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原創作者:武安君講歷史
古埃及文學給我們呈現了一幅相當愉悅而融洽的民族形象。然而,到了第一中間時期,在經歷了古王國末期嚴重動搖了整個國家的社會動亂後,書吏們對曾經觸動過他們的道德和政治混亂仍心有餘悸,一種「悲觀」文學在他們的筆下應運而生。在一篇描寫國家曾經陷入的極其惡劣的狀況時,聖人伊普衛哀嘆道:「瞧!婦女不能生育,因為她們不再懷孕……瞧!人心兇暴,災難降臨整個國家……瞧!偉大的人遭受飢餓之苦,僕人卻被人伺候著。」這樣的語氣也出現在《聶菲爾提的預言》中,這是一篇預示在革命時災難將席捲整個埃及的文章:「有人想吃蘸著血的麵包……有人殺死自已的父親…有人的貨物被奪走,給了外來者。」
第十二王朝的一張莎草紙上留有《厭倦生活的人與他的靈魂的對話》,這是悲觀文學中最動人心弦的範例。文中我們讀到一個厭倦了生活的人與自己的靈魂進行了一場形而上的探討「如今我能跟誰說呢?兄弟滿懷惡意,現在的朋友不再有愛。如今我能跟誰說呢?人心貪婪,人人拿走鄰居的東西……如今我能跟誰說呢?人們滿足於邪惡,而把美德棄之滿地如今我能跟誰說呢?罪犯成為受人愛戴的人……如今我能跟誰說呢?世上已無正義的人,國家落在邪惡之徒的手中……如今我能跟誰說呢?我苦不堪言,沒有朋友…死亡對現在的我來說,就像病人的處方、意外傷害的復原。」在經歷了這種破碎了一切幻想的啟應式思考後,他,一身孤獨,看不到出路,惟有一死解千愁。然後,他的靈魂回答了他,敦促他重新信仰眾神,相信自己的命運,直到自然死去時為止一一自然死亡當是不久之後的事情了。
《豎琴師之歌》首先被刻在公元前2000年紀第十一王朝國王安太夫的墳墓中。它與前文一樣,起源於當時懷疑主義的思潮,並迅速成為墳墓壁畫中描述的宴會上所唱的經典歌曲。懷疑表現得還是那麼深刻,問題提得還是那麼尖銳,但是建議的解決方案卻有所不同。既然死亡不可避免,人們不妨利用現在的時光「過上快樂的一天」。「願你愛的她坐在身旁,願你的面前歌舞昇平。把責任遠遠地扔在一邊,讓作樂佔據心房,直到生命之舟停泊在萬籟俱寂的國土上。」
我們很想能夠提起他們的名字,頌揚這些世界最古老的文學作品的作者們。但我們惟一知道名字的是那些撰寫箴言作品的人。箴言作品就是那些關於生活藝術方面的箴言和規範,它們在教育年輕一代的書吏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並通過他們,對樹立嚴格的倫理法則起了重要作用。作為歷世頗深的聖人對年輕人、父親對兒子、在位的法老對將來的繼任者的教育性忠告,這些作品總是署上作者的名字,而且通常以這樣的詞句開篇:「開始教育他的兒子,向他陳述一條真理。」伊姆霍特普是這類教育者中的第一個。他是第三王朝國王左塞的著名建築師,他在道德和智力上的領袖風範影響深遠,結果他在公元前1000年紀被封為神仙。第四王朝胡夫的兒子哈迪代夫王子提醒他的兒子需要「成個家,娶一個知心的老婆,給他生個兒子」。下一個寫下箴言的人是國王伊澤齊時期的維齊爾普塔霍特普。這些文章本質上都在告誡他們怎樣過上一種謹慎、謙虛、公正且尊重他人的生活。
中王國箴言作品的作者,除了惟一的一個特例之外,都是年事已高的法老,他們渴望給繼任者們留下好的「生活方式」方面的建議。在這些說教姓質的文章中,文學與政治完全融合在一起,文章的目的是去明確和提升國王的權威。只有凱蒂,一個三角洲地區的帶兒子去宮廷學堂上學的富人,寫了些不帶有全力為朝廷鼓吹印記的教育建議。他的《職業的諷刺》基本上是對體力勞動的貶低,縱容了對官差的過分吹捧。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