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CCTV科教頻道向全球觀眾揭秘了位於福建龍巖的這座特殊的博物館:客家族譜博物館,它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以收集、整理、研究和開發利用客家人家族史料的專題館。
在大陸南方各大民系中,客家人最重視修族譜、建祠堂,這與客家人「處處無家處處家」的生存狀況相關;而羅香林在《客家研究導論》中也說「客家人最重視譜牒,所謂『崇先報本,啟裕後昆』,皆以譜牒為依據。」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龍巖龍巖
西晉以來南遷的客家先民為避戰亂,分別從江西石城經站嶺隘進入福建寧化石壁,由江西瑞金經桃源崬進入福建長汀,或由江西會昌經火星崬進入福建武平到閩西。閩西志書也記載,有286姓的客家先民來到閩西,大量的族譜也散失在民間。
「客家先民經戰亂避禍,到閩粵贛落腳,經幾百年的休養生息,與當地土著融合才形成客家民系,後因人口繁洐太快,為了生活才又再度遷徒,包括『湖廣填四川』,移居至臺灣、東南亞地區,上杭都算是中繼站。」經調查發現,歷史上從閩西移民到臺灣者有70萬人,有不少廣東去臺的客家人,祖籍也在閩西,因此閩西是臺灣客家人的主要祖地。
客家族譜與國史、地方志一起構成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如今,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作為海內外唯一一所,以客家民系家族史料為收藏中心的博物館,將大量分散在民間的族譜文獻收入館藏,極好地保護了客家民間文化遺產,以特有的血緣文化紐帶作用,在近年來的兩岸和海內外交流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族譜是以記載一姓或族、一房世係為中心內容的表冊文書,是珍貴的客家文化遺產。上杭縣是眾多姓氏的發祥地,在這裡保存有大量的族譜史料。
上世紀90年代初,在老一輩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之下,上杭開始了客家祖譜的搜集、研究整理工作,大量搜集了閩、粵、贛、臺灣、四川等客家地區的族譜文獻,為客家研究、為分散在世界各地1億左右的客家人的尋根謁祖,營建了一座豐富的資料寶庫。
上杭境內大量客家一世祖的祖祠、祖墓和祖屋,構成了上杭「客家祖地」的特色,而各姓氏流傳下來的族譜,就成了後代裔孫認同上杭為祖地的史料依據。
根據現今可查詢到的族譜記載,歷史上曾有30多個客家姓氏的始祖在上杭境內開基創業,興盛發展之後,他們的後裔又從上杭瓦子街播遷到廣東、四川、臺灣等地。這些姓氏的裔孫每年都會自發地前來上杭追根溯源,而他們的依據便是從祖上傳承下來的族譜。
歷經二十多年的努力,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累計已珍藏有153個客家姓氏3000多種近20000冊客家族譜、20000份客家契約、11000多件客家地方文獻資料,成為大陸公共圖書館收藏客家族譜之最。客家族譜博物館的成立,猶如一座橋梁,溝通著海內外裔孫與祖地的聯繫。也為他們的追根溯源提供對接方式。客家族譜博物館以客家族譜為中心,涉及了客家宗族文獻、生活物件各類藏品體系,成為客家族譜文化、客家民風民俗的展示中心。如果你還想深入了解客家族譜文化,可以看看下面這個視頻:為做好新冠病毒肺炎防範工作,客家族譜博物館暫時閉館。為了讓更多人能了解客家族譜博物館,彌補暫時不能參觀的遺憾,客家族譜博物館提供了在線全景數字展覽,按住下方二維碼識別進入,手機帶你遊客家族譜博物館,盡享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