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浮世美人圖,是及時行樂還是享受生活?

2020-12-23 古話文史

日本浮世繪美人圖,是及時行樂還是享受生活?

傳統中國畫作中,以女性為題材的作品,以"仕女圖"來命名。女性形象的創作在日本人物畫中稱為"美人圖"。浮世繪美人圖盛行於日本江戶時代,是在借鑑吸收中國的繪畫藝術,基於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創作出來的藝術形式,浮世繪美人圖的蘊含著"浮世"精神。

日本浮世繪美人圖是在現實與理想的落差中,產生"浮世"的繪畫藝術

日本的江戶時代處於封建社會的末期,這一時期京都、大阪等地開始尋求擺脫封建統治,新興的工商階層崛起開始衝擊原本的經濟生活與社會結構,他們對於精神需求也日益迫切。傳統以貴族以及武士服務的官方畫的藝術形式,不能表達出新興階級的需求,同時掌握財富的工商階層雖然經濟地位提高了,但是卻無權參與政治,個人的價值無法實現,開始產生及時行樂的思想,"浮世"意識開始萌發。

在日本"浮世"的讀音與"憂世"相同,在佛教典故中有著塵世變幻的意思。在日本的文化中浮世在昭和年代是指帶著佛教般的生活進入到美好世界的濃縮。等到了後期,浮世又成為了現實中的享樂。直到江戶中期,浮世開始具有現實以及普世的意味。浮世既代表著現實世界的社會生活,又體現著對於現實玩世不恭的嘲諷以及風流不羈的享樂主義。

最早有浮世繪一詞是在日本天和時期的作品當中,"扇有十二把,祜善浮世繪"。浮世繪的畫作是以江戶時期的市民生活為原型進行創造的風俗畫。浮世繪的筆調以江戶為畫作的背景,圍繞城市居民的貴族、武士、商人以及娛樂業的藝人為人物。其中"美人畫"是浮世繪的重要分支名,主要以日本歌舞藝伎為創作對象。

浮世繪美人圖的線條、色彩結合,為我們了解日本繪畫史"浮世"變遷

日本最早以女性為題材的畫作,年代最早的有《吉祥天女圖》.吉祥天女是掌管農業生產以及美麗的女神,她的形象與中國唐代仕女圖相似。從平安時代起,日本繪畫就模仿唐朝的繪畫風格,直到佛教在中國盛行,開始吸收佛教繪畫藝術,慢慢形成日本民族精神的世俗畫。

到了鎌倉時期日本以女性為題材的作品開始出現"大和繪"的風格,人物面孔用同樣的因襲符號來表示,畫一個勾代表著鼻子,點上一個紅點就是嘴唇。到了江戶時代的早期,日本的美人畫開始強調色彩以及裝飾的華麗,女性姿態優美、色彩柔和、佩戴首飾的構圖方式,為後面浮世繪美人圖奠定了基礎。

浮世繪的線條。他們的畫作中美女的眉毛普遍比較粗,中間用墨多而兩邊輕描,頭髮繪畫的非常仔細,像是從肉裡生長出來的,給人以生動的形象,而不是像戴假髮那樣生硬。美人的衣服的用筆卻是粗細不一,有的用筆細膩,有的隨心潑墨,表現出和服陰柔與的厚重結合。

浮世繪美人畫隨意性很大,帶有寫意的風格。用筆簡練、採用大氣的筆調,用墨粗獷,對於線條的勾勒頗具豪邁之意,對於衣服的處理極其簡約,通常採用幾筆線條代替,有趣的是,在衣服的收尾處,回上一筆,展現衣服的條紋褶皺沒在《風信》以及《美人日規 辰時》就有所體現。

浮世繪美人圖設色。世繪的美人畫用的色彩非常絢麗,採用清一色的墨底,在繪畫的過程中可以看見墨色的漸變,達到一種中國傳統仕女圖中的暈染效果。在對美女的面部著色上,浮世繪的美人面部與身體各部分的膚色用水彩來繪畫,畫作中呈現的面部與膚色與寫實的皮膚非常相似,整體透明感強。

在服飾的用色上面採用給人以衝擊力很強的豔麗色彩,"在多彩之中隨處可見灰色調的閃爍搖曳,在華麗的內層蘊含著難以言傳的澀味。"這是多日本色彩所特有的總體概括。浮世繪美人畫服飾喜歡採用大面積的墨黑色,整體來看沒有感受到特別的灰暗,畫面對比度高,通過黑紅兩種顏色襯託出華麗質感。

日本浮世繪美人圖通過人物造型、服飾處處彰顯著"浮世"不浮,而是社會浮沉

浮世繪中的人物造型,大多是採用勾代表鼻子,線代表眼睛,櫻桃小嘴。濃眉長耳、綰著髮髻、穿著和服,像是用一個模子量產出來的。美人畫這種程式化的雕刻,在日本歷史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審美,也是浮世繪美人圖的畫家的誇張追求。早期的浮世繪中的美人圖,美人常常有著纖腰長頸、輕盈的體態、纖細的手腳,給人以一種弱不禁風的病態美感。

到了浮世繪的黃金時期,喜多川麻呂創作出了一種"首繪"的繪畫風格,將美女的面部表情、身姿形態加以凸顯,能夠從中看出"嬌嗔憂怒的不同神態",更細膩的表現出女性花容美貌。對於美女皮膚的繪畫也更顯柔美,擺脫過去那種程序式的呆板形象。

對於浮世繪的美人臉型也進行很大的藝術轉變。早期的浮世繪美人圖,有著濃厚的中國唐代烙印,扁圓的臉型、頭頸很短,頭與肩幾乎沒有很明顯的界限。到了春信時代浮世繪的美人圖開始吸收中國明代侍女的清瘦形象,臉型不再是唐朝的扁圓而是橢圓形,細腰、縴手等到了浮世繪美人畫的發展中期,開始擺脫中國的影響,開始出現日本獨特的美人風格:臉型是馬面臉與瓜子臉的結合,顯得狹長。眉毛採用濃筆重墨,鼻子長而直。眼睛細小、單眼皮呈現半月狀。

浮世繪美人圖,在姿態上體現著一種動態美。《風流美人遊春圖》的美人扭曲著身子,收的姿勢非常詭異,優美的身姿隨著和服的搖曳更顯美感。浮世繪美人圖通過手、腰、足等組成不同的姿態,給人以動蕩的感覺,就像塵世浮沉、人生跌宕起伏。

浮世繪美人畫的頭飾,與姿態上的千奇百怪的造型相比,就顯得相對極為簡約。通常就是原始的齒梳以及釵作為束髮工具幾乎沒有鑲嵌來裝飾。浮世繪中的美人圖,往往只看見幾根釵分別從兩端插入發中,與長長的笄組成放射狀的對稱,在《春之野遊》中,可以看到美女頭戴角隱,也就是現在的防塵帽,頭上插著笄的形象。

浮世繪美人圖的美人的和服,是日本傳統的民族服飾,考究來源的話,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長袍。唐代服飾從江浙時期流傳到奈良時期的九州。到了平安時代,在全面吸收唐文化之後,他們開始對服飾加以改造,加長袖子,把衣服的幅度加寬,形成日本的"國風時代"。

和服的造型基本是腰帶窄而寬,有著齊腳踝的寬大長袖,v字領、沒有衣扣,採用腰帶進行固定。到了桃山時代,日本女子不再穿裙子,腰帶開始露在外面,破壞了整體的形態美,這時候又開始吸收中國文化,開始採用系筒狀腰帶,在前面打結。

日本浮世繪美人圖中,"浮世"是對生命力的追求,"美人"是對束縛的掙扎

浮世繪美人畫通常反映出來的是日本對性的開放認識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美學意識。在浮世繪的作品中如果說在這些溫和的色彩之中,表達著畫家的情感的話,那麼我們看到的是專制時代人們內心的萎靡。在黑暗時代的恐怖籠罩下,我們能夠聽到畫中美女輕輕抽泣,感受到她們內心的悲哀,以及對於塵世生活的縱情戲謔。

他們根據社會現實,在浮世繪美人圖中表現出來浮華世界的動亂、奢侈、及時行樂,往往是通過美人動態的姿勢中,或是行走、或是搔首弄姿,動感極強,在行走的過程中還些更為誇張地動作,讓人有欲蓋彌彰之感,強調誘惑美豔地曼妙身姿,滿足俗世市民生活的審美需要。

日本的浮世繪美人圖,是在市民大眾之中誕生的,並且在大眾之中流傳開來,浮世繪美人圖衝破統治階級壟斷、他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享樂主義,只要是市民大眾歡迎的,或者好賣的作品,都成為畫家的創作對象,是一種俗文化。浮世繪的創作並不是為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作。而是作為一種能夠帶來金錢的商品,賣家也不是為了將浮世繪作為裝飾之用,而是為了滿足精神幻想的載體。

日本浮世繪表現出來的貧民性、世俗性以及人們對於生命欲求以及個人意識是浮世繪作品的本質。在幕府的黑暗統治下,浮世繪以動態的社會百態作為題材,通過對女子形象的描繪表現出了平民階層對於生命力的追求。歌舞伎町中生活的風流世界,人流密集、奢侈風流,鶯歌燕舞,平民百姓在這種能夠忘卻生活的煩惱憂愁,在這種"生"的享受之下,能夠產生推動社會創造、擺脫束縛的強大力量。

結語

日本的浮世繪美人畫在對中國的繪畫藝術進行取之後,形成了日本獨特的藝術形式。這與日本的"拿來主義"是密切相關的,日本毫不避諱對於外來文化的引進,但是他們在引進外來文化以及繼承本民族文化的時候,通常能夠開闢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內容。日本在古代就大力吸收中國的文化,浮世繪美人圖也是融合中國繪畫藝術並且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進行移植、吸收、創新,形成獨具特色日本美術。

參考文獻

《日本繪畫史》

《浮世繪的啟示》

《日本浮世繪精品》

相關焦點

  • 淺談《怪化貓》:將日本浮世繪與動漫結合,碰撞「異次元」的藝術
    2)享樂:本意是享受安樂。浮世繪中的享樂是一種及時行樂的狀態,而怪化貓本身並沒有體現出享樂的本身含義,而是用罪惡、欲望來反襯出享樂,怪化貓裡用人物受苦、壓抑來體現出享樂欲望的存在。而什麼是浮世繪?浮世繪的由來在宮竹正《浮世繪的故事》中寫道「所謂浮世繪是由日本江戶時代以描寫風景,和百姓風俗為主題的彩色版畫。浮世,源自佛教用語,意指繁華放任、卻又虛無短暫的塵世。因為版畫內容所表現出的多是歌舞伎與茶社的生活場景,處處流露出『人生苦短,需及時行樂』的思想,故此被稱為浮世繪」。我們也就可以簡稱為「浮世繪——繪日本浮世之像」。
  • 日本浮世繪:世界虛浮 快樂至上
    你應當像畫中人一樣,生活在自然裡,像花朵一樣。 —— 梵谷 浮世繪也稱「江戶繪」,堪稱江戶時代日本民俗的百科全書。它與歌舞伎、相撲一起被稱為「江戶三絕」。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浮世繪——浮世中的繪畫。 「浮世」來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迴和人世的虛無縹緲。日本語言中自「浮世」一詞出現開始,就一直含有暗指豔事與放蕩生活之意。
  • 開眼界,日本浮世繪可不止春畫和海浪圖!
    1、初期,主要作品類型鳥居派的美人繪浮世一詞,意指人們所生活在此的現世、人世間生活百態,說穿了就是及時行樂。而日本這個國家也真的蠻奇怪,表面彬彬有禮,實際上生活裡各種亂搞,這種事情也可以說是他們的世間百態。更誇張的是,日本皇室裡把亂搞升級成一種仿佛有儀式感的東西,日本最有名的一本書《源氏物語》講的就是皇室裡面怎麼亂搞,當然這本書文學價值很高哦,所以你說連皇室都這樣,世間百態是什麼樣子?然後最早提到浮世繪的作品,名字叫《好色一代男》。
  • 淺介紹日本浮世繪
    首先,要明白「浮世」是什麼意思。浮世意指人們所生活在此的現世、人世間生活百態,它所指稱在塵俗人間的漂浮不定,衍伸為一種享樂的人生態度,因為這種描繪歡樂榮景的華麗刻劃就叫浮世繪。剛開始時,浮世繪是畫在紙上或者錦帛上,和我們中國是一樣的,日本人稱「肉筆畫」(怪怪的)。
  • 浮世繪裡的女人們,名畫背後有著什麼故事?
    擁有能力的百姓町人在學問和文藝的領域也颳起了新風,享受著可以被譽為日本文藝復興般的豐富文化。葛飾北齋的名字被 18 世紀末的西歐人士所知曉。而將北齋看作強勁競爭對手的人正是喜多川歌麿,他斥責北齋是樹葉畫師(意為:微不足道的畫師),甚至無情地苛責他:「丟人丟到了外國,美人圖的寫意這種不足稱道的東西也拿出去給外人看」,甚至把這種強烈的傲慢畫到了畫作的細節裡。
  • @北京 |【橋舍·浮世繪】日本最大浮世繪流派——歌川派
    歌川國貞(1786-1864)歌川國貞是主導幕末晚期浮世繪界的歌川派最主要畫師,他出生江戶本所的經營渡船場之家,十多歲時就拜歌川豐國為師,成為其入門弟子,二十餘歲始發表美人畫、小說插圖及演員畫像等浮世繪版畫。他一生製作量極為龐大,據統計,大約留下了逾萬幅作品,且多為單幅美人畫和歌舞伎演員像。今天的日本浮世繪學界一般將其稱為「三代豐國」。
  • 從浮世繪看日本美術史
    什麼是「浮世」?淺井了意在《浮世物語》如此告白:生活就是為了及時享樂,將注意力集中在欣賞月亮、太陽、櫻花和楓葉之美。即使面臨貧困,也不用在乎,不用沮喪,只要學瓢瓜隨波漂浮,這就是「浮世」。 如此一來,「浮世繪」一詞也因運而生。
  • 日本「浮世繪」為什麼能火遍全球?
    浮世繪,日本的風俗畫。在日本江戶時代興起,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在這400多年裡,葛飾北齋、喜多川歌麿、歌川廣重、鈴木春信、東洲齋寫樂等大師們也留下了眾多江戶時代的日本夢。日本浮世繪為什麼這麼火?如果把大師們化作一個團體,冠以浮世繪之名,誰是你心中的C位大師呢?一起來「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現場一探究竟吧!
  • 入世行樂,所謂「浮世」
    行樂、享受、讚揚現世精神是日本江戶時期最流行的人生觀,代表著這種觀念的 「浮世繪」也成立於江戶時代,「浮世繪」有入世行樂、感嘆人生如過眼煙雲之意,也就是表現現實時間的繪畫。洋溢著長達260多年的太平天海世界獨有的開放感,生動地描繪了江戶人的精神和當時的社會風俗。
  • 日本浮世繪來「嘉」
    原標題:日本浮世繪來「嘉」   1月16日,一場日本浮世繪特展將在嘉興博物館開展。   說起日本浮世繪,哪怕沒見過,也不會陌生。   浮世繪的藝術風格獨特鮮明,可說是最著名最典型的日本畫,主要流行於日本江戶時代中後期(17世紀至19世紀)描繪世俗生活百態的繪畫,包括美人、風俗、風景、花鳥等,有手繪與木刻版畫兩種類型,以木刻版畫為主。   特別是西方透視技法傳入日本後,風景畫(又稱「名所繪」)成為浮世繪最重要的主題。
  • 拉麵、浮世繪、懷石料理...這些日本國粹文化,原來都源自中國
    日本最初的烏龍麵、蕎麥麵的上源確實來自中國。國民美食——拉麵也確實由一些在日本的中國廚師發明。以美人圖聞名的浮世繪,第一部署名畫冊畫的卻是一群「胖男人」。哪位浮世繪畫家是魯迅最愛呢?又是哪幅浮世繪讓梵谷看後創作了《星月夜》呢?我是說書人向陽,本期《今天讀了嗎?》的說書,說的是那些源自中國傳統的日本飲食、日本繪畫。
  • 為什麼日本浮世繪能火遍全球?
    還是妖魔鬼怪、美人畫?然後由畫家出黑白的初版,出版商拿到手稿後經過幕府審查,就可以開始雕刻和印刷了。歌川國芳《山海めでたいずえ はやくきめたい》,木版畫,34.6×24.9cm,1852年隨後,畫家畫圖定色彩,雕師根據畫家的指示雕刻線板和色板,印師根據需求進行印刷。浮世繪便宜大碗的基礎來源於明確的分工。
  • | 浮世繪傳奇
    內容背景視覺特徵浮世繪是興起於日本江戶時代特有的一種風俗畫,其內容多為表現貴族、市民、優娼的日常生活與勞動場景,體現當時社會流行的世俗風尚。浮世繪的產生源於日本社會政治與文化觀念的轉變。鎌倉時期,日本的繪畫深受中國南宋繪畫影響,表現題材也以皇親國戚的生活以及歌詠山水為主;至德川幕府時期,貴族階層的審美喜好開始由描繪宮廷貴族生活的畫像轉向描繪世俗社會生活場景的風俗性繪畫。這使得服務於貴族階層的畫師在繪畫表現上開始探尋一種精巧而又符合日本風俗畫的藝術語言。
  • | 浮世繪傳奇
    浮世繪是興起於日本江戶時代特有的一種風俗畫,其內容多為表現貴族、市民、優娼的日常生活與勞動場景,體現當時社會流行的世俗風尚。浮世繪的產生源於日本社會政治與文化觀念的轉變。鎌倉時期,日本的繪畫深受中國南宋繪畫影響,表現題材也以皇親國戚的生活以及歌詠山水為主;至德川幕府時期,貴族階層的審美喜好開始由描繪宮廷貴族生活的畫像轉向描繪世俗社會生活場景的風俗性繪畫。
  • 日本江戶時代盛行的美術——浮世繪的前世今生
    浮世繪鮮活地表現了當時的民俗風景和普通百姓難得見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與春宮魅惑,包羅萬象,堪稱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浮世」意即日本佛教概念中相對於淨土的充滿憂慮的「現世」,指生死輪迴和人世虛無縹渺。「浮世」不僅反映出當時流行的人生觀,而且還有著某種色情意味。因此,「浮世繪」又有入世行樂、人生如過眼煙雲之意。
  • 看展覽|從浮世繪到寫真,日本視覺文明的開化
    正在日本江戶東京博物館舉行的「從浮世繪到照片——視覺的文明開化」(浮世絵から寫真へ視覚の文明開化)特展中以浮世繪繪畫和幕末(德川幕府統治末期)作為舶來品的照片為載體,介紹了幕末到明治時期多彩紛呈的藝術表現和日本文化近代化的變革。 展覽海報在江戶這一新興都市建立初期,繪有隅田川或寺廟風景的大幅屏風畫是主流。
  • 藝術 | 為什麼日本浮世繪能火遍全球?
    這幅畫以及背後代表的日本「浮世繪」到底有什麼樣的淵源和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道說道。▸吉原地區是浮世繪歷史中的核心 到了1657年,一場大火將江戶夷為平地,觀念上為人們帶來浮世無常之感。什麼地方的風景?還是妖魔鬼怪、美人畫?然後由畫家出黑白的初版,出版商拿到手稿後經過幕府審查,就可以開始雕刻和印刷了。
  • 浮世光陰繪不盡 樂享當下且珍惜
    在劉德江看來,日本浮世繪雖借鑑了中國古代唐畫和彩印畫的筆法,並可從中尋到宋代山水畫和明代文人畫餘音,但一直沒有丟掉日本的「大和魂」。正因此,作為日本工匠精神代表的浮世繪藝術能跳出曾經困擾西方繪畫的「光影真實」之怪圈,歷久彌新地用線描寫意去傳承「日本精神」,從而觀照內心的真實,呈現浮世生活百態中每一個當下的美好。
  • 日本浮世繪《富嶽三十六景》在湖北首展
    新華社武漢1月15日電(記者喻珮)由湖北省博物館主辦的《富嶽三十六景——浮世繪特展》15日在武漢開展。包括葛飾北齋的「巨浪」、《凱風快晴》等一套46件作品集中呈現了日本江戶時代的世俗生活百態。浮世繪是主要流行於日本江戶時代中後期(17-19世紀)描繪生活百態的繪畫,題材包括美人、風俗、風景、花鳥等,以木刻版畫為主。其中,在葛飾北齋名作《神奈川沖浪裏》中,作者仿佛將自己置身於風浪中的船上,迎難而上,畫面充滿力量。這幅畫作也使得「巨浪」成了日本的流行文化,鞏固了浮世繪獨特鮮明的藝術風格,以及其日本最著名、最典型的美術樣式。
  • 清代木板年畫與日本浮世繪 「異域同繪」
    「浮世繪」意為「虛浮世界的繪畫」,蘊含人生如過眼雲煙、及時入世行樂之意,內容上表現市井生活、人物百態和自然風景,具有肯定現世精神的積極意義。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由於社會功能、藝術傳統方面的差異,又各自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趣味,並反映出不同的心理訴求和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