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聲音拍成電影-譚盾的女人秘訣

2021-02-08 譚盾

女人與女人的緣分是什麼?最貼心的是母女情,那是血濃於水的命緣。


譚盾把母親與女兒的「女書」拍成了電影,馬伊琍把母親與女兒的「血書」演成了戲劇。無論是馬伊琍的《找到你》,還是譚盾的《女書》,都是女人生命緣分的極限表述

催人淚下的《找到你》,讓人想起譚盾《女書》的第九部短片《女兒河》,它拍出了女兒通過歌聲想找到媽媽的故事

▲胡欣演唱女書-《女兒河》

「電影《女書》歷時五年

拍攝過程中

幾位女書老者

相繼離世

印證著女書文化的消逝」

2008年,譚盾深入湖南鄉間,歷時五年,將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創作成聲畫同步的電影:《女書》(為13部微電影、豎琴獨奏和交響樂隊而作)。他以珍貴的原生態影像為脈絡,追蹤當地女性群落的真實生活,探尋僅流傳於她們之間的隱秘文化。

▲NHK赴湖南山村跟蹤譚盾兩年

拍攝紀錄片《女書》

講述他如何用音樂解開女書文化的歷史密碼

該片獲芝加哥國際電影節大獎

精彩的《地圖》與《女書》同步推出

作為《女書》的姐妹篇

這是一部逝去的人遺忘的文化

找回來的聲音地圖

《地圖》:把天地的聲音拍

早在2003年,譚盾便以交響樂與視頻相融合的創造方式,將一手採集的原始傳統民間音樂素材與電影畫面完美打通,通過科技與傳統的對話尋找一種新的聲音表達觀念。

在湘西鳳凰古城的沱江河畔,他親自指揮和上演了大提琴及多媒體交響協奏曲《地圖》

▲《地圖》湘西演出實況

當晚,三萬名從未聽過交響樂的當地少數民族觀眾,生平第一次觀看了這樣感動人心的音樂會,對於他們而言,流淌在血液裡的聲音以從未有過的形式,從新被帶回到了靈感的源頭,如同落葉歸根。

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採集的原始聲像素材經過作曲家的整理、拼貼,與現場的交響樂遙相呼應,融為一體。

▲吹奏蘆笙的侗族民間藝人

《女書》與《地圖》,將於本月18日19:30分在北京音樂廳由譚盾指揮中國交響樂團演出。本場音樂會是這兩部在藝術本源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聲音電影問世近20年來,首次同臺呈現,對觀眾來說將是一次非常難得的聲音經歷。

《女書》中的豎琴獨奏由費城交響樂團的首席豎琴、柯蒂斯音樂學院豎琴教授伊莉莎白.海恩擔任,這位豎琴演奏家在古典音樂界有著「豎琴大使」的美譽。

中國最優秀的青年大提琴演奏家之一莫漠擔任此次《地圖》的大提琴獨奏。

莫漠的父親莫五平,曾是中國優秀的當代音樂作曲家之一,亦是譚盾在中央音樂學院的湖南老鄉。莫五平的音樂具有豐富的線條和新穎獨特的旋律走向;兼具強烈的戲劇性,擅人聲與器樂的組合,極力挖掘人的真情實感。

莫漠三歲時,莫五平便因病撒手人寰。二十多年過去了,當年不諳世事的幼童已長大成人,並在母親的培養下成為優秀的大提琴演奏家,他繼承父親的遺志,在音樂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地圖》排練

莫漠與中國國家交響樂團

舉行《女書》《地圖》音樂會的這一天,10月18日,恰是莫五平的忌日,《地圖》這一首尋根的回歸之曲,是兒子回饋給父親最值得記憶的獻禮。


我不想得到太多,而失去最根本的——莫五平創作感言

譚盾的中國三部曲

《地圖》《女書》《敦煌》

影響了全世界

十年前,譚盾結束在臺灣的演出後,去到當地的誠品書店,被一本書深深吸引:上世紀50年代建國初期,一群女人跑到北京說要見毛主席,她們說的話十分怪異,無人能聽懂,找來的語言學家也無人能譯,因此她們被送到了精神病院。

▲女書村的女書傳人們

不久這件事便傳到了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他們結合世界各派的語言學家進行研究,發現這是世界上僅存的一種由女人創造,僅在女人中流傳的文字,由此,江永女書,慢慢揭開了她神秘的面紗。

▲記載著女書文字的秘扇

流傳在江永縣上江圩鎮一帶婦女之間的獨特漢語書寫系統,通過母親口傳心授給女兒的方式流傳,是獨特的文化現象。

 

女書字體纖細修長,呈「由右向左略有傾斜的長菱形體勢」,也因此被形象地稱為「長腳蚊」。

 

女書起源至今是不解之謎,有研究表明與甲骨文有密切關係,還有一種說法是近代封建社會沒有權利受教育的女性聚在一起,發明了這種文字。

 

女書一般記載在自製的紙本、扇面、布帕上,也有編譯成漢字的唱本,以婚姻家庭、社會交往等與婦女息息相關的生活為主要內容,其作用為自娛自樂、抒情言志等。

譚盾被這種源於家鄉湖南的神秘文化吸引,在得知女書面臨著絕跡的遺憾現狀後,他決定親自前往當地,搶救女書,還原女書,為我們的母親和姐妹譜寫一座聲音的紀念碑

▲譚盾與女書傳人胡欣等

他蟄伏鄉間尋找女書傳人,親自收集和拍攝消逝中的女書文化實事及與之相關的原始音樂素材

▲為收集生動的畫面

譚盾親自爬上高牆架機拍攝

譚盾說,「世上誰最懂母親的淚?自己的女兒。世上誰最懂女兒的苦?自己的母親。女書是世上唯一的由母親口授相傳給女兒的一種傳唱文字」。

▲《女書》首演之際

女書傳人驚喜地出現在樂團與觀眾面前

令在場的每個人都感動不已


江永女書是專屬於女性世界的心靈投影,她的存在形式不僅有語言與音樂,還有書法、繡花、織帶、環境和建築,除了母親與女兒在閨房間的密語、頌歌,女書的載體多為婦女的隱私物品,並貼身存放。

▲刺繡有女書文字的女性用品


低吟悲苦境遇的私記本,詠誦遠嫁思鄉心切的秘扇,在孤獨中寄託著惺惺相惜老同(姐妹)之情的手絹,批判父權控制而又只有她們才能讀懂的紙本,皆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江永村培元橋

是女兒聽尋和思念母親的心橋

譚盾的《女書》不僅為這一瀕臨失傳的中國傳統文化而作,更是為女性而作。

▲譚盾在撰寫女書

在田野裡構思、醞釀音樂的創作和視聽影像的結構,最終將這種「沒人聽得懂」的語言置入交響樂載體。

▲翻看珍貴的女書私記本

作品分為13個段落,對應13個場景,通過三重對位關係影視之間的時空對位音樂與影視之間的對位古老女書與未來之音的對位保持故事性的關聯。

▲《女書》第二樂章《母親的歌》

母親何靜華與女兒浦麗娟對唱《訓女詞》

以此傳承家庭、道德、生命繁衍的文化

樂隊演奏作曲家以女書為主題創作的現代音響,是古老文化被賦予社會性解讀的再創造,與此同時,微電影播放作曲家在江永縣拍攝的原生態畫面,視頻記錄了當地婦女的真實生活,她們以女書文字書寫詩歌,以女書語言吟唱曲調,是最生動民間藝術活化石

▲《女書》第四樂章《哭嫁歌》

女兒遠嫁,連哭三天三夜

一條哭溼的圍巾連接著母女情

影像代表「過去」,音響指徵「未來」,二者由豎琴(譚盾認為這是最具女性氣質的樂器)作為嫁接的橋梁,彼此連接,展開時空對話

▲江永女書村


譚盾坦言,儘管女人村的女人流盡了眼淚,為什麼她們的歌聲和現實生活還是那麼浪漫?那是因為每天母女、姐妹相聚時唱寫女書、繡畫女書的美好時光,給予了她們另外一個如夢的美麗現實和精神王國……女書文字中記載的美麗和浪漫,如同一本眼淚之書流淌在我的心裡

▲譚盾與僅存的幾位女書傳人

譚盾回憶關於《地圖》的創作淵源:那年冬天我從北京回老家湖南採風。在土家族的一個村子裡,我遇到一位能用石頭敲出音樂的老人。他敲擊、搓揉不同的石頭,奏出不同的節奏和音高。

▲譚盾與當地民間藝人在一起

探討吹木葉、打溜子、儺戲等民間藝術的奧義

更神奇的是,每段石樂後,他拋出手中的石頭,石頭落地,總能排列出《易經》中的某種卦相。他古老而原始地吟唱著與天、地、風、雲交談,和前生、來世對歌。當時我被震傻了,真覺得這位「石頭老人」就是我要尋找根籟的地圖。

▲能歌善舞的湘西姑娘們

二十年後,應邀為波士頓交響樂團和大提琴家馬友友創作交響協奏曲時,我想起了這位「石頭老人」,並再次回到了湖南的土家村。純樸的鄉民卻告訴我「石頭老人」已帶著他古老的音樂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我當時很悲傷,老想著:能不能把已經逝去的人再找回來?能不能讓好的音樂永不消逝?

於是,我重返湖南「聽音尋路」,想繪出我心裡的地圖,想找回「石頭老人」和他那永遠不應消失的音樂……

▲譚盾與馬友友排練《地圖》

觀看龍仙娥演唱《飛歌》的錄像

10月18日晚,在北京音樂廳,譚盾將攜中國交響樂團,結合將深度紀錄和真實還原的民間音樂,以獨奏與錄像,獨奏與樂隊,樂隊與錄像,文字與聲音及多軌聲像之間的競奏對話方式,演繹一場多層次、多維度、跨時空的立體景觀式音樂盛宴。

音樂與聲音的電影:《女書》《地圖》

譚盾與中國交響樂團音樂會

指揮:譚盾

大提琴:莫漠

豎琴:伊莉莎白.海恩

2018 年10 月18 日19:30

北京音樂廳

www.tandun.com


每月視聽推薦

1.12月9日,應中央音樂學院邀請,將舉行譚盾 武俠 四部曲室內樂音樂會,屆時將同步首發該作品DVD。《武俠》四部曲室內樂總譜,已由上海音樂出版社於「2018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期間重磅出版

2.(0』0」-11』14」)譚盾指揮法國國家交響樂團:德彪西 狂想曲-薩克斯管與交響樂團(獨奏:Fabrice Moretti)


3.(11』14」-20』05」)譚盾指揮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德彪西 狂想曲-單簧管與交響樂隊(獨奏:Olivier Patey)


4.(20』06」)譚盾指揮布達佩斯Concert Orchestra:巴託克 神奇的滿大人

 

譚盾·近期音樂會預告·節選


10月18日:中國交響樂團2018-2019音樂季,譚盾指揮中國交響樂團,在北京音樂廳舉行音樂電影—《女書》《地圖》音樂會(豎琴獨奏:伊莉莎白/大提琴獨奏:莫漠)

11月2日-3日:香港新視野藝術節,譚盾指揮香港管弦樂團暨合唱團、呂貝克國際合唱學院,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慈悲頌》亞洲首演

11月16日:譚盾攜敦煌古樂團在休斯頓舉行由美國亞洲協會主辦的《敦煌聲像視聽音樂會》(反彈琵琶樂舞:陳奕寧、施文卿/壓腳鼓:榮辰初)

12月9日:中央音樂學院將舉辦譚盾《武俠音樂歷史定位學術報告》及《武俠》四部曲室內樂音樂會

2019年2月9日:洛杉磯150周年城慶之際,享譽世界的指揮家杜達梅爾將在洛杉磯迪斯尼音樂廳,指揮洛杉磯愛樂樂團舉行《慈悲頌》美國首演

相關焦點

  • 譚盾:電影和音樂的組合就像男女之事
    但是我們之所以被一個電影吸引,就是因為其中男男女女的故事。假設電影裡沒有了男人和女人,那還有人會看嗎?譚盾為什麼我要寫電影音樂?自從看了日本導演黑澤明的《亂》,我發現電影和音樂都是相通的:音樂可以成為影像——而印象,也可以成為音樂。
  • 譚盾:大音希聲達天下
    譚盾一直記得,在拍《臥虎藏龍》的時候,李安悄悄跟他說,「你可不可以用音樂告訴觀眾,他們兩個人相愛了,但我不能說,我說了人家會恨死我的。」有些視覺語言不能傳達出的意味,聽覺語言反而可以,譚盾把這個形容成,「音樂,就是形斷意不斷」。後來譚盾接連和張藝謀、馮小剛合作了《英雄》、《夜宴》兩部電影,組成了他個人的《武俠三部曲》。
  • 譚盾|最會玩音樂的「瘋子」告訴我們人生一定要有夢
    2000年,《臥虎藏龍》電影上映,學校組織看這部電影,當時我被如水墨畫般的畫面吸引,夜色中的紫荊城,大漠孤煙,翠綠的竹海。再看《臥虎藏龍》是被譚盾的配樂吸引著去看的,才覺年少不走心。人心比江湖的刀光劍影更險惡。藏在心中無法表達的壓抑、算計等情愫才是最致命的。譚盾用音樂把身不由己、悲苦寂寥的內心江湖原原本本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 劉曉慶:譚盾愛慕我才做電影音樂
    緋聞不斷 容貌不老 語言勁爆  雖說「範爺」威武,但畢竟她們這代年輕女星不曾發表過什麼傳世名言,從這一點上講,劉曉慶才是中國幾代人記憶中無法淡忘的明星,那句「做女人難,做名女人更難」至今為人樂道,配以她彪悍的人生,再品味,更感麻辣。
  • 譚盾,一個大時代下的瘋子
    這晚,譚盾和國家交響樂團一起,演出武俠四部曲《臥虎·英雄·夜宴·復活》。譚盾和李安共同認為:歌劇是原始的電影,電影是未來的歌劇。 譚盾與李安的第一次聚會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紐約。那時的紐約,陳逸飛、陳凱歌、譚盾、李安……華人精英薈萃。「馮小剛在那拍《北京人在紐約》,張藝謀也是紐約常客,他最喜歡吃紐約的蕎麥麵,每次都叫兩碗。」
  • 觀音的感悟——直覺譚盾視覺音樂
    ,他的音樂跨越了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音樂界限,2001年譚盾為電影《臥虎藏龍》,所創作的音樂,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獎」,這讓更多音樂圈之外的中國人,知道了「譚盾」的名字。電影是一個視聽藝術,而譚盾為這部電影所創作的音樂,無論是從作曲技巧上還是音樂風格上,都與唯美的畫面達到了完美的統一,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很通俗,而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很通俗的藝術,所以說《臥虎藏龍》的配樂使得很多不大聽得懂古典音樂、交響樂的人開始傾聽他的音樂、理解他的音樂,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音樂的魅力和證實了中國音樂的實力。事隔一年,譚盾的名字隨著電影《英雄》鋪天蓋地的宣傳,而再一次成為了大眾話題。
  • 譚盾玩「陶樂」 製造《大地之聲》
    屆時,除了指揮大師阿巴多和琉森節日管弦樂團將為中國觀眾奉獻四場精彩的音樂會外,著名音樂家譚盾也將領銜琉森音樂節的另一支「核心」樂團馬勒室內樂團在9月23日為中國樂迷帶來一場充滿東方色彩的「音樂盛宴」。   作為享譽世界的華裔作曲家,譚盾的足跡可謂遍布全球,但談起琉森這座瑞士小城,譚盾還是形容「漂亮得不得了,是瑞士最可愛最有靈氣的城市」。
  • 【獨家】李安「好基友」譚盾:做自由的巫師
    最近這半年來,譚盾帶著「武俠三部曲」在全國各地巡迴演出。排練的時候,他用帶些禪意的指法指揮,他為自己的做法給出的解釋是,「武俠音樂用這樣的指法來指揮,厚重中有清澈,深邃中有飄逸」。武俠三部曲是譚盾為電影《臥虎藏龍》(2000)、《英雄》(2002)、《夜宴》(2006)所做的配樂,實現了武俠電影配樂的自主性與影像互補性的完美結合。
  • 當《莉莉安》遇上譚盾
    她治好了以後說自己得病的時候感覺自己的身體裡出現了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他們相愛,她在旁觀。後來這個男人走了,這個女人瘋了一樣找他,得病的這個女人於是也很痛苦。宋冬野聽了故事覺得很有意思,就寫了這首歌。所以莉莉安是這位女性朋友臆想出來的女人,不顧一切的尋找曾經摯愛。
  • 譚盾攜手杭蓋樂隊,搖滾吧,巴赫!搖滾吧,交響樂!
    譚盾、杭蓋樂隊、巴赫,這三個關鍵詞撞擊在一起,將產生什麼樣的火花?10月10日晚,一場名為《交響搖滾·巴赫宇宙》的音樂會將在東方藝術中心上演,這是作曲家譚盾攜手杭蓋樂隊第四年的合作。譚盾認為,杭蓋是一支「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與靈魂和先鋒精神」的樂隊。他們在當下的時代發出獨屬於自己的聲音,而交響樂則一直在捍衛古典的純正,「交響與搖滾、懷舊與未來的對話」正當其時——交響樂也需要搖滾精神。2017年,譚盾和杭蓋樂隊就曾聯手上海交響樂團,在上海夏季音樂節獻上了一場足以掀翻屋頂的交響搖滾。
  • 譚盾:「從《武俠三部曲》到《敦煌·慈悲頌》,是我的心路歷程」
    1月8日晚,由譚盾指揮,作為珠海華發中演大劇院開年首場演出的《敦煌·慈悲頌》在珠海奏響。這也是2021年珠海迎來的首位「音樂大咖」。從歌劇《秦始皇》到電影《臥虎藏龍》,從《水樂》到《網際網路交響曲》,譚盾創作了諸多經典,也曾斬獲格萊美音樂獎、奧斯卡金像獎等諸多獎項。而對於《敦煌·慈悲頌》,譚盾稱之為「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敦煌·慈悲頌》取材於絲綢之路上敦煌壁畫中的故事。
  • 譚盾與遊戲音樂,一場從符號到意義的「實驗」
    雨水打斷了耳機裡的巴赫,譚盾摘下左耳耳機,聽到河對岸禪院裡的晚課。巴赫和禪頌讓譚盾感覺到一種」連接「:絲綢之路的那一頭跟絲綢之路的這一頭,通過聲音的橋梁,給連起來了。「這滴水到底從何而來?」在朱家角古鎮散步的譚盾低頭思索。思索的結果是一座「水樂堂」的建成。譚盾和日本設計師磯崎新團隊共同對禪寺對岸的老宅進行改造。
  • 譚盾「開講」水樂堂 左耳巴赫,右耳禪鍾
    吹紙、撕紙、抖紙、拍紙袋等行為發出的聲響,紙傘、紙扇等紙製品……這些構成了有機音樂作品《紙樂》的符號,靈感源於譚盾的家鄉湖南。「湖南道士會用紙來做音樂,而現在很多地方卻只剩下燒紙錢一種聲音了。」
  • 音樂家譚盾受聘西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澎湃新聞記者從西北師範大學方面獲悉:12月25日,西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舉行譚盾先生客座教授聘任儀式。西北師大校長劉仲奎為譚盾頒發客座教授聘書,西北師大副校長鄧小娟主持聘任儀式。我國四位著名歌唱家黃英、吳虹霓、王傳越、王雲鵬和音樂學院全體師生參加。
  • 譚盾給貴州的這份驚喜出圈!(後附譚盾DVD獲獎名單)
    在此次貴陽音樂會的曲目選擇上譚盾也花了一番心思。《水樂》作為這場音樂會中的重頭戲,在創作過程中,譚盾曾特意前往貴陽香紙溝進行採風。現場則由中國樂壇新生代青年打擊樂獨奏家榮辰初擔任《水樂》打擊樂獨奏。優美空靈的歌聲,仿佛跨越歷史長河流淌來的聲音,讓觀眾大呼「完美」,「震撼」。譚盾、龔琳娜彩排中《波萊羅舞曲》是1928年,舞蹈演員伊達·魯賓斯坦委約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為其創作一部舞劇音樂。
  • 譚盾攜《敦煌·慈悲頌》全球巡演首次來蘭州
    本網記者 張蘭琴 文/圖譚盾,由電影音樂「武俠三部曲」《臥虎藏龍》《英雄》《夜宴》被國內外大眾熟知。曾創作歌劇《秦始皇》等諸多享譽世界的作品,包攬了包括威尼斯雙年展藝術終身成就金獅獎、葛萊美獎、奧斯卡獎等在內的多項世界頂級藝術獎項,被譽為「國際樂壇最重要的十位音樂家之一」。
  • 俠之樂 海之聲 譚盾之藥 譚盾大手筆串起青島「珠鏈」「音藥周...
    7月20日,由青島交響樂團主辦的「2020青島·譚盾音藥周」正式開幕。在5天的活動中,譚盾大手筆串起1907電影博物館、八大關景區、西海岸、棧橋人民會堂,以青島的人文「珠鏈」展現他的音樂理念,把他的「俠樂」系列、自然系列以及最新的抗擊疫情作品《武漢十二鑼》展現給樂迷。
  • 譚盾貴陽奏響「自然之聲」展現人與自然的融合
    原標題:譚盾貴陽奏響「自然之聲」展現人與自然的融合 著名指揮家、作曲家譚盾21晚登陸貴陽大劇院舉行「聆聽自然·保護自然」音樂會。作品《水樂》《心經》讓海內外樂迷聆聽自然之聲、感受歷史文化。
  • 讓武漢銅鑼引發世界共鳴 譚盾新作全球首演
    知名音樂家譚盾攜其新作《聲音寶塔——武漢十二鑼》(《武漢十二鑼》)在音樂會上閃亮登場,用鏗鏘有力的聲音為中國抗擊疫情鼓勁加油。能容納1800人的音樂廳座無虛席,一票難求。在舞臺上,兩面古銅色大鑼分立前排兩側,直徑超過1.5米,高大威武,格外醒目。還有10面大小不等的銅鑼錯落有致地擺放在音樂廳各處。
  • 譚盾:「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成年後的譚盾,越來越覺得母親的話有道理,他說:「當你喜歡藝術時,這個國家就會充滿了關愛、人情、人性,會對所有的山水、天空、大地都充滿了感情,這就是藝術的巨大力量。」李安憑藉這部影片獲得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獎項,而譚盾不僅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還摘得了葛萊美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專輯獎。二人在藝術上的追求不謀而合,同時也都經歷過紐約辛苦而充實的日子。馮小剛說,紐約是天堂,紐約也是地獄。「但對我來說,紐約很神奇,它像是一個夢想者的天堂,一個實驗藝術者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