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4 日,《我不是藥神》點映票房已經突破 1 億元,理所當然,這部電影必定成為這兩天屏霸。
從韭菜的專業精神來看,根本沒有興趣做劇透,倒是有興趣查查《我不是藥神》涉及的醫藥背景和對應的醫藥上市公司。
《我不是藥神》講得是真實故事,有位大俠陸勇,慢性粒白血病患者,自購印度高仿抗癌藥格列衛,並且幫其它網友代購,因此涉嫌賣假藥被關。具體情節,大家有興趣去看電影。
格列衛是瑞士諾華的原研藥,一款治療慢粒白血病等諸多惡性腫瘤最有效的神藥。每盒格列衛的國內售價約為23000~25800元(現在在降進口藥的關稅,應該會便宜一點),大約是一位患者一個月的用量,這種吃法,病沒病死人,傾家蕩產可能壓死人的。
而仿製藥「印度格列衛」的Veenat卻便宜得多,一個月藥費加上代購等其他費用,總計也不到格列衛的1/4。於是,中國患者都想辦法買這個藥。所以有了《我不是藥神》的故事。
國內已有3家企業有格列衛仿製藥:正大天晴藥業的格尼可、江蘇豪森藥業的昕維,以及石藥集團生產的諾利寧,他們產品的成分都有格列衛有效成分「甲磺酸伊馬替尼」。
從終端市場來看,格列衛市場份額最大,根據HDM數據,2016年,總市場份額約4.27億元。其中,格列衛佔83.87%,昕維佔比12.31%,格尼可、諾利寧分別3.63%、0.19%。其中涉及到兩家上市公司,一家是石藥集團(01093),一家是正大天睛的母公司中國生物製藥(01177),江蘇豪森藥業有恆瑞醫藥的背景,但至今資產獨立。
作為港股的石藥集團,2017年收入總額約154.625億元,同比增加25%,毛利約93.46億元(賣藥不是一般的好),同比增加約48.1%;利潤約34.82億元,同比增加31.4% 。
有沒有眼睛一亮?,對,沒錯,恆指醫藥藍籌「第一股」,權重0.97%。
2017年,石藥集團成藥業務銷售收入增加26.8%至113.74億,其中創新藥增長強勁,銷售收入達到65.82億元,佔總收入約42.6%,增加37.9%。
多麼亮麗的業績,成長中的醫藥股大象、大藍籌、績優股。不止這些,石藥集團每年按新產品銷售收入的8%以上作研發投入,在研新產品約200個,全部集中在心腦血管、代謝類 疾病(如糖尿病)、腫瘤等大病、慢病領域。同時新靶點大分子生物藥、細胞免疫治療及幹細胞領域、小分子新藥等熱門新藥品種有55個,48個已經獲得臨床證書。
石藥集團月K線圖
作為正在天睛的母公司中國生物製藥,中國生物製藥全年收入148.19億元增長9.4%,盈利21.71億元,增長32.6%,其中肝病藥物仍是其收入支柱,貢獻65.43億元收入,佔總收入44.2%。中國生物製藥共有32個品種全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2017年研發支出15.95億元,佔總收入的10.8%。2017年共提交臨床申請33件,生產申請38件,獲得臨床批件54件,生產批件2件。最近5年ROE均在達到25%,最近十年ROE達到20%。旗下有個特別牛的企業就是中國首仿之王,正大天晴,有180多個在研產品。
中國生物製藥月K線圖
看看股價表現,噢,也很胸悶,怎麼看都是人家的股票?講真的,看電影,也忘不了分析醫藥股,韭菜們很累。(本文為作者學習筆記,不是推薦股票,讀者們慎閱!慎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