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的感悟——直覺譚盾視覺音樂

2020-09-04 碑莫亭

善淵茗廬雜記 ·觀音的感悟——直覺譚盾視覺音樂(採訪筆記)

他是中國先鋒音樂的代表人物,他以一曲《臥虎藏龍》問鼎奧斯卡,他的作品始終伴隨著批評和質疑,他就是譚盾。

出生於湖南農村的一個普通的家庭,因為對音樂的熱愛,1978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並取得作曲碩士學位,1986年他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隨後獲得音樂藝術博士學位,1999年因歌劇《馬可波羅》,獲得格萊美作曲大獎,譚盾對世界樂壇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他的音樂跨越了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音樂界限,2001年譚盾為電影《臥虎藏龍》,所創作的音樂,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獎」,這讓更多音樂圈之外的中國人,知道了「譚盾」的名字。電影是一個視聽藝術,而譚盾為這部電影所創作的音樂,無論是從作曲技巧上還是音樂風格上,都與唯美的畫面達到了完美的統一,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很通俗,而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很通俗的藝術,所以說《臥虎藏龍》的配樂使得很多不大聽得懂古典音樂、交響樂的人開始傾聽他的音樂、理解他的音樂,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音樂的魅力和證實了中國音樂的實力。事隔一年,譚盾的名字隨著電影《英雄》鋪天蓋地的宣傳,而再一次成為了大眾話題。也許是長期生活於西方,並且長期面對西方觀眾從事創作,譚盾在音樂上始終很注重東西方文化的結合。在電影《英雄》中,譚盾請來了西方最浪漫的小提琴演奏家伊薩克·帕爾曼,不但讓他的小提琴與中國的古琴對話,而且他還把一把小提琴裝上二胡的琴弦,讓帕爾曼用一些民樂的指法,演奏一些具有馬頭琴音色的旋律。並且請來日本著名的鼓童,演繹音樂中極具東方色彩和儀式感的鼓樂。在看過《英雄》這部電影之後,你會覺得《英雄》在大場面、畫面色彩與質感上的確具有大片的氣勢,而譚盾為其中的配樂,與張藝謀的風格具有驚人的一致性。

由於譚盾堅持在聲音藝術上的不斷探索,他被認為是中國先鋒音樂的重要代表人物。尤其是近年來,譚盾在他的音樂作品中,加入了大量的視覺元素,除了把中國古老的巫文化帶入現代交響樂演奏外,他以《水樂》、《紙樂》和《陶樂》為代表的有機音樂系列,和多媒體系列《地圖》等作品在藝術界也頗受關注,並且曾在世界眾多重要場所展演。

這次譚盾將在上海舉辦他的第一次個人藝術展覽《譚盾音樂視覺》,我們作為受邀媒體,能夠與眾多藝術界、文化界的朋友們,一起去感受譚盾先生音樂作品的藝術魅力,自然也感到十分榮幸。幾經周折,我們終於找到了這次個展的現場,位於上海外灘的滬申畫廊。

走進位於上海外灘三號的滬申畫廊,《譚盾音樂視覺》展覽的醒目標題,以及一架鑲在牆上的舊鋼琴告訴了我們,譚盾這次是在鋼琴上尋找創作靈感了。參加展覽的鋼琴還真是特別,要麼就是破舊不堪的,要不就是已經支離破碎的零件。原來譚盾在某個學校的倉庫裡,發現了這些已經廢棄的鋼琴,然後用他的藝術靈感,或是重現鋼琴原本的音質,或是

重新改裝鋼琴。於是出現了這一幕幕以「解體—重建—再生」為主題的多個鋼琴裝置作品。

譚盾把這次展覽比喻為一部三幕歌劇,而在進門處那裡鑲在牆壁上的鋼琴,就是這部充滿震撼力量的歌劇的序幕。

繞過牆壁一進展廳,首先映入我們眼帘的就是這個在地面分別用廢棄的鋼琴拆解下來的白鍵、黑鍵、琴槌圍成的九個圓弧組成的環形圖案,圓弧中間分別擺放了來自7架鋼琴的鋼板和鋼弦。譚盾把這一布置稱作是歌劇的第一幕——「解體」。他說:「鋼琴作為一種樂器,曾經發出無數美妙的音色,美化著人們的生活。但是一旦廢棄,就是一堆垃圾。這些部件這樣組合起來,具有視覺的功能和聽覺的想像。」

為了能夠讓現場的嘉賓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的視聽音樂的現場質感,譚盾還特別邀請了上海音樂學院打擊樂團在他將舊鋼琴拆卸重組構成的圓型新樂器上演奏即興打擊樂。強勁有力的音符隨著樂手打擊手法的改變,而不斷撞擊著觀眾的心房,我想這大概是歷史上最獨特的一場打擊音樂會了。在欣賞演出的同時我們突然發現,譚盾也非常專業地舉起了手中的攝像機。

在這些來自上海音樂學院打擊樂團的樂手們的演出中,我們發現了一位演奏非常投入,以至於把手都打破了的小夥子。因此在演出結束後,我們也特別的採訪了他。

被採訪的打擊樂手:「音樂,我認為無論是古典也好,是現代也好,都是發自人內心的。那麼我們在這樣一個場合裡面,我們所接收到的是譚盾的音樂,他發自內心的音樂,我能感受到他的音樂。所以我們也能根據他的音樂,自己根據這樣的場景,根據這樣的一種,一種場吧,出現我們自己的音樂。這音樂可能是歡樂的,也可能,也比較即興的,也比較,喜歡吧。」

繞過這個圓型的陣列之後,我們的目光被這個由鋼琴碎片對既成的小金字塔吸引了過去。據有關人士介紹,這個形狀代表了單純、抽象的創作理念和精神。在它身旁的投影屏上,我們可以看到在滾動播放著接替鋼琴的整個過程:譚盾和工人們有節奏地揮舞著榔頭,拆卸著外表已經腐朽的鋼琴。解體鋼琴的巨響和改造後鋼琴流暢清新的彈奏交替進行。重磅鐵錘下得發出震撼的貝多芬《命運》中的節奏。

在展廳中還有一部分鋼琴則被妙手回春,裸露的琴身安靜的置放於特定的位置,似乎有一種滄桑感。這些露出機械結構的舊琴經過修理後,有的琴裝上了彩色鍵盤,有的琴則裝上了鐵欄罩,有的甚至還安裝了電子裝置,可以在電腦MIDI的帶動下自動彈奏由譚盾創作的音樂和音響。譚盾說:「這些廢棄的鋼琴如今都恢復了本來的功能,每一架都能演奏,這就是比喻中這部歌劇的第二幕,也就是這次作品的第二個主題——重建」

看著這些鋼琴上黑鍵和白鍵的顏色顛倒變換,還有彩色琴鍵的設置,我覺得它們不但完全改變了我的視覺習慣,而且帶給了我一種對音樂色彩的全新體驗和感受。

根據譚盾對「解體——重建——再生」這第三個主題「再生」的構思,畫廊地面上的一角專門鋪上了鏡子,倒映出廊內鏤空建築的富麗堂皇。當我第一腳踩上去時,還真的嚇了一跳,生怕掉下去。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譚盾曾經指揮演出過的「水樂」的影像,而在它的旁邊,一架安裝了MIDI電子裝置的裸琴,正在用自動的琴聲與「水樂」聲相互應和著,暗示著「夢想和音樂的永恆」。工業化的視覺效果,與原始的自然之水形成了奇妙的對話。「解體——重建——再生」這個主題在水樂與鋼琴的對話中,完成了一個優美的輪迴。

上海不愧是一個國際化的時尚大都市,單是從當天到場的嘉賓身上,我們就可以得到印證。當天到場的嘉賓們,無論是「商務型」老外,還是我們中國藝術界的這些名流、名媛們,幾乎都打扮得非常得體。男士們都身著正裝,女士們則穿著各式各樣做工考究或藝術氣息濃厚的禮服。我們的編導們開玩笑的說,她們當時聞到了各種名牌香水的味道,那現在我們就去聽聽,他們對這場視覺音樂的感受吧。

被採訪者1:「譚盾的所作所為,有時候讓人匪夷所思,什麼叫音樂視覺,音樂是只能聽的東西,它怎麼能看得見,他曾經跟我說過歲月,包括戰爭,能夠摧毀所有的東西,但是唯獨摧毀不了的就是音樂。所以我覺得挺有意思的。」

被採訪者2:「比較新穎。」

主持人:「你覺得新穎是體現在什麼方面」

被採訪者2:是視覺給人一種強烈的感覺,然後混合了音樂的元素,會讓人覺得很不同,現代人在普通的音樂範圍之內,通常尋找另外一種表達方式,這是一種很好的表演方式,能給人以震撼,我覺得很好呀」

被採訪者3:「我覺得這很符合譚盾的風格吧,他的音樂,本身來說就是不同於一般傳統音樂,就有點另類的感覺」

主持人:「那你覺得另類的音樂,對於我們一般的觀眾來說,是否喜歡?是否接收?」

被採訪者3:「其實我覺得,另類就是說,如果他符合你的口味的話無所謂,其實另類只不過不是大多數人都能接受,或大多數人都能喜歡。他可能迎合了一小部分人,他的感覺,一小部分人就很喜歡他的東西。」

主持人:「那你覺得,符合你的口味嗎?」

被採訪者3:「我覺得還行吧?你要看情景來說的,比如說《臥虎藏龍》配的音樂我就很喜歡。」

被採訪者4:「您喜歡這個視覺音樂展嗎?」

主持人:「是的,我覺得非常有趣。你知道麼,來之前我並不確定,這裡是一個什麼樣的活動。但是,當我來了之後,哇,非常不同,它給你一種對這件事情,完全不同的認識,非常不同,或許我也能做這樣的曲子。但是你知道,這需要有對新事物創造的能力。我覺得,我已經開始想一些關於這樣的視覺音樂作品了。我想嘗試,這會非常有趣的。」]

主持人:「你喜歡中國式音樂麼?」

被採訪者4:「有一些中國式音樂我很喜歡,比如像帶鼓這種音色的中國音樂,因為有一些片段非常感人。比如是,譚盾先生為《臥虎藏龍》作的配樂。」

主持人:「您來自哪個國家?」

被採訪者4:「我從加拿大來,但是我在上海工作。」

主持人:「歡迎您來上海。」

被採訪者5:「音樂家本身是用音符,用聲音來發現自然最原始的美,他是在跟我們訴說他這方面的理想,而且我覺得,通過這方面,其實他是,我覺得跟他現在所做的(作品)《地圖》也是有點關聯的,他通過去發覺最原始的美,其實也在發現我們中國民間也甚至於包括整個世界,像非洲這些地方,一些原始部落裡面,不被我們知道的,快要失傳的,沒有傳承的這些原始音樂,這種文化他也是在不斷的發覺當中。其實這是對人類藝術的一種,很好的一種發現,一種傳播。我聽說他也設立了一個基金會,專門去拯救這些快要被淹沒的這樣一種藝術,一種很原始、很早的音樂,我覺得這也是件好事情。」

在這次的音樂視覺展中,我們在一面牆上還看到了譚盾的一系列首度曝光的非常有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的音樂手稿版畫作品。其中有《臥虎藏龍》音樂手稿,由張藝謀漫畫、譚盾配樂譜說明的《英雄》視聽劇本,以及譚盾2001年受國際巴赫學院紀念巴赫誕辰250周年之邀而作的《復活之旅》音樂手稿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他最近一直在紐約為歌劇《秦始皇》創作的部分音樂手稿了,又是親王 有是 張藝謀 離開了粉飾政暴的電影《英雄》這次譚盾將帶給我們一個怎樣的「親」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非常幸運的採訪到了本次展會原本不接受任何媒體採訪的譚盾。

主持人:「譚老師你好,我是從西安特意趕來的,能不能先給我們西安的觀眾問聲好。」

譚盾:「我很喜歡西安,而且我的很多靈感都從西安來的」

主持人:「您去過西安嗎?」

譚盾:「對,我剛去過西安,前兩個月我在西安」

主持人:「我知道您現在要重新創作《秦始皇》,我很想知道,您會融入哪些新的元素?」

譚盾:「第一個主要是,你知道那個時候,從李斯的記載上面,其實秦始皇對視聽的感覺,特別講究。所以,其實我們現在一直在探索視聽藝術的一個對味關係,那麼也希望從早期秦國音樂的一些整體裡面尋找靈感。那麼,特別是早期的陶呀、石頭呀這種,從記載裡面看到的。

主持人「一些古器。」

譚盾:「對。」

主持人:「那我很想知道,您本身是湖南人,因為我祖籍是湖南的。您不是西安人,但是您現在卻要創作一個跟我們西安有著那麼密切關係的一個歌劇。您覺得這個難度對您來說大嗎?」

譚盾:「我覺得沒什麼,我覺得倒是蠻好玩的。因為,多明戈男高音是美國人,結果呢,張藝謀是秦國人,那我是楚國人。你知道秦國滅了楚(國),但是最後,劉邦又把秦國滅了,最後是秦楚之間的這個情結,這個蠻有意思的,所以在這個合作裡邊,正好,一個秦國人,一個楚國人,來合作這個《秦始皇》,在兩千年以後啊,我覺得倒是蠻有意思的事。」

主持人:「您本身就是一個新聞人,那我很想談一下,關於今天的這樣一個視覺展出,您為什麼會選擇在上海呢?」

譚盾:「因為我整個鋼琴的視覺的挖掘和構想是從上海開始的,大概你們也看到我們的一些介紹,主要是我在一些場所發現了很多被遺棄的這些鋼琴。我發現這些鋼琴有一些非常發人深省的一些視聽感覺。這些鋼琴曾經跟千百個人都做過溝通交流,總覺得看到這些被遺棄的鋼琴以後,覺得有很多話還沒有講完。今天的這個視聽雕塑,就是通過『解體—重建—再生』鋼琴的一個過程來反映一個生命的結構,反映一個生命輪迴的一種結局、現象。」

主持人:「譚老師,我覺得現在有很多音樂家都有一種現象就是牆內開花牆外香。你們很多都是走向世界,再重新走向中國,能不能談一下這個問題。」

譚盾:「我覺得,對我來說根本就沒有牆的問題。我覺得,音樂其實它是一個非常非常寬闊的一個舞臺。其實就像我們在中國也可以聽到很多西方的音樂。那麼我覺得,必須要在西方也聽到中國的音樂。所以這個牆,實際上是一個非常人為的一個限制的觀念。除了這個牆是一個無形的牆,就像魯迅先生講的一樣。但魯迅先生是對這個牆的存在一種鞭打、諷刺。我覺得事實上也是這樣的。在創作中間,特別是對於中國人來講,我覺得中國人的創造性不要被無形的牆給束縛。」

雖然採訪的時間非常有限,但在最後能夠代表陝西,與譚盾本人做面對面的交流,這也算為我們此次的拍攝任務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回顧這場譚盾為我們營造的音樂視覺的現場,他以「解體—重建—再生」為主題,通過作曲、即興演奏、視頻拍攝剪輯等跨越領域的藝術手段,再運用色彩、光線、聲音與那些活動的影像的結合,使我感覺到整個展廳,似乎變成了一個可聽可看的巨大的樂器。也許有人認為這只是一場做秀,或是一種自我炒作,但其實當我們在聽、在看一部藝術作品的時候,不能僅從某個角度來說,它是一文不值或是無懈可擊的,因為不單單是音樂,藝術是一個非常自我的東西,它本身創造的價值就是尊重自我,它的欣賞價值也是尊重自我。

走出滬申畫廊,外面已是華燈初上,外灘的夜景一如我們想像中般的美麗,吹著陣陣清涼舒爽的海風,耳畔傳來陣陣黃浦江的水聲,竟仿佛也像一首悅耳動聽的音樂,我突然覺得其實音樂無時不在、無刻不在,只要你有充滿想像力的大腦和一顆善於發現的心,你就會聽到一個五彩斑斕的、色彩豐富的音響世界。

相關焦點

  • 譚盾:電影和音樂的組合就像男女之事
    譚盾為什麼我要寫電影音樂?自從看了日本導演黑澤明的《亂》,我發現電影和音樂都是相通的:音樂可以成為影像——而印象,也可以成為音樂。所以有時候我們聽著音樂會想到電影畫面,看電影的時候同樣也會想到音樂。,是音樂到畫面、畫面再到音樂,很難分清楚。
  • 譚盾:大音希聲達天下
    譚盾是湖南人,一直著迷於楚文化,清朝人稱讚《楚頌》,說「風流人去一千年」,而這段旋律已經流傳了超過2400年。譚盾已經是國際公認、享譽中西的音樂大師,但在創作中,他始終把自己看成一個普通人,去感悟生活,探索人性,「希望人們可以在音樂裡,找到精神的良藥。」滄海桑田,音樂和人性不變。譚盾說過,湖南人很複雜,「既鬼氣又浪蕩,既浪漫又高尚,既理想又現實。」
  • 譚盾與遊戲音樂,一場從符號到意義的「實驗」
    確認合作後,團隊成員接到譚盾從紐約發來的十幾條60秒微信語音。之前鮮有接觸遊戲的譚盾,向這些年輕人細心「請教」了關於《王者榮耀》的理念、特質。與以往的電影音樂和更個人化的嚴肅音樂創作不同,經歷過無數「大場面「的譚盾,在這次的創作裡變得更加慎重。
  • 城事|《敦煌·慈悲頌》首次登陸蘭州 音樂大師譚盾以音樂點亮傳統...
    城事|《敦煌·慈悲頌》首次登陸蘭州 音樂大師譚盾以音樂點亮傳統文化 2020-12-25 19: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際著名作曲家譚盾攜音樂巨製奏響蘭州
    國際著名作曲家譚盾攜音樂巨製奏響蘭州每日甘肅網蘭州12月24日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 蘇家英)由國際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譚盾創作的音樂巨製《敦煌·慈悲頌》將於本月26日、27日晚在蘭州音樂廳上演目前,譚盾已抵達蘭州排練。今天中午,譚盾在蘭州舉行的媒體見面會上,分享了《敦煌·慈悲頌》的點點滴滴。這臺演出是2020年蘭州市文化旅遊消費惠民演出的「重頭戲」之一,由蘭州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蘭州大劇院承辦,這也是《敦煌·慈悲頌》首次登陸蘭州。譚盾認為,「蘭州作為古絲路文化重鎮,該曲在此處奏響,是真正回了家、返了鄉。」
  • 西北師範大學舉辦譚盾先生客座教授聘任儀式暨「一堂生動的思政課」
    12 月 27 日,記者從西北師範大學獲悉,國際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譚盾正式受聘成為西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聘任儀式在西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廳舉行,隨著音樂學院學子們一浪高過一浪的掌聲與歡呼聲,譚盾和世界著名歌唱家黃英、王傳越、吳虹霓、王雲鵬一行五人走進了音樂廳。
  • 譚盾,一個大時代下的瘋子
    譚盾和李安時常天馬行空地聊天,從音樂到電影,但從來不說合作的事。譚盾覺得李安可能擔心他的音樂過於瘋狂的實驗性,放在他電影裡,不安全。有一次喝茶聊天,李安問譚盾最近時間怎麼樣,譚盾說在寫交響樂,也順便問導演「《臥虎藏龍》打算找誰搞音樂?」「你來寫啊。」李安總是冷不丁地說話,沒有藝術家看上去的激情。
  • 郎朗、李健、譚盾的音樂摯友:他讓古典音樂飛入尋常百姓家
    >譚盾、李健、梁文道的音樂摯友;白巖松眼中最好的古典音樂傳教士;他給胡歌、董卿列古典音樂聽單,胡歌更是直言:「是他,讓我和古典音樂成為朋友。歌手李健說:「他是帶你入門古典音樂的最佳人選。」數位大咖誠意推薦,他究竟是誰?他就是古典音樂引路人、李健、譚盾的音樂摯友——劉雪楓。
  • 劉曉慶:譚盾愛慕我才做電影音樂
    今日(20日)21時20分,劉曉慶做客山東衛視《歌聲傳奇》,這位率真大膽的影視界大姐大盡享緋聞男友貼身服務,言語間常以「我已名揚四海」為引,提及姜文,仍不避諱,大方追憶往事,直言「是我第一個發現他有導演才華的」;面對整容質疑,從容淡定,從直言譚盾對她有過愛慕才愛上電影音樂,到自曝曾在梁家輝面前罷演,哭鬧要吃肉,絕對可謂是劉曉慶的「勁爆集錦」。
  • 獨爆:譚盾和譚維維又撞出了火...
    ▲譚盾指揮澳大利亞中國新年音樂會實況錄像:譚維維「中國故事:高腔-哭腔-水腔-秦腔」和劉雯雯演奏關峽的「百鳥朝鳳」(以上視頻從18』26」開始)。此次,她們倆都會在12月29日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新年音樂會上由譚盾指揮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首演這兩首樂曲。
  • 譚盾|最會玩音樂的「瘋子」告訴我們人生一定要有夢
    譚盾,中國音樂人、作曲家、指揮家。中央音樂學院碩士畢業,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他是全球最有代表性的當代音樂家之一,他獲得了全世界幾乎所有重要的音樂大獎: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葛萊美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專輯獎,格文美爾作曲大獎,俄羅斯蕭士塔高維奇音樂獎,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等。他的履歷自帶光環。
  • 俠之樂 海之聲 譚盾之藥 譚盾大手筆串起青島「珠鏈」「音藥周...
    這是對譚盾音樂創作歷程的精彩剪輯,也體現了他寄托在國風、國樂中的時尚元素、浪漫情懷。譚盾表示,在疫情讓人與人、國與國割裂的情形下,希望藉助音藥周為全世界的人注入一劑「良藥」,帶大家重新擁抱自然,治癒心靈。譚盾和青島交響樂團演奏人員一起為演出進行排練。
  • 譚盾給貴州的這份驚喜出圈!(後附譚盾DVD獲獎名單)
    在此次貴陽音樂會的曲目選擇上譚盾也花了一番心思。譚盾、龔琳娜彩排中《波萊羅舞曲》是1928年,舞蹈演員伊達·魯賓斯坦委約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為其創作一部舞劇音樂。在《波萊羅舞曲》的調動之下,舞臺上的人們捲入了熱情激昂的舞蹈中,最後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 把聲音拍成電影-譚盾的女人秘訣
    莫漠的父親莫五平,曾是中國優秀的當代音樂作曲家之一,亦是譚盾在中央音樂學院的湖南老鄉。莫五平的音樂具有豐富的線條和新穎獨特的旋律走向;兼具強烈的戲劇性,擅人聲與器樂的組合,極力挖掘人的真情實感。▲譚盾與僅存的幾位女書傳人譚盾回憶關於《地圖》的創作淵源:那年冬天我從北京回老家湖南採風。在土家族的一個村子裡,我遇到一位能用石頭敲出音樂的老人。
  • 江青|我與青年譚盾一起創作的日子
    我想到了龍袍玉帶的視覺形象,但具體的處理,還需要專家的巧思。經過反覆嘗試,李老師設計出由六位舞者擺陣似的將袍子打開拼在一起就是一件巨大的龍袍圖案。大紅袍、金色龍,外加兩舞者合成的一條玉帶,非常奪目懾人。男主角在似夢似幻中穿上了龍袍,得意忘形中情不自禁的狂笑,則崇拜權勢之心不言而喻,而這幾聲狂笑則是譚盾自己親自上陣錄的。
  • 敦煌故事,甘肅之聲 ——譚盾為深圳音樂廳帶來原汁原味的「敦煌...
    現場很多觀眾是衝著敦煌來的——  「我是很多年前跟師兄好友穿過千裡戈壁到過敦煌,被震撼過,昨晚看了譚盾大師的曠世巨作,透過音樂又仿佛看到了那一幕幕古老壁畫,再一次被震撼了,再一次感受到了愛、善、平等、安詳和寧靜,整個人都被幸福和溫暖包裹著,一次前所未有的體驗,為譚盾大師點讚!感謝音樂家們帶來的視聽盛宴!感恩!」
  • 譚盾「開講」水樂堂 左耳巴赫,右耳禪鍾
    譚盾拔完螞蟥就奔上岸——「不行!我要當貝多芬!要寫這種音樂!」誰知,學完農沒多久趕上文革,他看到街上貼了個大條子——「打倒背駝瘋!」多年後文革結束,譚盾依然守著他當年的「背駝瘋情結」,決定報考音樂學院。
  • 【獨家】李安「好基友」譚盾:做自由的巫師
    此後,「很多不大聽古典音樂或交響樂的人,開始接近和理解我了。」兩個星期,6000美元稿酬,這是譚盾當時創作《臥虎藏龍》音樂時的投入產出。李安找到譚盾時說,還有十天就要錄音,「我差點就自殺了!」為了拍電影,李安把房子都抵押出去了,李太太也不得不出去工作,以緩解家庭負擔。作為朋友,譚盾「憐憫」李安,到底把活兒接了下來。
  • 譚盾:「如果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這個國家會充滿人性.」
    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譚盾,21日被任命為美國巴德音樂學院院長,任期將於2019年7月1日開始。
  • 譚盾玩「陶樂」 製造《大地之聲》
    譚盾玩「陶樂」   自著名的「水樂」成功之後,世界級的音樂家譚盾又從長沙潼關、江西景德鎮、河北唐山、廣東佛山、陝西富平和臺灣鶯歌六大陶都「淘」來上百件「樂器」,製造出一曲古樸與新奇交織的《大地之聲》  9月20日至23日,一場世界頂級音樂盛事——瑞士琉森音樂節即將首次降臨中國,入駐國家大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