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配李採恩的臺灣生活 致力於傳播優秀中華文化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漂洋過海來嫁你」

  陸配李採恩的臺灣生活

  趙丹平 劉 剛 張鍾凱

  李採恩2007年嫁來臺灣。在桃園機場一下飛機,就被帶進面談室。面對一架攝像機,她被問了很多問題,比如婆家的電話號碼是多少,在大陸辦了多少桌的婚宴。她都說不清,所以一出來就擔心,怕不讓入境。回憶起10年前的那一幕,她至今心有餘悸。

11月20日,李採恩(右)在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子女藝術團的工作室創作節目。 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 攝

  獨自面對內心的孤獨

  李採恩與臺灣籍的丈夫相識於上海,相戀於長沙。雖然下決心隨夫到臺灣,但來臺之後的生活將是什麼樣子,她完全沒有心理準備。

  到了臺灣,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無事可做。家人怕她孤獨,會帶她走親訪友、觀光遊覽,但平常日子還要她獨自面對。好在她很快發現自己懷孕了,產檢就成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日程。2008年,她在臺灣生下第一個孩子。

  那一年,兩岸開始有了直航。她帶著6個月大的兒子回娘家,一路上對著還不懂事的兒子說,你多命好啊,一出生就有直航了,之前媽媽來臺灣還要繞道香港。

  尋常日子總是瑣碎的。丈夫因工作的原因常常不在身邊,有時公婆有事外出,孩子哭鬧起來讓她手足無措。長時間的疲勞讓她性情大變,丈夫一打電話回來她就發脾氣。丈夫知道她沒有其他發洩對象,心甘情願承受她的抱怨。

  走出家門重新尋找自我

  兩個孩子慢慢長大,李採恩也逐漸適應了在臺灣的生活。她不甘心一直待在家裡,下決心要走出家門,找一份工作。

  李採恩是聲樂科班出身,出於對歌唱藝術的熱愛,2010年,她報考廣州的星海音樂學院,並順利完成3年的研究生學業。

  這些年,李採恩在臺灣參加了許多音樂活動。2016年,她參加音樂劇《悲欣交集》的演員甄選,獲得其中一個角色,進了劇組。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她接任中華文化產業發展協會「藝術行政」這一職務。

  現在,她和其他大陸配偶共同成立了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子女藝術團,致力於傳播優秀的中華文化。「也許這份事業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但我可以用自己所學,為熱愛民族音樂的觀眾服務,傳播優秀民族文化,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臺灣年輕人出路在大陸」

  現在李採恩一邊工作,一邊在臺灣藝術大學讀在職研究生。她念的中國音樂學系當年只有她一個人報考。「臺灣人對民族聲樂幾乎沒有什麼了解,畢業以後也很難找到出路。」她對此感到很無奈。

  李採恩說,現在許多臺灣年輕人一出校門就面臨選擇:要不要去大陸?曾經有相識的年輕音樂人問她,大陸是不是真那麼好啊?她總是回答說,大陸機會多多啊,你現在不去,過兩年沒有位置了。

  在她看來,很多臺灣人對大陸的印象甚至停留在「文革」時代。「如果他們能了解大陸政府是如何保護和包容不同民族、地域的傳統文化,他們一定會找到歸屬感,而不會擔心臺灣被同化、被淹沒。」

  現在李採恩最頭疼的是兩個孩子都在臺灣讀小學,所學的課本讓他們沒有辦法對「國家」有清楚的概念。「孩子還小,但很快就會長大,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會讓他們離大陸越來越遠。我只能一遍又一遍跟他們說,媽媽是哪裡人,你們就是哪裡人。」

  (據新華社臺北電)

相關焦點

  • 「漂洋過海來嫁你」——大陸配偶李採恩的臺灣生活
    獨自面對內心的孤獨  李採恩與臺灣籍的丈夫相識於上海,相戀於長沙。雖然下決心隨夫到臺灣,但來臺之後的生活將是什麼樣子,她完全沒有心理準備,「以為就像我在上海讀大學再到長沙工作那樣,換個城市而已。」  到了臺灣,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無事可做。她沒有工作,沒有朋友,除了家人之外誰也不認識,「常常手裡拿著電話卻不知打給誰。」
  • 在臺大陸配偶李採恩:臺灣年輕人出路在大陸
    雖然下決心隨夫到臺灣,但來臺之後的生活將是什麼樣子,她完全沒有心理準備,「以為就像我在上海讀大學再到長沙工作那樣,換個城市而已。」 到了臺灣,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無事可做。她沒有工作,沒有朋友,除了家人之外誰也不認識,「常常手裡拿著電話卻不知打給誰。」家人怕她孤獨,會帶她走親訪友、觀光遊覽,但平常日子還要她獨自面對。好在她很快發現自己懷孕了,產檢就成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日程。
  • 「感恩母親首都行——臺灣陸配歷史文化研習營」北京開營
    5月21日,由全國臺聯和北京市臺聯共同舉辦的「感恩母親首都行——島內優秀陸配歷史文化研習營」在北京臺灣會館交流座談。旨以歷史文化為紐帶,凝聚優秀陸配力量、聆聽陸配心聲,進一步提升陸配的政治意識和文化素養,發揮其在兩岸關係中的獨特作用,進一步促進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和感情聯結。希望未來幾天交流中,營員們能主動參與到兩岸文化的交流合作中來,順應歷史大勢、共擔民族大義,共同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做出努力。
  • 「陸配」的女兒,為何在學校跳樓?
    (臺灣媒體對小彤跳樓事件的報導) 媽媽,是一位「單親陸配」 「那天一早,她是開開心心去上學的!」臺南成功大學附設醫院住院部三樓ICU病房外,小彤的母親孟靖縈對我說道,長期在臺灣的生活,讓孟靖縈話語中幾乎已經不帶有東北口音。
  • 大鵬教育書法學院,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全世界浩瀚的文字海洋中,漢字書法是獨具一格的藝術瑰寶,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書法藝術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數千年來一直深受人們喜愛。
  • 紀錄片領域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
    隨著媒體融合不斷深化以及中外文化合作與交流日趨增強,紀錄片領域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發展。中國題材紀錄片受到普遍關注和重視,並藉助國際平臺廣泛傳播,有力推動了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進程。
  • 周素明:中華緣文化研究院致力於服務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 助推文化...
    本屆論壇期間,將舉辦多場平行論壇,其中,平行論壇——「守正創新 2020中國文化經濟發展論壇」在12月4日下午舉行,論壇期間舉行了「中華緣文化研究院」揭牌儀式。  江蘇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周素明在致辭時表示,今世緣酒業是一個因緣而生,隨緣而盛的企業,也是隨著緣文化傳播而發展。今世緣發展了緣文化,緣文化也成就了今世緣。
  • 大陸企業攜手臺灣藝術大學 共同傳承中華文化
    陳小願 攝    3月26日,臺灣藝術大學校長謝顒丞(左五)一行,在深圳匯德豐集團董事長藍海(右二)等人的陪同下,拜會中華文化促進會,就兩岸如何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等議題與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王石(右四)進行交流。
  • 臺團體:以平等、包容方式對待陸配與陸生
    中新社臺北4月8日電 (記者 劉舒凌 陳立宇)臺灣「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等多個民間團體8日在此間舉辦研討會,呼籲臺灣社會以平等、包容的方式對待來此生活、求學的大陸同胞。以「如何建立大陸同胞在臺友善環境,取消陸配、陸生身分歧視」為主題,臺灣「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當天在臺大集思會議中心主辦第二系列「兩岸關係發展趨勢研討會」。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讓太極拳承載的中華文化廣泛傳播
    太極拳緊緊包裹著太極文化之魂,是中華武者薪火相傳、傳播四海之根,太極拳已成為連接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國家、不同價值觀念、不同意識形態的人民和諧共處的重要紐帶,正成為「世界第一健身品牌」。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太極拳在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太極拳組織,67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太極拳館,習練人數超3億。太極拳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堪稱國粹。
  • 「張原天中華文化傳播基金」助暨大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再發力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12月5日,由暨南大學牽頭組建的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在暨大石牌校區舉行了建設推進會暨中華文化傳承傳播高端論壇。
  • 被國民黨提名 她成為臺灣第一位參選議員的陸配
    由中國國民黨提名,參選南投縣議員的陸配史雪燕,6月30日應邀出席第二屆兩岸婚姻議題研討會,上臺分享作為全臺首位參選陸配的心路歷程。
  • 弘揚中華文化,縱看馬雲龍的砥礪奮鬥之路
    二、公元2004-2011,馬雲龍致力於中國搏擊市場化的聯合研發與商賽奠基,為中國搏擊市場化的艱辛探索與聯合開發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 三、遠古文明,伏羲肇始;中華文化,淵源流長。據很多古文獻記載,伏羲姓風,史稱風伏羲,這是中國歷史的第一個姓氏:風。風,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獨特的文字圖騰,為人們歷代喜愛而承傳。
  • 孟子後裔七十五代孟小紅——孟子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徐嘉璐先生曾說:「文化傳承要靠人,文化傳承要靠情,我說,文化傳承要靠心,文化傳播要靠行!行,便是走出去,傳出去!每每想到這些,我的內心就熱血沸騰!我被徐先生的話深深的觸動著、激勵著,始終「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究竟要靠什麼?我曾經不斷的陷入這個思考當中,做為一個民間文化傳播者,我有什麼能力把孟子的偉大思想傳播出去?這是困惑我已久的問題。
  • 迎接旅博會 文壇名家共話中華文化
    張勝友     張勝友認為,當今正處於一個社會轉型的大時代,雖然社會轉型也帶來諸多社會問題,但在大時代之下,文化工作者應當把握當下社會生活,在多元化的社會、多元化的文化生活之下,創作出一批有影響的大作品,甚至是傳世之作。
  • 少兒電影之旅表演《孔融讓梨》 傳播中華文化
    它為擁有電影夢想、喜愛電影文化的青少年開通了一條與電影親密接觸的互動通道,將電影的無窮魅力展現在充滿求知慾望的中小學生面前。電影之旅特邀專業製作團隊精心打造電影拍攝,對劇本、服裝、道具、美術等各個細節精心打磨,對微電影的製作質量精益求精,全力推出具有國內少兒電影新標杆價值的電影作品。
  • 把中華文化帶向世界,外語院校探討共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平臺
    5月24日,全國外語院校代表齊集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參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高峰論壇,共議外語院校如何建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平臺,改變外語專業學生偏重對象國語言文化而不重視本國傳統文化學習的現狀。外語院校學生將來肯定是中外交流合作的主力軍。
  • 陸配家屬能否回臺灣,蔡當局政策一夕數變
    臺灣「大華網絡報」14日發表評論說,對於陸配及其家屬是否能搭加班機回臺,蔡當局政策一夕數變,轉彎轉得又快又急,讓人見識到了蔡當局的決策風格。臺灣方面陸委會本來認為「基於家庭團聚、共同生活倫理、及人道考量」,準予陸配及其子女入境標準,從「未成年」、「親人無能力照顧」、「父母皆在臺灣」、「專案審查準駁」,到最後被「衛福部陳時中部長」一句話變成全部不準,真是冷血無情。此一政策之所以一變再變,完全是因為蔡當局只是跟著網絡走,根本沒有自己的中心思想。
  • 鄭成功文武治臺灣 傳承中華文化
    幾經談判,荷蘭大員當局終於1662年陽曆2月9日(南明永曆15年12月20日)向鄭成功屈服,退出臺灣,結束了荷蘭38年的殖民統治。發展臺灣經濟並傳承中華文化當時臺灣的高山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十分原始,生產工具極其簡陋,鄭成功便派官員與渡臺的農民到各地歸順的番社去,發給高山族人鐵犁、鐵耙、鋤頭、鐮刀、耕牛等農具,還發給種籽,教他們播種、耕耘及收穫的技能與方法,使他們迅速改變了原來的落後原始的農耕方式。農具與耕耘方式的改變,使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作物產量提高了,人民的生活也得到很大的改善。2.
  • 臺灣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會長、電視劇《王道劍》原著作者...
    臺灣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會長、電視劇《王道劍》原著作者劉兆玄先生一行蒞臨九洲音像出版公司 2019年01月31日 22:42:00來源:九洲音像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