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部喪屍題材的韓國電影上映,一時風頭無幾,成為了韓國第十四部&34;級別的電影。
無論是從票房亦或是觀影后口碑來看,這部電影都可以稱得上&34;,而將整部電影拆解來看,它成功而有出色的地方又顯得非常簡單:把最簡單、最基礎的東西做到極致。
我一度是喪屍題材影片的忠實愛好者,從上個世紀的《活死人》到近幾年的《驚變》,我都翻來覆去看了個遍。
但如果非要我做一個電影排名的話,不加任何感情色彩,我會投給《釜山行》。
上映後便廣受好評,豆瓣評分8.5分,超70萬人打出了五星的評價,而這部電影更是排在了豆瓣電影top250中,第一百五十五名的位置。
幾位主演也是因此斬獲各類獎項提名,而在第37屆韓國電影青龍獎上,也拿到了最佳剪輯、最佳美術、最佳攝影的提名。足以證明這整個團隊有多麼優秀。
但如果你沒有看電影,只是單純地看了看劇本的話,你會覺得這是一個毫無新意的&34;。
各類情節和橋段都是被不計其數的使用過的,各種&34;式喪屍片的風格都被它借鑑了個遍,無論是人設還是反轉都是經典的套路。
而這也正是打低分的觀眾批評最多的地方。
可如果電影拍攝的真的有這麼差的話,可能上述所說的那些成就、評分、票房都將會是無稽之談。
真正起到反轉作用的,是每一個點的&34;,眾多元素和套路橋段發生了恰好的化學反應,一點也不多,一點也不少。
每個人各司其職,強者保護弱者這樣的平淡的敘事也能激起人們心底對於真善美最強烈的嚮往。
而四年後的今天,將同一個導演、製作班底要給我們帶來《釜山行》第二部,可以說觀眾們的期待只強不弱,但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人們紛紛提問:第二部能超越第一部嗎?
我的答案略帶一絲悲觀色彩:很可能不行。
首先來看看主演團隊:姜棟元、李貞賢二人主演,這兩人都有過最佳男主、最佳女主的提名,實力可謂是不容小覷。
但相比於前作中孔侑、馬東錫兩位前輩而言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一旦沒有表現出那種飽滿的情緒,整部電影的節奏很容易&34;,甚至全局崩盤。
再加上煽情一直是韓國電影的必備要素,可如果這個度掌握不好,那麼等待觀眾的就將會是撲面而來的尷尬和廉價感。
不僅哭不出來,甚至還有點想笑。
但這一點我們現在無從評論,只能等待電影上映之後才能知曉。
除了演員之外,由於整部電影的背景和節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也非常考驗導演和編劇的實力與功底。
四年之前,他們講好了一個在車廂內發生的&34;,四年之後,他們面臨的挑戰是&34;。二者的敘事難度是呈指數級別增加的,各種細節的疊加難度不是簡簡單單一句話就可以說得清楚的。
離開車廂的敘事也愈發會偏向《行屍走肉》,畢竟一部十季的電視劇肯定把該拍的都拍得差不多了。
再聯想到韓國電影的&34;化,可能在導演編劇的設定之下,全世界只剩下那麼一個小島了,這就會顯得非常荒唐可笑,讓人不禁開始擔憂。
一個世界模式的構建,通常都是需要多部電影的交替敘事才能夠完成,如果僅僅憑藉著影片開頭的一段文字解釋的話,相信大部分觀眾都不會為此買帳的。
從電影發布的預告片來看,也恰恰驗證了我的擔心:刺激的鏡頭加上激烈的視覺效果,但唯獨沒有提到災難後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帶有遊戲感的電影情節從本質上而言就不可能達到第一部那樣&34;的高度,從故事簡介來看,這又是一部好萊塢風格明顯的套路式電影:半島上只有一小批倖存者,而男主要帶領他們與喪屍展開最後的決鬥。
對應前作&34;的情況,這部電影哪怕有一丁點不足的地方,都會被失望的觀眾們充滿憤怒的打出低分,甚至於成為一部&34;。
但如果它真的變成了一部單純&34;式電影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打出低分。
從觀眾們的留言中也可以看出,一開始大家滿懷期待導演是如何講述一個&34;全新的故事的,直到預告片播出後,開始懷疑、不買帳的觀眾越來越多。
再加上這幾年來的續作電影無論是口碑還是票房都呈現一個巨大的頹勢,比如《獨立日2》、《環太平洋2》等,質量的不佳和導演的不懂變革是導致頹勢最大的原因之一。
我們也只能期望著《釜山行》不要走上這一條&34;,給續集電影帶來一個良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