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少數派如何說服多數派

2020-11-17 哎呦姜姜

有人說,世界上最難的兩件事:一個是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另一個是把自己的想法「放」進別人的腦袋。第二件事尤其難,當自己在群體中還處於劣勢,屬於少數派時,想成功說服別人,更是難上加難。

電影《十二公民》就講述了這麼一個少數派,成功說服了所有反對者倒戈自己的逆襲故事。那麼,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影片改編自美國經典電影《十二怒漢》,故事場景從美國轉換到了中國。在一所政法大學裡,未通過西法考試的學生,需要重考,模擬西方法庭,擔任法庭中的不同角色,對一起「富二代殺父案」做出審判。由這些學生的家長組成12人陪審團,對案件中的嫌疑人是否有罪做出判定。

這裡對陪審團制度作個簡要說明。與我國由法院審判,法官裁決並量刑的大陸法系不同,在英美海洋法系裡的陪審團制度裡,判定一個人是否有罪,不是由法官說了算,而是由來自社會各業的普通人組成陪審團,陪審團成員一致通過決定。陪審團負責裁定有罪與否,再由法官負責量刑,看具體適用於哪些法律條款。

影片的主體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就是12人中唯一一個認為富二代「無罪」的人,如何一步步說服另外11人的過程。今天這篇文章,我將帶你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看他是怎麼步步為營的。

01 步驟一:破局

運用「低價進入」策略和「喚起恐懼效應」,尋求情感認同

我們先來梳理這起引起爭議的案件:

一個富二代從小被生父遺棄,由養父養大。養父成了當地有名的企業家,身價百億。於是愛賭博、打架鬥毆的生父經常找富二代要錢,兩人時常發生爭吵。就在前不久,生父被發現在家中遇害,胸口插著一把彈簧刀。樓下鄰居老頭和街對面住的一個女人,作為證人,分別說自己聽見和看見了富二代行兇的過程,且遺留在現場的彈簧刀,富二代就有一把。由此,富二代成為了嫌疑人。

12個出身、職業、素養各不相同的學生家長和素人,正式圍在一張桌子前,開始就富二代是否有罪進行討論,且最終12人要得出一致結論,討論方可結束。至此,電影也開始進入正題。

在第一輪討論前的舉手投票中,11:1,只有1人認為富二代「無罪」。男主角8號由於投「無罪」,成了眾矢之的。

面對有人指責自己「不抱團」,有人讓自己改變意願,8號先選擇了「低價進入」策略,避免正面衝突。

特勞特·裡夫金在《簡單的力量》一書中說:「當市場上有強大的領導者時,新競爭者常常把低價進入作為戰略。」

「低價進入」策略,原本是營銷學概念,指商品或商家,在沒有知名度時,為了迅速佔領市場,擴散知名度,選擇比市場上同類產品更低的價格進入市場。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拼多多,在淘寶、京東這樣的電商巨無霸面前,用「低價」迅速打開了局面。

這種「低價進入」策略在社會心理學中同樣存在,指的是放低自己,以一種看上去「弱勢」的姿態,反而容易引起同情,消解敵意。因為,如果別人不覺得你在試圖影響他,你的可信度就會上升。

8號沒有一上來就否定大夥的有罪推論,也沒有據理力爭,而是反覆說:「我也不確信,我也沒有證據」,「就是想討論討論」,「我以為是大伙兒說,我一人聽呢」,一副弱勢者形象。

有人主動問他是怎麼想的,他又裝起了「可憐」:「我知道的跟大家一樣多。也許他是有罪,孩子們都這麼說,結論幾乎是百分之百。但天底下沒有百分之百的事,真相就容易在被我們忽視的小事裡頭。」

心理學家津巴多說:「說服是你對別人產生影響的一種形式,它的目的是改變對方的信念或行為。」

然而不幸的是,人天生都有一種「信念固執」,即傾向堅持自己原本的立場。人們越是想要證明自己的理論與解釋是正確的,就越是對挑戰自己信念的信息封閉。

所以,8號先放低姿態,雖然為自己贏得了同情,但很快被反對派阻止了。面對言辭越來越激烈的反對者,8號又選擇使用「喚起恐懼效應」。

「喚起恐懼效應」,是社會心理學中的說服技巧,指讓人們意識到威脅的嚴重性和可能性,人們的恐懼程度越高,感覺越脆弱,越容易相信說服者的話。

面對有人說這場模擬是假的,8號義正言辭地說:「可這案子是真的!就您舉手投有罪這一票的同時,這孩子在您心裡,已經死了!」

面對有人一副無所謂的態度,嫌自己在吹毛求疵,8號提高了嗓門:「是為了我的孩子,也是為了你的孩子,為了我們的孩子在討論一個人的生死,這事不該吹毛求疵?決定一個人該不該槍斃,這事不該吹毛求疵?」,「咱們就拿出一小時討論討論,為了孩子,行嗎?」

8號巧妙喚起了其他人對於自己孩子前途的憂慮感,對決定著別人生死的負擔恐懼感,讓原本激烈混亂的場面,一下冷靜了下來。

作為少數派,想要說服別人,破局的關鍵,就是要放低姿態。先尋求情感認同,讓別人從心態上接納你,再去尋求道理認同。企圖一上來就擺事實講道理,反而容易招人反感。

02 步驟二:轉折

巧用「框架效應」,破除「從眾心理壓力」,引導群體中的個體覺醒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框架效應」。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卡尼曼,通過研究發現:針對同一個問題,兩種不同的表達,會導致不同的決策判斷。他把這種現象稱為「框架效應」。

生活中「框架效應」的例子很多,如醫生對病人說:「手術後的存活率是90%」和「手術後的死亡率是10%」,說的其實是同一個事,但給聽者造成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讓人的注意力在「生」,後者讓人的注意力在「死」,前者明顯更讓病人有意願和勇氣接受手術。

回到電影中,反對者們堅持的焦點有三:樓下老頭的證詞,住街對面女人的證詞,遺留在現場的彈簧刀。三者都「證明」富二代「有罪」。

8號運用框架效應,引導大家從「證明有罪」的「證實框架」,改成「證明無罪」的「證否框架」,通過帶大家去找證據中的疑點,推翻證據,從而證明富二代「無罪」。

於是,面對有人說:「從反證法角度看,沒法證明人不是他殺的。」8號立刻回應:「我們根本不用證明人不是他殺的。只要在證明他殺人這個過程中,存有疑點,這就行了。」

面對有人聲稱證人、證詞不會錯,8號又立刻指出:「證人也是人,是人就會犯錯。你能保證他們就不會犯錯嗎?」讓眾人啞口無言。

對於那把罕見的刀,8號也早有準備,拿出一把跟案件中一模一樣的刀甩在了桌上,把原本罕見的刀,變成了一把任何人都能輕易購得的刀,使刀作為指向富二代的「證物」的可信度下降了。

眾人震驚不已:「你是想說,存在這麼一種可能,有人用一把跟富二代一模一樣的刀去殺了人?」這個猜想,顛覆了大家最初的認知,但確實存在這種可能性不是嗎?

至此,反對者們開始跟8號深入探討證據和證詞,其實已經是被8號不自覺引導著開啟了「證否框架」。且在此過程中,由原先對證據、證詞深信不疑,變成產生了懷疑。可以說,8號巧妙轉換「討論框架」的做法,對後面的一系列說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眼看大家產生了動搖,面對僵持局面,8號提議再投一次票,但需採用「不記名」投票方式。這個提議,十分精妙。

正如電影《烏合之眾》裡說的:「人類的理性會在群體中消失。一個人可以是理性的,一個群體絕不可能。」

因為,人都有「從眾心理壓力」,即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會迫使自己在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公開舉手表決的時候,個人會受到群體意見壓力的裹挾,不一定敢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意願,而「不記名」則能破除這種「從眾心理壓力」,讓人能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不出8號所料,在不記名投票中,多出1人投了「無罪」,變成了10:2。有人從這種可能性中覺醒過來,成為了第一個「背叛者」。

說服的前期,通過轉換「討論框架」的角度,破除「從眾心理壓力」,不斷給出引導和暗示,讓大家相信存在另外一種可能性。一旦接受這種設定,就會有人走出原來的思維模式,開始覺醒,走向就會開始狂飆突進。

03 步驟三:大面積倒戈

妙用「啟動效應」,引導群體決策

啟動效應,指由於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響,而使得之後對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變得容易接受的心理現象

大衛·伊格曼在《隱藏的自我》中這樣描述過:「啟動效應,讓大腦可以被巧妙地控制,從而改變未來的行為。」

啟動效應是一種心理戰術,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去訓練人們的決心意識,使人們的行為通過這種「啟動效應」而發生改變。就像蝴蝶的翅膀,一旦煽動起來,威力會越來越大。

8號從一開始,就反覆強調「有沒有這種可能性?」,「萬一證人錯了呢?」隨著時間推移,大家對證據和證言的再討論,「啟動效應」發生了,對於更多的這種「節能性」的存在,由牴觸變成了可接受和可討論。

結合樓下老人和住街對面女人的證詞,8號提出一個被大家忽略的細節:樓下老人說聽見樓上富二代大喊「我要殺了你」,緊接著聽到倒地的聲音。此時,正有一列城鐵從他們的窗前通過。巨大的轟鳴聲中,能聽見這些動靜嗎?

作為證據的刀,既然是事先買的,為什麼不買一把普通的刀,而故意買一把罕見的刀來指向自己呢?

此時8號提議再投票,8:4,反對者中有人基於常識和推理,開始倒戈了。

還有人不死心,繼續拿證人老頭的證詞說事:「老頭說,自己15秒從床到門口開門,正好看見富二代下樓。」8號得到啟發,開始現場模擬老頭從自己的床到大門口開門,需要多久。最後發現,8號的速度比坡腳的證人老頭快的情況下,都用了43秒,跟老頭證詞中說的15秒,相差甚遠。眾人又一次恍然大悟。

至此,有人提議再投票,6:6平。更多的人開始發現證詞和證據裡的漏洞……

隨著案件中證詞的漏洞、證據的漏洞被其他人不斷發現和指出,越來越多的人產生了動搖。於是8號提議再一次投票。這一次,共9人選擇「無罪」,局面戲劇性地發生了反轉,成了3:9。

正如戴維·邁爾斯在《社會心理學》一書中所說:「通過堅定有力的行為表現,少數派明顯的自我支持會促使多數派重新思考他們的立場。」

8號在說服的過程中,一直堅持表達「存在這種可能性」,並身體力行地驗證這種可能性,從而實現了「啟動效應」,迎來了大面積的倒戈。

04 步驟四:最後說服

各個擊破時,引起「認知失調」,促使想法的轉變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汀格在《當預言失靈》一書中,提出了「認知失調」這一概念,並在《認知失調理論》中做了詳細闡述。認知失調,指的是當人面對新的信息,需要表明自身態度時,自身以前的認知和新的信息產生了巨大衝突,不知該如何取捨。為了減少這種不愉快的感受,我們會自發地調整自己的想法。

然而,並不是態度和行為不一致就會產生認知失調。只有在行為是自己選擇的、有足夠的投入、會導致不願看到的後果,並且這種後果是可以預見的時,認知失調的緊張感才會產生,才會促使我們進行調整。

這段話怎麼理解呢?8號在電影中就做了經典示範。8號在電影尾聲,對僅剩的3名「頑固派」說:「現在我們9個人,不能明白為什麼您們三個人依然這麼肯定,也許你們能告訴我。」

這就是在提醒反對者,想清楚自己還在堅持的是什麼,讓他們預見自己已經成了少數,討論如果達不成一致,就成了他們的問題,讓他們快速形成了「認知失調」的緊張感,促使他們轉變觀點。

1號「頑固派」房產商人,面對越來越多的證劇和證詞裡的矛盾和不合理,敗下陣來,率先改了票。

2號「頑固派」老北京人,一直的外地人歧視言論,此時引起了在場大多數人的反感。「老北京」在這樣巨大的壓力下情緒崩潰,道歉認錯,講出自己之所以歧視作為外地人的富二代,是因為覺得外地人擠佔了兒子上大學的名額。

3號「頑固派」計程車司機,在僅剩自己「負隅頑抗」的情況下,壓力更大。面對眾人質疑的眼神,最終也在一場崩潰式的哭訴中,講出了自己與兒子多年的矛盾,並意識到自己之所以一直堅持富二代「有罪」,是因為把自己兒子的形象投射到了富二代身上。

至此,8號在其他支持者的共同幫助下,通過各個擊破,逐步加大壓力,引起「認知失調」的方式,讓「頑固派」最後都心甘情願轉化成了「無罪」支持者,完成了一場完美的逆襲式說服。

結語

影片到最後才告訴我們,這個一直據理力爭、步步為營的少數派8號,是一位人民檢察官。由這樣一個理性、正直的少數派贏得最後的「勝利」,讓人拍手稱快又倍感欣慰。

其實,每個人都有「證實偏見」,即會為堅持自己的立場,選擇性地收集和解讀證據。如何消解偏見、迎接理性,甚至作為少數說服別人,是一件艱難但又極具成就感的事,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常要面對的事。一如影片中房產商人所言:「向真理低頭是一件幸福的事」,能說服別人,更是件幸福的事。

作為少數派,在說服的過程中,需要運用許多社會心理學的技巧。但所有的技巧,都基於我們對真理的堅持,對真相的追尋,對自己獨立思考的自信,這些是「道」,說服技巧是「術」,只有「術」與「道」相結合,我們才有反敗為勝,以少勝多的可能。

相關焦點

  • 《十二公民》每個人都應是這個社會的陪審員
    即使陪審團中大多數人並不具備足夠的法學知識,也一樣可以在尊重程序和邏輯的路上取得正義的結果,每個人都可以是這個社會的陪審員,他們只需要常識和心中的道德感,便可實現這一目標。1957年,西德尼·呂美特推出明星版《十二公民》電影,本身改編自話劇。
  • 【投稿】日本樂隊魚韻的少數派與多數派抉擇 | 專訪及中國巡演照片
    這是一張不斷在少數派(minority)和多數派(majority)之間獲取平衡,可以說是集六年之大成的專輯。製作專輯的時候自然是非常講究曲子的順序,不過,發售以後希望大家能夠用各自喜歡的形式去享受各自手中的專輯。
  • 影評|《十二公民》:對社會偏見開刀
    何冰扮演的8號陪審員力挽狂瀾關於《十二公民》這部電影的評價幾乎是兩極化的,喜歡者不吝讚美,厭惡者嗤之以鼻,以此口碑雖不能判斷電影的好壞《十二公民》最為人所爭議的部分,是何冰扮演的八號陪審員在電影最末亮出了檢察官身份,這種偉光正的形象不僅難逃諂媚主旋律之嫌,也讓整個故事在最後失去了我們期待的那種平凡的力量。
  • 《十二公民》是真的好看,劇情也很緊湊,邏輯也很嚴密
    電影本身有種話劇的感覺,各位公民都很有特點,臺詞,動作,服裝都有展現角色本身,演技在線。當然,承認錯誤是件難事。擺事實,講道理,凡事講證據啊。《十二公民》這部片挺新穎的,通過對案件的介入進行人性的審視。十二個公民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身上帶有所處職業和受教育水平的特性,也通過對案件的一步步審理讓彼此的故事浮出水面,產生同情和共鳴。
  • 《百變狸貓》少數派群體壓力性演變
    一個群體,尤其是一個少數的,處於被支配地位的弱勢群體在遭遇到多數派(威權)的迫害時,其群體心理狀態的變化和命運的演變如何,《百變狸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範本。故事的開始,是從人類改造多摩山侵犯狸子「生存空間」,狸子感覺到壓力,遂開會商量對策。故事就此展開。狸子把人類說成是比佛祖還厲害的角色,他們可以改變山和大河,而狸子們無能為力。
  • 多次翻拍的《十二公民》,憑啥每部都成為本土化改編的經典之作?
    為了說服8號,其他陪審員採用倒敘模式,不斷回顧、梳理案件基本線索,原本認為富二代一定有罪的陪審員們,開始對自己的選擇產生懷疑,這些疑點同時也讓觀眾在腦海中不斷回顧、分析案情,想要了解整件事的前因後果,一步步引起了觀眾的興趣。第二,主線加多重輔線的敘事結構,通過不同角色的背後故事,突出矛盾效果,充分調動觀眾情緒。
  • 安格莉卡·范特:德國公民的社會參與能力及方式分析
    正因如此,當前關於擴大公民參與的方案試圖為共同決策式的公民參與制定指導方針,以保障這種參與方式實施的約束力和可靠性。其中最重要的是針對參與的過程和如何對待參與結果方面制定詳盡的約束性規則。這是建立起地方主體(行政機關、公民、政府、企業、投資人)之間相互信任的必要因素,而且藉此能夠明確,可以甚至必須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實施共同決策式的公民參與。
  • 《隱秘的角落》與《十二公民》,人性中偏見VS理性
    在《十二公民》中,除了深知案件走向的八號陪審員,其他的陪審員或多或少對出富二代的刻板印象就是不學無術,沒心沒肺的壞形象人性中的偏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的話,就是一種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們對某個事物或某個群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並把這種觀點廣而推之,忽略個體差異,是一種常見的社會行為,地位不同,年紀不同,職業不同,都可能產生偏見,只要有人的存在,難免會有這種偏見。
  • 電影《十二公民》觀後感
    2020年2月14日 正月二十一看完電影《十二公民》,內心的波瀾久久不能平靜。社會,人物,人性被刻畫的淋漓盡致,人性中的自私、無私、黑暗、光輝、偏見、正義等等都是那麼的入木三分。社會,文化,職業,人性等交織出了一 場「對」與「錯」的大辨論。
  • 眾議《十二公民》
    一個月前,電影《十二公民》上映。推崇者盛讚其為「年度國產最佳」,批判者則指責該片「借到神筆,卻無法力透紙背」,更有「法治精神」「公民意識」「經典文本本土化」「話劇式電影」等諸多關涉討論。《綜藝報》特邀數位專家學者、業內人士從不同角度對《十二公民》進行解讀,以期對行業有所啟發。
  • 農夫三拳有點甜——兼談如何徹底走出江湖社會
    民心制約公權力,讓公權力唯馬首是瞻。但是,農夫們的"民心",也不是鐵板一塊。"共和",包括注重長遠利益的"共和"精神&注重現實博弈的"共和"制度。"共和"精神,就是讓全體農夫都有長遠眼光,從而提倡寬容,反對"多數人暴政"。既然每個人都不能保持拳頭永遠大,今天你屬於多數派的"民心",你就不要欺負少數派的"民心"。相反,今天你佔優勢,卻投之以桃,提倡協商民主,提倡"大道容眾,大德容下",明天人家強大了,必然報之以李。
  • 《十二公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縮影
    今天想要跟各位分享的是一部電影,《十二公民》。 這部電影改編自美國的影片《十二怒漢》,主要講述了十二個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職業背景的模擬法庭陪審員針對一個真實案件討論的過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是一個富二代,他的生父是河南的務工人員,養父是一個房地產商。案件中,富二代的生父被用刀殺害。案發當天,樓下的老人聽到富二代和其生父發生爭吵,住在街對面的女人說她看到了富二代的謀殺過程。
  • 《十二公民》影評,看每句話後面的人性與社會
    很多人看電影一般只會看一遍,但這是我第二次觀看《十二公民》了。新一次的觀看,又有新的感悟。對於我的兩次觀看,兩次之間的差別又是千差萬別,前次看法,由電影看中國法律發展進程中西方法律差異,後次看人,每個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以及為什麼會這樣做。
  • 《十二公民》:影片的現實意義和人生啟示,你看懂幾個?
    電影《十二公民》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當地有名的富二代被各種證據指證殺害了自己的父親,由政法大學英法美系的同學組成模擬法庭來審視該案件來完成他們的補考,十二位孩子的家長組成陪審團,他們在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後,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 因為要十二位成員意見必須一致才算成功,一場為真相的辯證大會就此展開。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漢尼拔系列影片
    在其它電影中塑造的那些形象,仿佛更加的貼近另一種物種,好比一個人類,自他出生起就游離於文明社會之外,茹毛飲血,那麼他在心理上還算是人類嗎?人具有生物和社會的雙重屬性,他的社會屬性無疑是缺失的,那些電影中的角色大抵如此,因此從心理學的角度上,幾乎不能對他們進行分析和研究。但是漢尼拔不同,作為電影的一個人物,他是如此的貼合人們對於變態殺人狂的想像:冷靜而優雅,同時不缺乏暴力的美學。
  • 投稿 |《十二公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縮影
    今天想要跟各位分享的是一部電影,《十二公民》。這部電影改編自美國的影片《十二怒漢》,主要講述了十二個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職業背景的模擬法庭陪審員針對一個真實案件討論的過程。按照老師的指示,他們需要在一個小時之內得出十二比零全體一致通過的結論。在第一輪投票中,十一位陪審員認為有罪,只有一位陪審員認為無罪。後來通過一系列質疑、辯論、計算、實驗等過程,陪審團最終以十二比零的投票得出了富二代無罪的結論。
  • 《十二公民》:一部沒有女人的電影,闡述夫妻相處秘訣!
    為闡述這個真理,雅億推薦電影——《十二公民》。網上有免費版可以觀看!《十二公民》徐昂導演,何冰,韓童聲,李光復等主演。包攬18屆上海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最佳男配五項大獎以及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豆瓣評分8.3分。
  • 《十二公民》這部電影的看點是什麼?
    中國也有本土化的《十二怒漢》,那就是今天羽蒙要跟大家嘮嘮的《十二公民》。整部影片沒有任何流量小生,全部主演均是實力派演員,最為亮眼的當屬最近因為《後浪》演講火了一把的何冰,他在影片中的表現,成功的說服了我,讓我願意像他一樣盡好一個公民的責任,謹慎,小心,負責的對待每一件不關己的事。
  • 《十二公民》老戲骨們的演技教學課,誤導觀眾忽略故事的合理性
    《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電影《十二怒漢》,是小成本電影中出類拔萃的佼佼者,一張桌子,12把椅子,封閉式場景,靠的就是劇情引人入勝和老戲骨們的精彩演繹,但是在劇情方面,很多評論認為《十二公民》屬於照虎畫貓,我並不否認,在《十二怒漢》中,劇情設定為真實案件、真實法庭、真實陪審團,矛盾清晰明朗,而在《十二公民》中,是基於真實案件的大學補考課題,十二公民實則為十二位家長,與《十二怒漢》中所搭建的人物關係相比
  • 《十二怒漢》與《十二公民》:一個故事,兩種文化,不同觀感
    僅憑8號一人是如何在不利的情況下說服11位性格職業完全不同,並且持有不同立場的陪審員?一、《十二怒漢》體現的民主自律性在美國,符合條件的公民都有擔任陪審員的義務。但是僅靠制度的束縛容易出現「少數服從多少」的情況,維持制度更多的是靠公民的自覺性。全片表達的就是這個令人傲嬌的觀念——民主制度不是說著玩的,是美國公民深入骨血的意識,是尊重每一個生命的體現。