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隗
戰國時燕國大臣
郭隗,(約公元前351~公元前297),戰國中期燕國人。燕國大臣、賢者。燕王噲七年(前314),齊宣王攻破燕國,噲被殺。趙武靈王聞燕國內亂,將燕王噲的庶子職從韓國送回燕國。燕昭王元年(前311),職被燕人擁立為王,稱燕昭王。昭王為報齊滅燕之仇,並復興燕國,拜訪郭隗,求計問策。郭隗以古人千金買骨為例,使昭王廣納社會賢才,建築「黃金臺」 ,昭王並尊郭隗為師。此舉天下震動,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燕國因此強大起來。
生平事跡
郭隗,戰國中期燕國人。燕國大臣、賢者。燕王噲七年(前314),齊宣王攻破燕國,噲被殺。趙武靈王聞燕國內亂,將燕王噲的庶子職從韓國送回燕國。燕昭王元年(前311),職被燕人擁立為王,稱燕昭王。昭王為報齊滅燕之仇,並復興燕國,拜訪郭隗,求計問策。郭隗以古人千金買骨為例,使昭王廣納社會賢才,建築「黃金臺」 ,昭王並尊郭隗為師。此舉天下震動,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燕國因此強大起來。
築臺而師
具體過程是:戰國時燕昭王招賢報齊仇,向他問計。他說「請先自隗始。」即:你要招賢,先從我開始;你對我當賢人尊重,比我賢的人就會找你來了。於是昭王給他建了宮室曰金臺,堂號為「尊賢堂」,並把他當作老師來尊重。結果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燕國因此強大起來。
卑身厚幣
所謂「卑身」,就是放下君主的架子,甘心執弟子禮,以賢者為師。它體現的是君主對賢士的尊重。燕昭王找到燕國名士郭隗,向他求教說:「齊國趁著我國的內亂入寇,先君死難,這一奇恥大辱,我誓死要報復。但是我深知燕國力量薄弱,現在還不是時候。如果能得到賢士與我共同治理國家,那是我的迫切願望,希望先生能幫助我物色人才」。郭隗回答說:「人主所抱的態度不同,得到的人才高下也就不同―――想稱帝的和師長相處,想稱王的和朋友相處,想稱霸的和臣僚相處,想亡國的和僕役相處。」為什麼會這樣呢?郭隗進一步論證說:「國君對於賢士,如果能以師事之,那麼,勝過自己百倍的人才就會到來;國君對於賢士如果能認真思考他們的意見,那麼,勝過自己十倍的人才就會到來;國君如能平等待人,那麼,和自己能力差不多的人才就會到來;國君如果架子很大,派頭十足,對賢士頤指氣使,隨意呵叱,那麼,奴性十足之人就會到來。總之,能夠以賢者為師,虛心受教,才能招來賢者,這是自古以來的『服道至士』的方法。」燕昭王一聽,連連稱善,進而請郭隗向他推薦人才。郭隗說:「大王如果一定要招至賢士,那就請先從我郭隗開始吧!像我這樣的人大王都能重用,何況比我強的呢?一定會不遠千裡來投奔的。」燕昭王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為郭隗建造宮殿,拜郭隗為師,予以侍奉。
所謂「厚幣」,就是不惜重金,待遇優厚,表現的是統治者對賢士價值的肯定。古今中外的招賢措施,都少不了這一條,似無須多論。但燕昭王還是有自己的特色,他獨出心裁,「築黃金臺,置千金於臺上,以延請天下名士。」這畢竟是一種創舉。它表明,在燕昭王心中,賢士的價值比黃金還要寶貴。
燕昭王「卑身厚幣」的舉措成效顯著:「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
齊破燕國
燕昭王的父親燕王噲(kuài),想學堯帝讓位給舜帝而不給自己的兒子,引起了大禍。他把王位讓給了相國名叫子之。子之為人殘忍,反而要除掉燕王的兒子和親信。在子之為王的第三年(前314年),燕國國內大亂。將軍市被與太子平合謀攻打子之。齊宣王派使者對太子平說:「寡人聽說太子將要整治君臣上下的名義,顯明父子相承的地位,我齊國雖然不大,但願意聽候太子你的號令。」太子平因而集結黨徒聚合兵眾,命市被去攻擊子之,但沒有取勝。齊國趁這個機會,大舉發兵,殘破燕國,百姓卻反戈攻擊太子平,釀成了幾個月的禍難。子之被殺,燕王噲也自縊而死。太子職,也就是後來著名的燕昭王和太子傅郭隗逃到了無終山避難。燕國的百姓起初恨子之暴虐,以為齊國發兵是給國家平亂,出於好心,結果發現齊王志在滅燕,燕國大半土地都已經歸屬齊國,百姓不忍自己的家園被人侵略,懷念太子。於是自發抵禦齊軍,並求訪失蹤的太子,終於在無終山找到了太子職,太子職即位為燕昭王。齊軍因為不得民心,而且一下子無法管理大片燕國的土地,只好退回了齊國。但燕國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損失,在戰國七雄中變成了最弱小的國家。燕昭王痛恨齊國,發誓要報家仇,雪國恨。他一心要訪求賢士,便問計於老師郭隗。
千金買骨
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千金買骨」的故事:
曾經有一位國君,他非常欣賞書上描寫的那些千裡馬,但沒有親眼見過。他給了一個手下人一千兩黃金,讓他去購求一匹千裡駿馬回來。這個人便訪求國中所有養馬的人,但始終找不到。有一天,他見到一群人圍成一圈在議論嘆息,便走過去問究竟。原來恰好有一匹好馬不幸病死,大家覺得可惜,對著馬的屍骨嘆息。這個人便用五百兩黃金把這匹馬的屍骨買了下來,眾人都感覺奇怪。 這個人回國見到了國君,國君一看,非常發怒,指責道:「我讓你買馬,你買匹死馬回來,有什麼用處?你怎麼知道它是千裡馬?真是沒用的廢物!退下!」可這個手下人卻說:「大王您不要發怒,請讓奴才把話說完再處罰我。我之所以買這匹死馬,正是為了您能得到更多活的寶馬良駒。您想,我這個舉動大家都感到新鮮奇怪,一定會紛紛議論,互相傳說。連死了的好馬都這麼被君王看重,更何況真正活著的寶馬呢?所以您不要著急,我保證不久就會有人帶著千裡馬送上門了。」結果不到一年,國內是凡有好馬的人都紛紛來參見國君。
講完這個故事後,燕昭王低頭沉思。郭隗繼續說道:「千裡馬好比賢士一樣,現在大王您要不惜重金訪求豪傑,那麼您就把我當做死了的千裡馬,那麼比我有才幹,有智慧,能報齊仇的人,不久後也會自己來見您了。」燕昭王聽完,仿佛大夢初覺,非常高興。他大張旗鼓的給郭隗築造宮室,封郭隗大官,給他豐厚的俸祿,還像以前作學生一樣,對郭隗倍加恭敬,整個燕國都竟相傳頌此事。於是燕昭王的品行和郭隗受到的待遇傳播於天下,很多英雄豪傑紛紛投靠燕國。
郭隗給燕昭王出的主意可謂雙贏,他自己得到了富貴,一輩子過著幸福的生活,連他的子孫也世襲爵位;而另一方面,他也幫助燕昭王找到了賢士,完成了願望。
史籍記載
《戰國策》記載
郭隗說燕昭王求士
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欲將以報仇。故往見郭隗先生曰:「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敢問以國報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對曰:「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學,則百己者至。先趨而後息,先問而後嘿,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馮幾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若恣睢奮擊,呴籍叱咄,則徒隸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之法也。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於燕矣。」昭王曰:「寡人將誰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裡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裡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裡之馬至者三。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於隗者乎?豈遠千裡哉?」 於是昭王為隗築宮而師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湊燕。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於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閔王出走於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唯獨莒、即墨。
【譯文】燕昭王收拾了殘破的燕國後登上王位,他降低自己的身份,拿出豐厚禮物來招攬人才,希望將來憑藉他們的力量報仇。因而去見郭隗先生說:「齊國趁著我國混亂,乘人不備而進攻。我非常了解燕國勢單力薄,不夠用來報仇。然而若能得到賢士一道治理國家,以洗刷先王的恥辱,是我的願望。敢問先生憑藉一國之力報仇該怎麼辦?」 郭隗先生回答說:「成就帝業的人與老師相處,成就王業的人與朋友相處,成就霸業的人與臣子相處,亡國之君只能同僕役小人相處(這裡是說越賢明的君王就越能招致才高的賢人,不能尊重賢人,賢人都會離去)。屈己之意(指:意思,想法)以侍奉賢者,恭敬地接受教導(北面:面朝北。古代正位是面朝南的,使賢者面朝南,自己面朝北,以表示虛心),那麼才能超過自己百倍的人就來了。奔走在人前,休息在人後,自己最先向賢者求教,最後一個停止發問(嘿:沉默),那麼才能超過自己十倍的人就來了。見面時別人有禮貌快步迎上來自己也就有禮貌地快步迎上去,那麼和自己能力相仿的人就來了。依著几案,拿著手杖,斜視用手示意別人去做事,那麼服雜役的僕人就來了。如果君主對人狂暴兇狠,隨意打罵踐踏,那麼只有刑徒和奴隸在他身邊了。這就是自古實行正道求得人才的方法。大王果真廣泛選拔國內的賢者,而登門拜見,天下聽說大王拜訪那些賢臣,天下的賢者(便會)疾速到燕國來。」昭王說:「我應拜訪誰合適呢?」郭隗先生道:「我聽說古時的一位人君,想用千金求購千裡馬,三年也沒買到。打掃清潔宮廷的人對他說:『請允許我去尋求它。』國君派遣他去了。三個月後獲得千裡馬,馬已死,用五百金買了死馬的頭,返回去把此事回報國君。國君大怒,道:『所要購求的是活馬,怎麼帶回死馬而花去五百金?』涓人答道:『死馬花五百金購買,何況活馬呢?天下必定認為大王您是能出高價買馬的人,千裡馬現在就會到來了。』於是不到一年,千裡馬來了好幾匹。現在大王果真想要招攬賢士,先從我開始吧;我尚且被尊奉,何況勝過我的人呢?他們難道會嫌路遠而不來燕國嗎?」 於是昭王為郭隗專門建造房屋,並讓郭隗作為自己的老師。樂毅(戰國名將,率燕軍先後攻佔齊國七十多城)從魏國趕來,鄒衍從齊國趕來,劇辛(趙人,後為燕將)從趙國趕來,人才爭相奔向燕國。燕昭王悼念死者,慰問活著的人,與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國殷實富足,士兵們生活安樂舒適,不怕打仗。於是就用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趙魏韓,三國的國君原是晉國大夫,後瓜分了晉國)聯合策劃攻打齊國。齊軍敗,齊閔王外逃(至莒,不久被殺)。燕軍獨自追趕敗退的齊軍,深入到(齊都)臨淄,掠盡齊國的財寶,燒毀齊國的宮殿和宗廟。齊國城邑沒被攻下的,只剩莒、即墨。
方志記載
郭隗(生卒不祥),燕(今淶水縣隗家莊村)人也。燕昭王當齊破燕後,卑身厚弊,招賢者,謂隗曰:「孤知燕小,不足以報齊,誠得賢士共圖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先生視可者身事之。」隗曰:「王必欲置士,先從隗始。況賢於隗者,豈遠千裡哉?」昭王為隗築宮,以師事焉,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赴燕。公元前311年,燕昭王二十八年在樂毅指揮下聯合三國攻齊,佔領齊國七十餘城,是燕國最興旺之期。(入《畿輔通志·名臣》)淶水舊志按「《廣輿》記載:「隗於保定,時淶水隸保,淶產即保產,無足異也。其冢在淶水縣署東十裡隗家莊,下馬禁樵,至今人重明德焉。以字為姓。隗辯而下詩書之澤,代不乏人。賢哲之生,確有其地。郡邑既分,義必明於專屬。隗為淶產班班可考,故特表為人物誌之首。唯戰國時尚未置縣,統為燕地。《通志》仍系以燕人是矣。
相關資料
燕山有金臺,英雄紛紛來;
不識招賢計,來自死馬骸。
附錄:歷代詠郭隗詩詞
詠郭隗
(唐)陳子昂
逢時獨為貴,歷代豈無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黃金臺。
歷史評價
(唐)李白《行路難三首》: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
(唐)李白《古風·燕昭延郭隗》:燕昭延郭隗,遂築黃金臺。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奈何青雲士,棄我如塵埃。珠玉買歌笑,槽糠養賢才。方知黃鵠舉,千裡獨徘徊。
(唐)陳子昂《詠郭隗 》逢時獨為貴,歷代豈無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黃金臺。
燕昭王燕昭王(戰國時燕國國君)
燕昭襄王(前335年-前279年),本名姬職,戰國時燕國第39任君主。燕王噲之子,燕太子平之弟,史稱燕昭王,簡稱昭王或襄王。燕王噲死後,燕人共立為燕昭王。公元前312年-公元前279年在位,在位期間燕將秦開大破東胡、上將軍樂毅聯合五國攻齊,佔領齊國七十多城(齊國疆土只剰莒、即墨二城),造就了燕國盛世。
影視形象
2015年《羋月傳》牛寶軍 飾 郭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