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網訊 地處大運河和長江「十字水系」交匯點,蘇南運河鎮江段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常年有13個省(市)20多萬艘次船舶通過,年通過量達1.8億噸。水運經濟興盛的同時,生態建設任重道遠。今年以來,鎮江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採取全鏈治理新模式,破解船舶汙染物處置難的問題,一體化統籌轄區水域船舶生活汙水接收、轉運和處置三個環節,串起黃金水道綠色生態「珍珠鏈」,助推「十三五」汙染防治攻堅強勢收官。
追源頭,小噸位船舶「應改盡改」。河道汙染物的主要來源是船上的生活汙水,相較城市生活汙水,汙染負荷更高,不做收集處理就直接排放,會嚴重惡化水質,進而影響周邊城市。「十三五」期間,在對鎮江全市400總噸以上船舶完成防汙改造的基礎上,今年,交通執法部門鎖定小噸位船舶,在全省範圍內率先對本市籍400總噸以下貨船加裝生活汙水處理裝置,為實現生活汙水「零排放」和實時監控打下紮實的基礎。「此外,我們將符合安裝條件的公務船、工程船、拖輪一併納入改造範圍,對進入河道的其他船舶推行加裝處理裝置,引導非補貼船舶、小機艙船因地制宜安裝生活汙水櫃。」鎮江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支隊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12月上旬,共計600艘小噸位船舶完成改造,實現全水域防汙治理升級煥新。
在轄區不少港口、碼頭配備有船舶汙染物接收裝置的情況下,偷排行為依舊偶有發生。執法人員在現場執法時發現,個別船舶遇到汙染物儲存過量,又不能及時靠港的「窘境」,於是鋌而走險進行偷排。為了打通服務船民的最後一公裡,交通執法部門於2019年打造了「蘇海潔1101」並投入使用,成為全省首艘多功能移動船舶汙染物接收船,為待閘區、停泊區的船舶提供「上門服務」,及時接收船上的固體垃圾、生活汙水、油汙水等,滿足船民水上生活的急需,疏導了執法監管的壓力,轄區航道水域和港口船舶汙染物直排的現象大大減少了。截至今年11月底,「蘇海潔1101」累積服務船舶2778艘,接收處置船舶生活垃圾6677.5公斤、船舶生活汙水215.68立方,轄區航道的水質有了明顯改善。
「在狠抓源頭、打通路徑的同時,我們緊盯末端治理不鬆勁。」該負責人表示,鎮江市在全省率先建成京杭運河鎮江段船舶生活汙水接收處理站,讓船舶生活汙水『接收到岸、就近處置』。建成的處理站可同時接收2艘船舶排放的生活汙水,每艘接收時間為15分鐘,每天處理量20立方米。按照每天100艘的平均停靠量來算,總排汙率為50%,根據目前船舶的流動性和排汙習慣,每天可收集處置20噸的生活汙水,大大提升接收處置的時效,實現了汙水監測、接收上岸、處理達標的全閉環監管。
如今,這條串聯船舶治汙全程的「珍珠鏈」,正為黃金水道的綠色生態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勾勒出運河走廊碧波蕩漾的精美畫卷,成為山水古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曾海蓉 張亞臣 王旻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