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睡覺用熱水袋被低溫燙傷?電商:未發現質量問題,將送檢

2021-02-08 澎湃新聞
尹女士女兒所使用的熱水袋。 本文圖均為 受訪者供圖

在廣州的尹女士近日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反映稱,她父親去年11月在一電商平臺購買一款售價59元的充電式熱水袋,不到一個月,她14歲女兒在睡覺時使用該熱水袋時被燙傷,傷口至今未痊癒,仍需用藥治療。

尹女士提供的照片顯示,其女兒的腿部有一處明顯的潰爛傷口,診斷結果為燙傷。尹女士說,醫生曾說,該傷口系低溫燙傷。

尹女士和熱水袋的賣家北極絨家居旗艦店多次協商,未達成一致。尹女士稱,北極絨家居一位客服曾表示,燙傷是使用不當導致,熱水袋不能睡覺時使用,賣家願意書面道歉,並提供150元的補償。

這樣的和解方案,尹女士沒有接受。她認為,熱水袋的出售頁面沒有使用注意事項提醒,產品疑存在質量問題,且孩子的治療已花費數百元,還得繼續治療。

3月11日,涉事電商平臺一位公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平臺正在積極協調處理此事,經內部核查,熱水袋的產品質量、資質等合規,未發現問題,將把熱水袋送檢,預計7個工作日出檢測結果。此外,已經為尹女士辦理退款手續,賣家正在和尹女士協商補償事宜。


母親稱女兒睡覺時被熱水袋燙傷

去年11月底,尹女士父親在一電商平臺購買了一款熱水袋。產品頁面介紹,該熱水袋售價59元,充電防爆,溫度不超過65度,「暖腳暖身暖手」。

尹女士老家在湖南岳陽,她的女兒在老家讀書。據尹女士介紹,去年12月,一天晚上11點,她14歲女兒上床睡覺,用已充好電的熱水袋取暖,導致其腿部燙傷。就醫數天未見好轉,家人才把女兒被燙傷一事告訴尹女士。

尹女士表示,女兒睡覺時用熱水袋,導致腿部被燙傷。

尹女士提供的照片顯示,其女兒腿部的傷口直徑超1釐米。相關診斷結果顯示,傷口為燙傷。

尹女士說,醫生告訴家屬,傷口是低溫燙傷。公開資料顯示,低溫燙傷指身體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的物體所導致的燙傷。

尹女士的女兒就醫診斷書

事發後,尹女士和賣家、電商平臺有過多次溝通。尹女士透露,北極絨家居的一位客服曾表示,熱水袋沒有質量問題,燙傷是使用不當導致,該熱水袋不能直接接觸皮膚,且不能睡覺時使用。同時,賣家願意書面道歉,並提供3倍售價共計150元的補償。

尹女士拒絕了該和解方案。她向澎湃新聞表示,熱水袋的產品頁面無任何使用注意事項;其女兒當時有穿睡衣,並未直接接觸皮膚;熱水袋不能睡覺時使用,這和公眾的認知、使用習慣相違背;治療已經花了數百元,後續還得繼續治療。

尹女士說,她拒絕上述和解方案後,涉事賣家就沒聯繫過他們。

澎湃新聞瀏覽該款熱水袋在電商平臺的頁面,其中沒有使用注意事項提醒,未提及熱水袋不能直接接觸皮膚、不能睡覺時使用。

澎湃新聞以消費者的名義諮詢涉事賣家客服,客服回覆說,熱水袋很安全,睡覺時也可以使用,但充電時要把熱水袋放平,充好電後再使用,其使用說明書會隨熱水袋包裹一同發貨。

電商平臺:未發現熱水袋有質量問題,將送檢

對此,北京積水潭醫院燒傷科副主任醫師寧方剛向澎湃新聞表示,秋冬天、春天等天氣比較冷的時候,低溫燙傷是比較常見的,多是艾灸、熱水袋導致的。發生低溫燙傷時,溫度不會特別高,但接觸時間長,如人睡著了,像溫水煮青蛙,整個皮膚都被燙熟了。其傷口特徵是,傷口的面積很小,但特別深,多是二度、三度以上的燙傷。在治療上,低溫燙傷的治療周期較長,很可能留下疤痕。

寧方剛表示,照片上的傷口符合低溫燙傷,也和尹女士講述的原因相符。尹女士女兒的燙傷應是三度燙傷的創面,像這種燙傷,不難治療,但保守治療的話,又需要較長時間的治療,往往要幾個月才能痊癒,而且會留疤痕。

尹女士告訴澎湃新聞,3月11日,女兒再一次去看醫生,醫生表示,傷口恢復較慢,暫時看是沒傷到骨頭,應該不會留下後遺症,但極可能會留下明顯的傷疤,具體情況得看後續治療,若疤痕太明顯,可能還要做雷射祛疤手術。

就上述事件,澎湃新聞聯繫北極絨家居,截至發稿時未獲得回復。


3月11日下午,涉事電商平臺一名公關人員回復澎湃新聞稱,正在積極協調處理此事,經內部核查,熱水袋的產品質量、資質等合規,未發現問題,計劃把熱水袋送檢,預計7個工作日出檢測結果。

上述公關人員表示,目前,已經為尹女士辦理退款手續,賣家正在和尹女士協商補償事宜,但雙方在補償金額方面尚未達成一致。

尹女士告訴澎湃新聞,媒體介入後,事情又有了新進展。3月10日,她接到北極絨家居相關負責人的電話,對方稱,熱水袋的質量沒有問題,但考慮到發生了燙傷,賣家願意道歉,並提供一定的經濟補償。

據尹女士介紹,北極絨家居想一次性解決,先後提出補償3000元、5000元等,她都沒有答應。尹女士的考慮是,女兒的燙傷已花費數百元,但後續仍需治療,存在不確定性,具體賠償金額得看後續治療情況。尹女士說,她不要補償,提出賣家負責治療即可,但賣家未接受。

3月11日下午,尹女士再次接到北極絨家居相關負責人的電話。據尹女士稱,對方提出,熱水袋質量無問題,送檢也是無問題,而且送檢費用不低,還不如把送檢費用省下來用來補償,尹女士未接受這一方案。

相關焦點

  • 睡覺用熱水袋小心低溫燙傷 敏感人群使用最好包層布
    燒傷的機制就如同「溫水煮青蛙」一般,臨床稱為低溫燒傷。  隨著冬季到來,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熱水袋、暖寶寶等取暖設備,更要注意防範低溫燒傷帶來的傷害。  【案例】  老人睡覺用熱水袋竟然造成三度燒傷  60多歲的老王(化名)就曾因為低溫燙傷導致嚴重後果,再不敢用身體直接與熱水袋接觸。
  • 暖寶寶、熱水袋、電熱毯……當心這些燙傷的兇器!
    我們有暖寶寶、熱水袋、電熱毯、暖腳腳墊、暖手聖「蛋」等一大批神器。便宜、方便攜帶、保暖持久,冬季必備。實在不行,咱還有熱水杯和堅強的意志力!所以,入冬,我們不怕。不過呢,這些保暖好物,好用是好用,但卻有危險。比如熱水袋,用的時候覺得溫暖舒服;可第二天醒來,發現腳莫名其妙起泡了——原來,是被熱水袋燙傷的。
  • 冬季格外小心,低溫也會燙傷人體!
    入冬以後,天氣變冷,人們睡覺時喜歡在被窩裡用暖水袋、暖寶寶取暖,由於入睡後皮膚敏感度降低,若緊貼熱水袋的位置長期不換,第二天醒來就會發現局部被燙起了一個水皰,這就是低溫燙傷。二、什麼人容易出現低溫燙傷易被低溫燙傷的人群,一般是晚上睡覺不易醒或感覺減退的人,以患糖尿病、脈管炎或腦卒中後遺症、長期臥床的老年人尤為多見,該類人群夜間入睡後,肢體感覺遲鈍,發生燙傷還未自覺,往往是燙傷到了很嚴重的程度才被發現。
  • 當心「低溫燙傷」!暖寶寶和熱水袋千萬別這麼用
    天冷了,不少人用上了暖寶寶和熱水袋,但是要當心低溫燙傷,嚴重時會傷及皮膚真皮深層、皮下深部組織、燙傷嚴重時可深達骨質,萬一燙傷後該怎麼做?一起來了解吧↓低溫燙傷一般指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的熱源,造成皮膚的損傷。
  • 蘭溪:暖手寶熱水袋 冬季取暖當心低溫也會燙傷
    浙江在線-蘭溪新聞網1月15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徐楨瑾 通訊員 王菊花)南方人過冬沒有北方的暖氣、地暖,除了空調以外,怕冷的人一定離不開熱水袋、電熱毯、暖寶寶貼、「小太陽」等取暖神器。但在使用這些取暖器的時候,千萬要小心低溫燙傷。
  • 熱水袋灌進開水後炸裂 常州8歲兒童被燙傷
    據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新聞空間站》報導:說到取暖,北方靠暖氣,南方則靠神器,熱水袋、電熱毯、暖寶寶等是比較常見的「取暖神器」,但是如果取暖不當,也容易造成燙傷,大家可要當心了。常州8歲的小孫同學比較怕冷,晚上睡覺媽媽都會給他準備一個熱水袋,誰知前幾天晚上剛躺下沒多久,熱水袋就炸了。家長說,當時把燒開的熱水灌進熱水袋之後就出事了。記者從醫院了解到,隨著冬季禦寒方式越來越多,因為焐熱水袋被燙傷前來就診的市民比以前少了,但這仍是每年冬季的常見問題,而且兒童燙傷的概率要明顯高於成人。
  • 晚上睡覺腳冷,她將熱水袋放進被窩,結果第二天腳上起了個大泡
    沒有暖氣的南方,過冬除了一身正氣,還有暖手寶、熱水袋、暖寶寶貼等「取暖神器」,保護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自己。這些東西是暖和了不少,低溫燙傷的事情也是時有發生。#低溫燙傷#一位朋友晚上睡覺腳冷,就灌了熱水袋,結果第二天起床驚呆了!一開始這麼大沒在意!慢慢就開始變大變圓!
  • 冬季取暖 當心「低溫燙傷」 不要用溫度過高的熱水泡腳
    隨著氣溫越來越低,人們開始使用暖寶寶、熱水袋、電熱毯等取暖物品。據媒體報導,已經有不少人在使用暖寶寶等取暖物品時被燙傷。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外科主任李蘭青提示,此類取暖產品的溫度雖然不會特別高,但如果使用不當,也很容易造成「低溫燙傷」。
  • 熱水袋突然破裂燙傷女童 醫院近期接連收治燙傷患兒
    本周末,鍾先生4歲的女兒甜甜(化名)準備午睡,正當甜甜接過媽媽灌好開水的橡膠熱水袋時,熱水袋瞬間從中間爆裂,滾燙的熱水噴湧而出落在甜甜的會陰部。媽媽立即抱起大哭的女兒衝到衛生間,用冷水衝淋降溫,簡單包紮後就帶著甜甜前往重醫兒童醫院就診,被診斷為Ⅱ度熱液燙傷。「可能是熱水袋使用時間太久,老化破裂。」
  • 冬天裡的一把火——警惕「暖寶寶」們低溫燙傷
    小旦旦上網一搜,發現這些溫度並不高的設備成了冬天最容易被忽視的燙傷「神器」:網友經歷@達裡亞如是說:我有一次嫌暖寶寶加熱速度不給力,直接貼在肚子的皮膚上,肚子肥肉多一直沒什麼感覺,等揭下來才發現燙了一個細長的水泡;@阿花-大難:供暖前熱水袋燙傷的疤痕還沒痊癒;@大王喵了個咪:我朋友沉迷艾灸,有一次時間太長了燙出兩個巨大的水泡;@一隻黑胖矮
  • 低溫也能燙傷?會!感覺不到的燙傷其實更可怕
    低溫燙傷是指機體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一般指44℃—50℃)的熱源,造成從真皮淺層向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的漸進性損害,損傷程度與接觸時間是正相關。有研究表明,當49℃的熱源持續接觸皮膚3分鐘,可導致表皮損害,超過9分鐘表皮將壞死;44℃的熱源持續接觸皮膚6小時,將導致皮膚不可逆損傷。
  • 捂熱水袋,大腿燙出水泡,天冷取暖當心燙傷!
    而且,更讓父母們感到意外的是,去醫院檢查後,發現燙傷情況比預想的還要嚴重。近來,蘇州市消防醫院每天都收治被熱水袋、暖手寶等低溫燙傷的病人。專家提醒說,低溫燙傷比人們想像的要嚴重得多,而且常常被人們忽略。冷空氣還將陸續到來,市民一定要提防「低溫燙傷」。
  • 央視曝光「傷人神器」:睡一覺就被燙傷,卻有無數孩子在用!
    尤其是為了不讓孩子凍著,更是把他們武裝到牙齒,但有一種隱患我們當家長的必須要注意,那就是「低溫燙傷」。央視新聞之前就曝光過,冬季低溫燙傷頻發,熱水袋成罪魁禍首,有不少人被意外燙傷。前幾天央視財經還提到,深圳市消費協會對十款熱銷家用美容儀做了測評,發現其中2款存在低溫燙傷風險。
  • 低溫燒傷——小傷口,大問題!
    而低溫燒傷是大家最容易忽視的。哪些會導致低溫燒傷呢?如取暖熱水袋、暖寶寶、電熱毯、地暖、壁飾電暖器、等取暖設備,還有保健應用艾灸、理療,如果使用不當易造成燒傷,甚至深度燒傷。60℃的溫度持續五分鐘以上時,也有可能造成燙傷,這種燙傷就叫做「低溫燙傷」。
  • 麵粉可以治燙傷?這些不靠譜的燙傷"秘方"你用過幾個?
    低溫燙傷(資料圖)貼著暖寶寶睡覺,醒來腿上燙傷一大片這兩天氣溫低,大家都在撓頭想點子取暖。蘇州姑娘李小姐買了很多暖寶寶,晚上睡覺前在膝蓋上貼了一片,打算驅驅寒。沒想到,一覺醒來,腿上竟然被燙傷一大片,還起了水泡。醫生說,這是低溫燙傷。萬一被燙傷了怎麼辦?近日網上流傳,燙傷後將傷口處放進麵粉裡,十分鐘後取出,不會出現灼傷的紅印或水泡。
  • 暖手寶、暖足貼、暖腳寶……新式取暖神器風靡潮人圈,年輕人低溫...
    16歲女孩用暖手寶燙傷手指16歲漢口女孩周銘(化名)是名高中生,冬天上課時手冷,她買了個小型暖手寶,只有巴掌大,握在手裡,溫度為60℃,可發熱四五個小時。她常一手握著暖手寶,一手翻書、做筆記,一坐就是半天。
  • 暖手寶、熱水袋...是冬季取暖,還是一場「文火烤肉」?
    ②而《低溫燙傷的特點與治療》中也談到:49℃熱源持續接觸皮膚3分鐘後可致表皮損害,超過9分鐘表皮將壞死;44℃熱源持續接觸6小時,可致皮膚不可逆損傷;在44-51℃時損傷程度與接觸時間成正相關。醉酒、麻醉人群因意識不清,也易發生低溫燙傷。記好3點避免低溫燙傷!1. 不要直接接觸比如,冬天取暖如果用熱水袋,請在熱水袋外面裹上毛巾,避免與皮膚直接接觸。2. 注意控制時間避免長時間接觸同一部位。
  • 低溫也能燙傷?會!感覺不到的燙傷更可怕
    這就是醫學專家所說的低溫燙傷低溫燙傷在冬季高發約佔冬季燙傷的三分之一什麼是低溫燙傷?低溫燙傷是指機體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一般指44℃—50℃)的熱源,造成從真皮淺層向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的漸進性損害,損傷程度與接觸時間成正相關。有研究表明,當49℃的熱源持續接觸皮膚3分鐘,可導致表皮損害,超過9分鐘表皮將壞死;44℃的熱源持續接觸皮膚6小時,將導致皮膚不可逆損傷。
  • 10歲男孩早上起來發現腿上有個水泡!天冷,這樣做孩子容易被燙傷|提醒
    不過,這些取暖設備如果使用不當,也會傷到自己,最近,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皮膚科就接診到不少被熱水袋等取暖設備燙傷的患者,10歲的冉冉(化名)就是其中一位。腿上冒出大水泡都是「貪暖」惹的禍幾天前,冉冉早上起來,突然發現自己腿上冒出個水泡,嚇得他連忙用手摳,把水泡摳破了。
  • 用這東西取暖,竟上了手術臺…注意!溫度不高也會燙傷
    深圳市兒童醫院骨科燒傷整形組副主任醫師熊竹表示:「我們曾經遇到過一個三度燙傷的孩子,就是用熱水袋在孩子身邊一直放著就燙傷了,皮膚已經全部壞死、發黑,形成了焦痂。這個孩子後來做了植皮手術。」這裡就不得不提起一個概念——「低溫燙傷」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45℃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感覺遲鈍或睡得沉的一些人,比如嬰幼兒、老人、癱瘓病人或醉酒者,緊貼熱水袋,部分皮膚就容易造成局部燙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