞降招安,詔命黃巢為右衛將軍,不滿意繼續造反。不過這時黃巢已陷入被動,不得不率軍經福建南下,越過南嶺乾符六年(879年)九月包圍廣州。
  • 黃巢撤離長安之後,唐朝為何沒有振作,反而沉淪下去了呢?
    以當代史學觀點來劃分,自大唐乾符二年之後,大唐王朝便正式步入了晚唐時期,這個曾經光芒萬丈的王朝,最終開始步履蹣跚起來,每一步都顯得暮氣十足。 黃巢起義留下的幾個後遺症 毫無疑問,作為滅亡唐朝的主要推力,黃巢起義確實居功至偉,雖然最終功敗垂成,但黃巢的一番神操作,還是讓回過頭來接盤的唐僖宗感到了無比的頭疼。
  • 屠夫黃巢:殺人800萬的魔王是如何煉成的?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四月,已經攻佔大唐帝國首都長安城四個多月的黃巢(820-884年),在接連吃了幾個敗仗、聽說唐軍已經逼臨長安後,急急忙忙帶著他的十幾萬軍隊主動撤出了長安城,當聽說四個多月來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黃巢軍隊已經撤離長安,滿城百姓無不歡呼雀躍,但這座中世紀歷史上人口一度多達百萬的歷史名城,很快又將陷入一場魔鬼式的劫難和大屠殺中
  • 黃巢在中國屠殺了12萬恨豬佬,幾百年後恨豬佬提起此事仍心有餘悸
    他在傳統的科舉制下,屢試不中,有一次他考試考砸了,又眼見大唐帝國走到遲暮之年,他一怒之下,決定去摧毀這個帝國。話說黃巢起義的時候,跟隨的帶頭大哥叫王仙芝,是個平均主義者。王仙芝在歷史上的鏡頭並不多,不久就被朝廷剿滅了,仙芝最終成就了黃巢。由於仙芝死後,群龍無首,餘黨推黃巢為黃王,黃自稱「沖天大將軍」,年號王霸。
  • 黃巢:摧毀帝國的走私犯
    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攻佔大唐王朝的首都長安。然而僅僅4年之後,黃巢就被唐朝請來的沙陀僱傭兵鎮壓,身死國滅。但短暫的黃巢起義也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水滸傳》的主角宋江就以黃巢自比,寫下豪言壯語:他日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逼出來的大齊天子
  • 黃巢起義失敗被殺,幾十位姬妾歸唐僖宗所有,處置方式令人不齒
    當時黃巢喊出的口號十分響亮,他口口聲聲說著起義是為了百姓謀福利,所以黃巢在攻進長安的時候開始鎖定當地的達官貴人,黃巢命令手下掠奪他們的財富,對他們進行大肆殺戮。黃巢還霸佔了這些官宦人家的女眷,當時黃巢將幾十名美人據為己有,她們無法反抗,只能聽之任之。
  • 宋江敢笑黃巢不丈夫,如果他知道是誰殺了黃巢,還能笑出來嗎?
    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這是宋江在潯陽樓血的第二首反詩,有讀者說這首詩根本就不合轍押韻,也有精通音律的說,籲讀作噓,跟吳、夫同屬姑蘇轍,宋江這首詩雖然屬於打油體,但在轍韻上還算湊合。且不管姑蘇轍還是懷來轍,反正寫這首詩的絕不會是什麼忠臣,因為黃巢造了唐朝的反,並間接導致了大唐的滅亡。宋江想比黃巢做得更徹底,就說明他也想把宋徽宗趙佶的龍椅掀翻。
  • 晚唐hold帝—唐僖宗,為啥對黃巢起義不上心?他是真沒想到會輸
    以往的歷史教科書曾告訴我們,晚唐時期的黃巢起義,以摧枯拉朽之勢,動搖了整個大唐王朝的統治
  • 秦宗權師法黃巢,闢邪劍譜重出江湖
    秦宗權的結局和黃巢差不多,當眾多高舉大唐旗幟的軍閥殺過來之後,秦宗權雙拳難敵四手,好漢架不住人多,經過一翻左衝右突,終於撲街了。對此,誰也別說黃巢不行,秦宗權不行,處於這種位置上,誰也不行啊。朱溫可以站穩腳,那是因為朱溫舉起了大唐的旗幟,如果朱溫敢繼續高著黃巢的大旗,朱溫也會撲街的。因為,四面八方的軍閥全過來打你,你再牛也不行啊。
  • 人吃人的黃巢起義到底有多恐怖
    據說黃巢起義義軍在以人肉為軍餉,人吃人現象到處可見。黃巢之亂禍延大唐半壁江山,導致唐末國力大衰。直到公元884年黃巢之亂被平定而結束,歷時25年嗎,沉重地打擊了唐朝的統治,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黃巢出身鹽商家庭,善於騎射,粗通筆墨,少有詩才,「黃巢五歲侍翁,父為菊花連句,翁思索未至,巢隨口應曰:『堪於百花為總首,自然 天賜赫黃衣。
  • 與大唐榮辱與共的大明宮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權力中樞和國家象徵。以下是對大明宮簡單的介紹。公元618年,大唐建立,定都長安,以太極宮為皇宮。公元663年,大明宮建成,從此成為大唐帝國的權力中樞和國家象徵。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六月長安城淪陷,大明宮也落入叛軍手裡。公元757年,收復長安城。公元796年~845年,大明宮修繕和增修部分建築物。
  • 耿精忠幫助清廷鎮壓藩王,還剿滅鄭經,為何卻被凌遲處死
    雖然這些藩王為清朝立下不少戰功,但對於皇帝來說,他們始終是個威脅。所以當除掉鰲拜之後,康熙就決定削藩。在這件事上,平西王吳三桂的反應最為激烈,他立馬決定起兵造反,同時拉攏其餘藩王。
  • 為何唐末皇帝們要死磕李克用?河東—大唐王朝生死存亡的最後底牌
    黃巢一路殺入長安,長安周邊,昔日的藩鎮小弟們紛紛反水、跪的跪降的降,自己這個老大,已經淪為了前任。 擊敗黃巢,將其趕出長安之後,其他節度使都是搏了名爵上的虛名,唯獨李克用憑藉功勞,被朝廷冊封為太原尹、北京留守、充河東節度使,得到了最實惠、最豐厚的好處。 河東的得失 這個職位對於李克用來說,垂涎已久,當初他們父子倆跟朝廷鬧掰,雙方鏖戰許久,為的不就是河東這個地盤嘛。
  • 黃巢起聲勢浩大,最終卻難逃失敗,是不是因為唐朝依舊強大
    這是黃巢曾經憤慨之中寫下的一首詩,黃巢起義聲勢浩大,而當時唐王朝已經步入下坡路,為什麼黃巢沒有建立一個新的大一統的王朝呢?我們可以從黃巢起義的過程當中,從聲勢浩大到偃旗息鼓之中尋找答案。黃巢因善於騎射,粗通筆墨,少有詩才,所以被家族寄予厚望,其家族全力資助黃巢求學、科考,這種成長環境使得青年黃巢產生了某種使命感和優越感,他身上既有那時候讀書士子的優越感,又有出身商籍的自卑感,這種情況使得他在落榜後,不再屑於參加科考,而使他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報復心理。
  • 黃巢背後掩蓋的真相:一場慘絕人寰的驚天殺戮
    可是此時黃巢又使出了無恥的伎倆,第一是賄賂,第二是「投降」。賄賂當然是真的,但是投降是假的。張璘和高駢減慢了進攻的速度,緩了緩節奏。這給了黃巢一個難得的喘息機會,黃巢利用這個空隙迅速北渡淮河。然後偷襲張璘部,張璘戰死。此時,各路節度使都已經以為黃巢被高駢所滅,也以散去。聽聞黃巢又死灰復燃,再來圍剿已無可能,而且個藩鎮之間也存在著極大地矛盾,所以都不願再來和黃巢較量。
  • 黃巢起義有多少人,佔領了多少地方,黃巢最後結局如何?
    黃巢是個秀才,有人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黃巢造反,幾乎就成了,只是個人格局還小了點,為人過於殘暴,故功敗垂成。僖宗乾符二年(875),黃巢響應王仙芝起義時,不過親屬8人,加入王仙芝後,所部也不過數千,而在短短5年之後的廣明元年(880),取代王仙芝成為義軍首領的黃巢便攻破了長安,其時他的軍隊已達60萬人。
  • 大唐最後十位詩人:一個個如雷貫耳,帶走了整個時代
    然而,「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卻成為一個永遠無法兌現的承諾。 據學者考證,在李商隱入川的當年春夏,王氏不幸病逝,她沒有讀過《夜雨寄北》,也等不到與丈夫的團聚。這個出身富貴人家的女子,生前始終在悉心照料家庭,支持著失意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