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客家人信仰歸宿地!

2021-03-01 客家精英手機報

近日,央視CCTV科教頻道向全球觀眾揭秘了位於福建龍巖的這座特殊的博物館:客家族譜博物館,它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以收集、整理、研究和開發利用客家人家族史料的專題館。

在大陸南方各大民系中,客家人最重視修族譜、建祠堂,這與客家人「處處無家處處家」的生存狀況相關;而羅香林在《客家研究導論》中也說「客家人最重視譜牒,所謂『崇先報本,啟裕後昆』,皆以譜牒為依據。」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龍巖龍巖

西晉以來南遷的客家先民為避戰亂,分別從江西石城經站嶺隘進入福建寧化石壁,由江西瑞金經桃源崬進入福建長汀,或由江西會昌經火星崬進入福建武平到閩西。閩西志書也記載,有286姓的客家先民來到閩西,大量的族譜也散失在民間。

「客家先民經戰亂避禍,到閩粵贛落腳,經幾百年的休養生息,與當地土著融合才形成客家民系,後因人口繁洐太快,為了生活才又再度遷徒,包括『湖廣填四川』,移居至臺灣、東南亞地區,上杭都算是中繼站。」經調查發現,歷史上從閩西移民到臺灣者有70萬人,有不少廣東去臺的客家人,祖籍也在閩西,因此閩西是臺灣客家人的主要祖地。

客家族譜與國史、地方志一起構成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如今,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作為海內外唯一一所,以客家民系家族史料為收藏中心的博物館,將大量分散在民間的族譜文獻收入館藏,極好地保護了客家民間文化遺產,以特有的血緣文化紐帶作用,在近年來的兩岸和海內外交流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族譜是以記載一姓或族、一房世係為中心內容的表冊文書,是珍貴的客家文化遺產。上杭縣是眾多姓氏的發祥地,在這裡保存有大量的族譜史料。

上世紀90年代初,在老一輩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之下,上杭開始了客家祖譜的搜集、研究整理工作,大量搜集了閩、粵、贛、臺灣、四川等客家地區的族譜文獻,為客家研究、為分散在世界各地1億左右的客家人的尋根謁祖,營建了一座豐富的資料寶庫。

上杭境內大量客家一世祖的祖祠、祖墓和祖屋,構成了上杭「客家祖地」的特色,而各姓氏流傳下來的族譜,就成了後代裔孫認同上杭為祖地的史料依據。

根據現今可查詢到的族譜記載,歷史上曾有30多個客家姓氏的始祖在上杭境內開基創業,興盛發展之後,他們的後裔又從上杭瓦子街播遷到廣東、四川、臺灣等地。這些姓氏的裔孫每年都會自發地前來上杭追根溯源,而他們的依據便是從祖上傳承下來的族譜。

歷經二十多年的努力,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累計已珍藏有153個客家姓氏3000多種近20000冊客家族譜、20000份客家契約、11000多件客家地方文獻資料,成為大陸公共圖書館收藏客家族譜之最。客家族譜博物館的成立,猶如一座橋梁,溝通著海內外裔孫與祖地的聯繫。也為他們的追根溯源提供對接方式。客家族譜博物館以客家族譜為中心,涉及了客家宗族文獻、生活物件各類藏品體系,成為客家族譜文化、客家民風民俗的展示中心。如果你還想深入了解客家族譜文化,可以看看下面這個視頻:為做好新冠病毒肺炎防範工作,客家族譜博物館暫時閉館。為了讓更多人能了解客家族譜博物館,彌補暫時不能參觀的遺憾,客家族譜博物館提供了在線全景數字展覽,按住下方二維碼識別進入,手機帶你遊客家族譜博物館,盡享文化盛宴。

相關焦點

  • 化為千風 從客家人節日祭祖禮俗說起
    寫到這裡,客名君是想引出客家人的祭祖習俗。提到了客家人埋葬祖先的二次葬習俗,又叫撿金,一開始時臨時墓葬,不立碑,三四年後再起骨,放於陶罐,等子孫正式安頓下來之後,再二次葬,正式讓風水先生擇地定葬,並立上石碑,整個過程和儀式有著嚴格的要求,需要請風水先生操作。根據遷徙的現實情況,二次葬可能多次進行……當客家人最終在某地安定下來,就會對先祖骨骸進行一次最終的安葬,相當於給先祖安定的歸宿。
  • 張典婉:臺灣客家人,在地文化的「死地」復生 三明治在地計劃
    比如說大家談到客家人,你們會想到什麼?在臺灣,「客家人」可能代表小氣刻薄,不大方,這樣尖酸的用語都會套在「客家人」身上。所以臺灣有一句諺語就是說,「寧娶客家女,不嫁客家郎」。因為臺灣的社會風俗裡,如果你要嫁給客家人當媳婦,你會做到死。尤其客家女性必須要有三從四德,四頭四尾——家頭教尾、田頭田尾、鍋頭灶尾、針頭線尾,從早做到晚。
  • 在深圳,客家人真的很強大!
    早在宋元時期 客家人就在福田、寶安等地建立了村莊 福田的>梅林,寶安的石巖,龍華的觀瀾等地 都是客家人聚集的地方
  • 人地矛盾與土客之爭:論客家人是太平天國運動拜上帝會之母
    在這反抗的土壤裡,主要的構成力量就是客居廣西、湖南等地的移民。晚清時期,隨著全國人口的不斷增長,沿海省區的人口壓力不斷增大,生存壓力迫使許多人不斷向西遷移,深入廣西、湖南、貴州、四川等地,這些遷移的人們,成為了我國西南民族地區開發的重要構成部分。但這樣的遷移並非是政府集中行為,而是民間自發產生的,缺乏組織性和針對性,遷移成為一個不可控制的洪流,一旦開閘,人流猶如洪流般傾瀉,勢不可擋。
  • 梅州藏著一個千年古鎮,這裡曾經是明末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
    廣東梅州有一個1200年歷史的古鎮,這裡曾經商業貿易繁榮,這裡曾經是客家人下南洋的起點。 明朝末年時期,很多客家人選擇到南洋謀生,位於粵閩贛三省交匯處的鬆口是必經之處,這裡也成為客家人下南洋的起點
  • 「胞衣跡」在客家人的心裡有著怎樣特殊的含義?
    幾乎每個客家人都有兩個家,一個是「胞衣跡」,一個是自己客居他鄉,落地生根之所在,故為「客家」。對於客家人而言,只有在一個地方落地生根,才代表著一個男人真正的成長,而他們的家族,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開枝散葉,不斷發展壯大。
  • 在深圳,客家人讓人心服口服!
    歷史上,深圳前身寶安縣原有四個民系雜處,客家、廣府、福佬與疍家人,其中以客家人居多。 而且深圳之所以創造了近代以來世界城市發展的奇蹟,客家人的貢獻可謂是居功至偉。
  • 猜想一下客家人從哪裡來
    首先聲明,我不是研究客家歷史的,也不是研究客家文化的,對客家人的風俗文化,風土人情知之甚少,稍微看過一點關於客家人歷史的文獻,因此下面所猜想,所闡述的關於客家人來歷的一些看法不一定嚴謹,科學,客觀,真實,只能是猜想,所以請大家見諒!
  • 龔鵬程|客家人已逐步去客家化
    2003年曾逸昌的《客家概論:蛻變中的客家人》,煌煌649頁,談源流處亦不超過十頁。而且書一翻開,就是呂秀蓮的題詞:「不是過客,是臺灣的主人」。接著則是客家委員會主委的序,呼籲客家人要:「以在地的觀點,跳出傳統客家『中原正統』的窄化迷思,代之以『臺灣的客家』『客家的臺灣』為思考基礎」。這與崇正論的區別不只明顯,崇正論更是他們亟欲打倒的典範哩!
  • 客家人的「粄」,既是美味的食物,又是客家文化以味覺的形式傳承
    「粄」字並不是客家人發明的漢字,卻因客語保留下來而一直沿用至今。粄是如餈粑一類的米製品,是很傳統的特色小吃。在客家人眼裡,把米製作成各種「粄」是米的最佳歸宿,一碟粄裡,甚至濃縮著客家人說不盡的鄉愁。客家捆粄說起客家人,總讓人以為是少數民族,其實客家人是以客家方言為母語的一個漢族民系,如今主要居住在贛閩粵邊區等地,還有大量遷到海外。對於客家人的稱呼是怎麼來的,如今學術界尚無定論,但「客家」這個詞僅僅作為一個稱謂,畢竟以上提到的部分地區,客家人才是原住民。
  • 潮汕人與客家人
    今天我們就講潮汕人和客家人。潮汕人,古時稱潮州人,隋宋兩次南遷最終定居潮州府形成潮汕文化。當代多數潮汕人以潮州話(也稱「潮汕話」,簡稱潮語,近似秦漢魏晉時期的古漢語)為母語,現集聚於海內外近60個國家和地區。潮汕人敢於闖蕩、善於經商,以「愛拼才會贏」為座右銘,他們在商界成就顯著。被譽為「東方猶太人」。
  • 客家人從何處而來?
    這是客家人獨創的文字。從字面上看,走到了懸崖邊上,再無路可走的人,就是客家人。 在過去的很長時間裡,這個在閩粵贛邊區擇山而居,喜歡穿藍色布衫,並操著一口古老方言的群體被認為是一個「夷蠻」部落。就連客家人自己對自身的來歷也不甚明了,他們只記得祖祖輩輩似乎總是在不停地遷徙,從一座大山走向另一座大山。
  • 【客家文化】論客家人的性格特徵
    說到"客家精神",離不開客家人的性格特徵。性格是人格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要首先弄清什麼叫人格。所謂人格,其實就是"感覺、認知、情緒、價值、信仰及其生化反應諸要素的整合的產物,是個體在社會過程中所形成的內部穩定和持久的動力組織。它著重於內在心力和自我意識"。(魏磊著《中國人的性格》'自序'。
  • 視頻︱深海章魚每周一歌:我是客家人(客家話版)
    > 歌曲從兩句「你是哪裡人」和「你往何處去」的問詢方式引出,接著敘述了客家人走過千年遷徙坎坷,漂泊天涯為創業,四海為家求生存的艱苦卓絕的發展歷程,最後十分自豪而堅定地回答了一句話「涯係客家人」!:(天變地變心難變我是客家人 我是客家人)(客家話):涯係客家人吶!
  • 員工專欄 | 香港客家人印象
    香港的客家人是香港歷史的見證者。歷史上,內地客家人源源不斷南遷香港。北宋時期是客家人進入香港的重要時期。17世紀末,清朝初年實行獎勵墾荒政策,廣東、福建、江西客家人陸續遷移香港開發建設。在英國殖民香港前,香港336個村落中,客家人村落多達128個。1970年以前,多數客家人在新界的鄉村居住,過著簡單樸素的農村生活。
  • 客家人遷徙了上千年,為何客家人的語言不會變,向心力如此強?
    客家人,是逃荒,避難,戰亂所形成的一個群體。包括漢人部分少數民族在內逃難,流浪者。他們在所暫留居住的地方都有本地原來居民。所以他們的到來就稱為客家人了,這個群體就形成客家族群體。客家人認同主要是語言,雖然每個地方客家口音聲調不一樣,但是相隔萬裡,表達的主要用詞是一樣的,所以全世界的客家話只要是客家人都能交流。這也認證了客家人兩千年的遷徏是真的,有一個龐大的地方遷往世界各地,主要昰中原地區,因為中原土地肥,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常年戰亂,所以好多都是整村人遷徙。客家人是漢人無疑,很多有族譜記的。
  • 「卷仔粿」是客家人的美食?
    南靖有越南村,越南人逃避戰爭跑來這裡定居,最早粿條就是他們做的,泰國和越南也是這樣叫「粿條」(閩南語)。具體是不是這樣,有待考證,但是越南和泰國人叫「粿條」我是確認過的。(這種說法很讓人意外,我懷疑這逃避戰爭的「越南人」很可能就是下南洋的南靖人。)鷹留言:這種粿條也可以做成甜食,加紅棗花生,口味也很好,做下午茶點。
  • 龍巖學院《閩西客家民間信仰與風俗研究》出版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龍超凡) 近日,龍巖學院閩臺客家研究院又一科研成果面世:該校陳弦章教授的學術專著《閩西客家民間信仰與風俗研究》,由九州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據了解,陳弦章現任龍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院長、閩臺客家研究院院長。
  • 敘說香港客家的前世今生 你是客家人嗎?
    而逐步疊加而頑強地保留中原文化和語言而形成的一個族群。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後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 深圳龍華大浪客家之家,感受龍華客家人風情
    深圳大浪客家位於深圳春華路與龍華路交匯處,這個以大浪客家為主題的教育公園也成為了解客家習俗的當地宣傳公園,在龍華大浪是客家人聚集在一起,在改革開放之前,深圳很多地方的當地居民是客家人,主要是廣東話和客家,但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在深圳當地人更分散,這裡的大部分居民是外國人來自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