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精資本董事長兼創始合伙人 關志寬,受訪者供圖)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葉心冉新年伊始,多家券商已更新2021年醫藥行業行情展望報告,受國家醫保談判疊加集採影響,包括國信證券、東吳證券在內的多份研報均將目光指向了國產頭部創新藥企的未來發展。
這與惟精資本董事長關志寬多年前的判斷相似,關志寬在接受經濟觀察網採訪時指出,一致性評價、醫療集採等措施實際上都是在進行產業結構性優化,為企業的創新及長遠發展留足空間。
2020年12月24日,正式在科創板掛牌上市的悅康藥業(688658.SH)正是這樣一家順勢而為、以高端化學藥為主導的大型醫藥企業集團。通過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悅康藥業成功地從一家傳統製劑工業企業轉型為擁有若干1.1類新藥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悅康藥業上市這天,正值惟精資本董事長關志寬的生日,他在朋友圈中寫到:最好的生日禮物。在悅康藥業的機構股東中,惟精資本佔股近10%,為第一大原始機構股東。
惟精資本成立於2017年, 是專注於生命科學和醫療健康領域的私募股權基金,主要投資於境內外成長期、成熟期的企業。截至2020年12月,惟精資本累計參與或跟進項目達到200個,涉及可投資金額超過600億人民幣。
在惟精資本的投資項目中,聚焦於腫瘤領域的創新抗體藥物研發公司天廣實已經進入到科創板上市問詢階段,創新醫療器械研發公司邁迪頂峰以及生物醫藥研發公司合肥醫工等行業領先企業也將在近期完成IPO的申報工作。
作為惟精資本的董事長兼創始合伙人,關志寬在中國、美國、東南亞及中東等地區已有超過20年的從業經驗,在創立惟精資本前,曾擔任PAG私募股權投資負責人、醫療健康投資負責人,基金管理資產達300億美元。
近日,關志寬接受經濟觀察網專訪,在採訪中,審計師出身的關志寬非常強調「可驗證」這件事,考量項目不僅要政策可驗證、趨勢可驗證,微觀到項目本身也要模式可驗證、產品可驗證、市場可驗證。並且,關志寬指出,好的投資人必須具備整合各種資源來解決問題的能力,要以做產業的思維去做金融。
此外,關志寬還分享了他的投資經歷、投資心得以及惟精資本在甄選項目中形成的獨特方法論。
現把專訪實錄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經濟觀察網:能否簡單介紹一下您的投資理念和投資風格?
關志寬:在太盟投資集團(PAG)的工作經歷對我影響很大,尤其是與我的人生有很多巧合與交集的PAG董事局主席單偉建先生,他是北京人,也是我的師兄,除了投資的經驗與技巧, 我從他那裡也學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現在我們公司行事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標準,也是當年單先生教導我的:如果今天我們按照這個方法去做了這件事,明天華爾街日報公告以後,我們會不會臉紅?這個映射到儒家的思想,其實就是「慎獨」,等於你自己心裡要永遠有一把尺子。
另外,我是審計師出身,PE、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對衝基金我都做過,在五大洲的金融中心也都工作過,金融是我的主業,所以多維度的涉獵對於我做投資也提供了更多的視角與思維工具。
其實金融是一個系統性的東西,很多投資人、投資機構是以金融的思路去做產業,但是我對我們公司員工要求的是,做垂直領域的投資一定是倒過來,用產業的思路去做金融,產業的思路才可以做 「厚」, 而過度追求金融的財技, 大概率是會失敗的。
好的投資人在於你整合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悅康藥業為例,為什麼當初剛剛成立不久的惟精資本能夠在眾多知名機構中脫穎而出,領投了當年在醫療健康一級市場堪稱最大的一筆PE投資? 原因就在於這個過程中,我們充分整合了市場上的優勢資源, 創造性地為企業解決了很多歷史遺留問題。
投資的過程實際上是接受calculated risk的過程,而接受風險在於你能把握風險、控制風險,並不是做投資的時間越長,膽子越大,而是你判斷風險和化解風險的能力越來越強。
經濟觀察網:從惟精既往投資的項目來看,惟精專注於生命科學和醫療健康領域,為什麼只專攻於這一領域?
關志寬:惟精資本確實只投資於醫療領域,這也是「惟精資本」名稱的由來。惟精出自《尚書·大禹謨》「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體現了我們的一種精神,就是專注。你只要堅持一以貫之,則一定會本立而道生。在垂直領域,我們選對方向,保持一份初心,精細化做事,比如調研了150個項目,我可能最後投的只有5個,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150個項目裡,我們自主挖掘的項目達到了72%。
二是我們能為被投企業提供賦能。目前投資界的項目很多都是中介推薦來的,但我們思考的是,當整個世界都知道這個項目的時候,這個項目恐怕已經大概率失去了投資的價值。當下,有些人認為領投是指出資最多的人,但我認為領投還不完全是這個概念,真正的領投,是你從投資開始到公司未來兩三年的發展,再到公司上市,這個過程你都幫他規劃好了,能為他提供戰略賦能。比如,他在華南市場的銷售比較薄弱,他在市場公關這方面比較欠缺,投資人要幫助企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領投方至少應該坐在副駕駛上,而不是投了一大筆資金之後躺到後座睡大覺。若是後者,投再多的資金恐怕也不配做領投方。
這就由此談到,惟精資本在當初設立的時候引進華潤醫療作為主要股東之一,華潤醫療是全亞洲最大的醫療服務機構,是香港的上市公司,擁有12000多張床位以及一年1000多萬人次的診療量。藉此,我們是可以為企業提供賦能的,比如一家提供液體活檢的企業,產品研發出來以後,我們可以直接為他對接一家年接診量在1000萬人次的醫療服務集團。因此,我們與企業之間實際上是一種相互促進、相互成就的關係。
三是在醫療方面擁有足夠的專業性。惟精資本的董事總經理兼執行合伙人吳超在醫療醫藥健康領域有近30年的從業經歷,曾在輝瑞,默沙東,雅培,武田,萌蒂,華潤雙鶴等跨國公司及國內企業擔任高管,幾乎所有的職能都深耕過. 他曾先後主導價值超過60億人民幣的行業併購,成功引入麻醉鎮痛藥MS Contin/OxyContin,降糖藥Lantus/Actos,抗菌藥Zyvox/Vfend等,並使之成為各自治療領域的冠軍產品. 吳超同時還是中國醫藥BD聯盟發起人。
惟精資本董事總經理兼執行合伙人 吳超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經濟觀察網:惟精資本在評價項目時主要考量什麼?在評估與判斷的過程中,方式與方法有哪些?
關志寬:其實投資項目是需要系統性策略的,我們追求的不是絕對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的利益最大化,即SHARPE值的最大化, 所以我們要成體系。其中包括:
一強大的顧問體系。惟精與國內監管和行業內眾多專家有良好關係和/或溝通渠道,比如原輝瑞生物中國區CEO、原Icon中國區CEO、原華潤醫療董事長等等,他們會提供給我一些前沿性的看法意見。比如,一家腫瘤醫院的投資項目,當我認為還存在一些不確定性的時候,我帶一名院長同去調研1天,往往會比投資人盡調半個月看出的門道還要多,這就是insider和outsider的本質性區別。
二是動態的雷達系統。惟精資本在23個細分領域,與近400家醫療健康產業中的領先企業保持密切溝通,這與顧問體系有異曲同工之處。這個名單同時又是動態的,我們會根據政策、市場不斷地調整。
三是內部研究能力,過去3年惟精共發布過20餘篇投資機會研究報告,重點針對醫療行業的三大領域,醫藥、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通過深入研究政策監管、產業環境、經濟動能、市場現狀、技術前沿、創新發展等多個領域,不斷形成惟精資本獨有的投資方式和投資理念,永遠主動出擊,而非被動應對。
經濟觀察網:您如何來確定您的投資策略或者投資方向是可行的?
關志寬:我們大的投資策略必須符合幾點。一是趨勢,絕對不能對趨勢判斷錯誤或者逆趨勢而為,包括政策趨勢、產業趨勢、資本市場的趨勢等等。當年我們敢於投資尚未盈利的企業,是因為我們清楚註冊制和科創版一定會推行,這就需要對政策擁有明確的把握。
二是企業要具備經營可持續性。因為惟精資本是從事PE投資的,我們很難承受任何一個項目的失敗投資,因此要非常關注企業的經營可持續性,一是企業要擁有造血能力,二是節奏可控。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一家企業有10個藥品在研發,他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核心品種是什麼,並且把握好藥物評審過程中投入的節奏,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控制現金流。再比如一些企業正在研發的某些品種,周期過長,那麼可以選擇性地轉讓或共同開發一部分,或者利用自有的技術平臺提供一定的外包服務,這樣也能產生可觀的現金流。
三是要可驗證,包括產品可驗證、市場可驗證、盈利模式可驗證等等。比如我們投資的一家企業,它的一款治療藥物可以將藥物的血液溶解度提高至過去的100倍,這就等於在藥物本身晶體成藥性不變的基礎上做了一個微創新,可以控制藥物的劑量,解決了過去該藥物在某些治療前提下,可能會對患者心臟造成危害的問題,這便是其中一點的產品可驗證。
四是要可退出,做財務投資人,最後的退出路徑一定要很清楚。當然,所謂清楚並非唯一,退出不能只賭IPO,否則遇到市場波動或政策調整時就會非常被動。
經濟觀察網:注意到惟精資本投資的項目中,化藥、生物藥佔據了細分賽道預投金額的前兩名。是您比較看好創新藥的發展嗎?
關志寬:中國每年的藥物消費佔醫療領域總體消費的七成,所以從自然格局的角度,藥類投資會比較多。另外,中國的醫療器械市場本身比較分散,且具備技術含量的醫療器械仍是進口品牌佔主導地位。這裡主要在於醫療器械涉及臨床醫學、工程學等多學科的融合,要求研發人員不僅要具備臨床經驗,還要具備工程學背景,比較複雜。
因此,客觀現實導致了藥物依然佔據主要市場,並且從循證醫學的角度來說,用藥的治療效果是最直接也是最可控的。
但是,隨著國家對創新的持續鼓勵與投入,相信以創新為主導的進口替代、AI在更多場景的應用、癌症早篩早診等領域,器械還會有較大的成長空間,我們也會持續關注。
經濟觀察網:能否談一談您對醫藥行業未來發展格局的判斷和看法?
關志寬:接下來更多的將是結構性的變化,將過去那些沒有治療效果,但是佔用了大筆醫療開支的項目逐步剔除,為企業的創新留足空間。現在的一致性評價、醫療集採等實際上都是在進行結構性優化。因此,「騰籠換鳥」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當前,國內醫藥企業的原研能力相比20年前已經有了長足進步,但是成建制的體系化承接還不太完善,我們依然要持續地加強原創研發能力,因為只有具備原創能力的企業才會有市場競爭力,才會有市場定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