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獲悉,原創漫畫公司幕星社近日完成四千萬元人民幣天使輪融資,資方為騰訊。本輪出讓10%股份,投後估值4億元人民幣。
在近年受到資本關注和追逐的二次元領域從業者中,成立八年的幕星社算是個「異類」。
幕星社旗下頭部的兩部漫畫作品——old先的連載條漫《19天》總閱讀量超過70億,壇九的連載條漫《SQ》總閱讀量超30億次,分別為微博閱讀量排名的第一和第二,且在公司只有三人時就以創意廣告獲得了千萬元的年利潤。
創始人幕斯告訴36氪,他始終不願講的,是「將創作快速規模化、商業化」的故事。幕星社並不打算給漫畫家配多名助手流水化作業,無意於快速構建多個工作室同時啟動新的作品,短期也沒有電影化、遊戲化的衍生計劃。
那麼,除了成熟的作者與作品,幕星社的核心優勢和發展規劃是什麼?
幕斯認為:從知名度和影響力來看,各垂直領域的頭部從業者都近似明星,漫畫家也應該是這樣。幕星社要做的,是服務漫畫家,為他們提供成長的土壤,專業成長的空間,成為「明星」。
漫畫家 = ?
幕星社創始人幕斯告訴36氪,從業的這幾年,深刻地體會到國內對「漫畫家」和「IP」這些名詞的認識偏差,「當你在同學聚會上說』我是個漫畫家』的時候,大家會說,好厲害,那你正式的職業是什麼呢?」
2010年,大學剛畢業的幕斯拉著還在上學的old先創辦了幕星社,沒有經驗的他們把辦公地址選在北京華貿中心,結果,為了付得起房租,他們只能日以繼夜地畫漫畫,給所有主流紙媒供稿。直到次年春節,因為雜誌休刊,無處投稿的幕星社斷了收入,交不出租,揮別了豪華的寫字樓。
如果這次撤退讓他們看清漫畫家的生存現狀——即使勤奮供稿,在一眾主流雜誌佔有一席之地,也依然沒辦法養活自己。
在2013年的一場行業大會上,漫畫界從業者們聚在一起討論「紙質媒體會不會滅亡,新媒體和手機端漫畫是不是未來」。討論結果是:手機漫畫是有未來的,但是紙媒無可替代,而且,沒人知道新媒體漫畫的轉型應該從何而起。
但這次辯論不久後,幕星社告別了紙媒。他們成為了微博漫畫家,畫起了傳統漫畫界不太主流的條漫。
吸引幕斯的是新媒體對創作者的「危險氣質」:一方面,它能通過即時反饋最直接地檢驗內容的優質程度和粉絲黏性;另一方面,人們的情緒在微博也被放得很大,內容和情節上細小的變化也會收到非常多的評論和私信。
為了與契合這種互動的節奏,首先需要改變的是漫畫業傳統以周或月為單位的更新模式。幕斯告訴36氪,幕星社的作者能夠做到「日更」,以軍事化模式生產內容。創作者們每天醒來就會立刻畫分鏡,完善劇情,在電腦上畫出草稿,將草稿整理為線稿,上色,發布,起草下一天的分鏡,睡覺,堅持數年。
他們和讀者的關係不再是毫無交流的作者和觀看者的關係,而是相互的影響共生。隨著幕斯、old先和壇九與粉絲的長期互動,他們獲得了通常只有明星才具備的「人設感」,讀者看漫畫已經不再只是看故事,更像在關註明星的生活。
到2015年3月,幕星社的微博單條閱讀量已達到3000萬,壇九的漫畫《SQ從你的名字開始》單行本發售時,有三萬多人去到了籤售會現場,粉絲攢動。
幕斯認為:漫畫家不只是畫漫畫的人,而應該是多面體,既是優質內容生產者,社群關係維護者,也是情感投射對象。幕斯也明確了幕星社的定位 :通過對內容和渠道的把握,讓漫畫家有明星一樣的收入+精神待遇,同時建立年輕作者的培育體系,像經濟公司一樣幫助他們運營作品、維護社群,並開發有粉絲基礎長壽內容的衍生品。」
擴張與培育
基於以上,幕星社能不能快速複製成功作品的模式,做到作者和作品數量的規模化呢?
幕斯認為,幕星社是漫畫創作公司,存在的基石是優秀創作者,而人才供給問題是所有平臺和工作室共同面對的難題。
在幕斯看來,網際網路降低了漫畫作者的創作門檻,讓所有人都可以畫漫畫、上傳作品。但漫畫作為一種供讀者消費的內容形式,對創作者的專業度要求從未削減。漫畫是一門語言,背後的「語法」和「邏輯」是不可缺失的,但現如今很多國內創作者卻並不具備。
在日本,漫畫家出道很多時候是一個口傳身授的學習過程,漫畫家會培養助理,授人以漁,助理日後出道。而國內從業者大部分是自學成才,對於概念和技法的了解有限。這造成行業在平臺的保有量需求和專業人才的供給不足中出現了斷層。
因此系統地選拔、培訓新人,幫助他們運營作品和粉絲社群,建立有自己個性特點的個人IP,是幕星社業務的另一重點。幕星社旗下的95後新人阿悶aman、吉川流、清澈等陸續加入幕星社學習和創作,獲得了閱讀量破億、單話閱讀量三百多萬的成績。2016年新加入幕星社的眠狼,更是在一年內粉絲量從10萬增長到100萬,單話互動量12萬。
而管理漫畫家並非易事,既需要讓一群95後在創作中最大程度釋放自己的性格,又需要他們吃苦耐勞,日復一日紀律化產出。
同時,幕星社已與中匯影視達成了對《19天》漫畫改編劇的合作,並正在與日本角川集團合作進行對《SQ》的動畫改編,衍生品和周邊的開發也正在規劃中。幕斯認為:必須非常仔細篩選長期合作者。若非如此,整個團隊的心態都會浮躁,作品的壽命也會縮短。
幕斯表示,市場上大部分所謂的IP都在幾個月剛剛迎來爆發就收割紅利,有些作者在動畫化、影視化的一次性變現後,就不再花心思在這個IP上,也使得IP後繼乏力。如果想讓漫改成為IP壯大的推助力,而不是退出的終點,那無論漫畫家本人還是幕星社,都必須以十年為單位規劃內容的生命力。同時,作者要深度參與並擁有足夠的話語權和相應的收益權。
36氪認為,這幾年二次元內容的火熱不需贅述,資本頻繁入場,平臺規模快速擴張,產業鏈下遊對於IP的需求大,使得提高作品保有量和內容精品度二者成為了行業關注的主題。
這背後的解決方案就是作者的扶植體系,漫畫家的打造體系,和漫畫上遊產業鏈的完善。
而內容創作者和平臺之間永遠存在博弈關係,在平臺壯大的同時,幕星社這樣的優質CP方,也會成為資本布局的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