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光達:戰場上不怕犯兵家大忌,勝利後授他大將,他為何申請降銜
讓毛主席和彭德懷沉浸到往昔歲月不得不終止議題的許光達,在那年八一建軍節的晚宴上,見著了賀龍。賀龍壓低聲音對許光達說,跟你通個氣,軍委給你定了四顆豆。「大將?」許光達一臉驚愕地望著賀老總說:「授我大將?高了!太高了!」
-
許光達有什麼過人之處,能讓他後來居上,授予大將軍銜
因此,許光達在得知自己被授予大將時,幾次向組織寫信,請辭大將,但都被退回,毛主席還稱讚他說:「五百年前,大將徐達,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後,大將許光達,幾番讓銜,英名天下揚。」那麼,許光達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能讓他後來居上,被授予大將軍銜呢?許光達1908年出生於湖南長沙縣東鄉蘿蔔衝,1926年,18歲的許光達被組織選送到黃埔軍校第五期炮科學習。
-
當年他是連長他是排長,29年後連長授少將,排長授大將
他是我軍開國少將中資歷最深的一位,以他的能力和資歷完全可以授予大將,最差也應該是中將,因為那些在他手下當過兵的人,在1955年的時候大部分是中將,不過也有大將。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位少將和大將的故事。這位少將叫袁也烈,而那個大將則是許光達。
-
他是正兵團級別卻成為最年輕的開國大將,為何不享受大將待遇?
,為何不享受大將待遇? 有人評價他說:「五百年前,大將徐達,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後,大將許光達,幾番讓銜,英名天下揚!」 不僅如此,許光達將軍在共和國開國十位大將中還是最年輕的一位。1955年,他被授予大將軍銜時還不滿47歲。但是,他卻幾次三番申請讓出將軍的頭銜。
-
華野很多仗都是粟裕指揮的,為何最終授元帥軍銜的是陳老總?
華野很多仗都是粟裕指揮的,為何最終授元帥軍銜的是陳老總?關於陳粟,爭論很多。客觀講,陳統兵幾十年,雄居一方,確實是軍事行家裡手,後來評帥應是名至實歸。陳的亮點是:當他發現粟更優秀時毅然放權讓粟施展,當有分歧時沒有以權相壓而是報軍委裁決。
-
55年授銜,他是十大將中最大一匹黑馬,為何享上將待遇
55年授銜,他是十大將中最大一匹黑馬,為何享上將待遇 在新中國開國將軍中,同時具有黃埔軍校和留蘇經歷的並不多,許光達大將就是其中的一位,他還是1955年我軍首次授銜時最年輕的大將,年僅47歲。
-
許光達將軍:對愛人忠貞不渝,對戰爭經驗豐富,對功名興味索然
新中國的一位開國大將,他與夫人的婚姻就是由雙方父母包辦的,但他們卻並沒有因此而分開,而是時刻掛念著對方,始終如一,並相伴終身,並成為一段美談。而當事人正是我國的開國大將許光達和夫人鄒靖華。然而這一別就是十年,在這十年裡,許德華改名為許光達。在此期間,許光達並沒有忘記妻子,也沒有再婚,而是時刻思念著妻子。當然,鄒靖華也一樣,一直深深地愛著丈夫,他們互相牽掛,相互守望,盼望著早日能夠團聚。1938年,時年已27歲的鄒靖華,為了能早日和丈夫團聚,只身前往解放區。她機智地躲過國民黨特務的追蹤,經歷千辛萬苦,最終來到了延安,與丈夫許光達團聚。
-
最終為何接受?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授銜時。這是在授銜的時候,主席的感慨。1955年的授銜,是新中國成立後的首次授銜。這次授銜典禮上,有上千位解放軍的將領被授予開國將軍軍銜,這是讓人高興的事情。他們或是讓上級幫助自己說情,又或是吵鬧,但最終,他們還是接受了自己的軍銜,這是為何?這四位將軍就是許世友、王近山、王必成,還有就是鍾偉將軍。許世友將軍我們都知道,許世友將軍是上將。
-
首任裝甲兵司令,為何要求降低大將軍銜和級別?他的貢獻不夠大嗎
裝甲兵,是陸軍中以坦克和其它裝甲車輛為基本裝備的戰鬥兵種,是陸軍的重要突擊力量;裝甲裝備,被稱為陸軍的主戰裝備,具有火力猛、打擊力強、射程遠和防護能力強等特點。1950年4月,許光達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首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
亮劍中李雲龍僅授少將,旅長卻為何被授予大將
除此之外,人們對於劇中旅長的的角色,評價也是非常高的,飾演旅長的這名演員,其實只是劇組的一位工作人員,並非專業演員,但他卻把一個幽默風趣而又不失威嚴的旅長演活了,真的是令現在的小鮮肉們無地自容了。而在建國後授銜時,旅長也是大將軍銜,李雲龍作為團長,卻只是少將,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其實很簡單,旅長就是歷史上的陳賡大將。陳賡,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與賀衷寒、蔣先雲並稱為黃埔三傑,是黃埔第一期中的尖子生。在黃埔學生軍東徵時,老蔣在戰鬥中遇險,彷徨無措,是陳賡舍了命將來救救出,老蔣雖然日後反動,但在當時還是東徵軍的總司令,思想也比較左,實際上還算是一位進步分子。
-
55年授銜後,元帥、將軍對應工資級別,這位大將為何會低一級?
1955年是新中國成立後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我國在借鑑了蘇聯、朝鮮的軍隊建設模式和經驗之後,開始獨立自主地進行了我軍的軍銜改制,從此結束了我軍長期被國際說成是「有兵無將」的局面。這在後來被人家說成是我軍「有兵無將」,而通過此事之後,中央則進一步加快了我軍軍銜改革的步伐,並在1955年在全軍完成授銜。我軍的軍官的軍銜共設4等14級,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實際未授)、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
十大大將無一例外都改過名字,原來叫什麼名字?
十大大將無一例外都改過名字,原來叫什麼名字?如果,現在問大家,我國的十大大將分別叫什麼名字?一般人都能說得出來,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十大大將都曾改過名字。今天跟大家聊聊,關於十位大將名字的故事。人們叫來叫去,就把他叫成"海東"。他也順乎民意,索性把名字改成"徐海東"。黃克誠(1902年10月1日-1986年12月28日),出身於湖南省永興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1928年在湘南起義中參與領導永興年關暴動,並率部隨朱德、陳毅上井岡山。曾任中國工農紅軍團長,師政委,軍政治部主任,紅三軍團政治部代主任等職。1955年授大將軍銜。
-
空軍司令劉亞樓為何只是上將,林彪真的替他說過話麼?
而職位與其平級的海軍司令肖勁光、公安軍司令員羅瑞卿、裝甲兵司令許光達均被授予大將軍銜。空軍作為解放軍新組建的兵種應該得到重視才對,為何劉亞樓這個空軍司令要低一級呢?其實論革命資歷和貢獻來講,劉亞樓完全有資格被評為大將。1955年共授予十人大將軍銜,肖勁光、羅瑞卿和許光達三人是軍兵種司令,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張雲逸、王樹聲等七人是陸軍兵團大將。
-
三國時期的常敗將軍,每次戰敗必殺敵軍一大將
三國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但是三國中也有一個每戰必敗的「名將」,雖然《三國志》關於他的記載幾乎都是屢戰屢敗,但他每場敗仗,卻也同時必斬敵方一員大將,而且雖然戰績不佳總打敗仗,但是也沒什麼大的損失,反而讓他的敵人,如鯁在喉,頭疼了長達十八年之久,這個人就是江夏太守黃祖,一個射死江東之虎孫堅,怒斬三國第一噴子禰衡,讓孫吳頭疼了十八年的另類「名將」。
-
有人說,黃克誠天生後腦勺長「反骨」,授銜時他為何排名陳賡之前
比如蕭克、甘泗淇、張宗遜等人是許光達大將的頂頭上司,職位、資歷、戰功也要比許光達高,特別是蕭克,他作為八路軍的副師長、紅二軍方面軍的二把手,和他平級的其餘5位八路軍師長、副師長都是元帥,而蕭克僅僅只是上將,論戰功、資歷、職位,蕭克要高於十大將中的一些人。 十大將軍當中,若只論戰功和資歷,陳賡大將應該要排名第二,位列無冕之帥的粟裕之後。
-
開國十大大將,按照軍事能力應該怎麼排名
我們知道,無論是十大元帥,還是十大大將,他們的名單組成,更多的是考慮的資歷高低,以及維持每個系統的平衡性,軍事能力反而是次要的。但是十大元帥、十大大將確實都是傑出的開國將領,他的有的擅長軍事,有的擅長政工,都在各個領域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那麼,如果單說軍事水平,十大大將最強的是誰呢?筆者就從十大大將的軍事生涯出發,給他們的軍事能力做個排名吧。
-
十位大將中,哪兩個當過兵團政委?他們搭檔的兵團司令員是誰?
一九五五年,我軍開始實行軍銜制度,當時共有十位傑出將領,被授予大將軍銜。這裡還有我們常說的十大大將,他們在革命的各個重要時期都立下了很大的功績,他們所擔任的職務也是很高的。但解放戰爭期間,我軍共組建了十六個兵團,其中第一野戰軍二個兵團,第二野戰軍三個兵團,第三野戰軍四個兵團,第四野戰軍四個兵團,以及華北軍區的三個兵團,都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值得注意的是,這十六個兵團,是1949年初我軍統一改編後形成的兵團,事實上,在此之前,我軍還組建了一些兵團,承擔著獨特的作戰任務。例如第四野戰軍的前身東北野戰軍,曾經組成了第一、二兵團。
-
建文帝一敗塗地,只因換掉了廉頗式大將,換了趙括式大將!
朱元璋操心太過,以至於根本沒有想到另一種後果——當太子朱標不幸病死,朱元璋把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年少不諳世事的朱允炆急於削藩,惹怒了朱元璋最能幹的兒子朱棣起兵造反時,連個能夠帶兵平叛的合格大將都找不到了。平叛大任,就這樣落到了65歲老將耿炳文身上。
-
秦國大將白起史稱「殺神」,巔峰時期到底有多瘋狂?
白起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首,是秦國的軍事家最厲害的戰神,他徵戰一生打了很多仗從無敗績,他徵伐戰場殺害了很多人,他讓當時的其他國的士兵將領,只要聽到他的名字都聞風喪膽無心戀戰,因此那時的人們稱白起為「殺神」。我們只聽他的稱號就能感受到那時的白起有多厲害,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白起巔峰時期有多狂吧?
-
十位開國大將都畢業於什麼學校?
上期,我們盤點了十位開國大將建國後的任職情況,他們不僅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建國後,他們更是為新中國的各項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麼,在這麼一個戰亂時代,十位開國大將青年都在哪裡學習,在沒參加革命之前,他們的青年人生是怎樣的。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