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方《你和我》:理解不完美的父母,理解一個真正的人

2020-12-26 澎湃新聞

原創 張輝 文學報

今年是戲劇家曹禺先生誕辰110周年,他的女兒,同為劇作家的萬方的長篇非虛構作品《你和我》日前問世。作品此前在去年第四期的《收穫》雜誌刊發時,便引發了眾多關注和討論。

這部作品為讀者提供了更豐富的理解曹禺的視角,也因為無限地逼近真實而形成了另一種凝視:不僅是對歷史、家族、父母的凝視,更是作者「我」對世界、對自己的凝視,是一個豐富的靈魂從自己的精神孤島出發,抵達更多豐富靈魂的漫遊。因而萬方在書的封面上寫道:我寫這本書不是想介紹一位劇作家,我要寫的是我的爸爸和媽媽,我要仔細探索,好好地認識他們,還想通過他們認清我自己。

《你和我》萬方/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再問一聲:什麼是真正的人?

張輝 | 文

常識告訴我們,人無完人。但不幸的是,我們往往不願承認這一簡單的事實,尤其在要求他人時對此變本加厲。對於像曹禺這樣,被列到「魯郭茅巴老曹」隊列中的大作家,我們就更加不願意看到他們普通人的一面,不願意面對他們生命的真相。喜劇的或悲劇的真相。

萬方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她在努力地、最大限度地超越這一點。還原人之為人的真實故事,從而思考什麼是真正的人這一難題,我想,乃是她這本《你和我》的最重要訴求。

即使當妹妹萬歡也冷峻地認為,姐姐「知道的根本不是真相,只是一些碎珠子(第114頁)」,萬方也依然堅信,「真相就存在於尋找之中」,「尋找的行為……也是一種真實」。(第114頁)。

這需要坦白的胸襟,更需要過人的勇氣。

因為,這不是輕描淡寫地呈現幾個有關曹禺的趣事或「糗事」就可以達到目的的,這是要掀開那些由種種慣性、顧慮乃至意識形態所組成的帷幕。

萬方(左一)與兒子、妹妹看望曹禺

這固然是要披露女兒心目中,那個一輩子「對生活馬虎到極點的人(第102頁)」曹禺的憨態。比如,連耗子在自己身上打轉都渾然不覺;又比如,有一次送客人出門,甚至褲子譁啦掉了下去。但說出這些逗樂的軼事,其實並不困難,這甚至還會使曹禺先生在我們的心目中變得更加可愛、可親。名人傳記中,幾乎都不缺少這樣的諧謔段落。

真正困難的是敘述那些也許為世人無法接受的真實,那些對所有人而言幾乎難以啟齒的隱情。在《你和我》中,最突出的則是兩個方面。其一,是曹禺艱難的愛情生活,他的三次婚姻。尤其是在與鄧譯生的第二次婚姻前,他與鄭秀並沒有離婚,卻與萬方的媽媽保持了十年戀情,甚至兩次墮胎;其二,是他後期無法寫出滿意作品的無比困窘,他對「最是文人不自由」的生活狀態的無可奈何。如他的服用安眠藥成癮。與這種種真實相比,無端爬進身體的耗子,和完全出乎意料沒能穿住的褲子,實在算不了什麼。

上世紀四十年代,曹禺和鄧譯生(方瑞)在重慶

因為這樣做不僅是要我們看到,那個「講起課來就像有個小太陽!渾身發著光」的萬家寶先生,也有不拘小節的一面。這甚至足以讓那些有精神或意識形態潔癖的完人期待者,對曹禺先生有了嗤之以鼻的理由。

萬方一定並不是對此完全沒有顧忌,至少她知道社會的成見和世俗是怎樣的,但她還是毅然以自己的文字去細細探索父親母親的真實生活。這當然如她用一句「髒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吃大糞吧」——所表達的那樣,表達了她「人言不足恤」的精神之勇,這也實際上更體現了她巨大的信心:所有這些似乎不夠正能量的方面,並不能真正影響人們對曹禺的戲劇天才,以及曹禺對中國現代戲劇的卓越貢獻,乃至曹禺的為人,下一個有良心的客觀判斷。

北京人藝1956年版《日出》劇照

而這也是與劇作家曹禺本人對人性的同情、理解與批判一脈相承的。書中有個細節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這個細節與《日出》第三幕有關。表面上,我們從中看到的,是這部戲能否像歐陽予倩那樣刪除寶和下處那樣的情節,這樣一個技術性問題。究其實質,依然是如何真實對待人的問題,尤其是如何真實對待普通人——所謂「低端人口」的問題。曹禺寫道:

《日出》不演則已,演了,第三幕無論如何應該有。挖了它,等於挖去了《日出》的心臟,任它慘亡。如若為著某種原因,必須肢解這個劇本,才能把一些罪惡暴露在觀眾面前,那麼就砍斫掉其餘的三幕吧。請演出的人們容許這幫「可憐的動物」在飽食暖衣、有餘暇能看戲的先生們面前哀訴一下,使人們睜開自己昏聵的眼,想想人把人逼到什麼田地。(第74頁)

對曹禺來說,無論人的身份地位如何,無論人有什麼可憐的處境,可笑的弱點、瑕疵,處在什麼時代,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生存的最基本權利和尊嚴。偉大的戲劇家必須為這種權利和尊嚴而吶喊、而呼號,每個個人,也必須在具體的生活中,努力爭取和捍衛做真正的人的自由。任何人,他或她,做出了好的或壞的人生選擇,這其中不僅有他自己的原因,也還有社會、文化的原因。這不是為錯誤的行為開脫,而是說,我們應該在譴責這些行為之前,認真思考一下,如果是我們自己,結果將如何?應該對他人,多一點仁慈與憐憫,少一些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傲慢與偏見、苛責與冷漠。

這是常識,卻也是最容易被遺忘乃至踐踏的常識。對你我是如此,對曹禺、對鄧譯生們也應該是如此。為此,我甚至在猜測,這就是萬方將本書以《你和我》命名的其中一個原因。

曹禺手跡

按照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中的定義,人是政治的動物。但我們或許首先要說,人是感情的動物。真正的人,是富於真情的人。

書中最讓我感動的文字,是兩部分通信。一部分,是曹禺和巴金的通信。另一部分,是萬家寶和方瑞的通信。

曹、巴之間的通信,雖然依然略有不全,比如其中有一封,由於並未真正發出,而且或許涉及更多曹禺或他人隱私,所以這次並沒公開;但第二次讀這部分信,與2010年在《收穫》雜誌上第一次讀到是同樣的感動而感慨。那次發表時,是為了紀念曹禺誕生百年。記得當年讀畢那些信,曾在日記中記下這樣的話:友誼萬歲!一生中有沒有這樣高貴的友情,從根本上衡量了一個人生命質量的高低。

曹禺(左)與巴金的友誼持續了六十多年

萬家寶和方瑞的通信,是萬方經過慎重考慮,首次向世人公開的父母的情書,隨二人的照片一道發表。

像絕大部分曹禺戲劇的愛好者一樣,為了更好地了解他,我們一般都會讀田本相所著的《曹禺傳》,萬方在書中也推薦了這本傳記。該傳的最前面,選了7張曹禺不同時期的照片。從數量上說,《你和我》所附的照片,大大超出了田傳,一共有66張。

而從對私人生活的記錄來說,二者則有更重要的不同。田傳僅選了一張曹禺與最後一任妻子李玉茹1985年的合影,而《你和我》則向世人公開了曹禺與鄧譯生的大量照片。田傳隱去曹、鄧的合照,或有不便追問的理由。但公開鄧譯生的照片,特別是他與曹禺的照片,則很顯然與萬方這本書的主題完全對應。因為,它要告訴我們更為完整的曹禺的私人生活,告訴我們鄧譯生與曹禺的熱烈愛情,特別是他們之間長達十年、長期不為世人完全了解的婚外戀。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曹禺、方瑞與女兒萬方(左一)、萬歡

書中有個感人細節,證明了曹禺對鄧譯生深深的愛。萬方寫道:「快過新年的時候好姨(作者按:指鄧譯生的妹妹鄧宛生)從香港寄來賀年片,我替爸爸拆開,先看了兩眼,然後遞給他,他拿在手裡舉著,看哪看哪看,完全超出了可以想見的時間,我覺得奇怪,問:怎麼看不完啦。他的手『啪嗒』垂下來,卡片從膝蓋滑落到地上,『你媽媽,她答應我的時候,夜裡我一個人走在街上,忍不住地大哭,哭得呀……』他仰起頭,深深呼出一口氣,閉上眼睛。原來他不是在看賀年片。……要知道那時候他是有家的,有妻子有女兒,所謂的一見鍾情絕不那麼簡單。在此我需要為他解釋嗎,解釋他在那段婚姻中的處境,和前妻的關係?我有資格嗎?」

萬方懷疑他的解釋資格,我們呢?「道德君子」或許到頭來終究無法原宥萬家寶和鄧譯生之間這種「不道德」的十年愛戀,但我們是否至少可以諒解那份真實不虛的情感?

至少,了解這一段情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北京人》中那個「哀靜」、異常「沉默」,而又「溫厚而慷慨」的愫方,以及她與男主人公曾文清的感情。

北京人藝1957年版《北京人》劇照

曹禺在一段回憶中說過:「愫方是《北京人》的重要人物。我是用了全副的力量,也可以說是用我的心靈塑造成的。我是根據我死去的愛人方瑞來寫愫方的。為什麼起名愫方,『愫』是她取了她母親的名字『方素悌』中的『愫』;方,是他母親的姓,她母親是方苞的後代。方瑞也出身於一個有名望的家庭裡,他是安徽著名書法家鄧石如的重孫女……(田本相:《曹禺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第274頁)」這段話,也可以再一次證明,曹禺對亡妻的摯愛之情。

對我們而言,承認並嘗試理解有情人之間真實的愛,也許並不是什麼過高的道德要求吧?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一開頭就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萬方父母的真實故事,甚至一代代中國人的故事,也許為盧梭的這段話下了太多註腳。真正的人,是渴望自由的人,但也是雖然渴望,卻未必能真正獲得自由的人。正因為此,思考並追求自由才格外可貴。如曹禺曾在給方瑞的信中所說:「我們明明知道世上充滿了不幸,我們為什麼不去吸鴉片煙,早早預備棺材去死?有的人偏偏整天棲棲皇皇,為著人類請命,為著文化拋棄了生命?這是人類的希望。許多事應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絕不是從現在就『無為』。生,我一萬萬而反對這種人生觀。(第130頁)」

悲劇的是,鄧譯生最終還是因服藥過量而過早離開了人世。這似乎完全出於偶然,卻事實上與一家人在十年浩劫中的經歷緊密相關。「吃藥吃藥,睡覺睡覺」,是曹禺被造反派抓去後放回家的第一天晚上,十一歲的二女兒說的一句無可奈何的話。這句話,就那樣,成為曹禺家的「經典」,成為永遠抹不去的下意識。

而對於曹禺本人來說,最痛苦的,不僅是失去了自己最心愛的妻子,而且年復一年,他越來越感到自己失去了真正的創造力。雖然「活著,卻已經不再是自己(第260頁)」。

《曹禺戲劇全集》2014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收錄曹禺一生創作的全部話劇作品

萬方記錄下了那些觸目驚心的語言和畫面。有一段是這樣的:

有段日子我看到爸爸一小時一小時地趴在客廳的方桌上寫,寫、寫,我手裡有一張紙條,他在上面寫作:「為什麼一個字也寫不出?天沉著臉,想是又要下雪,其實方才還是亮晶晶的,怎能一轉眼就變成一副討人嫌厭的樣子。這個天就像我,一天能幾個神氣,說明心中有怨氣。但天不應該有什麼內心活動。我是人,人卻不能不有各種變化,譬如我總像在等待什麼,其實我什麼也不等。(第262頁)

荒謬的年代,有太多荒謬的故事。但造成這無數荒謬的原因,有時卻並不複雜。至少在曹禺那裡,萬方認為,是因為「他開始懷疑自己,他的根基被動搖了。(第260頁)」

一個失去自我的人,一個思想不再自由的人,怎麼還能夠寫出真正的戲劇!

我們可以後見之明地、高高在上地為曹禺痛惜,痛惜他的膽小,痛惜他浪費了他的天才。但我們也許更應該時時提醒我們自己做一個真正的人,讓曹禺的悲劇不再重演。

稿件責編 傅小平 新媒體編輯 李凌俊

圖片來源 資料圖

2019合訂本·微店

現在公號新的推送機制不再以時間排序,而是以用戶的閱讀習慣來系統安排。這讓我們的讀者發現「文學報」公號提醒推送內容的時間變得飄忽不定。

讀者的閱讀視野正在被改變。真正值得被看到的文章、多元的內容或許將淹沒在同質化的大數據篩選機制裡。

在目前沒有確定的應對方案裡,只能希望大家多標註我們公號為「星標」,多點擊一下文末的「在看」,以及轉發或留言。

讓我們再次重逢,無限相遇。

文學照亮生活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原標題:《萬方《你和我》:理解不完美的父母,理解一個真正的人 | 新批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萬方挖掘父親曹禺深層情感世界:細讀父母情書,十年寫出「你和我」
    我們來讀讀曹禺女兒、劇作家萬方寫的長篇非虛構《你和我》。可能再沒有比「寫一本書去更深理解自己的父母」更好的父親節禮物了吧。曹禺、方瑞理解不完美的父母23歲的曹禺不會想到,他利用暑假在清華大學圖書館閱覽室寫出的《雷雨》,讓中國話劇提早進入了黃金時代。
  • 萬方新作《你和我》面世
    萬方《你和我》書封曹禺先生全家福,右二為萬方塵封八十載46封民國情書首次公開,跨越近百年66幅家族照片原貌呈現。今年是戲劇大師曹禺誕辰110周年,作家萬方新作《你和我》日前面世。「她走的時候我不在她身邊,我總想為她做點什麼。」萬方真正想寫媽媽是10年前,但直到2018年她才真正動筆。她說,媽媽在她心目中是完美的,美麗、溫柔、耐心。但她一度認為,爸爸作為有家室的人,卻與媽媽走到了一起,這是她不願意看到的媽媽身上的瑕疵,「這樣的心理我久久不能克服,我也很難對自己解釋,我既寫小說,又寫影視、話劇,對於種種不同女性的情感都寫過,但要寫我媽媽的時候,有如此多的障礙和顧忌。」
  • 萬方《你和我》新書發布 濮存昕追憶曹禺
    8月9日,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SKPRENDEZ-VOUS聯合主辦的「真誠如孩子:你所不知道的戲劇大師曹禺——萬方《你和我》新書發布會」舉辦,著名演員濮存昕於會上再憶曹禺,感慨稱,「我們希望曹禺先生在天之靈看到自己的作品成為經典,上百年還在演。」  當日發布的《你和我》被認為是一部可與《我們仨》相媲美的長篇非虛構作品,一部真誠之書。
  • 主持人張越對肖戰和萬方老師談話的回應,是對肖戰的理解和支持!
    我分享一下我當年的這個過程:小的時候,你的長輩、家長和老師肯定會告訴我說生活是美好的,只要努力一定會有收穫,只要堅強一定會戰勝困難,正義一定會戰勝邪惡,明天會更好……所以,那時候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後來,你再活,經歷來的事情多了一點兒後,你就會發現,並不一定吧?不一定你努力就有收穫吧,不一定你努力就能戰勝困難解決問題吧,還有很多時候,至少在我肉眼可見的時空力,我還沒看見正義戰勝邪惡呀!
  • 曹禺之女萬方:我遺傳了父親對生活的敏感
    《你和我》,萬方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0年6月版。01將曹禺還原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新京報:在《你和我》中,你說有一段時間會拒絕紀念你父親的約稿,你不想再和別人談曹禺,為什麼?那這次你寫作《你和我》回憶父母的愛情與家庭生活,創作心態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
  • 2019-4《收穫》選讀 | 非虛構:你和我(萬方)4
    他們各自顯赫而暗影重重的家族,他們精神氣質的傳承和養成,萬方一次次回到父親曹禺那些劇作的寫作現場,父親和母親美麗的相遇和曲折的愛情,動蕩歲月裡深刻的痛苦和恐懼……父親和母親大量的信件首次發表。而靈魂裡的石頭,在記憶和重新的敘寫和回望中,格外清晰。經由時間和靈魂的淬鍊,終究獲得重新的理解和安放。
  • 面對中美文化差異,美國人不是不理解你,而是不想理解你
    有時候,想要做到相互理解,真的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你不能完全的做到感同身受的話,就只能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揣摩。而旁觀者的角度是最騙人的,沒有誰會真的從旁觀者的角度而完全的理解某一件事情。當理念不同的時候,自然會有著各種各樣的誤會和不理解。
  • 華晨宇:「我理解別人的不理解」,孤獨的價值就在此!
    文|繼芳翎馨在最新一期的奇葩說裡,陳銘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人類沒有那麼孤獨的痛苦,所有你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刻,最痛苦的那個瞬間,感受到一切的壓力都在你身上的時候,你要記住一件事情:一定有遠超過你想像的人跟你感受過同樣的疼痛。」看完《孤獨的價值》之後,我更加理解這句話。
  • 為什麼他們不能理解我呢?「完全被理解「往往是一種幻想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經常有來訪者跟我抱怨,如何的不被父母理解,如何的感到憤怒、失望,然後圍繞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討論很多次,卻很難過得去。有多糾結這個問題,它就有多重要。某種程度上來看,你比他們活的更精緻,更敢注重心理感受,對,是敢,他們甚至都不敢讓自己繼續期待有人能理解了。儘管你也沒有得到想要的,至少你還知道,對某些情感的需要是應該的、是正常的,就像一個飢餓的人,不會因為缺乏食物而否定掉自己對於食物的需要。只有那些受挫太嚴重的人,才會選擇徹底否認自己的內心渴望和需要,這是更大的絕望。
  • 成年人真正的放下:一半是理解,一半是算了
    是你的不會走,不是你的莫挽留記得以前看過一句話說,人有兩種方式成長:一種是看開了那些放不下的,另一種是明白放不下,然後忘了那些放不下的,幾乎所有人都用後一種方式成長。聽友晨晨在後臺留言——2020年是我人生中最痛苦的一年,也是我人生中最難忘的一年。
  • 楊麗萍不生娃被罵上熱搜,我突然理解了全天下的父母
    我們看不到網絡背後,那一個個名字背後,一個個ID背後都是活生生的人,我們只看到眼前的這個機械的鍵盤,所以我們可以隨意的發表暴力的言語。試想一下,如果你發表評論的那個人就坐在你的對面,你還會隨意的說出在網絡上的那些話嗎?一定不會。
  • 大智若愚真正的道理你理解了嗎
    比如大制不割,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智若愚等等。這些大都是一個意思。但很多人理解這個大,往往自然聯繫到小。喜歡從小去理解這個大。已經離道很遠了。那麼,在道德經中如何理解大。大智若愚真正的含義又是什麼呢?解讀道德經最無聊的事情就是以字解經,望文生義。要想真正的理解道德經必須以道解經。以道解經我是第一個提出這個論點的人。和以經解經不同。
  • 不被理解的獨身主義?
    致點評犀利如針刺的溏心姐:我是一個女孩,目前某重點高校大四在讀並保研。我是一個堅定的獨身主義者,也是不婚主義者和丁克。真是理解不了他們的指責。曾有過一段感情經歷。和當時的男友在一起時還只是不婚和丁克,對他說過之後他自信滿滿地告訴我:「我相信我會讓你改好的,我給你時間。」立刻對他好感全無,果斷拉黑。他多次道歉糾纏求複合以後我勉強同意了,可是又過了不到半個月,我獨身主義的傾向就已經很明顯了,把和他的一切交流都當做負擔,因此再次果斷提出分手並直接說明我獨身主義。
  • 李晟李佳航幸福秘訣曝光:餘生請和那個理解包容你的人在一起
    李晟聽到後像包容小孩子一樣開導他,表示:每個人都是不完美,那些不完美的地方正是我們自己,開心的做好我們自己就可以了。的確,幸福婚姻的相處之道也許就是一個相互理解包容的過程。當你真正領悟理解包容的真諦後,會發現婚姻的幸福之門已然大開。
  • 《天道》:你理解的「人脈」是真正的人脈嗎?
    而等你真正有困難的時候,一個個都不見了,跑得比兔子還快,聽到的都是一堆「藉口」。甚至你認為的好兄弟,也不一定是你的優質人脈,你看下《天道》片段:菜上齊了,劉冰倒上啤酒喝了一口,說:「咱們可都是一個圈兒裡的弟兄
  • 行測大數據言語理解與表達重點題型練習——寓意理解型
    若能了解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不同的,不需要拿任何一秒鐘做標準,你就會生活的很好。無論你是獨自處於非洲沙漠的烈日之下,或者和朋友一起待在舒適的冷氣房裡,每一個點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加起來才等於你整個的生命。有一年蔡志忠獲得了「臺灣十大傑出青年」,香港《東方日報》的總編希望我寫一篇文章。「寫什麼呢?」我問「寫崎嶇的道路。」「那是什麼?」「你得成功史。寫你如何達到今日的成功之境。」「我不能寫。
  • 理解了父母的用心良苦,我已不再年少
    小時候就怕的是過年,每年寒冬臘月,家裡都會來一幫陌生人找我們討債,那時候我和弟弟還小,他們很兇,每次媽媽都是好話說盡,耗在我們家不走,我帶著弟弟躲在房間裡不敢出去。等他們鬧夠了,媽媽拖著疲憊的身體,才給我們做飯,那時候已經深夜,說不定第二天又另外一撥人來。別人家過年都很高興,我們家總是擔驚受怕。
  • 電影《囧媽》:與其被人愛,不如被人理解
    「有時,與其被人愛慕,不如被人理解。」 這是喬治·歐威爾著名的《1984》裡的一句話。如鋒利的光芒,直刺內心。 我們也許愛著很多人,父母、孩子、另一半、朋友……可我們真的理解他們嗎? 我們也許被很多人愛著,我們的父母、孩子、另一半、朋友……可他們,真的理解我們嗎?
  • 對話萬方:學會真誠創作是對父親最好的紀念
    萬方:今年其實跟他說了很多事,最主要的還是跟他聊了我剛出的新書《你和我》,寫的是我爸媽的故事。我記得當時周圍沒有人,我說得很大聲,「如果你讀了,你可能對有些情節會感到不舒服,但是我相信你再仔細想一想,會覺得其實這樣寫也挺好。」
  • 《星遊記之風暴法米拉2》畸形市場下的致敬不完美的不理解
    本來想看看有沒有人能在劇情上說點什麼,但仔細想想劇情確實會顯得沒有張力,且如果和原作進行對比的話,會有很大的觀感上的不同。而本人並不想就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如果只討論劇情的雷同話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每部動畫和電影都避免不了的是。但就風暴法米拉1的鋪墊來說,風暴法米拉2的劇情並沒有那麼突兀,人物內心成長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