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盧伊
整個2020年,無疑是屬於新冠病毒的。
作為冠狀病毒家族中的一員,同那些僅能引發一場普通感冒的前輩相比,新冠病毒更年輕,也更具威脅。
僅用不到一年時間,它便升級為全球第二致命的傳染病殺手,致使全球超4000萬人感染,100萬人死亡,並幾乎攪亂了整個世界。
同樣被攪亂的,還有安東尼·福奇這一年的工作與生活。
作為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即將80歲的福奇半輩子都在追蹤病毒和疾病暴發,並一直被視為全球抗疫的標杆人物。
但面對新冠,這位曾抗擊過愛滋病、非典、豬流感和伊波拉的老手也不得不承認,自己「從未見過哪種病原體(像新冠病毒這樣)有著如此廣泛和幾乎矛盾的表現」。
面對各方壓力,福奇始終堅持「以科學事實講話」的強硬態度,他曾多次呼籲公眾應保持社交距離,倡導政府加大核酸檢測和對密切接觸者追蹤的力度,並因在個別藥物能否有效治療新冠、疫情會否「自動消失」及如何恢復經濟生產等問題上,屢次與美國總統川普意見相左,遭到部分美國民眾的非難甚至死亡威脅。
2020年10月下旬,福奇罕見地以視頻演講的形式現身世界肺部健康大會。也許是因為接連遭遇川普染疫、部分美國上市新冠候選藥物被世衛組織「蓋章」無療效,及一新冠候選疫苗因現不明原因疾病而叫停臨床試驗等,福奇略顯疲憊,但思路仍保持敏捷。
演講中,他評述新冠病毒使人類正面臨「120年以來最嚴重的瘟疫大流行」,並對今年底有望研發出新冠疫苗表示「謹慎樂觀」。
針對新冠病毒如何發展成一場曠日持久的全球災難,人類又該如何渡過難關等疑問,福奇從全球視角也給出了如下答案:
我們正面臨120年來最重瘟疫
今年1月,我和同事曾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發表過一篇題為《冠狀病毒感染,而不僅僅是普通感染》的論文。我們絕不是想用這樣的標題來譁眾取寵,而是想向讀者指出新冠病毒的嚴重性。
過去幾十年裡,我們一直在應對冠狀病毒。目前已知的多種冠狀病毒中,一些可以感染蝙蝠和其他動物,還有一些會致人染病。
其中,4種人類冠狀病毒較為常見。幾乎每年冬天,我們反覆經歷的普通感冒中,約15%-30%都由這幾種病毒所致。它們相對溫和,幾乎沒有例外。
但直到2002年,我們經歷了第一次冠狀病毒大流行,它被稱為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或SARS,最早在中國暴發。病毒從蝙蝠轉移到果子狸身上,再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由此傳染給人,並在人群中傳播,致全球超過8000人感染,近800人死亡。
這是真正的瘟疫大流行。但由於當時所採取的公共衛生措施,SARS疫情被遏制住了。
十年後的2012年,我們遭遇了第二次冠狀病毒大流行。另一種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病毒出現在沙烏地阿拉伯,並由蝙蝠途經駱駝傳給人類。與「非典」疫情相類似,這一嚴重的冠狀病毒大流行持續了約一年半,就被公共衛生措施控制住了。
而今,我們遭遇了第三次冠狀病毒大流行,它最早於2019年12月底被人們發現,並於次年1月經分子生物學方法被鑑定為新冠病毒。
自1918年西班牙流感暴發以來,我們曾經歷多場瘟疫,但這次卻大不相同。新冠病毒大流行已成為過去120年裡最為嚴重的一場瘟疫,導致全世界超過4000萬人感染,超過100萬人死亡。其中,美國是目前全球受災最嚴重的國家,全國累計800萬例確診感染,21.5萬人死亡。
新冠病毒是一種呼吸道病毒,它可存在於呼吸道飛沫甚至氣溶膠中,這些飛沫非常微小,小到可在空氣中停留數秒鐘,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就能夠使人感染,尤其是在密閉空間裡。但由於空氣流動,新冠病毒不易通過接觸被汙染的物品表面而實現傳播。
此外,新冠病毒也可在血液、精液、眼分泌物等體液中存留,只是其傳播作用暫未可知,可能不是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寵物還有動物園裡的展覽動物也極少被感染,我們認為它們在人類傳播中並不起主要作用。
新冠病毒的傳播風險,與接觸病毒的途徑、持續時間及病毒載量有關。當人們不使用口罩等個人防護用品,家庭、郵輪、監獄、醫療機構等場所都更易出現病毒傳播。尤在人員密集且通風不良的地方,新冠病毒空氣傳播的風險也將大大增加。人們甚至無需咳嗽或打噴嚏,只做一些簡單的事情,如大聲說話、深呼吸或唱歌等,就能實現病毒傳播。
現在已有一些防止新冠病毒感染和傳播的方法,如勤洗手、戴口罩、與人保持6英尺(約183釐米)以上的社交距離,以及儘量避免到人員聚集的場所,尤其是室內,畢竟戶外活動總是比室內活動安全得多。這些我曾在公開場合反覆說過多次,現在它們仍值得再次提及。
全球第二致命傳染病風險不容忽視
若觀察感染新冠病毒後的臨床表現,你會發現它與流感樣症候群非常相似。大部分感染者會發熱、咳嗽、疲乏,還有相當比例的人出現厭食、氣短和肌痛等症狀。此外,還有部分患者出現呼吸道症狀前,會喪失嗅覺或味覺,這一現象與流感不同。
但與許多病毒感染不同的是,約40%-45%的人被病毒感染後沒有症狀,成為無症狀感染者。一些模型研究顯示,很大一部分新冠疫情傳播,都是由無症狀感染者傳給健康人導致的。
無症狀感染者的出現會導致人們對新冠肺炎的理解陷入混亂,因為它對一部分人而言非常溫和,幾乎像是從未存在過一樣,但同時在另一些人群中又擁有極高的死亡率。
確診患者中,高達80%均為輕症或中等症狀,他們無需住院治療,或接受其他特殊的醫療幹預即能緩解。重症或危重症患者佔比僅為15%-20%,多份研究顯示,需機械通氣患者的病死率多在數個百分點到25%之間浮動。
特定醫療條件中,老人和一些基礎疾病患者出現嚴重症狀的風險更高,如癌症、糖尿病、慢阻肺、高血壓、各種心血管疾病患者,甚至也包括超重和吸菸者。
新冠病毒不僅能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嚴重症狀,隨著我們對疾病本身和症狀的了解越來越多,我們發現其他器官也會受病毒影響。
如對心肌炎或其他功能不全的心臟病患者,新冠病毒有時會導致猝死。病毒還會影響神經系統,在一些情況下,患者會出現毛細血管微血栓或血栓栓塞現象,這會導致神經障礙和中風。還有患者會出現急性腎損傷。
對兒童感染者,新冠病毒則會導致一種非常嚴重且罕見的小兒多系統炎症症候群,後者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川崎病。一些兒童感染新冠病毒數周后,就會因出現這一嚴重的炎症反應而住院治療。
此外,新冠肺炎還有一個最令人不安的特徵,它會給不同族裔感染率帶來巨大差異。以美國為例,與白人和亞裔相比,非裔、拉丁裔美國人和印第安人的新冠感染率更高。受工作性質影響,後者常在社區前線工作,並與他人接觸,這不僅使他們暴露在更高的感染風險中,由於他們也更易患有其他疾病,一旦被新冠病毒感染,出現潛在併發症的機率也很高,更易導致嚴重後果。
疫苗有望於年底問世
為應對新冠肺炎,如瑞德西韋、地塞米松等藥物,有的已經過部分國家推薦或緊急授權使用,正在一線發揮效用,還有如其他抗病毒藥物,及免疫調節劑、採自康復期患者血漿的單克隆抗體等,也有望抑制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其療效有待通過臨床試驗驗證。
其中,瑞德西韋是一種直接的抗病毒藥物。在對包括美國在內的10個國家的隨機雙盲對照試驗中,同安慰劑相比,使用瑞德西韋可明顯縮短肺部受累住院患者的康復時間。目前,該藥已獲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新冠疾病治療指南推薦,可用於特定新冠患者的治療。
2020年9月24日,中國北京,一名科研人員在實驗室,參與研發新冠病毒肺炎的疫苗。
地塞米松則為一種常見的皮質類固醇。英國一項納入6000餘名新冠患者的初步臨床試驗顯示,對需要機械通氣的危重症患者,使用該藥後,患者28天死亡率可顯著降低。由於對新冠危重患者有救命作用,地塞米松現在已廣泛用於重症患者治療。
疫苗研發方面,美國已投入數十億美元,並採用一種戰略方法,協調各方力量達成協議,建立共享數據的安全檢測委員會,來檢查臨床試驗主要和次要終點的各項數據與免疫參數,從而為6款新冠候選疫苗的研發工作提供直接或間接支持。
這6款候選疫苗採用不同的技術路線。如Moderna公司及Biontech與輝瑞公司分別研發的核酸疫苗,這是目前疫苗研發領域的一種新技術,牛津大學與阿斯利康公司、楊森製藥公司及默克公司則研發不同的病毒載體疫苗,Novavax公司和賽諾菲公司則進行重組蛋白疫苗研發。
其中5款疫苗已進入III期臨床試驗,受試者總數為3萬-6萬人不等。根據當前試驗進展情況估計,到今年11月或12月,我們就能知道是否將會有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問世。
需要強調的是,沒人能保證我們一定能獲得一款安全有效的疫苗,但我謹慎樂觀地認為,基於動物模型和臨床試驗令人鼓舞的數據,屆時不止一款候選疫苗或能有望提供準確答案。
不管怎樣,我們終會得到答案的。
然後在今年年底和2021年初,我們將提前生產出預定數量的疫苗。儘管此時仍未確定這些疫苗是否安全有效,且或導致重大財務風險,但此舉能在不損害生產安全性和科學完整性的前提下,節省生產時間,以保證進入2021年後,我們即能開始向醫護人員和有潛在疾病者等最需要疫苗的人群,優先分發新冠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