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類紀錄片受關注 觀眾感嘆:人性之美在此綻放

2020-11-18 人民網

原標題:觀眾感嘆:人性之美在此綻放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種「抗疫」類、醫療類題材的紀錄片受到歡迎。

  2月26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指導,央視新聞、嗶哩嗶哩和FIGURE聯合出品,首檔在武漢實地拍攝的抗疫紀錄片《在武漢》上線。短短幾天之內,第一集《車輪上的生命線》播放量已經超過百萬。此外,醫療紀錄片《中國醫生》也在好評中收官。

  《在武漢》

  觀眾:普通人的故事有震撼力

  1月23日,武漢機動車暫停運營,有這麼一群普通人,他們自願成為「車輪上的志願者」。《在武漢》選取了三位代表性人物:計程車司機志願者陳杰、調度志願者李少雲、探險隊隊長大象。在自己的城市被疫情按下「暫停鍵」之後,他們挺身而出,用愛接力,溫暖彼此。

  其中,李少雲是一位單親媽媽。她是一位計程車司機,與女兒依依在計程車上相依為命的故事,曾被媒體報導。在紀錄片《生活萬歲》中,她還作為主角之一登上過大銀幕。在去年引發全網熱議的微電影《女兒》中,周迅所扮演的角色原型就是她。

  該集播出後,許多觀眾對影片予以點讚。B站彈幕裡滿滿的祝福與感謝。「越是普通人的故事,越有震撼力。這裡的每一個人都值得被銘記。」「一場疫情讓我們經受多少困難,卻讓我們看到這些平凡人的不凡事,人性之美在此綻放。」

  《中國醫生》

  觀眾:因為了解更加敬佩

  醫療題材紀錄片《中國醫生》於近日收官。自1月27日開播以來,迅速引發觀眾的追片熱潮,連續27天佔據愛奇藝紀錄片熱播榜第一名。相關話題在微博的總閱讀量高達3.5億,討論量達到了19.8萬次。

  該紀錄片是60人的團隊,歷時兩年製作,在全國6家大型三甲醫院蹲守,全天候地跟拍了近30位醫生,採訪了超200位病人。

  《中國醫生》冷靜客觀地記錄了醫生的真實狀態。不渲染、不誇大的處理方式,獲得觀眾好評:「真誠地展現這份職業背後常人難以承擔的辛苦。」「雖然記錄都很平實,但看到這些真情實感,真的令人動容。」

  不少觀眾表示,看完影片對醫生這個職業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因為了解,更加敬佩。為我們擁有這樣的白衣天使驕傲。」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推薦閱讀

打造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詳細】

聚焦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  眾多獲獎作品充分運用融媒體優勢,不斷開拓渠道,錘鍊寫作能力,提升傳播效果;同時關心時代發展,緊跟時代脈搏,深耕社會需求,堅持獨立思考,始終堅持社會效果和傳播效果並重的原則,湧現出許多主題鮮明……【詳細】

相關焦點

  • 忍著「痛苦」去拍攝,醫療題材紀錄片是課堂,更是人生
    然而,「人性的光輝是很奇怪的,當你遭遇困境的時候,當生命遭遇懸崖的時候,才會看到生命力的存在」。死亡,不應該是諱莫如深的話題,而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接受的「生命教育」中的一課。醫療紀錄片正在帶我們踏入這間課堂。在生死邊緣救人的醫生,他們的世界是怎樣的,普通人很難完整看到。而這些醫療類紀錄片就為我們推開了解醫患關係的一扇門,在整個社會層面,也起到了媒介溝通的作用。
  • 盤點最受關注醫療劇 《醫者仁心》馬睿直指人心
    盤點最受關注醫療劇 《醫者仁心》馬睿直指人心   醫院以及醫生,是我們普通人最需要也最覺得神秘的地方和人,所以醫護題材的電視劇才會大受歡迎。  《醫龍》中善惡難辨的片岡一美   日本電視劇《醫龍》主要記敘了以主人公朝田龍太郎為首的心臟外科手術團隊的熱血事跡,並對日本醫療系統的陰暗面,在《醫龍》三部曲中,最受人關注的莫過於內田有紀扮演的片岡一美,一出場便豔驚四座,作為醫療公司代表,她將醫生的命運玩弄於鼓掌之中。
  • 醫療相關題材再受關注,精選5部IP推薦給你
    新冠疫情持續,牽動著14億國人的心,特殊時期醫療類影視作品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 醫療題材紀錄片《生門》的敘事研究
    摘要:近十年來,隨著人們對社會醫療狀況的關注程度日趨增加,中國醫療題材的紀錄片的數量和質量也在大幅提升。其中,2016年在東方衛視播出的13集紀錄片《生門》被譽為醫療紀錄片界的良心之作。
  • 《中國醫生》戰疫版VIP會員收官 愛奇藝再度鍛造醫療類紀錄片精品
    6月10日,愛奇藝聯合出品紀錄片《中國醫生》戰疫版正式迎來VIP會員收官。作為愛奇藝繼《中國醫生》後再次推出的醫療類紀錄片,《中國醫生》戰疫版將主視角聚焦到醫護群體,以紀實的表現手法、極具衝擊力的鏡頭語言,還原醫護人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貌,成功刻畫了一批鮮活生動的時代偶像,呼籲社會關注醫患的心理建設與調適。
  • 豆瓣9.6分醫療類紀錄片《人間世》 第二季定檔2019年元旦
    有人說,這是一部讓人隔著屏幕都能嗅到消毒藥水味的紀錄片。兩年前的夏天,一部現象級醫療類紀錄片《人間世》第一季播出後,引發社會巨大反響,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6分。很多人都是哭著看完整部片子,甚至說不敢再看第二遍了。時隔兩年,《人間世》第二季再出發!「生命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 這部國內最早的醫療紀錄片 用5年時間探討生死之觀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說到當下紀錄片市場中較為主流的題材,在「美食」之後,人們會將眼光放到「醫療」這一題材之中。的確,《人間世》、《生門》等紀錄片的陸續走紅,讓業內看到了這個題材中蘊含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如若說到最早一批的醫療紀實類紀錄片,那不得不談到《生命緣》。
  • 這幾部醫療題材紀錄片為何能拿到豆瓣高評分?
    隨著疫情來襲,憑藉真實的一線畫面感與鮮為人知的醫療背後故事,醫療題材紀錄片作品也深受大眾關注,比如在豆瓣上的高分紀錄片《人間世》(9.6)、《生門》(9.5)、《中國醫生》(9.3)、《本草中國》第二季(8.8)、《生命緣·生命的禮物》第三季(8.0),這些作品有哪些創作共性?
  • 《未至之境》:自然類紀錄片的擬人化敘事
    BBC著名自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大衛·愛登堡曾說「最好的節目都像是一個故事。」同樣的,以動物自然為題材的紀錄片所展現的應該是一個精彩的故事,而不是在給觀眾上一堂生物課。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導演們在拍攝時常常注入擬人化的故事思維,表現動物時採用擬人化的手段,從而提高紀錄片的趣味性。
  • 疫情之後,醫療題材影視作品或成大勢
    近年來,醫患關係越來越被關注,經此疫情之後,毫無疑問,醫護群體會得到更多的重視,這反應在電視行業,便是醫療劇與相關紀錄片的盛行。事實上,醫療劇雖越來越多,但內容上專業性與深刻性卻在不斷消逝,與之相反,醫療類紀錄片雖有限,但質量與口碑卻越來越突出。疫情之前,醫療作品的現狀是怎樣的?疫情之後,醫療類作品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 醫療紀錄片:對生命的影像書寫,要警惕什麼?
    邁入新世紀以來,物質水平的進步使人類愈發關注健康問題,同時也帶來醫療題材文藝作品的繁興,其中,紀錄片由於具備表達社會現實的透視功能與承載集體記憶的文獻功能,格外適合作為醫療這一話題的敘事載體。國內醫療紀錄片在近五年內經歷了興起到興盛的蓬勃發展期,數量與質量都呈現上升趨勢,其中不乏精品。那麼在醫療場景下,當前醫療題材紀錄片主要表達了哪些訴求?其中又有哪些傾向值得我們警惕呢?
  • 《中國醫生》溫暖人間世之後,醫療紀錄片要火了嗎?
    製作團隊將鏡頭對準全國各地 六家大型三甲醫院的婦產科、急診科、手術室、ICU等科室,選取最具代表性的科室和最普通的醫護人員,並聚焦這些「中國醫生」們在事關生死之時,每個決定和抉擇背後的情感湧動和人性博弈,帶領觀眾看到手術臺之外,一個個有溫情、有責任、也有焦慮、有擔心的中國醫生。
  • 豆瓣開分9.7,醫療人文類紀錄片再樹新標杆|《中國醫生》戰疫版
    堅守在抗疫一線的崗位上,不眠不休地超負荷工作,《中國醫生》戰疫版第二集《悲愴:醫生就是和天鬥》記錄下疫情爆發初期面對醫療物資和防疫物資嚴重匱乏、醫院布局不合理等難題,一線醫護人員用血肉之軀築起守護人民健康安全的防火牆。
  • 紀錄片版《生門》:打開中國家庭的生活之門
    和一般醫療題材文藝作品不同的是,《生門》在表現醫德高尚和母性剛強的時候層次更加豐富,關注了不同家庭背景的病患以及醫者的多重身份,立體地表現了人性和現實的複雜面,還原了笑中帶淚的普通人生活和樸實的中國式家庭觀。
  • 100+部罪案類紀錄片
    徐自強辛苦做著生死交關的人生練習題,紀錄片創作者與觀眾在追尋真相的過程中,其實也做著另一種考驗人性的練習題,我們將會看見人類有限的能力,如何在不足的司法制度和驕傲的執法者手中,構建著那不堪一擊的公平正義。這是一段讓我們共同學習如何面對人生、信念、關愛與真實的旅程。
  • 國產醫療劇需要的不僅僅是「神預言」
    在此環境下,醫療題材的相關影視內容也成為當下熱點議題,一批醫療題材的影視作品再次走入大眾視野。其中,一檔國內首部以醫護群體為主角的紀錄片《中國醫生》以黑馬之姿引發網友熱議,更收穫了豆瓣9.3分的好評。而在劇集領域,引起輿情沸點的,卻是因為神預言「新型冠狀病毒」、豆瓣6.1的《急診科醫生》。
  • 紀實類醫療真人秀《我的白大褂》:這樣的職場節目不妨多一點
    近年來,國內職場類題材的影視節目愈發受到關注,不僅範圍從演員擴大到律師、醫生等各行各業,形式也從電影、電視劇向紀錄片、真人秀等更加豐富靈活的方向發展。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聚焦醫療行業的職場類影視、綜藝備受青睞,不僅加深了觀眾對醫護的職業認知、拓展了對人體和疾病的科學知識,也對樹立正確的職業觀、醫療觀起到引導作用。
  • 紀錄片《大地情書》:以電影美學呈現鄉土中國之美
    《大地情書》(第一季)以「看見•東方之美」為主題,用最誠摯的態度,藉助電影奇觀式表達,將10組百感交集、沾泥土、帶露珠的鄉土故事呈現,讓觀眾真正感受到了廣袤黑土地的自然美、人性美、風物美、東方美;其立意高遠、格局宏大、美劇質感,讓人視覺綻放、情感沸騰,是一部充滿著情感溫度與現實厚度,飽含著思想深度與藝術精度的精品力作。
  • 大型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花開中國》五一假期隆重開播
    《花開中國》30秒預告   築生態文明之基,走綠色發展之路,讓觀眾更加深入了解植物文化,值此萬物復甦、芳菲滿目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從5月1日開始,特別推出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花開中國》,探尋「花」開背後的奧秘,展現花卉承載中華文明並影響世界的故事。
  • 王永利:紀錄片《花開中國》用故事彰顯中國花卉之美的國家相冊
    五月1日起,五集紀錄片《花開中國》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隆重播出,這部由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獨家出品的中國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選擇了五種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花卉,茶花、杜鵑、月季、菊花和牡丹,從期待到收穫,從山野到園林,從中國到世界,它們連接起不同的地域文明,展現花卉承載中華文明並溫馨影響世界的故事,每一幀都是致美的屏保,令人賞心悅目,陶冶情操,彰顯了中華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