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浮世繪美人圖,是及時行樂還是享受生活?
傳統中國畫作中,以女性為題材的作品,以"仕女圖"來命名。女性形象的創作在日本人物畫中稱為"美人圖"。浮世繪美人圖盛行於日本江戶時代,是在借鑑吸收中國的繪畫藝術,基於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創作出來的藝術形式,浮世繪美人圖的蘊含著"浮世"精神。
日本浮世繪美人圖是在現實與理想的落差中,產生"浮世"的繪畫藝術
日本的江戶時代處於封建社會的末期,這一時期京都、大阪等地開始尋求擺脫封建統治,新興的工商階層崛起開始衝擊原本的經濟生活與社會結構,他們對於精神需求也日益迫切。傳統以貴族以及武士服務的官方畫的藝術形式,不能表達出新興階級的需求,同時掌握財富的工商階層雖然經濟地位提高了,但是卻無權參與政治,個人的價值無法實現,開始產生及時行樂的思想,"浮世"意識開始萌發。
在日本"浮世"的讀音與"憂世"相同,在佛教典故中有著塵世變幻的意思。在日本的文化中浮世在昭和年代是指帶著佛教般的生活進入到美好世界的濃縮。等到了後期,浮世又成為了現實中的享樂。直到江戶中期,浮世開始具有現實以及普世的意味。浮世既代表著現實世界的社會生活,又體現著對於現實玩世不恭的嘲諷以及風流不羈的享樂主義。
最早有浮世繪一詞是在日本天和時期的作品當中,"扇有十二把,祜善浮世繪"。浮世繪的畫作是以江戶時期的市民生活為原型進行創造的風俗畫。浮世繪的筆調以江戶為畫作的背景,圍繞城市居民的貴族、武士、商人以及娛樂業的藝人為人物。其中"美人畫"是浮世繪的重要分支名,主要以日本歌舞藝伎為創作對象。
浮世繪美人圖的線條、色彩結合,為我們了解日本繪畫史"浮世"變遷
日本最早以女性為題材的畫作,年代最早的有《吉祥天女圖》.吉祥天女是掌管農業生產以及美麗的女神,她的形象與中國唐代仕女圖相似。從平安時代起,日本繪畫就模仿唐朝的繪畫風格,直到佛教在中國盛行,開始吸收佛教繪畫藝術,慢慢形成日本民族精神的世俗畫。
到了鎌倉時期,日本以女性為題材的作品開始出現"大和繪"的風格,人物面孔用同樣的因襲符號來表示,畫一個勾代表著鼻子,點上一個紅點就是嘴唇。到了江戶時代的早期,日本的美人畫開始強調色彩以及裝飾的華麗,女性姿態優美、色彩柔和、佩戴首飾的構圖方式,為後面浮世繪美人圖奠定了基礎。
浮世繪的線條。他們的畫作中美女的眉毛普遍比較粗,中間用墨多而兩邊輕描,頭髮繪畫的非常仔細,像是從肉裡生長出來的,給人以生動的形象,而不是像戴假髮那樣生硬。美人的衣服的用筆卻是粗細不一,有的用筆細膩,有的隨心潑墨,表現出和服陰柔與的厚重結合。
浮世繪美人畫隨意性很大,帶有寫意的風格。用筆簡練、採用大氣的筆調,用墨粗獷,對於線條的勾勒頗具豪邁之意,對於衣服的處理極其簡約,通常採用幾筆線條代替,有趣的是,在衣服的收尾處,回上一筆,展現衣服的條紋褶皺沒在《風信》以及《美人日規 辰時》就有所體現。
浮世繪美人圖設色。世繪的美人畫用的色彩非常絢麗,採用清一色的墨底,在繪畫的過程中可以看見墨色的漸變,達到一種中國傳統仕女圖中的暈染效果。在對美女的面部著色上,浮世繪的美人面部與身體各部分的膚色用水彩來繪畫,畫作中呈現的面部與膚色與寫實的皮膚非常相似,整體透明感強。
在服飾的用色上面採用給人以衝擊力很強的豔麗色彩,"在多彩之中隨處可見灰色調的閃爍搖曳,在華麗的內層蘊含著難以言傳的澀味。"這是多日本色彩所特有的總體概括。浮世繪美人畫服飾喜歡採用大面積的墨黑色,整體來看沒有感受到特別的灰暗,畫面對比度高,通過黑紅兩種顏色襯託出華麗質感。
日本浮世繪美人圖通過人物造型、服飾處處彰顯著"浮世"不浮,而是社會浮沉
浮世繪中的人物造型,大多是採用勾代表鼻子,線代表眼睛,櫻桃小嘴。濃眉長耳、綰著髮髻、穿著和服,像是用一個模子量產出來的。美人畫這種程式化的雕刻,在日本歷史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審美,也是浮世繪美人圖的畫家的誇張追求。早期的浮世繪中的美人圖,美人常常有著纖腰長頸、輕盈的體態、纖細的手腳,給人以一種弱不禁風的病態美感。
到了浮世繪的黃金時期,喜多川麻呂創作出了一種"大首繪"的繪畫風格,將美女的面部表情、身姿形態加以凸顯,能夠從中看出"嬌嗔憂怒的不同神態",更細膩的表現出女性花容美貌。對於美女皮膚的繪畫也更顯柔美,擺脫過去那種程序式的呆板形象。
對於浮世繪的美人臉型也進行很大的藝術轉變。早期的浮世繪美人圖,有著濃厚的中國唐代烙印,扁圓的臉型、頭頸很短,頭與肩幾乎沒有很明顯的界限。到了春信時代,浮世繪的美人圖開始吸收中國明代侍女的清瘦形象,臉型不再是唐朝的扁圓而是橢圓形,細腰、縴手。等到了浮世繪美人畫的發展中期,開始擺脫中國的影響,開始出現日本獨特的美人風格:臉型是馬面臉與瓜子臉的結合,顯得狹長。眉毛採用濃筆重墨,鼻子長而直。眼睛細小、單眼皮呈現半月狀。
浮世繪美人圖,在姿態上體現著一種動態美。《風流美人遊春圖》的美人扭曲著身子,收的姿勢非常詭異,優美的身姿隨著和服的搖曳更顯美感。浮世繪美人圖通過手、腰、足等組成不同的姿態,給人以動蕩的感覺,就像塵世浮沉、人生跌宕起伏。
浮世繪美人畫的頭飾,與姿態上的千奇百怪的造型相比,就顯得相對極為簡約。通常就是原始的齒梳以及釵作為束髮工具幾乎沒有鑲嵌來裝飾。浮世繪中的美人圖,往往只看見幾根釵分別從兩端插入發中,與長長的笄組成放射狀的對稱,在《春之野遊》中,可以看到美女頭戴角隱,也就是現在的防塵帽,頭上插著笄的形象。
浮世繪美人圖的美人的和服,是日本傳統的民族服飾,考究來源的話,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長袍。唐代服飾從江浙時期流傳到奈良時期的九州。到了平安時代,在全面吸收唐文化之後,他們開始對服飾加以改造,加長袖子,把衣服的幅度加寬,形成日本的"國風時代"。
和服的造型基本是腰帶窄而寬,有著齊腳踝的寬大長袖,v字領、沒有衣扣,採用腰帶進行固定。到了桃山時代,日本女子不再穿裙子,腰帶開始露在外面,破壞了整體的形態美,這時候又開始吸收中國文化,開始採用系筒狀腰帶,在前面打結。
日本浮世繪美人圖中,"浮世"是對生命力的追求,"美人"是對束縛的掙扎
浮世繪美人畫通常反映出來的是日本對性的開放認識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美學意識。在浮世繪的作品中如果說在這些溫和的色彩之中,表達著畫家的情感的話,那麼我們看到的是專制時代人們內心的萎靡。在黑暗時代的恐怖籠罩下,我們能夠聽到畫中美女輕輕抽泣,感受到她們內心的悲哀,以及對於塵世生活的縱情戲謔。
他們根據社會現實,在浮世繪美人圖中表現出來浮華世界的動亂、奢侈、及時行樂,往往是通過美人動態的姿勢中,或是行走、或是搔首弄姿,動感極強,在行走的過程中還些更為誇張地動作,讓人有欲蓋彌彰之感,強調誘惑美豔地曼妙身姿,滿足俗世市民生活的審美需要。
日本的浮世繪美人圖,是在市民大眾之中誕生的,並且在大眾之中流傳開來,浮世繪美人圖衝破統治階級壟斷、他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享樂主義,只要是市民大眾歡迎的,或者好賣的作品,都成為畫家的創作對象,是一種俗文化。浮世繪的創作並不是為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作。而是作為一種能夠帶來金錢的商品,賣家也不是為了將浮世繪作為裝飾之用,而是為了滿足精神幻想的載體。
日本浮世繪表現出來的貧民性、世俗性以及人們對於生命欲求以及個人意識是浮世繪作品的本質。在幕府的黑暗統治下,浮世繪以動態的社會百態作為題材,通過對女子形象的描繪表現出了平民階層對於生命力的追求。歌舞伎町中生活的風流世界,人流密集、奢侈風流,鶯歌燕舞,平民百姓在這種能夠忘卻生活的煩惱憂愁,在這種"生"的享受之下,能夠產生推動社會創造、擺脫束縛的強大力量。
結語
日本的浮世繪美人畫在對中國的繪畫藝術進行取之後,形成了日本獨特的藝術形式。這與日本的"拿來主義"是密切相關的,日本毫不避諱對於外來文化的引進,但是他們在引進外來文化以及繼承本民族文化的時候,通常能夠開闢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內容。日本在古代就大力吸收中國的文化,浮世繪美人圖也是融合中國繪畫藝術並且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進行移植、吸收、創新,形成獨具特色日本美術。
參考文獻
《日本繪畫史》
《浮世繪的啟示》
《日本浮世繪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