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配子女在臺灣學校受欺負「老師一直講美國好、大陸不好」

2020-12-22 海峽集結號

你好臺灣網12月21日消息 「臺獨」勢力煽動反陸民粹。「獨」瘤擴散,連在臺大陸配偶的子女都受害!據臺南市「新移民」女性關懷協會常務理事繆願青介紹,陸配的孩子多多少少在學校都會被排擠。今年還有小學六年級的陸配小孩,被同儕侮辱所謂「共諜」。

她表示,遇到此類事件,家長要不斷反映甚至向學校抗議,才能改善。而印尼、越南等外國配偶的子女,這種現象就比較不會有。

繆願青

據中評社21日報導,繆願青原籍雲南普洱,傣族,畢業於雲南師範大學音樂系,到臺灣定居已11年。她介紹,很多陸配姐妹會反映,學校老師通常對大陸會有「既定刻板印象」,譬如「髒、亂、沒有文化」,但這些老師卻不一定去過大陸。譬如,她就遇到過一位英文老師一直講美國很好、大陸不好。但此人卻沒去過大陸。

相關焦點

  • 「陸配」的女兒,為何在學校跳樓?
    第三次來臺駐點,剛剛到達臺北那天,下了飛機,打開塵封半年的Facebook帳號,海量的諮詢潮水般湧來,國民黨的「朱上柱下」、關於明年初選舉的種種政治口水,足以讓人眼花繚亂。 一條幾乎被這些「重大事件」淹沒的社會新聞引起了我的注意——就在我到達的前夕,臺南一個14歲的初三女生小彤,在她就讀的學校,從5層教學樓頂跳下,生命垂危。
  • 臺當局禁止陸配子女入臺,馬英九:有歧視之嫌
    針對臺灣限制陸配子女入臺的政策,27日,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批評「外僑還是可以回來,可陸配子女卻不行,這明顯的不公平」。本月12日,臺當局在24小時內經歷4次修改後,公布了針對陸配子女防疫期間的入臺政策:由原本的「準許陸配子女入臺,只要居家隔離14天」到最終版本的「禁止在中國大陸及港澳地區、不具備臺灣籍的陸配子女入臺。」政策一變再變,引發島內輿論批評。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辯解稱,撤回該決定是為了島內防疫優先。
  • 陸配子女是「病毒」?臺當局說法1天4變只為不讓他們進入臺灣!
    自2月3日第一批滯留湖北疫區的臺胞返臺後,第二批返臺加班機就遲遲沒有起飛,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臺當局認為第一批回臺的人員中竟然有50名左右的臺胞配偶(下文稱「陸配」)及其子女。11日下午,臺陸委會先是透過一紙新聞稿表示,基於人道考量,12號開始,陸配的子女可以入境臺灣,但11日傍晚19時,臺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二度開記者會,陸委會主委陳明通稱,開放陸配子女赴臺必須有3項條件:申請入境者須為原居住臺灣者、該子女未滿二十歲且在大陸無親人可提供照顧。而11日深夜,臺陸委會發布的新聞稿第3度調整規定,再增加「父母皆在臺灣」的限制。
  • 臺灣氛圍不友善,陸配子女有陰影,有初中生氣憤跳樓
    對於傳出陸配子女在小學遭到霸凌,被同學罵「共諜」等事,從廣東嫁到臺灣的臺灣婦女聯合會秘書長張彩霞表示,陸配小孩受歧視、霸凌時有所聞,對成長一定會有影響,誰都不希望再發生5年前的陸配小孩跳樓事件。她嘆,教育如果參雜政治,那就變味道了,不只同儕而已、老師學校、社會氛圍都是問題。
  • 讓陸配、臺農在兩岸社會融合發展中起到積極作用
    其中,又與在臺大陸人陸配(大陸新娘)的接觸最直接。其中主要是陸配(大陸新娘),只要到嘉義縣、雲林縣、苗慄縣等農業大縣逛一圈或住在幾天或詢問一下該縣政府農業局即可得知,陸配是臺灣農村的生力軍,另臺灣傳統市場的攤商也有非常多的陸配。
  • 仍有約2000名陸配和650名「小明」無法返臺
    民進黨當局已陸續開放陸籍學生、部分陸配子女以及持有依親證、專案居留證的陸配返臺,但目前仍有約2000名等待申辦團聚證的陸配、以及約650名沒有臺灣學籍的陸籍子女無法入境。臺商徐正文25日再次偕同陸配家庭舉行記者會,呼籲民進黨當局開放陸配與陸籍子女返臺與家人團圓。
  • 陸配身份證取得「六改四」符合法律衡平原則
    從2017年起,東南亞籍配偶佔比首度超越大陸地區,2018年大陸地區僅6,944對、佔33.7%,較2012年減少5,090對或42.3%;東南亞籍則增加至8,749對、佔42.5%,較2012年增加3,965對或82.9%。2019年1至7月,東南亞籍及大陸地區配偶分別佔43.2%及32%。2016-2019年為蔡英文執政期間,推動新南向及對陸配差異化政策,也是陸配數量減少政策因素。
  • 陸配李採恩的臺灣生活 致力於傳播優秀中華文化
    「漂洋過海來嫁你」  陸配李採恩的臺灣生活  趙丹平 劉 剛 張鍾凱  李採恩2007年嫁來臺灣。在桃園機場一下飛機,就被帶進面談室。面對一架攝像機,她被問了很多問題,比如婆家的電話號碼是多少,在大陸辦了多少桌的婚宴。
  • 臺灣今起僅開放 , 2歲以下陸籍子女 , 申請入臺..
    王先生表示,兒子是陸配的前婚生子女,以依親的方式取得臺灣居留證,已經長期在臺生活,卻因寒假時回北京探視外公外婆,而滯留北京至今。盼暑期返臺 銜接學業王先生說,一開始他不斷安慰太太要相信臺灣,並抱持著希望,雖然防疫優先,但臺灣政府還是講法治、講人權的,未料,「打臉我當初選擇回臺灣(生活)的原因」。
  • 陸配家屬能否回臺灣,蔡當局政策一夕數變
    臺灣「大華網絡報」14日發表評論說,對於陸配及其家屬是否能搭加班機回臺,蔡當局政策一夕數變,轉彎轉得又快又急,讓人見識到了蔡當局的決策風格。臺灣方面陸委會本來認為「基於家庭團聚、共同生活倫理、及人道考量」,準予陸配及其子女入境標準,從「未成年」、「親人無能力照顧」、「父母皆在臺灣」、「專案審查準駁」,到最後被「衛福部陳時中部長」一句話變成全部不準,真是冷血無情。此一政策之所以一變再變,完全是因為蔡當局只是跟著網絡走,根本沒有自己的中心思想。
  • 臺灣家長下跪陳情:請民進黨當局高抬貴手允許滯留大陸子女返臺
    △臺民眾跪地陳情17日,島內團體「臺灣滯陸孩童父母自救會」向臺當局防疫主管部門和行政管理機構陳情,呼籲臺當局重視滯留大陸孩童的受教權等權益,儘快準許孩子們返回臺灣。漫畫:「高抬貴手」 (資料圖片)與此同時,「臺灣滯陸孩童父母自救會」日前也向臺當局行政管理機構和防疫主管部門陳情,呼籲臺當局重視「小明」們的受教權等權益,儘快準許孩子們返回臺灣。
  • 被國民黨提名 她成為臺灣第一位參選議員的陸配
    由中國國民黨提名,參選南投縣議員的陸配史雪燕,6月30日應邀出席第二屆兩岸婚姻議題研討會,上臺分享作為全臺首位參選陸配的心路歷程。
  • 林書豪已申請到臺灣「護照」?
    文|軍尚 審|高靜眾所周知,臺灣方面此前針對大陸學生制定了「限制入境」的政策,而且還不斷刁難陸配及其子女。此前有過報導,一位臺灣陸配的小孩前往大陸解決戶籍問題,結果返回臺灣的時候卻被告知「限制入境」。然而對於美衛生部長的「訪臺之旅」,民進黨當局卻直接表示:美國代表團無需隔離!近日有消息稱,美籍華人林書豪成功申請到了臺灣的「護照」,所以他獲得「臺灣戶籍」是遲早的事。然而對於陸配及其子女來說,想要申請一個「臺灣戶籍」卻難上加難!
  • 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孩子在學校總被欺負,老師不管,怎麼辦?
    ▓ 青少年心理諮詢為您解讀:孩子在學校總是被欺負,老師不管,怎麼辦? 上個星期發現他手臂破了,問他怎麼回事,他才說在學校被幾個男生欺負。 經過了解,才知道,因為他長得比較文靜秀氣,這幾個男孩子經常嘲笑他,他不敢還嘴,一直忍。可是他們越來越過分,最近兩個月經常趁老師不注意打他、掐他、捅他屁股,孩子不好意跟老師說。
  • 大陸醫藥文憑不被臺認可?大陸配偶回爐當學生
    陸配李彥(左)、揣琳娜(右),為了一紙臺灣大學文憑,只好到大學進修學士班重讀。臺灣《聯合報》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出身大陸醫師世家的李彥,本身有藥學學位,又曾在知名藥廠工作。嫁到臺灣後,受限於臺灣不承認大陸醫藥文憑,讓計劃進修EMBA的李彥,只好到文化大學進修學士班重當學生。  曾是旅遊專欄作家的她,已通過校方甄選,成為文化大學推广部首位陸配「學生講師」,她開的旅遊課,在校內大受歡迎。
  • 臺團體:以平等、包容方式對待陸配與陸生
    中新社臺北4月8日電 (記者 劉舒凌 陳立宇)臺灣「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等多個民間團體8日在此間舉辦研討會,呼籲臺灣社會以平等、包容的方式對待來此生活、求學的大陸同胞。以「如何建立大陸同胞在臺友善環境,取消陸配、陸生身分歧視」為主題,臺灣「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當天在臺大集思會議中心主辦第二系列「兩岸關係發展趨勢研討會」。
  • 家長再陳情 臺媒:小明哪裡對不起臺灣了?
    臺灣自己對臺灣人與來自大陸以外的其他國家地區的配偶所生的子女也沒有這樣不人道的規定。且根據規定,擁有居留權的陸配可以回到臺灣,但其子女卻不行,這什麼道理?難道是因為父母是成年人,比較不容易被感染?抹黑大陸防疫,遭島內輿論抨擊上周三,陳時中以大陸疫情資訊不透明為由,依舊不讓持大陸戶籍陸配子女入境臺灣,小明們已經整整一個學期未能返臺上學。即使在炎熱的六月天小明的父母們在行政院大門口下跪陳情,換來的依舊是因為大陸疫情不透明所以沒有時間表作為回應。
  • 臺灣也和大陸「脫鉤」?它知道有多危險嗎?
    如果說美國與中國「脫鉤」是兩敗俱傷的話,那麼臺灣要是與大陸「脫鉤」無異於自殺。18日,臺當局發布通告,稱即將發布一份「在臺灣地區從事商業行為禁止事項項目表」,禁止臺灣任何單位代理或經銷大陸OTT TV(流媒體平臺)服務。
  •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人在大陸,冰火兩重天
    臺灣人在大陸如魚得水,大陸人在臺灣處境尷尬。這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現象。僅僅5年前還不是這個樣子。5年前再往前推8年,是馬英九執政時期(2008年至2016年)。那個時候的兩岸關係,不但經貿交流進展順利、兩岸籤署了20多項協議,兩岸人文交流也非常熱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