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不等於懦弱,孩子被打該如何反抗?

2021-02-19 傑奧baby

絕大多數的家長朋友們都應該有過類似的經歷:看著自己的孩子經常被欺負,心裡肯定都不舒服。

為什麼有孩子怎麼老是欺負別人,怎麼老是動手搶別人的東西?

其實孩子之間的吵架和打架都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尤其是對於3-7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會有吵架吵不過就動手,搶東西搶不過就動手,甚至不知道一個什麼理由,一言不合就動手的時候。

簡直可以說是很少有孩子從來沒動過手,從來沒亂發過脾氣。

一方面,這個時期孩子的自我意識在高速發展,自我意識變得很強,但同時控制情緒的能力又很差,所以非常容易「惹是生非」。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夠強,有的孩子是說話慢,跟小夥伴發生爭吵了,一旦自己落到了下風,就會通過動手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也有一部分要歸咎於環境的不良影響,可能在家裡經常挨打,也可能是父母或長輩對他打了別的孩子、搶東西的行為,沒有進行正確引導,甚至無形中助漲了孩子的氣焰,導致孩子會從欺負他人身上去尋找平衡和「樂趣」。



為什麼有些孩子

總是容易被人欺負?

1.天生膽小,害羞

我一個同事家的孩子就屬於害羞型的寶寶。在家裡和熟悉的人面前,話特別多,可一旦出了家門,走出熟悉的環境,馬上變成惜字如金的「小淑女」。

見到陌生人就害羞,別人問話都不好意思答一句,喜歡往爸爸媽媽身後躲。更不要說打人,和被打之後還手了。

2.受到過度保護

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小時候玩伴比較多,也比較「野」,放學之後一群孩子就聚到一起,也經常吵吵鬧鬧。

但是也就在這種爭論和吵架中,學會了溝通、談判、妥協這些技巧。最後還是高高興興長大了。

現在的孩子不一樣,經常是一家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當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負的時候,並不會主動的解決問題,往往是被動的尋求幫助。

3.力氣小,動作慢

幼兒園小班的孩子容易被大班的孩子欺負,低年級的孩子容易被高年級的孩子欺負,女孩子容易被男孩子欺負,都是這個原因。

欺負人的孩子也是分人的,他們輕易不會挑選人高馬大的對手,要是咱們孩子正好是瘦瘦小小的,那就要留心了。

4.特別懂禮貌特別懂事

我認識一位媽媽,她家寶貝回家說幼兒園總有個小朋友搶她的玩具和書,還會用指甲劃她。這位媽媽當然很驚訝,然後跟孩子說,那你告訴老師去呀,或者你還手啊。

誰知道孩子來了一句:打小報告不好,而且我是大孩子了,他打人不對我不能學他,我不能打人。

孩子媽說孩子這麼懂事,也不知道該高興還是該難過。

孩子被欺負了

聰明家長這麼做

在咱們國家,有個詞叫「面子」。

兩個孩子吵起來,爭搶起來,真見過不少家長的處理方式就是不問緣由,先批評自己家孩子,或者直接讓大孩子讓著小孩子,小主人讓著小客人……

我親耳聽到的,完全無法贊同的一句話就是有位爸爸跟孩子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他打你了,那他怎麼不打別人呢?

孩子都是咱們自己親生的,關鍵時刻,爸爸媽媽不成為他的後盾,怎麼反而胳膊肘向外拐呢?

同時,家長更不要將心疼、氣憤甚至「恨鐵不成鋼」化為責罵發洩在孩子身上。不要嘲諷孩子,「你怎麼這麼沒用?」要知道,已經被打、被欺負的孩子此刻最需要的是安撫,家長要承認和尊重孩子現在很難過,甚至很痛苦。

面對孩子被欺負這件事情,我們父母能做的,該做的,應該是防患於未然,教會孩子可行的解決方案。例如:

【1】角色扮演

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扮演各種「熊孩子」,假設各種場景。在遊戲中,教會孩子如何去談判,如何大聲震懾對方,如何在爭執中保護自己。

比如如果經常有孩子來搶自己的玩具,可以根據情節輕重教孩子說一些話,像:「我可以把玩具借給你玩一會,但是我也想玩一會你的那個玩具」,「我願意跟你做朋友,我們一起玩怎麼樣?」,「這是我的玩具,你沒有權利拿走」,「請你放開手!」

通過遊戲,可以教會孩子甄別正常的玩鬧、爭吵與霸凌、暴力之間的區別,也可以教會孩子什麼樣的情況下,可以分享、交朋友,什麼樣的情況下,必須大聲的拒絕和堅定的反抗。

【2】教會孩子尋找支援

我知道一位媽媽,她的孩子是在幼兒園裡,被坐在後面的小朋友揪辮子。然後這位媽媽就告訴孩子,以後你後桌再揪你的辮子,無論是上課還是下課,你都要大聲喊出來:XXX揪我頭髮了!

這樣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就都會聽見,然後就會保護你了。

其實這位媽媽的做法就比較好,女孩子跟男孩子對打往往不會佔便宜,而且在上課期間,跟對方吵架打架都會影響老師的上課進度,不如大聲的說出自己的理由,捍衛自己的權益。

【3】教會孩子據理力爭

告訴孩子,要當著「肇事者」的面,指出他的不對之處。不要把自己陷入到孤立無援的境地裡面,要大膽的反抗並且學會「發動群眾」。

告訴孩子可以通過嚴肅的言辭反抗別人,比如大聲呵斥「打人是不對的」、「不許打人」等,必要時也可以進行自我防衛。

是用有理有據的事實來讓」肇事者「感到壓力和羞愧,最好能聯合其他小夥伴疏遠」肇事者「,讓」肇事者「知道,欺負人的人,是交不到朋友的。

【4】不惹事,但也別怕事

孩子被打了,要不要馬上還手,是存在很大爭議的。

一方面像我認識那位媽媽家寶貝說的,打人不對,不能學他。也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家長是不在場的,如果對方人高馬大,下手沒輕沒重,我們的孩子貿然跟對方打起來,吃虧的終究還是自己,萬一出現了意外,後果不堪設想。

可以告訴孩子,離那些喜歡欺負人的孩子遠一點。咱們可以不跟粗魯的,野蠻的孩子一塊兒玩。

但是也得告訴孩子,事兒來了,不能怕事。

有句話是:「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可以教會孩子一些簡單的防身術,告訴孩子,在你覺得有必要的時候可以還手,爸爸媽媽相信你,會站在你這邊。

香港著名企業家李嘉誠有段採訪,其中一段話他是這麼說的:

我告訴我的孫兒,做人如果可以做到「仁慈的獅子」,你就成功了!仁慈是本性,你平常仁慈,但單單仁慈,業務不能成功,你除了在合法之外,更要合理去賺錢。但如果人家不好,獅子是有能力去反抗的,我自己想做人應該是這樣。

我們還是得告訴孩子,世界不光是童話中的美好,也是有矛盾和衝突的。你可以做一個善良的人,但是善良不等於懦弱,當有人侵犯你的權益,你必須勇敢的保護好自己。

相關焦點

  • 遇到事情不敢反抗,孩子的「懦弱」,其實是這樣養成的
    孫子只是一動不動的呆呆的看著那個小男孩沒還手,小男孩看到孫子沒有反抗,又去撕他腳上雨鞋漂亮的貼紙,孫子也只是往後退了幾步,把腳縮回去。爺爺看見這一幕很生氣,就覺得自己的孫子任人欺負太膽小軟弱了。生活中其實這樣的例子很多,一些人應該會覺得這個孫子沒反抗是覺得他乖巧老實,還有些人應該和和這爺爺一樣覺得孩子太懦弱了才任人欺負。
  • 孩子被欺負了該怎麼教育?
    女孩無助的坐在地上,打人者囂張至極,視頻不到1分鐘,數不清女孩被打多少巴掌,被踢多少腳,該女孩毫無反抗能力,甚至不知道躲閃。 然而有趣的是,父母卻嘲笑孩子慫包,面對欺負卻不敢反抗。其實並不是孩子慫包,而是他們童年時期沒有學習過正確的反抗技巧,父母的過於嚴格早已植入孩子的潛意識。
  •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善良不是懦弱,也不是妥協
    愛默生說:「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否則一切都等於零。」《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的作者慕顏歌,一個選擇擁抱世間溫暖的治癒師,一個行走在文字世界裡的靈動舞者。 她感情細膩,喜歡思考,長期致力於心理研究,著述和譯作頗多。她的作品包括《讓未來的你,感謝現在拼命的自己》《這一生為自己而活》《人生有多殘酷,你就該有多堅強》等。
  • 善良與懦弱
    最近有一部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我看了其中的幾集,雖然不能參照影視劇來以點帶面的評判現實社會中存在這麼鮮明的人物對比,但還是引發了我對善良和懦弱的定性與思考。劇中人物蘇明玉(姚晨)與其父蘇大強是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兩個角色,也是我心目中善良與懦弱的強烈對比。
  • 蘇青最新懸疑劇《刺》:懦弱和惡永遠不會改變,善良好難
    劉濤,韓曉婷好朋友,青春、陽光,會繪畫,但卻異常懦弱。面對三人組的欺負,她從來不敢反抗。而這種懦弱也助長了三人組的氣焰,在後來韓曉婷替她打抱不平之後,韓曉婷替她承擔了那些攻擊,而她卻從未替韓曉婷出頭。懦弱好像從來都是跟惡一夥的。是劉濤的懦弱,成就了三人組無休止的惡。並且,最終導致韓曉婷父親的去世。
  • 願你,不被懦弱所累,不要錯怪善良!
    >而這世間有太多的人錯把自己的懦弱當成善良,亦有太多人把他人的善良當成懦弱。02 聽了表姐的訴說後,在震驚之餘,我調整了思緒跟表姐說:知不知道,你這根本就不是善良,而是懦弱!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便難免會誤解了善良的概念,給懦弱乘虛而上的空間,從而混淆了兩者之間的關係。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不論你是勇敢還是懦弱都是正常的現象。
  • 不想孩子沒出息,媽媽要先教會Ta立足之道:生而為人,別太善良
    「文/豆寶奶奶(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助人為快樂之本」,受東方儒學薰陶的中國父母,在培養孩子的時候,都不忘教育孩子善良,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媽媽秉承「善良論」,兒子玩具被搶,還勸娃別計較同事陳倩,對兒子小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在教育方面下了功夫,小時候,陳倩就常常引導孩子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不管孩子情願還是不情願,陳倩都要求兒子要大方,為人要善良。
  • 在職場善良等於懦弱?《平凡的榮耀》告訴你答案
    一個項目只要自己認準了,就算所有人都不看好,也絕不會放棄。蘭芊翊被領導的刁難還在繼續,為了挫她的銳氣,經理找來近似於「不可能項目李經理是餘總愛將,但因為過於善良,常常被人誤解為懦弱。 這個舉動也讓孫弈秋真正認識了李經理,勇於承擔責任的人,並不懦弱。
  •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否則等於零」
    圖片來自網絡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否則等於零。——愛默生「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生來就是善良的。我們嚮往美好的生活,待人友好,並且始終相信這個世界是有愛的。老師說:「今天上午,一位同學下課玩耍的時候不小心把小明推倒了,這位同學請自覺向老師坦白哦,做了錯事就要勇於承擔,知錯能改才是好孩子哦。」老師慈祥地看著那位同學,那位同學聽了老師的話,不敢抬頭看老師,但還是支支吾吾地承認了。老師走到這位同學的身邊,彎下身對他說:「小華,你不小心把小明推倒了,我們要向他說什麼呢?
  • 教會孩子「不必善良」才是最好保護,委曲求全只會讓娃活得很累
    真正聰明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時都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善良但不懦弱的人。天天的情況讓張姐很擔心,怕他將來遭遇校園欺凌,而天天的爸爸卻不這麼認為,「惹不起,還躲不起啊!」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媽媽,如果有人打我,我該怎麼辦?」面對兒子的詢問,張姐狠狠心告訴他說:「天天,如果有人打你,你就也打他。」但是情況並沒有因此改變,這讓張姐很是鬱悶。
  •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你可以選擇善良,但不要懦弱
    善良久了,就容易變成懦弱小時候,老是聽大人講「孔融讓梨」的故事,所以在吃東西時,我都時刻謹記大人的教誨,不要搶食,一定要讓著大孩子。因此,我從小被人誇獎「這孩子性格好、沒脾氣、文靜」,至今清晰地記得老師最愛在我的評語上記錄「誠實謙虛」的字樣。現在想來,這也許就是一種心理上的暗示,大人們說的話不會有錯,我應該這樣做。
  • 伊能靜女兒被欺負,秦昊難過氣哭,孩子被打後該不該打回去?
    孩子被欺負該不該打回去?打不過怎麼辦?那麼,孩子遭遇暴力的時候,究竟該如何做呢?本期話題:伊能靜女兒被欺負,秦昊難過氣哭,孩子被打後該不該打回去?不要覺得孩子打打鬧鬧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很多校園暴力的受害者,都是從小不懂得反抗的弱者。一定要教會孩子還手的能力,才能讓孩子不沉浸在被施暴的陰影裡。
  • 為什麼懦弱的都是老實人,老實等同於懦弱?別讓自己打上懦弱印記
    首先,忠厚老實不算一個褒義詞,也不算是貶義詞,個人認為更傾向於中性詞,在不同環境下可以作為讚揚詞,也可以帶點嘲諷的含義;而懦弱就是一個十足的貶義詞!社會上存在一類「老好人」,有的時候別人未必認為你懦弱,只是覺得你好說話,可以拜託你做一些事情,當然是無償的那種。
  • 冷焰|每一個人反抗者都來自普通人——電影《普通人》觀後感
    與上面所列優秀電影相比,《普通人》和它的名字一樣普通,就稍微遜色,它沒有許多商業大片花裡胡哨的場面、各種勾人的懸念、和激動人心的反轉,只是一篇一章扎紮實實地講述了一個普通人,如何在當時那個不普通的環境下,從被特殊待遇誘惑淪落為威權幫兇走狗,到被出賣而重返普通人完成自我救贖,最終浴血反抗的故事。
  • 2分鐘連扇50個耳光,女孩全程不敢反抗,家長痛心:為什麼不還手
    被打的女孩看著年紀很小,全程沒有做出反抗的動作,沉默的接受黑衣服女生的毒打。視頻中還不斷有笑聲傳來,卻沒有人上去幫忙。還錄著視頻,說輕點就是:麻木不仁,說重點就是助紂為虐。因為視頻在網絡上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引起當地的警察局注意,視頻中打人的女生被刑事拘留了。
  • 家長如何讓孩子擁有不被欺負的...
    兒子問餘歡水:「如果有人罵我,該怎麼辦?」 沒想到餘歡水的回答竟然是:「有人罵你,你就裝作聽不見。」 很多人看到這裡,就會覺得餘歡水懦弱無能,孩子被罵了還要假裝聽不見,難道假裝聽不見就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 電視劇《刺》:懦弱和惡,狼狽為奸,善良好難
    唯一沒有變的是惡,和披著善良外衣的懦弱。改變的是至親亡命之後對懦弱的善和永遠的惡的反擊。世界存在著永遠的惡,和永遠的懦弱。並不能用永遠的逃避和無聲的時間,來對善和懦弱進行反擊。在只求生存而備受壓抑時,只能用尖銳的刺,來讓痛感讓自己清醒。隱忍讓人身心俱毀。觀看《刺》這部劇時的感覺,就如永遠在折磨警官陳茜喉嚨的魚刺。如鯁在喉。
  • 15歲女孩被連扇耳光不反抗:給孩子最好的保護,是底線教育!
    孩子不知道生活的底線,辨別不了惡,魔鬼的爪牙遲早會伸向她們。作家羅松說過:女孩,需要底線教育。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除了竭盡所能保護孩子,還會讓孩子明白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自己的底線在哪裡。03告訴孩子世界美好溫暖固然重要,可更應該告訴她們,該如何保護自己。
  • 看過影片《更好的世界》,你認為善良到底是什麼?
    但是會遇到許多生活中瑣碎的惡,細小的「瑣碎之惡」,這種惡不足以致命,卻以一種瑣瑣碎碎的方式,遍布和侵蝕生活的各個角落、比如說小時候身體弱小會被強壯的孩子欺負;被人誹謗侮辱;被人惡意欺騙;遭受到歧視或者是不公平的待遇等等。一個具有健全心智的人,不只是能夠發現、享受生活的真、善、美,還需要有勇氣去面對生活中的惡。那麼,如何面對生活的惡?當這種生活的惡降臨到自己身上,該怎麼辦呢?
  • 面對校園霸凌,孩子還手反抗其實並不過分,可怕的是父母蠻不講理
    ,與其家長干著急,不如提前做好教育工作,讓孩子知道如何面對校園暴力,如何好好地保護自己。《少年的你》 然而李晟的理由是,還手是為了給欺負自己人傳達一個信息,我並不好欺負,被打之後一定要反抗,如果不予反抗,那麼欺負你的人就會得寸進尺,被欺負的一方往往只能處於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