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殺手不太狠:荊軻刺秦為何失手?

2021-02-23 鏟史官

本文為騰訊企鵝號獨家合作內容,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編後語


荊軻作為歷史上著名的刺客,為後世所關注,世人或贊其悲壯之舉,或予其同情之心,但很少人真正進入過荊軻的內心。

在《刺客列傳》中,共出現了五個刺客。在司馬遷對前四個刺客形象的塑造上,曹沫、專諸、豫讓、聶政四人有著超越凡俗的特質。他們作為一個真實的人,完全依附於所從事的事業和所皈依的信仰之中,整個形象呈現出來的狀態是刺客的符號化。曹沫的當機立斷、豫讓的忍辱復仇、專諸的忠誠勇敢、聶政的大義大勇這些特點都非常純粹。這些可以看做是司馬遷對於刺客精神的歸納。

這些刺客精神沒有在荊軻身上表現出來,恰恰相反,荊軻的不少行為有違俠的特徵:一是迴避正面爭鬥,缺乏刺客的血性和尚武精神;二是遇事優柔,缺乏士為知己者死的特質;三是對物質享受欣然接受,缺乏刺客的超脫;四是甚至為達目的而犧牲他人(樊於期),違背了最基本的道義。

對原初文本的細讀,我們會發現,狂放、優柔的荊軻不像一個刺客,而更像一個遊士。問題來了,《刺客列傳》總共5000多字,而荊軻佔了3000多字,司馬遷為什麼要這麼做?

司馬遷從學過董仲舒,董仲舒是公羊家。公羊家講究微言大義,司馬遷的《史記》也很講究「書法」,兵敗自刎的項羽位列「本紀」,殷商遺民伯夷叔齊位列「列傳」之首,這種謀篇布局表明了他的政治態度。那麼,司馬遷不把荊軻塑造成一個標準單一的刺客,而是塑造成一個複雜、立體的歷史人物,是否在表達自己對刺秦事件的思考?!

如果殺死秦王,會引發秦國內亂嗎?

這涉及到秦國的制度和天下形勢。秦自孝公變法後,逐漸採取了嫡長子繼承制。嬴政終其一生都沒有立後,不存在「嫡子」,但兒子倒是很多。荊軻行刺時,嬴政33歲左右,「少子」胡亥可能已7歲,按嬴政掌權的年齡估算,長子扶蘇則至少在11歲以上,而嬴政自己登基時也不過13歲。

如果荊軻刺秦成功,按秦人「立壯」的傳統,扶蘇很有可能登基。吞併六國是秦國幾代君主的國策,軍功階層也不會因小扶蘇「為人仁」或偏向儒家而罷手,這樣便可能出現一個由丞相昌平君和扶蘇生母輔佐下的小秦王,繼續完成吞併六國的煌煌霸業;而與秦有「君父之仇」的燕國,肯定逃脫不了被碾碎的命運。

或許有人會說,荊軻刺秦前80年(前307年),秦武王死於心愛的舉重事業後,秦王室曾發生短暫的王位之爭,甚至引發「季君之亂」,所幸被秦宣太后(羋八子)等迅速平定,秦國才躲過一劫。

若嬴政被殺,這種局面會不會重演、秦人的帝業會否中斷呢?應該不會。秦武王沒有孩子,有繼承權的弟弟們卻已成年。而荊軻刺秦時,嬴政的同母弟長安君成蟜12年前早已因叛秦降趙被誅殺。也就是說,當時基本不存在能與扶蘇競爭的王位繼承人。在加上商鞅變法後,秦國本不強大的公族勢力早已被打垮,王權至上的政治體制已經牢固確立。曾趁嬴政年幼而擅權一時的呂不韋和嫪毐集團,此時也早已被消滅。這時,如果真有什麼勢力試圖上臺,最佳的做法恐怕還是擁立年幼的扶蘇,用六國君臣的腦袋來作為日後持續掌權的政治資本。所以,即便刺秦成功也難改變歷史走向。

在那一個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的久遠的日子後,荊軻的知交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不中而死。司馬遷的這種敘事安排,加強了荊軻刺秦的悲劇蘊味——即使無法改變什麼,但還是要去做。

參考文獻

羅先文《秦和西漢皇位繼承問題研究》 

聶新民《秦王子嬰其人—兼論秦的公族與宗室》 

賀靚豔 楊燚鋒《秦丞相新證--兼析「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的句讀》 

趙沛 《秦宗室人物論》《試論秦的社會與宗室》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西漢 劉向(編定)《戰國策》

佚名《燕丹子》

「中小學語文系列」往期回顧

[第七期]諜報大師辛棄疾藏在宋詞裡的政治預言

[第六期]唐代詩人為什麼喜歡斬樓蘭?

[第五期]別哭了,感動你的《陳情表》,其實是一份站隊攻略

[第四期]官二代曹衝稱象是學術造假?神童背後的秘密

[第三期]此情可待成追憶:李商隱到底在追憶哪個前任?

[第二期]村上桑樹:古代妹子如何應對保溫杯勢力的騷擾?

[第一期]小學語文課本裡面隱藏了地域黑?

相關焦點

  • 荊軻刺秦,燕國義士死幾何?
    司馬公評價荊軻時說,「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太子丹回國時間不太長,樊於期逃亡到燕國,大體在燕太子丹歸國次年,即公元前231年。鞠武曾勸姬丹不要收留樊於期,以免觸怒秦王,招來大禍。
  • 《荊軻刺秦王》:陳凱歌才不會揮刀自宮
    《荊軻刺秦王》是陳凱歌很容易被忽視的一部電影,2017年《妖貓傳》上映時,一大波公眾號提到這部電影,各種標題黨輪番上陣,但這部片子至今在豆瓣上看過的人數依然不如《和你在一起》,更別說《妖貓傳》、《無極》、《趙氏孤兒》等片。這可能有幾方面原因:一、影片濃重的舞臺化風格、顛覆性的人物設計太挑戰觀眾,導致口碑票房都不好。
  • 大秦賦:荊軻刺秦王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流傳千古,但也可能被誤讀了!太子丹和荊軻的終極目的並不是暗殺秦王,而且荊軻刺秦的基本目標已經達成,並未完全失敗。荊軻之刺秦王,也多因情面故,認為中國的殺手為情面殺人,情面在中國比什麼都貴重,把善於謀略的荊軻看作為情面而喪身的莽夫。以上這些評價筆者不敢苟同,甚至覺得可笑。
  • 荊軻刺秦王的歷史真相
    公元前241至227年,身為衛國人的荊軻家破人亡,流落韓、趙、燕等國。這14年的生活,司馬遷記載了兩件事,可以看荊軻生活的縮影:其一,是在榆次與蓋聶論劍,也就是切磋劍術;其二,荊軻遊於邯鄲,魯句踐與荊軻博,爭道,也就是下棋,結果「魯句踐怒而叱之,荊軻嘿而逃去,遂不復會」。
  • 荊軻刺秦王,為啥高漸離和荊軻那麼賣力
    秦始皇1、 荊軻刺秦王秦國滅了趙國,燕國太子丹害怕極了,於是想出行刺秦始皇這一招。希望能挽救燕國不被秦國所滅。偏偏這個時候秦武陽怯場了,秦武陽想到自己的後果後,全身發抖,身體已經不聽使喚了。這個時候秦始皇看到了端倪,荊軻因為注意到了秦武陽的異樣,仍面不改色地解釋道,秦武陽從小地方來的,沒有見過這樣的大場面,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秦始皇,有讓荊軻把圖呈上來,荊軻接過秦武陽手裡的地圖呈給秦始皇看,正在這時,荊軻拿出了裡面的匕首,刺向秦始皇,但是秦始皇躲開了。
  • 太子丹的不信任使荊軻刺秦註定失敗?
    荊軻對樊於期說:「秦國對將軍您真是太狠了。我知道自從將軍您離開秦國之後,秦王竟然殺掉了將軍全家。現在還懸賞天下,用千金和萬戶侯來追捕您。我真是為您感到痛心啊。」  樊於期聽到荊軻說起往事,內心悲痛。而荊軻的言語之間對自己的深深同情,又讓樊於期很是感動。樊於期和荊軻說出了壓抑在心中多日的話,「先生,其實我每天都會想到這些事情,經常骨髓都是痛的。
  • 《大秦賦》:荊軻刺秦被魔改,網友:誤人子弟
    荊軻刺秦王這段,在電視劇《大秦賦》的第七十五集呈現在了大家的眼前,作為燕國使者的荊軻,打著求和的名號前來刺殺秦王。圖窮匕見另外相信大家都知道有一個成語叫做「圖窮匕見」,便是出自荊軻刺秦,荊軻將短劍魚腸藏於督亢圖之中,翻開給秦王看的過程中取出匕首,但是在《大秦賦》中督亢圖已經交給了秦王,如果秦王不喊荊軻離自己近點,試問匕首荊軻還怎麼能拿得到?
  • 荊軻刺秦王,樊於期為何主動獻出自己的頭顱?他不怕死嗎?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但是,我們不清楚的是,荊軻這樣人,想要見到秦王嬴政,是十分的困難的。因為嬴政滅六國,得罪了很多六國人,這些人都想要刺殺嬴政,這種情況下,不管是誰,想要接近嬴政是不可能的。但是,荊軻就接近嬴政了。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 《荊軻刺秦王》:多種因素造成荊軻刺秦王失敗!但失敗卻有意義
    易水河邊,白衣白冠送荊軻。漸離擊築,荊軻悲歌,「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無不暗示著荊軻有去無歸的結局。鹹陽宮內刺殺場面驚心動魄,圖窮匕見,繞柱逐秦王,最後荊軻「被八創」而戰死。《戰國策》為我們塑造了荊軻這個悲劇形象。魯迅先生曾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荊軻刺秦王》全篇充滿著悲劇色彩。
  • 荊軻刺秦故事最早見於何書
    ,戲劇、影視以之為題材者亦不鮮見,但荊軻刺秦故事最早見於何書,卻是一個不易回答的問題。應該說,第一種看法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存在一個記有荊軻刺秦故事的戰國史料文本。這個文本作於秦漢之際,完整地記錄了荊軻為燕太子丹所用,謀劃並實施刺秦的整個過程;司馬遷寫作《史記·刺客列傳》時看到過這個文本,劉向編校《戰國策》所據材料也包含了這個文本,而且兩人都不加刪削修改,完整抄錄了同一文本。可是,這樣一個文本果真存在嗎?
  • 荊軻刺秦故事最早見於何書?
    影視以之為題材者亦不鮮見,但荊軻刺秦故事最早見於何書,卻是一個不易回答的問題。 應該說,第一種看法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存在一個記有荊軻刺秦故事的戰國史料文本。這個文本作於秦漢之際,完整地記錄了荊軻為燕太子丹所用,謀劃並實施刺秦的整個過程;司馬遷寫作《史記·刺客列傳》時看到過這個文本,劉向編校《戰國策》所據材料也包含了這個文本,而且兩人都不加刪削修改,完整抄錄了同一文本。可是,這樣一個文本果真存在嗎?
  • 荊軻是第一刺客麼?別被矇騙了,刺秦真相讓人哭笑不得
    詩人駱賓王,也有詩感嘆「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以呼喚英雄,剷平世間不平事。清朝詩人龔自珍,讀到「荊軻刺秦王」一節,也不禁豪興鼓蕩,情難自已,故而寫道「吟到恩仇心事湧,江湖俠骨恐無多」。 但是,「荊軻刺秦」卻也備受爭議,不少人對此人此舉頗多非議。
  • 荊軻刺秦中的配角-秦舞陽
    荊軻刺秦是戰國時期一個非常典型的歷史典故,「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直到現在,一讀還能感覺到那種悲壯,荊軻雖然失敗了,但是他的英勇,直到現在,仍然被人欽佩,可是當時荊軻並非一人去的秦國,還有一個輔助,那就是秦舞陽。
  • 《大秦賦》荊軻刺秦王,刺了一個寂寞
    我國古代不缺刺客,尤其是春秋戰國時代。而荊軻更是讓史書記載下來。荊軻刺秦王是失敗的行為,不僅結果失敗,而且,荊軻刺秦王到底有沒有歷史意義,相信史學家一直在爭論。這個意義在於,第一,如果荊軻刺秦王成功了,那麼歷史將會改寫,當然,中國統一也是勢在必行,但是,就算荊軻刺秦王成功了,而秦國也群龍無首了,那麼完成統一大業的就一定是燕國,甚至是燕太子丹嗎?
  • 揭秘:荊軻刺秦王,為何註定會失敗?被殺前,他說了一句實話
    燕國派出的使者兼刺客荊軻,在經過一番拼鬥後,功敗垂成,不但沒能殺死嬴政,而且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行刺宣告失敗。荊軻刺秦為何是這樣一個結果?有人說荊軻劍術不精,不是嬴政的對手;有人說荊軻勢單力孤,沒有勝算;有人說秦滅六國是大勢所趨,荊軻螳臂當車。各執一詞,眾說紛紜。筆者分析認為,荊軻並沒有刺死嬴政的想法。荊軻祖籍是齊國,出生在衛國。
  • 《荊軻刺秦王》:一部被嚴重低估的史詩電影
    這是有意義的,因為電影的主角是秦王和荊軻,更深的層次是歷史和人。那麼人為何是人,是受他生活的背景影響的。因此當我們看到對秦王性格有極大影響的三個人出現時,那種壓抑和壓迫,我們才更能理解秦王的性格為何如史書中記載的那樣「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然而這三人也沒有完全淪為襯託,短短幾句話,就很容易看出他們的關係和心理。
  • 荊軻刺秦王時,副手秦舞陽嚇得差點露餡,那為何沒讓更勇敢的人去
    荊軻刺秦王這個歷史故事大家都知道,荊軻功敗垂成,副手秦舞陽更是面見秦王的時候,嚇得差點露餡,那麼為何不讓更加勇敢的人陪荊軻去呢?首先荊軻的本意不是刺殺秦王,而是想要用自己的性命來威脅秦王,逼迫其放棄侵佔六國。其次副手秦舞陽是臨時上陣,原本荊軻要帶的是另外一位劍術高手,只因為當時情況比較緊急,就帶了秦舞陽這個「半桶水」。
  • 陳凱歌被嚴重低估的一部電影——《荊軻刺秦王》
    它就是《荊軻刺秦王》。《荊軻刺秦王》也稱為"刺秦",日本上映時稱為「始皇帝刺殺」。拍攝於1998年,1999年國內上映。當年也曾入選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提名金棕櫚獎,可惜未獲獎,只拿回來一個技術大獎。但這不妨礙此片成為一部非同一般的好片,也是一部顛覆性的古裝歷史片。
  • 愚蠢的太子丹,武功差勁的荊軻,荊軻刺秦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課本上的荊軻刺秦故事,表達了荊軻重義輕生、為了國家奮不顧身的犧牲精神。真實情況卻是,荊軻根本就不是燕國人,跟什麼愛國精神完全不沾邊,他去刺殺秦王實在是有苦衷的。沒辦法,實力差距太懸殊,弱小的太子丹完全沒被嬴政劃到朋友的範疇之列,或者說,兩人關係壓根也沒有那麼熟絡,只是太子丹自作多情而已。反正太子丹玻璃心了,逃回燕國後不去想著操練兵馬增強實力,而是成天琢磨著怎麼弄死嬴政。當時養士之風盛行,這些劍客給太子丹提供了靈感,他想到一個「完美」的餿主意:刺殺嬴政。
  • 荊軻刺秦時,同去的秦舞陽嚇得發抖.為什麼不安排更勇敢的人呢?
    荊軻向燕太子丹進獻刺秦之計,以秦國叛將樊於期的人頭,以及燕國督亢地圖進獻秦王,然後藉機刺殺秦王,使秦軍無法再進攻燕國。燕丹假意推辭一番,好面子不敢去面對樊於期,於是荊軻去找到樊於期,告知了他的計劃。樊於期聽後,認為這個計劃可行,就自刎而死,燕丹命人割下樊於期的首級,密封到匣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