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騰訊企鵝號獨家合作內容,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編後語
荊軻作為歷史上著名的刺客,為後世所關注,世人或贊其悲壯之舉,或予其同情之心,但很少人真正進入過荊軻的內心。
在《刺客列傳》中,共出現了五個刺客。在司馬遷對前四個刺客形象的塑造上,曹沫、專諸、豫讓、聶政四人有著超越凡俗的特質。他們作為一個真實的人,完全依附於所從事的事業和所皈依的信仰之中,整個形象呈現出來的狀態是刺客的符號化。曹沫的當機立斷、豫讓的忍辱復仇、專諸的忠誠勇敢、聶政的大義大勇這些特點都非常純粹。這些可以看做是司馬遷對於刺客精神的歸納。
這些刺客精神沒有在荊軻身上表現出來,恰恰相反,荊軻的不少行為有違俠的特徵:一是迴避正面爭鬥,缺乏刺客的血性和尚武精神;二是遇事優柔,缺乏士為知己者死的特質;三是對物質享受欣然接受,缺乏刺客的超脫;四是甚至為達目的而犧牲他人(樊於期),違背了最基本的道義。
對原初文本的細讀,我們會發現,狂放、優柔的荊軻不像一個刺客,而更像一個遊士。問題來了,《刺客列傳》總共5000多字,而荊軻佔了3000多字,司馬遷為什麼要這麼做?
司馬遷從學過董仲舒,董仲舒是公羊家。公羊家講究微言大義,司馬遷的《史記》也很講究「書法」,兵敗自刎的項羽位列「本紀」,殷商遺民伯夷叔齊位列「列傳」之首,這種謀篇布局表明了他的政治態度。那麼,司馬遷不把荊軻塑造成一個標準單一的刺客,而是塑造成一個複雜、立體的歷史人物,是否在表達自己對刺秦事件的思考?!
如果殺死秦王,會引發秦國內亂嗎?
這涉及到秦國的制度和天下形勢。秦自孝公變法後,逐漸採取了嫡長子繼承制。嬴政終其一生都沒有立後,不存在「嫡子」,但兒子倒是很多。荊軻行刺時,嬴政33歲左右,「少子」胡亥可能已7歲,按嬴政掌權的年齡估算,長子扶蘇則至少在11歲以上,而嬴政自己登基時也不過13歲。
如果荊軻刺秦成功,按秦人「立壯」的傳統,扶蘇很有可能登基。吞併六國是秦國幾代君主的國策,軍功階層也不會因小扶蘇「為人仁」或偏向儒家而罷手,這樣便可能出現一個由丞相昌平君和扶蘇生母輔佐下的小秦王,繼續完成吞併六國的煌煌霸業;而與秦有「君父之仇」的燕國,肯定逃脫不了被碾碎的命運。
或許有人會說,荊軻刺秦前80年(前307年),秦武王死於心愛的舉重事業後,秦王室曾發生短暫的王位之爭,甚至引發「季君之亂」,所幸被秦宣太后(羋八子)等迅速平定,秦國才躲過一劫。
若嬴政被殺,這種局面會不會重演、秦人的帝業會否中斷呢?應該不會。秦武王沒有孩子,有繼承權的弟弟們卻已成年。而荊軻刺秦時,嬴政的同母弟長安君成蟜12年前早已因叛秦降趙被誅殺。也就是說,當時基本不存在能與扶蘇競爭的王位繼承人。在加上商鞅變法後,秦國本不強大的公族勢力早已被打垮,王權至上的政治體制已經牢固確立。曾趁嬴政年幼而擅權一時的呂不韋和嫪毐集團,此時也早已被消滅。這時,如果真有什麼勢力試圖上臺,最佳的做法恐怕還是擁立年幼的扶蘇,用六國君臣的腦袋來作為日後持續掌權的政治資本。所以,即便刺秦成功也難改變歷史走向。
在那一個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的久遠的日子後,荊軻的知交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不中而死。司馬遷的這種敘事安排,加強了荊軻刺秦的悲劇蘊味——即使無法改變什麼,但還是要去做。
參考文獻
羅先文《秦和西漢皇位繼承問題研究》
聶新民《秦王子嬰其人—兼論秦的公族與宗室》
賀靚豔 楊燚鋒《秦丞相新證--兼析「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的句讀》
趙沛 《秦宗室人物論》《試論秦的社會與宗室》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西漢 劉向(編定)《戰國策》
佚名《燕丹子》
「中小學語文系列」往期回顧
[第七期]諜報大師辛棄疾藏在宋詞裡的政治預言
[第六期]唐代詩人為什麼喜歡斬樓蘭?
[第五期]別哭了,感動你的《陳情表》,其實是一份站隊攻略
[第四期]官二代曹衝稱象是學術造假?神童背後的秘密
[第三期]此情可待成追憶:李商隱到底在追憶哪個前任?
[第二期]村上桑樹:古代妹子如何應對保溫杯勢力的騷擾?
[第一期]小學語文課本裡面隱藏了地域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