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三國有魏蜀吳,其實還有個燕國

2020-12-28 網易

2020-12-23 07:00:09 來源: 百科文史說

舉報

  我們都知道三國是魏蜀吳,但較真的話,三國演義應該改成四國演義,當時有魏蜀吳還有燕國。這個燕國存在了48年,比蜀漢還多六年(不包括劉備入蜀後稱帝之前)。

  

  圖-魏蜀吳三國鼎立局勢圖

  燕國在哪呢?就在現在的遼寧省。燕國的國君叫公孫度,在董卓霸京師的時候,公元190年,公孫度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牽制河北軍閥劉虞和袁紹。公孫度不是大族出身,遼東的官油子們根本不用正眼瞧他。公孫度的本家公孫昭任襄平令,公孫度前腳剛到遼東,公孫昭就給公孫度來個下馬威,讓公孫度把兒子公孫康送去服役。公孫度知道公孫昭這是給自己穿小鞋,不立威還能管別人?

  公孫度手段夠狠,當場抓捕公孫昭,亂棍打死。那些瞧不起公孫度的遼東官油子和地主老財,被公孫度打死了一百多個。這下再也沒人敢不服公孫度了。

  

  圖-東漢初平二年(191年)局勢圖

  當時中原混戰,也沒人管遼東,公孫度利用這個難得的戰略空閒期,向東徵伐高句麗,向西擊敗烏桓,不但控制了遼東半島,還把隔海相望的膠東半島劃到自己的帳戶上。公孫度是個聰明人,他知道以他的這點實力,是不夠逐鹿中原的,能守住遼東就可以了。

  曹操要和袁紹決戰,想拉攏公孫度,給公孫度送來了永寧侯的印綬,讓他出兵從背後攻擊袁紹。公孫度不想摻和袁曹決戰,把印綬扔到倉庫裡。不過,公孫度也打算等到曹袁兩敗俱傷的時候,他出兵偷襲許昌。可他還沒來及行動就掛掉了,時間是公元204年。

  

  圖-東漢建安十一年(206年)局勢圖,公孫康控制遼東

  公孫度死了,兒子公孫康繼位。公孫康在歷史上也沒幹什麼大事,但《三國演義》卻有他的篇幅。袁紹戰敗後,兩個兒子袁熙、袁尚投靠公孫康,企圖滅公孫康佔據遼東。公孫康不傻,知道二袁想幹什麼。二袁剛到,就被公孫康斬首,人頭送給曹操當見面禮。曹操當時的重點是平定南方,就暫時放公孫康一馬。

  公孫康死後,因為兒子年齡小,遼東太守由弟弟公孫恭接替。公孫恭身體不好,不能生孩子,好容易撐到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侄子公孫淵長大了,就踢掉叔叔,統治遼東。

  

  圖-公元223年局勢圖,公孫恭控制遼東

  公孫淵知道遼東實力弱,靠自己很難對付魏國,就跨海向東吳孫權稱臣。孫權是個老糊塗,公孫淵來認乾爹,自然高興的不得了,派人送大批財寶去遼東,封公孫淵為燕王。可公孫淵覺得東吳和遼東隔著大海,自己真有事,孫權能幫上忙?公孫淵翻臉不認人,殺了東吳使者,又向魏國稱臣。氣得孫權大罵公孫淵,要起東吳之兵坐船殺向遼東,被陸遜給勸住了。

  

  圖-遼東地形示意圖

  作為三國最強大的魏國,背後有個上躥下跳的公孫淵,不是很安全。但魏國的主要精力被蜀吳牽制,實在沒有太多的精力管公孫淵。魏明帝曹叡也曾在公元237年,派幽州刺史毋丘儉進攻燕國,被公孫淵揍得鼻青臉腫。公孫淵認為自己有實力和魏國掰腕子,開始翹尾巴了,自稱燕王,設置百官,改元紹漢。更可笑的是,公孫淵聯繫了鮮卑單于,約好夾擊曹魏。

  

  圖-三國時期遼東地圖

  公孫淵是狂到沒邊的那種人,等到蜀漢丞相諸葛亮去世,蜀漢和魏國戰爭減少,魏國的南線壓力減輕,曹叡就可以對公孫淵動手了。這一次,曹叡派出司馬懿出戰。諸葛亮這麼牛的人,都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更不要說公孫淵了。司馬懿老謀深算,帶兵進入遼東後,佯攻遼隧,吸引燕軍主力,然後轉軍突襲燕國都城襄平(遼寧遼陽),燕軍回援又被司馬懿埋伏擊潰。此時又連續下了一個多月的大雨,遼河暴漲,魏軍船隻從遼河口直抵襄平城下。

  圍困一個多月後,城內彈盡糧絕,燕軍將領楊祚開城投降。公孫淵極其狼狽的和兒子公孫脩(修)帶著幾百個騎兵向東南方向突圍,結果沒跑多遠就被抓了回來,人頭落地,送到洛陽展覽,燕國滅亡。本文地圖出自下方《中國歷史地圖集》,含300多幅地圖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其實還有個燕國,司馬懿領兵四萬,不到一年就把它滅了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曹魏、蜀漢和東吳,當時的神州大地上還有一個國家存在,而且它的實力不容小覷。這個國家就是遼東燕國,由世代鎮守在這裡的公孫家族建立。提到公孫家族,大家估計都想到了公孫瓚,此人是三國時期的一位大軍閥。
  • 東漢末年其實是四國鼎立,三國演義只寫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個?
    東漢末年那段歷史,大家可能已經如數家珍了,我們之前說了很多這方面的故事,其中的人物、戰役估計大家也了解的差不多了。今天我們打算說點不一樣的。大家知道嗎?東漢群雄割據,最後成了氣候,稱了帝的並不是只有魏蜀吳三家。很多人會疑問,不是說三國嗎,羅貫中的書也是這樣寫的呀。沒錯三國演義非常成功,它將東漢末年那段跌宕的歷史表現的淋漓至今。但是正如書名「演義」一樣,這本書也不是正史。
  • 燕國弱小,為何存國時間卻最久?其實原因很簡單
    由此來看,只有燕國是一脈相承的。那麼為什麼最為弱小的燕國能夠成為存國時間最久的諸侯國呢?這其實與燕國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它採用的存國政策有關。因此,少有國家會對燕國採取重大的軍事行動。而且燕國與戰國曆程中先後強盛起來的大國都沒有直接相鄰的土地,戰國前期的魏國、戰國中後期的秦國,這兩個國家與燕國之間距離遙遠,出兵燕國的難度很大。
  • 魏蜀吳三國面積差不多,為什麼有人說曹魏佔天下十分之八?
    這是劉備對孫權說的話,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劉備不會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可見這是劉備真實的看法。而且當時不止劉備這樣說,著名的謀士、政治家如劉曄、司馬懿、周瑜、魯肅等人都有過曹魏佔天下之八/七等類似的說法。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
  • 燕國多悲歌
    燕王不禁為自己的妙招手動點個讚!燕王噲把軍國大政交給子之後,子之的地位變得更加尊貴了。此時的子之雖然在名義上掌管了燕國的大權,但此時燕國的大部分官吏都是太子的人。為了取得官員任免權。子之又派人去遊說燕王噲。「夏禹舉薦了益,但是不久之後又讓自己兒子啟的部下擔任官吏,他認為啟的臣下沒有能力治理天下,於是就將君位傳給了益。不久之後啟和他的下臣攻打益,奪得了國君的位置。
  • 存在感很低的燕國,為何被列入戰國七雄之列?因為首爾都曾屬於它
    文|飛魚說史春秋,有諸侯國百餘個,其中最有名的是春秋五霸。戰國,有諸侯國幾十個,其中最有實力的是戰國七雄。戰國紛爭二百多年,諸侯國相互攻伐,戰亂不斷,大大小小的戰爭百餘次,戰國七雄就是唱這臺戲的主角,等等,這七個主角中似乎有個是假的,因為它在戰國的存在感超級低。這個諸侯國就是燕國。
  • 燕國為何沒有存在感?
    太行山以及燕山的山麓臺地還算宜居,燕國上都薊城、下都武陽、趙國邯鄲均分布在山前平原。燕國也好歹還有一塊位於太行山前傾斜區的「督亢之地」(河北涿州、固安、新城一帶),此地被《戰國策》譽為「天府之國」,督亢地圖也是荊軻迷惑秦王的重要誘餌。
  • 燕國衰亡的原因
    燕國存在時間比其他諸侯國較長,早在西周時期大分封階段,燕國統治者就是和周天子同宗的姬姓貴族,這說明燕國對周朝禮樂制度的傳承必然勝過其他諸侯國。
  • 燕國的政治改革走了彎路
    燕國的總理子之跟蘇代是親家,想著謀朝篡位。蘇代訪問齊國回到燕國之後,燕國最高領袖姬噲問蘇代:「您看齊國能不能稱霸呢?」蘇代回答說:「不能。」姬噲說:「為啥呢?」蘇代說:「不信任手下的人。」鹿毛壽跟姬噲說:「是人都傳說堯是個大聖人,就是因為他能把天下讓給其他有能力的人。現在您要是能把國家讓給子之,那您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名聲就跟堯一樣了。」姬噲就讓子之全面主持燕國黨內外一切事務,自己退居二線,子之的權力地位一下子就樹立起來了。
  • 燕太子丹:行刺秦王政,力圖保全燕國,為何卻未能阻止燕國的滅亡
    燕太子丹是戰國末年的燕國儲君,為了挽救燕國不被秦國所滅,可以說是竭盡全力。可惜他未能挽救燕國反而加速了燕國的滅亡。那燕太子丹是如何挽救燕國的,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秦國為質太子丹是燕王喜之子,所以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對當時的天下大事了解的十分透徹。戰國末年秦國實力強大,有統一天下的野心。
  • 其實歷史上是「四國演義」,有個國家稱霸50年,卻被故意隱去了!
    公孫瓚與公孫度都姓公孫,而且都是東北幽州人,只不過一個是遼西郡的,一個是遼東郡的。而且《三國志》將他們倆的傳記放在了一塊,因此常常有人將他們搞混。比起公孫瓚來,公孫度的知名度不高,但他在遼東郡建立的燕國政權,卻比公孫瓚建立的政權持續了更長時間,傳了三代人、四個君主。
  • 燕國,它的幸與不幸 | 《風雲戰國之列國》
    第一集《燕過無痕》,就用幾個重大事件,精準並一針見血地講述了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興衰歷程。在波譎雲詭的戰國時代,諸侯國相互攻伐,戰亂不斷,大大小小的戰爭百餘次,但燕國的存在感始終排在倒數一、二位。即使燕國的歷史長達八百年,可其中關於燕國最耳熟能詳的故事,莫過於荊軻刺秦了。這個默默無聞的國家,究竟是如何走向滅亡的呢?
  • 燕昭王求賢誠意滿滿,重用有才之人,使得天下才子都願去燕國!
    因此在戰爭過後,燕國上下一片悲慘的樣子。當時燕國的百姓們,全部都流離失所,每天都過著飢餓的日子,因此在這個時候,燕國很需要一個英明的王來進行治理。當時太子極品經過了燕國上層階級一致認可,最後被大家推舉為了新的燕王,也就是所謂的「燕昭王」。
  • 燕國連下齊國七十座城池,為什麼最終沒有滅掉齊國?
    這個事情在整個春秋戰國歷史上都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可以說是一個諸侯國的百分之九十的城池都已經被燕國納入版圖,以七十座這樣數量級的攻城戰來看,即便兩周到春秋戰國近千年時間,沒有哪一場戰爭可以與其媲美。燕國當時的國力其實並不是戰國時期最強的,也是因為撿到了好機會,就是齊閔王背棄諸侯盟約和周天子的法制,將宋國進行殲滅,納入齊國版圖,這在公道上喪失先機,齊國自古以來就是個遵循周天子禮樂制度的國家,而在這個事情上就犯了重大政治錯誤,燕國據此會盟諸侯,要討伐的就是齊國的無道。
  • 戰國燕國風雲人物之樂毅
    樂毅戰國中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後因受到燕惠王的猜忌,投奔趙國。 早年經歷 樂毅年少聰慧,喜好兵法。在趙武靈王被沙丘行宮被圍困餓死後,樂毅離開了趙國來到魏國。
  • 探尋雄安新區歷史文脈 在南陽村尋找燕國都城
    判為燕國都城還需一關鍵證據京津冀地區自古稱為「燕趙」。史料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燕國曾五次遷都,北京房山琉璃河董家林古城是西周召公受封燕國的都城,已被學界認可。春秋初年,因北部山戎入侵,燕桓侯遷都「臨易」,戰國中期燕前文公遷都「易」,「臨易」和「易」的地理位置存有很大爭議。上世紀80年代,學者孫繼安根據出土器物推測容城縣的南陽遺址就是春秋時期燕國的「易都」。
  • 除了魏蜀吳,東漢末期還有這樣一個龐大的政權!
    大家好,這裡是臥仔~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不過後人通常都將視線集中在魏、蜀、吳,而忽視了這樣一個政權存在。在東漢帝國的東北邊疆,曾出現過一個維持了五十多年的割據政權,因為由公孫氏家族世代掌握,並以漢遼東郡為中心,所以稱為遼東公孫氏政權。
  • 三國時期,除「魏蜀吳」名將外,還有哪些猛將?這9人均武藝一流
    三國時代,魏蜀吳鼎足三分而立,絕大多數的名將都在這三個國家效力。比如蜀有五虎上將,魏有五子良將,吳有十二江表虎臣。 其實,早在天下還沒三分的時候,各路諸侯手下就有不少的名將,其中也有不乏武力值達到了一流水平的猛將。光在《三國演義》裡面就有9人。此中只討論沒有投靠曹操、劉備、孫權的武將。
  • 燕國郭隗施國策,敬以為師築宮牆!
    他說「請先自隗始。」即:你要招賢,先從我開始;你對我當賢人尊重,比我賢的人就會找你來了。於是昭王給他建了宮室曰金臺,堂號為「尊賢堂」,並把他當作老師來尊重。結果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燕國因此強大起來。卑身厚幣  所謂「卑身」,就是放下君主的架子,甘心執弟子禮,以賢者為師。它體現的是君主對賢士的尊重。
  • 羋月傳:孟嬴為何不願見在燕國為質的羋月?不過是利益至上而已
    羋月傳:孟嬴為何不願見在燕國為質的羋月?不過是利益至上而已孟嬴是秦國的長公主,多高的地位承擔多重的責任,她從小便因為公主身份享受他人朝拜,也因為這個身份她不得不遠嫁燕國和親。孟嬴性格坦蕩,在未出嫁的時候她與羋月的關係特別好,都說這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其實羋月與孟嬴也是如此,一開始兩人沒有利益衝突性格相合能夠和睦相處,成為好朋友,但在後來,羋月落魄前去燕國為質,孟嬴連見她一面都不願意,實在讓人心寒。孟嬴為什麼不願見這個昔日好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