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李安「好基友」譚盾:做自由的巫師

2021-03-01 中國企業家雜誌

導語

如果李安當年是在美國街頭流浪的李白,譚盾就是流浪的阿炳,他們都試圖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

中國企業家微信ID:iceo-com-cn

文_本刊記者 趙大偉 編輯_蕭三匝

譚盾眯著眼,笑著,一副雅痞相,透著鬼氣。在名利場打了這麼多年滾,他普通話還是菜,一開口,誰都能聽出來他是個湖南蠻子。關於他的口音,最近一次的笑話是,他參加央視《開講啦》節目,把撒貝寧念成了「傻貝寧」。

他57歲了,但看起來很年輕。每天早晨八點鐘,他起來趴在桌子上工作,如同打坐一樣。「一坐就是35年,從來沒停過」,譚盾說,音樂對他來說,就是宗教,因為它總是注視靈魂,注視道德,注視社會,注視人類。

今年中秋節,他去了一趟敦煌。在那裡,他不僅看了古老的壁畫,還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他參觀過一些目前尚未對外開放的洞窟,洞裡面居然有白骨,「那些人就在那裡等待夢想,一直等到成為白骨。我在敦煌4天,好像重新活了一回」。

當年漂泊在美國時,李安和譚盾是一對難兄難弟

他還見了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那是一個讓他感佩的人——她在大漠腹地堅守了50年,一輩子都用來看護國人的信仰和文化了。

他內心深處渴求信仰。他準備做關於絲綢之路的音樂,就是想以此找回丟失的信仰。

最近這半年來,譚盾帶著「武俠三部曲」在全國各地巡迴演出。排練的時候,他用帶些禪意的指法指揮,他為自己的做法給出的解釋是,「武俠音樂用這樣的指法來指揮,厚重中有清澈,深邃中有飄逸」。

武俠三部曲是譚盾為電影《臥虎藏龍》(2000)、《英雄》(2002)、《夜宴》(2006)所做的配樂,實現了武俠電影配樂的自主性與影像互補性的完美結合。10月25日,譚盾在國家大劇院又一次演繹了這部作品。

「我是盡了心血的。」如今再回去聽《臥虎藏龍》的音樂,譚盾說他依然能被感動。那部作品為他帶來了巨大的聲名。雖然此前他在1990年寫的《九歌》已經讓他在國際上贏得聲譽,但《臥虎藏龍》的影響力顯然大大超出音樂圈。此後,「很多不大聽古典音樂或交響樂的人,開始接近和理解我了。」

兩個星期,6000美元稿酬,這是譚盾當時創作《臥虎藏龍》音樂時的投入產出。李安找到譚盾時說,還有十天就要錄音,「我差點就自殺了!」為了拍電影,李安把房子都抵押出去了,李太太也不得不出去工作,以緩解家庭負擔。作為朋友,譚盾「憐憫」李安,到底把活兒接了下來。

彼時,李安和譚盾這一代在美國打拼的年輕人可謂惺惺相惜:如果李安是在美國街頭流浪的李白,譚盾就是流浪的阿炳,他們都試圖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兩人都窮,過年過節,啃個燒餅、喝碗羊肉湯就算是打牙祭了。他們此前沒有合作過。李安找譚盾,電影本身足夠出色,譚盾自然不能拒絕,「《臥虎藏龍》最最有意思的是它把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博大、容忍以及流暢寫出來了。」

為了寫這個曲子,譚盾第一次連續奮戰了24小時。寫完後,他在電話裡興奮地告訴李安:「我要用我的心唱給你聽!」李安靜靜地聽完,說:好!而等到馬友友用大提琴拉完一遍,李安轉過頭對譚盾說:比你唱的還好聽!

如此小的獨立製作能夠獲得奧斯卡,連譚盾自己也覺得這屬於「偶然事件」。「作為一個作曲家,我的夢想是讓音樂成為無國界、跨領域的藝術。」他在奧斯卡頒獎晚會上說,「《臥虎藏龍》是一座橋梁,跨越了東西方文化、情感與動作、高雅與通俗,開始了一次多元文化融合的新旅程,這再一次證實了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蘊是我創作靈感的源泉。」

譚盾曾是個光著腳亂跑的狂野少年,唯一使他陶醉的只有音樂。在那個錯亂的年代,他看著自己的父母被遣送接受「再教育」,內心苦悶。20歲的時候,巴赫救了他。

「你站在一片廢墟之上,一切都被毀壞:家庭被破壞、文化被破壞。沒有人被允許觸碰任何西方的或者古代的事物。這時,你突然聽到了巴赫,它就像一劑可以醫治你所有苦難的良藥。」譚盾說。

他對音樂的迷戀始於五六歲。鄉下有人去世,總要請人做道場。「我就特別想做負責司儀的那個巫師,因為他什麼樂器都會,什麼語言都會。」他相信巫師真的可以溝通人與鬼神。這不完全是迷信,哲學家李澤厚、史學家餘英時都曾深入探討過「巫」的歷史作用。在他們看來,中國文化正是通過「巫」實現了「軸心突破」。

譚盾念念不忘在湖南農村插隊時的經歷。16歲的他被分配去種西瓜,有一天,他被生產隊長嚴厲訓斥了一頓,因為他看到那一片瓜地後,一口氣偷吃了6個瓜。他用了兩年的勞動來償還這6個西瓜的帳,直到返城,隊長還告訴他,他還欠隊裡兩個西瓜呢。

那其實是譚盾最開心的時光,「那時的生活成為了我創作音樂的底氣。」那時候,他經常聽農民唱一些古怪的調子,晚上點著火把學當地農民的「鬼戲」,他把它們都記錄了下來。「與其說我當了兩年農民,不如說我那兩年在無憂無慮地與土地對話。」

這一段日子,後來被他活靈活現地運用在他為音樂界著名的「克羅諾斯弦樂四重奏」而寫的《鬼戲》中。1996年的這場演出的表現形式轟動了音樂界,西方人由此目睹了中國文化神秘的一面。在音樂界,譚盾越來越讓人們感受到了他的「鬼氣」。

三根弦的小提琴,在鄉村少年譚盾手裡拉了很多年。「當時沒錢配弦,一根弦要兩三毛錢,可以買幾十根油條,爸媽不給錢,」譚盾說,「也正是這根弦的缺陷增加我在其他方面的想像力。」

1978年,譚盾拿著自己少了一根弦的小提琴拉了一段自己譜的曲子《鐵牛進山了》,他模仿二胡上的滑指,演奏出了湖南民間用葉子吹出的聲音以及湘西打溜子的聲音。這種獨特的演奏方式也得到了老師們的青睞,22歲的譚盾由此成為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第一屆學生,他的音樂生涯開始了。

20世紀80年代西方文化思潮集中湧入中國,譚盾和他的同學們成為中國第一批先鋒音樂實踐者。他和郭文景、陳其鋼、瞿小松後來被稱為中央音樂學院「四大才子」。1993年,荷蘭導演專門找到了中央音樂學院78級作曲系畢業的這四位作曲家,拍攝了紀錄片《驚雷》。

在北京8年,他獲得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碩士學位,為劉曉慶主演的電影《火燒圓明園》創作了音樂《豔陽天》,以交響曲《風雅頌》贏得了國際作曲大獎,舉辦了譚盾中國器樂作品專場音樂會。他因此被認為是中國先鋒音樂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紐約是造就天才的地獄。」多年後譚盾這樣說。1986年,揣著30美元,譚盾到了紐約。他住在格林威治村,那裡是美國反主流文化的大本營,住著眾多藝術家、詩人和反叛的作家。「全世界的人,無論是天才,還是笨蛋,都在這個地方聚集。」陳丹青、陳凱歌、馬友友、李安等人都在那裡,他們都很年輕,也很窮,但充滿抱負。

譚盾要為生計忙碌。學校有獎學金,但是租房子買書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他的一天往往這樣度過:凌晨三四點鐘起來在大街上拉琴,這時候大街上有各種各樣的醉鬼和情人,陳凱歌和陳逸飛都是他的保鏢;白天在學校讀書,晚上做功課、打工。他在哥倫比亞大學餐廳裡洗碗,配合著巨大轟鳴的洗碗機,一洗就是兩三千個碗。

站在大街上拉琴的時候,他不認為自己是個純粹的賣藝人。他曾經跟一個賣藝的男孩搶地盤,久而久之,二人成了朋友。十多年後,譚盾已經功成名就,一次偶然路過當年的那片街區,他發現那男孩還在拉琴,不禁心酸起來。他去跟那個已長大的男孩打了個招呼。「你到哪裡去拉了?」男孩子問。「我在林肯中心那邊。」譚盾回答。他不忍心戳破這個誤解。

「你決定做藝術家的時候,必須要把自己當作藝術家來看待。」這句話啟蒙了譚盾,引著他最終走出街頭,走進大劇場和音樂廳。「我在街頭拉琴時候的感覺跟我站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的感覺是一模一樣的,只不過環境變了,也許其他的方面都變了。」

到美國留學對譚盾來說是「一條孤獨而令人興奮的路」,他帶著「為國求學」的使命感,在美國讀完了博士。

「狂放不是罪惡。」譚盾說,50歲那年,他還想帶著小提琴去月球上演奏。他教兒子學鋼琴,就鼓勵他「你是大師」;如果兒子要學藝術,他對他的第一要求就是要「狂」。「如果李白不狂,哪來的李白?如果中國人不狂,哪來鄭和下西洋?很多創作劣等藝術品的人是不狂,但他沒有想像力。」

1996年,譚盾曾創作了一部名叫《馬可·波羅》的歌劇,該劇為他贏得世界音樂界最高榮譽——格文美爾古典作曲大獎。該劇音樂包含了從京劇到馬勒的多種音樂元素。他在劇中試圖用「馬可·波羅的四條神秘之路」來講敘自己的故事。他喜歡把自己比作中國版的馬可·波羅,「我當年從北京到紐約的那種感覺,就跟幾百年前馬可·波羅從義大利到中國的感覺一樣。」

就像褪不去的湖南口音一樣,譚盾的音樂植根於湖湘文化,鬼氣、放浪,但又理性、現實。「作為湖南人,與其說是漂流於世界文化與世界的地域之間,不如說我把世界五大洲都當作洞庭湖看待。音樂對我來說並不存在東西方的區別,只是別人認為我的元素出自東方,而載體用了西方的樂隊。其實這和東西方沒有關係,真要說有什麼關係的話就是我一直所說的:1+1=1。」譚盾說,「『加』是一個誰都會的簡單行為,而這個『=1』的過程包含了很多技巧和個人風格。」

「直到我把西方音樂學得很好的時候,在表達感情的時候,我越發覺得自己內心深處是一個湖南的農民。」譚盾說。

在中國當代音樂創作史上,圍繞譚盾及「新潮音樂」產生過幾次爭論,在1986年的一份《現代音樂思潮對話錄》裡,譚盾與他的同窗葉小綱和瞿小松曾聊起過東西方音樂的不同。

「中國人看交響樂隊和外國人不同,外國人可以感受到各種手法的運用,而東方人能從龐大的交響樂隊中發現安靜是個什麼東西。上百人的樂隊,就一個木魚在那裡敲的時候,鐺~鐺~東方人容易察覺到這一點。」譚盾說。

「說得太好了!中國藝術很注意留白。」一旁的瞿小松叫好。

在紀錄片《驚雷》裡,譚盾坐在船上,小船緩緩行進在沱江上,婦女們在河邊用棒子敲打著洗衣服。譚盾面對著鏡頭繪聲繪色地講述:「你聽,這像不像爵士?」兒時的記憶向著譚盾撲面而來,他曾行走在紐約哈迪遜河、巴黎塞納河邊,總想起這水是從湖南那裡緩緩流來。

近十年以來,譚盾的音樂也越發在傳統文化上做文章,從利用水、紙、石頭來做樂器,到吟唱「女書」(世界上唯一一種女性文字)。他覺得音樂學院的教育只局限於對近兩百年來西方音樂的傳授,而他在湖南感受到的音樂,是四百年到七百年左右的民俗音樂,而當他敲打編鐘的時候,聽到的是兩千年的聲音。

「音樂的學習是永遠不斷的,是比較性的,是考古性的,也是人類學性的。音樂是靈魂深處的獨白,藝術家永遠在自己的領域裡自由思考。」譚盾說。

相關焦點

  • 譚盾,一個大時代下的瘋子
    譚盾和李安時常天馬行空地聊天,從音樂到電影,但從來不說合作的事。譚盾覺得李安可能擔心他的音樂過於瘋狂的實驗性,放在他電影裡,不安全。有一次喝茶聊天,李安問譚盾最近時間怎麼樣,譚盾說在寫交響樂,也順便問導演「《臥虎藏龍》打算找誰搞音樂?」「你來寫啊。」李安總是冷不丁地說話,沒有藝術家看上去的激情。
  • 譚盾:一個出其不意的李安
    就像馮小剛說的:紐約是天堂,紐約也是地獄。但對我們來說,紐約很神奇,它像是一個夢想者的天堂,一個實驗藝術者的樂園。在那你能見到來自全世界的" 神經病",很年輕,又很艱苦,比如說陳逸飛剛開始在洗汽車,李安帶孩子做保姆,我在地鐵裡拉小提琴,艾未未在劇院裡當跑龍套演員。白天我們為牛奶麵包各自為戰,一到晚上,我們聚在一起談理想,"吹牛"。
  • 譚盾:那時,李安帶孩子做保姆,我在地鐵拉小提琴
    作者譚盾 整理編輯田藝苗的田 我和愛人(女的)一起看完李安的《斷背山》,感動極了,喜歡極了……回想起來,我和李安在紐約相識已經十幾年了
  • 譚盾「開講」水樂堂 左耳巴赫,右耳禪鍾
    「盾伢子」在湖南鄉下長大,童年第一個目標是當巫師,記憶中,在紅白喜事上師儀的巫師,「什麼樂器、語言都會,可以通過去、通未來」。 「巫師很有意思,前腳在吃麵條,後腳眼淚就出來了,然後一把白酒一噴,火一點,就是噴火的神仙,吹拉彈唱樣樣都會,每次都通過極漂亮的音樂來講述祖輩們天天講的鬼故事,小時候聽得心驚膽戰,但聽多了發現,這就是我想幹的!」
  • 譚盾:大音希聲達天下
    他們的日子過得很苦,譚盾就在街上拉小提琴賣藝,中秋節的時候他們坐在中國城一個廢舊倉庫的房頂,把天上的月亮想像成月餅,一人吃一口。一起的還有李安。李安一直和譚盾聊音樂,譚盾形容自己是「下層街頭流浪的中國阿炳」,李安則是「在街頭流浪的中國阿炳」,後來李安想做一部武俠片,他想探索「俠」內心深處的空間到底有多大,他會和譚盾聊如何用音樂表達這個空間,有時候從下午聊到晚上,連燈都忘了開。這部武俠片就是《臥虎藏龍》。譚盾和李安想要尋找的不是傳統港臺武術片那種外表的音效,而是內心深處的撞擊,京劇裡的打擊樂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 譚盾|最會玩音樂的「瘋子」告訴我們人生一定要有夢
    ,包括中國,廣泛被認知,應該是通過他為電影《臥虎藏龍》所做的配樂,他也因此囊獲多個獎項,奠定了他在音樂圈的地位。讓人難以想像的是,當時李安找到譚盾,讓他做《臥虎藏龍》的配樂時,只給了譚盾10天的時間去完成16首曲子,而且必須涵蓋搭配紫荊城、戈壁灘、竹林三個不同場景的三種不同風格的樂曲。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譚盾依然高質量完成了作品,馬友友的演繹,更是將大提琴深沉內斂的音色表現得淋漓盡致,牽動人心。
  • 獨家專訪丨譚盾:每次到貴州,都有回家的感覺(完整版)
    今晚20:00,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譚盾【聆聽自然保護自然】音樂會將在貴陽大劇院奏響。而在音樂會前的排練間隙,譚盾接受了動靜主播王媛媛的獨家專訪。在與譚盾團隊的溝通下,我們特意把專訪地點選在了音樂廳的舞臺上。在各種樂器的包圍下,在譚盾最熟悉的指揮臺旁,譚盾跟媛媛聊起了許多他背後的音樂故事,以及他與貴州的諸多緣分。例如貴州的山,貴州的水,貴州人的甜甜蜜蜜,在譚盾眼裡,這都像是在聽大自然的竊竊私語,為他的音樂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 書摘 他說,電影是李安唯一的夢想,而家庭是他唯一的守護
    當 Ang 在校園裡遇到 Jane(李安的妻子林惠嘉)的那一刻,真的是遇到天使了,一輩子的守護神給他遇到了,相護相守,世界上的榮華富貴都是次要,這才是真真實實的人生。Jane 是一個絕頂智慧的女人,李安那麼紅,但你看 Jane 把他們的家保持得多好,把兩個孩子石頭和阿貓教養得多好,真不容易呀。
  • 譚盾:「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譚盾一生獲獎無數,其中與李安合作的《臥虎藏龍》可謂是雙贏。李安憑藉這部影片獲得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獎項,而譚盾不僅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還摘得了葛萊美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專輯獎。二人在藝術上的追求不謀而合,同時也都經歷過紐約辛苦而充實的日子。馮小剛說,紐約是天堂,紐約也是地獄。「但對我來說,紐約很神奇,它像是一個夢想者的天堂,一個實驗藝術者的樂園。
  • 譚盾: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譚盾一生獲獎無數,其中與李安合作的《臥虎藏龍》可謂是雙贏。李安憑藉這部影片獲得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獎項,而譚盾不僅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還摘得了葛萊美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專輯獎。
  • 譚盾+呂思清+莫漠+牛牛,這場音樂會的陣容,絕對是王炸級別!
    2001年李安攜《臥虎藏龍》奔赴奧斯卡獲得十項提名最終捧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獎項在世界影壇上掀起了一股中國武俠的颶風伴隨著這部影片獲獎的還有譚盾,他憑藉《臥虎藏龍》的配樂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譚盾老師分享與李安、張藝謀、馮小剛三位大導演合作的逸聞趣事,暢談心中的武俠江湖。✎呂思清、莫漠、牛牛以演奏家的角度解讀曲目,帶領大家提前走進《臥虎藏龍》《英雄》《夜宴》的音樂世界!
  • 李安:探索新的技術讓電影更自由
    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大師班開講  李安:探索新的技術讓電影更自由  羊城晚報記者 王莉  8月25日,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重磅活動電影大師班正式開講,首位亮相的電影大師是著名導演李安,主題為《東方表達與數位技術》。
  • 劉曉慶:譚盾愛慕我才做電影音樂
    緋聞不斷 容貌不老 語言勁爆  雖說「範爺」威武,但畢竟她們這代年輕女星不曾發表過什麼傳世名言,從這一點上講,劉曉慶才是中國幾代人記憶中無法淡忘的明星,那句「做女人難,做名女人更難」至今為人樂道,配以她彪悍的人生,再品味,更感麻辣。
  • 夜話丨譚盾:讓夢想回到夢想的源頭
    我總覺得要變化,一直等這個人走到我面前,聽到他說:「誰叫譚盾?」我當時「砰」的一下就跳起來,把我自己剛剛插好的特別漂亮的田全部毀掉,瘋狂地跑上去,我說:「我就是譚盾。」他說:「我告訴你一個很不幸的消息。」我當時一下愣了,我還以為他告訴我喜訊。他說:「湖南京劇團去洞庭湖巡演,演員和樂隊兩艘船,但是樂隊的那艘船沉沒了,我們沒有樂隊了。現在我們在全省召集年輕的(音樂家),聽說你是個年輕有為的『巫師』。」
  • 感謝好基友,做個聖誕餅乾賀卡送給你
    做餅乾的時候忽然想起來樓主結婚時收到的好基友的禮物,當天忙的暈頭轉向也沒打開看,第二天看到時候真的是感動的稀裡譁啦,那些關於美好的青蔥歲月的回憶瞬間就湧了出來
  • 俠之樂 海之聲 譚盾之藥 譚盾大手筆串起青島「珠鏈」「音藥周...
    這是對譚盾音樂創作歷程的精彩剪輯,也體現了他寄托在國風、國樂中的時尚元素、浪漫情懷。譚盾表示,在疫情讓人與人、國與國割裂的情形下,希望藉助音藥周為全世界的人注入一劑「良藥」,帶大家重新擁抱自然,治癒心靈。譚盾和青島交響樂團演奏人員一起為演出進行排練。
  • 久聞大名的震撼大片,範·迪塞爾主演《最後的巫師獵人》
    今天為您呈現的是一部玄幻電影,最後的巫師獵人,故事發生在一個超自然的巫師世界,作為世界上最後一個女巫獵人,大塊頭800年前曾與巫後大戰。並且打敗了他,卻也被巫後詛咒,成為了一個老不死也打不死的人。這真的是個詛咒嗎親?怎麼像是祝福呢?
  • 譚盾:電影和音樂的組合就像男女之事
    譚盾為什麼我要寫電影音樂?自從看了日本導演黑澤明的《亂》,我發現電影和音樂都是相通的:音樂可以成為影像——而印象,也可以成為音樂。所以有時候我們聽著音樂會想到電影畫面,看電影的時候同樣也會想到音樂。黑澤明《亂》劇照音樂家是自由的武滿徹曾經給一部很棒的電影配樂,這部電影講的是在禪和愛的面前該如何取捨。而他從一種阿拉伯的嗩吶中找到了對佛陀與愛情的選擇。
  • 從世博到演藝大世界,譚盾《秦始皇》中國故事再放異彩
    隨著活動持續推進,5月20日,美琪大戲院將放映譚盾的歌劇《秦始皇》。這是譚盾另一部特別重要的作品,透過高清影像,我們將再一次見證中國旋律、中國故事在世界舞臺大放異彩的高光時刻。早在1996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就邀請譚盾為院團創作一部歌劇。不管是在古典音樂界還是在電影界,譚盾都有頗高的國際知名度。作為中央音樂學院「四大才子」之一,畢業後他赴美求學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88年,他在美國舉辦了個人作品音樂會,成為第一個在美國舉辦個人音樂會的中國音樂家。
  • 觀音的感悟——直覺譚盾視覺音樂
    但是,當我來了之後,哇,非常不同,它給你一種對這件事情,完全不同的認識,非常不同,或許我也能做這樣的曲子。但是你知道,這需要有對新事物創造的能力。我覺得,我已經開始想一些關於這樣的視覺音樂作品了。我想嘗試,這會非常有趣的。」]主持人:「你喜歡中國式音樂麼?」被採訪者4:「有一些中國式音樂我很喜歡,比如像帶鼓這種音色的中國音樂,因為有一些片段非常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